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2 毫秒
1.
目的分析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探讨其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13年CNKI载录的180例药物性肝损害的相关临床病历资料文献,对文献中患者的年龄、性别、用药情况、临床分型和预后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药物性肝损害共涉及11类药物108种,最常见的药物为中药、抗微生物药。其中肝细胞损伤型78例(43.33%),胆汁淤积型49例(27.22%),混合型37例(20.56%)。结论药物性肝损害的致病药物种类繁多,用药期间定期检查肝功能,及时停用损肝药物,坚持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病规律。方法:对103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药物性肝损害占同期"急性肝炎"住院患者的9.6%;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以抗结核药为最多(45%),其次为中药(20%);用药2~4周出现肝损害者最常见(66%),2周内者次之(26.2%),临床以急性肝炎肝细胞型最常见(62.1%),其中5例出现暴发性肝功能衰竭(4.9%);主要临床表现为疲乏、纳差、恶心、呕吐、腹涨(71.8%),其次为黄疸(59.2%),肝功能受损以丙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尿胆红素增高为主;临床治愈65例(63.1%),好转34例(33%),死亡3例(2.9%)。结论:药特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并无特异性,与病毒性肝炎相似;可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包括临床各科应用的药物,以往认为比较安全的中药,肝损害发生率逐渐增多,达20%,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病例的临床特点、相关因素及其发病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相关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自2007月3月—2012年3月收治的190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0例药物性肝损害中,男性90例,女性100例,中位年龄(45.6±9.7)岁,涉及药物115种,其中中药(包括中成药和中草药)居首位占38.4%,中成药占22.6%,中草药占15.8%;其次是抗结核类药物(13.2%)、抗肿瘤药物(10.5%)和抗感染药物(10.5%)。临床分型以肝细胞型损伤多见(38.4%),其次混合型肝损害(35.8%)和胆汁淤积型肝损害(25.8%);用药2周~1月出现肝损害者最常见(34.2%),主要临床表现为黄疸(77.9%)、乏力(70.0%)、消化道症状(61.6%);药物性肝损害临床治愈率为36.8%、好转率57.4%。结论:药物性肝损害部分发生隐匿、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及时处理大部分可治愈或好转,可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包括临床各科用药,传统认为比较安全的中药,肝损害发生率逐渐增多,临床医药人员应根据这些特点加强用药监护,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4.
丁虹  陆忠华  黄利华  陈卫 《药品评价》2007,4(6):408-409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70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临床分型以及治疗预后作综合判断。结果多种药物可引起肝损害,居前三位的依次为抗结核药(30.0%),中药或中草药(25.7%),抗风湿药及解热镇痛药(5.7%),药物发生的时间大多在1~8w,同种药物引起的肝损害发生时间长短不一,与机体对药物的代谢异常和特异性体质有关。临床类型主要为肝细胞损害型,其次是胆汁淤积和混合型。结论重视药物性肝病的诊断,及时积极的治疗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药物性肝损害的病因、临床特点,预防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方法根据Maria评分标准≥12分,诊断为药性肝损害,回顾我院从2006年至2008年药性肝损害50例。结果男性患者33例(66%),女性患者17例(34%)。年龄主要分布在25-60岁。致肝损害药物类别分布:中药首位(34%),结核抗杆菌化疗药居第二(28%);混合药物居三位(16%)。临床特点除了肝炎的乏力、纳差等一般特点外,部分患者有畏寒、皮疹、关节酸痛、皮肤瘙痒、发热等症状。肝功能除了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外,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γ-GGT)、硷性磷酸酶(ALP)也升高。部分患者白细胞降低,嗜酸性粒细胞升高。临床分型:肝细胞损伤型28例(56%),胆汁瘀积型12例(24%),混合型10例(20%)。临床分类:急性30(60%),亚急性16例(32%),慢性4例(8%)。按病情轻重分:重型肝炎4例,其中口服结核杆菌化疗药2例(50%),口服中药消核片1例(25%),1例口服降糖药(格列比嗪)1例(25%),轻型药物性肝损害46例,治愈。结论药物性肝损害较常见,其中以中药、结核化疗药、混合药最常见,致重型药物性肝损坏的药物以结核化疗药为首。对治疗疾病所必须用药,应该在用药前监测肝功能,用药期间定期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老年药物性肝损害(DILI)的常见引发药物种类、临床特征、病理特点和预后,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2年2月72例老年DILI患者资料,对其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凝血功能、病原学标志、病理表现以及治疗转归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引起老年DILI前5位的药物分别是中药43例(59.8%)、降血糖药8例(11.1%)、心血管药7例(9.7%)、抗菌药6例(8.3%)、抗结核药5例(6.9%)。DILI临床分类:药物性肝衰竭15例(20.8%)、急性药物性肝损害36例(50%)、慢性药物性肝损害17例(23.6%)、药物性肝硬化4例(5.6%)。主要病理改变为肝细胞坏死、肝细胞水样变性、汇管区扩大、肝细胞脂肪变性、纤维组织增生、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汇管区或肝窦内混合炎细胞浸润等。72例患者中治愈26例(36.1%),好转31例(43.1%),无效11例(15.3%),死亡4例(5.6%)。结论:老年DILI患者有其不同的引发药物谱,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但死亡率较高。因此,对于老年患者用药应严格把握适应证,密切监测肝功能,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7.
