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伤寒论方剂中姜附合用者共九方,除鸟梅丸用炮附子外,其余皆用生附子。本文将对乾姜与生附子合并使用的八个方剂加以讨论。八个姜附方剂的名称、药品及其分量的多寡同异,见表一。  相似文献   

2.
附子在经方中使用频次较多,汤剂中其用量最小为1枚,最大为3枚,作为经方之峻药,附子剂量对方剂整体功效起决定性作用。本文以附子剂量为参照,梳理经方中的附子剂,比较分析不同剂量附子的功效差异,发现仲景用附子遵循一定规律,即“小量走里,中量表里兼行,大量走表”原则。理清附子在经方中的量效关系,对加深药物理解和临床应用附子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备急千金要方》中含附子方剂的记载,探讨孙思邈对附子的应用规律。方法对《备急千金要方》中311条使用附子的方剂进行统计整理,从孙思邈应用含附子方剂治疗疾病的种类、与附子配伍药物分类、附子用法用量、方剂剂型与药味组成等方面进行探讨。结果《备急千金要方》中收载的311首含附子的方剂治疗疾病种类丰富含妇人诸病、七窍病、诸风、各类脏腑疾病等。与附子配伍频次排名前20味的药材包括补虚药、温里药、解表药等九类药物。内服方剂占总方剂数的86%,方剂剂型集中在丸剂、散剂、汤剂,方剂药味组成以复方为主有306首,占总方数的98%。结论《备急千金要方》中附子应用普遍,治疗疾病种类多样,其独特的用药方式值得我们去深入分析与学习。  相似文献   

4.
附子在临床上之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临診四十年来,平时喜用溫剂,而尤常用附子,对疑难重症,輒能应手取效。虽《神农本草經》列附子为下品,有大毒,但只要用之对証,真能药到病除,証药相符者,副作用亦不多見。在《伤寒論》中,用附子有生附子、熟附子之分,仲景用生附子时必与干姜相配,如四逆湯、白通湯之类;在其他方剂中,单用附子而不用干  相似文献   

5.
附子(附:乌头)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回阳救逆,温阳散寒且具有镇痛作用的药物,是古代温法中的主药。《伤寒论》113方中用附子者有20方;《金匮要略》中用附子者有11方,用乌头者5方。后世对附子、乌头的应用更为广泛,无论在寒热温清表里补泻的方剂中,凡符合适用附子证者皆可用之。但近代有些医家惧其辛温有毒,非见亡阳之证,不敢应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中附子的应用考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仲景将熟地黄、人参、大黄、附子称谓药中四雄,熟地黄、人参譬若治世之良相,大黄、附子比作乱世之良将,用之得当,各有专长。附子在《伤寒论》中入十八方,医圣张仲景在使用附子的方剂中,配伍严谨,用量讲究。现就附子在《伤寒论》中的应用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中附子的应用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所载方剂中应用附子的达十余首之多,用法可分为生用和炮制。其中应用生附子的方剂有干姜附子汤(原文61)、四逆汤(原文29,323,324)、茯苓四逆汤(原文69)、通脉四逆汤(原文317)、白通汤(原文314)、白通加猪胆汁汤(原文315)。应用炮制附子的方剂有附子汤(原文304,305)、真武汤(原文82,312)、桂枝加附子汤(原文20),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原文22)、芍药甘草附子汤(原文68)、桂枝附子汤(原文74)。生用附子的功效多是以其大辛大热之性而达急救回阳之功,多用于阴邪内盛格阳于外的急证、重证。而炮制附子则是取其温经复阳的功效,多用…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应用附子的规律和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伤寒论》一书〔1〕应用附子遍及六经病各篇章 ,涉及条文 38条 (占 9.6% )。按用药出现的频率 ,排列在第 7位 ;配伍附子方剂 2 3首 (占 2 0 .5% ) ,其中2 0方为原方中配伍 ,另有 3方在方后注加减用药配伍的 (小青龙汤、四逆散、理中丸 ) ,显其价值非为一般。拙文就学习与应用体会 ,略陈管见。1 炮 制《伤寒论》使用生附子 ,有四逆汤等 8首方剂 (占34.8% ) ;使用炮附子 (熟附子 ) ,有附子汤等 1 5首方剂 (占 65.2 % )。这些成功的范例为附子的使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根据 ,附子既可制用又能生用。视附子为“大毒之品”,“虎狼之药”,则…  相似文献   

9.
张仲景运用动物药探讨吉林130021长春中医学院张凤瑞,常丽影主题词张机,动物类,药物/分析在仲景所立方剂中,使用了相当一部分动物药。这些动物药的运用,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显然不可忽视,现作探讨如下。在仲景创立的300余首方剂中,运用了动物药的方剂5...  相似文献   

10.
附子为临床常用中药,在《伤寒论》含附子的方剂中,频繁出现附子"破八片"的描述,为了更好理解张仲景用附子"破八片"的内涵,通过考证历代本草古籍,发现附子"破八片"用法是极为罕见的。结合术数理论,更有利于理解张仲景用附子"破八片"背后隐含的意义,体现了张仲景始终遵从《黄帝内经》"法于阴阳,合于术数"之准则。  相似文献   

