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8 毫秒
1.
用绵羊红细胞免疫小鼠,取其脾脏分离树突状细胞产针这些带有抗原信息的DCS经尾静脉注射给小鼠,以观察DCS过继转移抗原的作用。结果表明,各试验组小鼠抗体形成细胞及血清中SRBC效价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再次免疫DC组抗SRBC效价高于初次免疫DC组P〈0.05,DCS具有过断转移抗原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借助异硫氰酸荧光素的可显示性,将其作为抗原免疫CBA小鼠,以观察树突状细胞的移行及其抗原递呈方式与功能。结果表明,经FITC两次刺激后,移行至局部淋巴结的树突状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FACS的分析结果亦表明,局中淋巴结内的树突状细胞荧光阳性率显著率高,且荥光显微镜观察呈现不均一的膜荧光。提示该细胞的抗原递呈方式为单纯膜结合型,而无内在化过程。ConA刺激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及FITC特异性刺激的细胞增  相似文献   

3.
借助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的可显示性,将其作为抗原免疫CBA小鼠,以观察树突状细胞的移行及其抗原递呈方式与功能。结果表明,经FITC两次刺激后(皮内),移行至局部淋巴结的树突状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FACS的分析结果亦表明,局部淋巴结内的树突状细胞荧光阳性率显著增高,且荧光显微镜观察呈现不均一的膜荧光,提示该细胞的抗原递呈方式为单纯膜结合型,而无内在化过程。ConA刺激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及FITC特异性刺激的细胞增殖反应则分别体现了树突状细胞抗原递呈作用的后效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树突状细胞(DC)捕获抗原后的移行、抗原提呈方式及其在抗原特异性皮炎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的可显示性,将其作为抗原皮内免疫CBA小鼠,测定局部淋巴结的淋巴细胞、DC总数并作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用FACS分析DC携带抗原。结果:皮肤经FITC刺激后,局部淋巴结的树突状细胞及淋巴细胞及淋巴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淋巴细胞增殖试验亦有明显差异(P<0.05);FACS分析的结果表明,局部淋巴结内的树突状细胞百分率及荧光强度均明显提高;荧光显微镜观察呈现不均一的膜荧光,提示该细胞抗原提呈方式为膜结合型。经病理切片观察,再次注射抗原的局部皮肤明显有单核,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的病理变化,结论:FITC所引起的抗原特异性皮炎是一种细胞介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DC在致敏过程中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树突状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文博 《医学综述》2011,17(15):2279-2281
树突状细胞参与机体的许多生理、病理过程,在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免疫自稳等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其具有独特的生物学性质,在肿瘤的形成和发展、感染的控制与播散、移植的排斥与耐受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现就其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肿瘤、感染、移植及自身免疫病等方面的作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6.
7.
小鼠内源性抗原提呈树突状细胞疫苗的抗瘤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将pcDNA3-hCEA真核表达质粒和肿瘤来源的RNA分别转染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观察内源性抗原提DC疫苗诱导BALB/C小鼠对CT26-hCEA^ 的抗肿瘤免疫效应。方法:采用细胞因子rmGM-CSF和rmIL-4诱导培养法制备小鼠骨髓DC,利用Lipofectamine将pcDNA3-hCEA和肿瘤来源的RNA分别转染DC,制备能够内源性表达CEA的DC疫苗。使用DC疫苗预防免疫BALA/C小鼠,观察其对于荷CT26-hCEA^ 小鼠的抗肿瘤效应。结果:内源性抗原提呈DC疫苗明显延长荷CT26-hCEA^ 瘤小鼠生存期;与其他方法制备的DC疫苗相比,有较强的针对性抗肿瘤免疫效应和较长的持续效应。结论:地于免疫逃逸的肿瘤,内源性抗原提呈DC疫苗更具有免疫预防效应。  相似文献   

8.
树突状细胞基础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突状细胞(DC)是一组分布广泛的、由骨髓来源的、具有迁移能力的免疫细胞,是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大的抗原递呈细胞(APC)。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DC在抗肿瘤、抗感染、移植排斥和自身免疫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在,DC已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现将基础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肿瘤抗原冲击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诱导机体产生的特异性抗肿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用小鼠结肠腺癌细胞株CT26细胞抗原冲击致敏;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肿瘤抗原致敏DC刺激同基因型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观察小鼠经皮下免疫肿瘤抗原致敏DC后诱导产生肿瘤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和抵抗CT26细胞再攻击的能力。结果:肿瘤抗原致敏DC能有效刺激同基因型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小鼠经肿瘤抗原致敏DC免疫后可诱导强烈的CT[,杀瘤活性,产生免疫保护作用,能有效抵抗CT26细胞再攻击,肿瘤生长明显减缓,与未经抗原致敏DC免疫的小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肿瘤抗原致敏的DC能有效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0.