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6月-2010年6月期间78例急性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特点.引起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第一位是中草药(28/78,35.9%);其次为抗结核药 (11/78,14.1%)、抗菌药物 (10/78,12.8%)等.肝损害的临床分型中,肝细胞损伤型占51.3%(40/78),胆汁淤积型占16.7%(13/78),混合型占32.0%(25/78),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56例药物性肝损害住院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治情况分析,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在我院住院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重要药物为中药或中成药21例占37.5%,其次为抗生素10例占17.85%,临床类型为肝细胞型多见占60.72%,胆汁淤积型占12.5%,混合型占26.78%;主要临床表现有纳差、乏力、黄疸、恶心、呕吐等;肝功能受损以ALT、AST、GGT和ALP增高为主。结论多种药物均可引起肝损害,以中药和抗生素为主,及时停用肝损害药物是治疗的关键,大多数患者经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药物性肝损害10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病规律。方法:对103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药物性肝损害占同期“急性肝炎”住院患者的9.6%;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以抗结核药为最多(45%),其次为中药(20%);用药2-4wk出现肝损害者最常见(66%),2wk内者次之(26.2%);临床以急性肝炎肝细胞型最常见(62.1%),其中5例出现暴发性肝功能衰竭(4.9%);主要临床表现为疲乏、纳差、恶心、呕吐、腹胀(71.8%),其次为黄疸(59.2%),肝功能受损以ALT、GGT、BIL增高为主;临床治愈65例(63.1%),好转34例(33%),死亡3例(2.9%)。结论: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并无特异性,与病毒性肝炎相似;可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包括临床各科应用的药物,以往认为比较安全的中药,肝损害发生率逐渐增多,达20%,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0.
170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杜建霞  沈玲 《中国药房》2008,19(2):138-139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生规律。方法:对我院2002年1月~2006年4月170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中中草药占35.29%,抗精神病药占13.53%,抗结核药占12.94%;肝细胞损伤型占51.18%,胆汁淤积型占14.12%,混合型占34.71%。结论: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与病毒性肝炎相似,并无特异性,引起肝损害的药物较多,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causative drugs, clinical manifestation and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tients with acute 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 from January 2000 to December 2005, 275 cases diagnosed as acute 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s according to Maria Criterion and hospitalized in Zhongshan Hospital of Fudan University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Each was determined by drug history, clinical symptoms and signs, laboratory tests and therapeutic effects. In 41 cases, the diagnosis was confirmed by liver biopsy. The proportion of acute 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 among all of the acute liver injuries was annually increased. The most common drugs which induced acute liver injuries were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 medicine (23.3%, 64/275 cases), antineoplastic (15.3%, 42/275), hormones and other immunosuppressant agents (13.8%, 38/275), antihypertensive drugs and other cardiovascular drugs (10.2%, 28/275), NSAIDs (8.7%, 24/275) respectively. Hepatocellular injury was the predominant type in these cases (132 cases, 48%). The principal clinical manifestation included nausea (54.8%), fatigue (50.2%), jaundice (35.6%). 27.9% patients were asymptomatic. Most patients were cured with good prognosi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4.2% after treatment. The clinician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evention, diagnosis and therapy of 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  相似文献   

12.