11.
从虚毒瘀论治干燥综合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虚、毒、瘀是干燥综合征发病的关键,病在肺、胃、肝、肾,以虚为本;病因可分为内外,燥毒为标;病久脉络阻滞,以瘀为果。宜采用治本的益气养阴润燥法,辅以活血化瘀散结通络法。  相似文献   

12.
"元神"乃"元始之神"——"脑为元神之府"刍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李时珍所说“脑为元神之府”的“元神” ,到底是否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涉及到中医基础理论 ,有必要加以澄清。为此详细论述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说“元神”的原意 ,并结合《内经》理论 ,指出此“元神”实际是“元始之神” ,指的是命门与脑存在的生命初始本原物质 ,这种物质并且决定了一切生物体的生长壮老已 ,而并不指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13.
"方证相对"与"方证相关"内涵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方剂与证候等基本概念入手,对方证相对、方证相关等源流、内涵及其现代研究思路与进展进行简要的梳理和分析,以期对方证关系及其概念得以明确表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针刺百会透曲鬓穴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60只,随机分为脑出血组(简称模型组)、脑出血 针刺组(简称针刺组)、脑出血 脑复康组(简称脑复康组),每组又分为术后6 h、1 d、2 d、3 d、7 d 5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10只大鼠,另设空白对照组(简称正常组)10只大鼠.制备脑出血大鼠模型,在光镜、电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1)光镜下可见模型组血肿周围脑组织坏死、水肿,神经细胞核固缩、空泡化以及周围炎细胞浸润,以3 d时最严重.针刺组较模型组细胞排列规整,水肿程度减轻,炎性细胞减少.脑复康组较模型组改变不显著.(2)电镜下可见模型组神经细胞肿胀,染色质凝聚成块状或核成溶解状,线粒体肿胀呈空泡状,嵴断裂,粗面内质网扩张,多聚核糖体解聚,突触结构肿胀.针刺组较模型组神经细胞肿胀减轻,线粒体结构破坏较轻,突触结构较清晰.脑复康组较模型组改变不显著.结论:针刺百会透曲鬓穴能够减轻脑组织水肿,减轻炎症反应,保护神经元,促进脑组织的功能修复.  相似文献   

15.
从关于命门位置问题(目为命门说、左肾右命门说、两肾皆为命门说、两肾之间命门、命门动气说)产生众多分歧的原因分析、命门功能问题(功能的相对一致性、功能一致性分析)阐述去形存用论"命门"学说。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扶阳气"概念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杨 《国医论坛》2004,19(3):1-1
扶阳气是贯穿在《伤寒论》六经病中的基本思想之一,故温病学家吴鞠通指出“伤寒一书,始终以救阳气为主”。但多数医家常常因阳气易伤而把《伤寒论》之扶阳气片面理解为温阳,笔者通过对《伤寒论》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发现扶阳气的概念不只是局限在温阳一途。首先,从历代医籍医论  相似文献   

17.
据中医学"五神藏"学说,从心、肝、肺、脾、肾五脏论"脏躁"之脏,提出"脏躁"的病机可概括为五脏的阴阳气血功能失调,且"脏躁"常与多脏相合为病。  相似文献   

18.
浅谈肺主治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成立 《天津中医药》2004,21(4):304-306
“肺主治节”为中医脏象理论重要内容之一,其涵义应包括肺脏基本生理功能、肺对其他脏腑的辅助作用及对人体生命节律性的平衡节度作用。临床上,对肺失治节导致气机逆乱、津液输布失常、气滞血瘀、生命节律失衡并由此产生的种种疾患,若重视调治肺脏,复其“治节”之功,往往有助于取效。  相似文献   

19.
谈谈《素问》和《灵枢》的成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贺卫国 《国医论坛》2006,21(1):37-41
1 <素问>与<灵枢>的成书时间 <素问>与<灵枢>是医经医学的总结性著作,<素问>与<灵枢>的成书,应该是在前人丰富的医学文献的基础上,由专人在某一个时期内编纂完成的,在成书以后,后人进行了增删修订,而成为现在的面貌.我们所讨论的成书时间,是某个学者在某时期将前人的著述编纂成书而且取书名为<素问>及<灵枢>的时间,而不是其以前文献形成的时间,也不是其后增删修订的时间.  相似文献   

20.
<黄帝内经>中记载"思伤脾",本文在对"思伤脾"理论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思亦伤心",并从中医基础理论、心脾二者的生理病理联系和经络联系方面阐述,同时指出现代胃肠生理学、病理生理学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也说明了"思亦伤心".认为"思伤心"的观点很早就出现在中医理论记载中,历代医家也对此理论多有运用,而现代科学发现也不断证明了这一观点.最后结合临床运用讨论"思伤心"理论的意义,冀以抛砖引玉,为之一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