氨茶碱对哮喘小鼠气道树突状细胞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研究氨茶碱对哮喘小鼠气道树突状细胞(DC)的密度和分布的影响。方法5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对照组、低浓度氨茶碱组、中浓度氨茶碱组和高浓度氨茶碱组,每组10只。以卵蛋白腹腔注射与雾化吸入诱发BALB/c小鼠哮喘发作,末次激发24h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DC标记物为NLDC-145)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方法,观察哮喘小鼠在腹腔注射不同剂量氨茶碱1周后气道树突状细胞的分布和密度的改变。结果 正常小鼠NLDC-145~+树突状细胞主要分布于气管、支气管、肺泡、脏层胸膜及气管周围相关淋巴组织、血管周围,形成防御性DC网络。哮喘对照组小鼠气道NLDC-145~+DC密度为(1720±130)个/mm~2,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600±200)个/mm~2(P<0.02);经氨茶碱治疗后,低浓度组气道DC密度为(824±35)个/mm~2,较哮喘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中浓度组为(1582±150)个/mm~2,高浓度组为(1684±167)个/mm~2,与哮喘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哮喘对照组及低浓度氨茶碱组气道DC的分布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结论 树突状细胞在哮喘小鼠气道中明显增多,低浓度氨茶碱可减少气道DC密度,但不影响其分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他克莫司(Tacrolimus, FK506)对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one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 BM-DCs)成熟分化以及抗原呈递功能的影响。 方法 分离诱导imDCs、mDCs 和 FK-DCs;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表面分子 CD80、CD86、CD40 和 MHC II 的表达,ELISA 检测培养上清中 IL-12、IL-6 及 TNFα 的分泌水平,CFSE细胞增殖试剂盒检测 FK506 对 mDCs 刺激同种异型的 T 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与 vehicle组相比,FK-DCs 光镜下形态未见明显改变; mDCs CD80、CD86、CD40 和 MHC II 表达均有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FK-DCs 刺激同种异型 T 细胞增殖水平有明显降低(1﹕10 和 1﹕30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FK506 在体外可显著抑制 LPS 刺激的 DC 成熟和抗原呈递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AML)树突状细胞 (DC)诱导 T细胞对自体白血病的细胞毒性作用。方法 分离 AML 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MNC) ,在含有 GM- CSF、IL- 4、TNF- α等刺激因子的培养体系中培养7~ 14 d,通过形态学和免疫表型鉴定 DC。通过反复冻融的方法获取白血病抗原肽 ,分别以白血病抗原肽及白血病抗原肽 - HSP90复合物方式脉冲 DC,再将 DC与自体 T淋巴细胞共同孵育 ,以乳酸脱氢酶的方法检测经不同抗原方式激活的自体 T淋巴细胞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效应。结果 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 MNC中培养出 DC为 (6~11)× 10 4 / 10 6 MNC,经两种抗原方式激活的自体 T淋巴细胞对自体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活性分别为 (6 2 .0 7±8.2 9) %和 (35 .33± 9.0 4 ) % ;体外培养的 AML 患者外周血 MNC可诱导分化出大量 DC。结论 单纯白血病抗原肽与白血病抗原肽 - HSP90复合物方式脉冲的 DC均能够激活自体白血病特异性 T淋巴细胞 ,但后者具有更强的激活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处于乙肝病毒临床清除状态的肝移植受体术后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提呈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能力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18例术后肝移植受体为病例组,6例健康成人为对照组,以细胞因子诱导法从外周血获得树突状细胞,经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处理后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检测并比较两组树突状细胞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并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肝移植受体术后外周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弱于健康对照组(cpm值4310.8±1820.3 vs 19002.5±3357.8,P<0.001),提呈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能力弱于健康对照组(cpm值4974.9±2414.7 vs 39258.4±5554.9,P<0.001).