某院消化内科病房40例药物性肝损伤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病例发生的特点.方法 收集2011年1月-2015年12月某医院消化内科病房的药物性肝损伤病例,每例患者填写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详细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可疑药品使用情况、药物性肝损伤发生及处理情况,并进行临床分型,将所有数据使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收集药物性肝损伤病例40例,其中女性18例,男性22例;>45岁的中老年患者占所有发病人数的70%;中草药和中成药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共有25例,高达62.5%,其他依次为抗感染药物、免疫系统用药、消化系统用药、抗痛风药、心血管系统用药、内分泌系统用药.33例(82.50%)患者用药开始到肝损伤发生的时间在5~90 d.39例患者从停药开始到肝损伤发生的时间≤15 d,只有1例肝血管损伤型超过30 d.32例患者对症治疗后好转,8例由土三七导致的肝小静脉闭塞症无法逆转,留下后遗症.结论 临床药师应积极推动药物性肝损伤的防治工作,协助医师制定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避免药物滥用,以减少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111例药物性肝损害病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致肝损害的药物种类、临床表现及预后,探讨预防措施。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本院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临床各科药物性肝损害的报表111份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1例药物性肝损害中男58例,女53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82岁,平均(46.96±16.67)岁。涉及药物77种,抗菌药居首位占16.22%(18/111),激素及其有关药物占第二位,为15.32%(17/111),中枢神经系统用药、中药和抗肿瘤药居第三位,均占10.81%(12/111)。临床分型:肝细胞型损伤40例(36.04%),淤胆型肝损伤43例(38.74%),混合型肝损伤28例(25.22%)。结论:致肝损害的药物品种较多,虽然发现、治疗及时可痊愈或好转,但近半数病例起病隐匿。因此,定期检查肝功能,早期诊断,及时停药与治疗是预后良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药物性肝炎136例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分析136例药物性肝炎的病因和临床特点,以加深对药物性肝炎的认识。方法:根据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血清标志及停药后的治疗效果综合判断。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多见于中草药,特别是治疗皮肤病和风湿骨关节病、肾炎等疾病的中草药(28.68%),抗结核药物(27.21%),抗甲状腺药物(10.29%)和抗感染药物(5.88%)等。大多数药物性肝炎出现于服药后1~2月。HBSAg阳性者更易发生药物性肝炎及重症肝炎。结论:影响药物性肝炎的因素有药物种类、用药时间、联合用药、患者自身健康状况等。  相似文献   

15.
毛璐  李素琴  梁志齐 《中国医药》2013,8(1):121-122
目的对中药汤剂中可能导致药物性肝炎的药物进行分析。方法根据《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治建议》及医学科学国际组织委员会(CIOMS)提出的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评价标准对1例中药汤剂引起的药物性肝炎患者肝损害的程度进行评价,查阅相关文献对处方中的可疑药物进行分析。结果本例患者为中药汤剂导致的药物性肝细胞性肝损伤,汤剂中的白鲜皮导致药物性肝细胞性肝损伤可能性较大。结论临床在选择中药汤剂进行治疗时,应警惕其可能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病例特点,为其早期发现和临床诊断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某医院2016~2019年收治的202例DILI病例,统计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可疑药物、DILI分型分级与临床表现,以及肝生化指标[ALT、AST、AKP、总胆红素(TBIL)、γ-谷氨酰转肽酶]、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指标。将病例分别按临床分型、急慢性和严重程度,以及不同可疑药物进行分组,对比各组患者各项指标的差异性。结果:202例DILI患者中男63例,女139例,40岁以上患者138例;患者中14例有药物过敏史,37例合并其他类型肝脏疾病;平均住院疗程为(16.35±9.77)d。4年来DILI患者例数与占比逐年上升;可疑药物主要为中药、抗肿瘤药和抗菌药物;病例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临床分型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共152例;急性肝损伤多见,有159例。肝细胞型与胆汁淤积型患者的主要肝生化指标差异显著(P<0.05),肝细胞型与混合型患者的AKP水平差异显著(P<0.05)。三种临床分型的严重程度无明显差异;慢性DILI患者的AKP、TBIL和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高于急性DILI患者(P<0.05);有其他肝脏基础疾病患者的主要肝生化指标明显高于无肝脏基础疾病的患者(P<0.05)。中药导致的DILI的严重程度重于西药(P<0.05)。结论:DILI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中药和抗肿瘤药为主要致病药物,临床应引起重视,及时发现DILI并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特点和临床表现,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最近3年来国内药物性肝损害的文献报道进行整理、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156例报告中,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最高的是≥60岁的老年患者,共60例,占38.46%;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最常见给药途径是口服给药,共92例,占58.97%;药物性肝损害报告共涉及13类61种药物,排序前3位依次为抗感染药(54/156,34.62%)、心脑血管药物(28/156,17.95%)、中枢神经系统用药(20/156,12.8%)。结论: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由于药物性肝损害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及漏诊,在有基础肝脏疾病的患者中更为常见,应加强对相关药物的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28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导致药物性肝病的药物种类繁多,其中中草药及中成药(25.00%)、抗结核药(20.31%)所占比例最多;肝细胞型患者75例,胆汁淤滞型36例,混合型17例;128例患者发病时间,〈1周患者5例,1~5周患者11例,6~12周患者46例,13~19周患者35例,20~26周患者7例,27~33周患者15例,〉33周患者9例;115例患者预后良好,其余13例预后欠佳,其中12例发生重型肝炎,1例死亡。结论中草药及中成药和抗结核药是引起药物性肝病的主要药物,应定期检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