结论 肝移植受体术后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提呈乙肝表面抗原的能力低下,此种功能缺陷可能是导致受体针对乙肝病毒的主动免疫反应性低的重要原因,并且其提呈作用受术前乙肝病毒复制状态、术后时间、术后预防方案及术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乙肝病毒含量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从人脐血中定向诱导扩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的方法及其在抗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常规无菌采集新鲜脐血,密度梯度离心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cord b lood mononuc learcells,CBMCs),加入细胞因子(GM-CSF IL-4 TNF-α)定向诱导培养并进行相应的表型鉴定.观察肿瘤抗原负载后诱导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生成和对肿瘤细胞杀伤作用.结果从人脐血分离到的CBMCs经GM-CSF IL-4 TNF-α共同培养后,第7天镜下即可见典型形态的DCs,细胞表型检测见CD1 a 细胞比例增加到(20.8±1.62)%.DCs负载肿瘤抗原后能诱导产生肿瘤特异性淋巴细胞,并可特异性抑制YTMLC肿瘤细胞.结论经细胞因子组合可以从脐血中诱导出DCs,并可诱导肿瘤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lymphocytes,CTLs)的产生,为进一步开展DCs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热休克蛋白Hsp 70激活树突状细胞治疗肺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利用热休克蛋白Hsp 70作为佐剂增强树突状细胞(DCs)递呈肿瘤抗原的能力并提高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s)对肺癌细胞的杀伤活性.方法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经GM-CSF和IL-4诱导产生树突状细胞,负载A549肺癌细胞裂解物的同时加入Hsp 70,诱导的自体CTLs用细胞毒试验和ELISA测定杀伤活性和细胞因子的分泌.同时建立荷瘤裸鼠模型,不同分组裸鼠一次或多次皮下注射CTLs.结果 A 549冻融抗原 Hsp 70显著增强CTLs的增殖能力,诱导的CTLs对A 549细胞产生特异性杀伤并能抑制荷瘤裸鼠的肿瘤生长.结论 DCs能有效呈递肺癌冻融抗原,诱导产生抗原特异性CTLs.在抗原致敏阶段加入Hsp 70能使CTLs杀伤活性进一步增强,提示Hsp 70在以DCs为基础的肺癌疫苗和过继免疫治疗中具有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bonetnarrowdendriticcell,BMDC)的培养方法并对其表型和功能进行鉴定.方法无菌取BALB/c小鼠股骨、胫骨中的骨髓细胞,以粒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体外诱导分化为BMDC,倒置显微镜动态观察BMDC增殖和形态变化情况,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型,并检测其抗原吞噬功能.结果小鼠骨髓细胞体外诱导可获得大量未成熟和成熟BMDC,呈现典型的树突状形态.未成熟BMDC的细胞表型为CDllchighCD40lowcD86lowMHC—Illow,具有较强的抗原吞噬能力.未成熟BMDC经细菌脂多糖刺激后可分化为高表达CD11c、CD40、CD86及MHC—II类分子的成熟BMDC.结论体外诱导培养可获得小鼠骨髓来源的未成熟和成熟DC。  相似文献   

17.
抗原负载的树突细胞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树突细胞(DC)负载不同形式的抗原对其成熟和功能的影响,及DC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增殖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不同细胞因子作用后培养成DC和CIK细胞,将Bel 7402细胞制备成肿瘤细胞冻融物、坏死肿瘤细胞及正常生长的肿瘤细胞,并作为不同状态的肿瘤抗原刺激DC,以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分子的表达。应用MTT法检测肿瘤抗原负载的DC刺激的CIK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结果:负载肿瘤细胞冻融物的Dc其表面cDla、CD80、CD83、HLA-DR高表达,促进CIK增殖和杀伤力的功能最强;与正常肿瘤细胞共培养的DC细胞成熟程度受到抑制;负载Bel 7402抗原的DC刺激的CIK对Bel 7402有较强杀伤力,而对HerpG2杀伤力弱。结论:肿瘤细胞冻融物预刺激的DC成熟程度最高,诱导抗原特异性CIK细胞的功能最强,为临床DC瘤苗和CIK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慢病毒介导的自杀基因胸腺激酶(TK)对小鼠树突状细胞(DC)的杀伤作用.方法 构建含自杀基因TK的慢病毒载体质粒,转染树突状细胞后通过更昔洛韦激活自杀基因使细胞死亡.结果 阳性重组质粒酶切及测序鉴定与预期结果相符,成功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收集含自杀基因的慢病毒,测其效价为2×109TU/ml,达到实验要求.慢病毒转染树突状细胞后,观察树突状细胞的形态、大小及数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经流式细胞仪检测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率为96.43%.CCK-8法检测发现,树突状细胞随着更昔洛韦药物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率逐渐上升.药物浓度100μ g/ml作用时间48h时,为药物对细胞的最佳杀伤作用时间;更昔洛韦该药物对正常的树突状细胞未发现有毒性作用.结论 慢病毒介导的自杀基因TK对小鼠树突状细胞具有显著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