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理学专家指出,心理问题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在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单一的一元化社会、人们的苦恼很少。在各种思潮、流派、信仰、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的社会,人们因需要进行选择就会产生心理的冲突,就会焦虑、浮躁。“我没有什么具体的事,就是心里闷得慌,想找人聊聊。”“我没遇到什么挫折,可情绪总不好,心情很压抑。”其买这些“没什么事儿”的人,往往说着说着就说出了许多具体的  相似文献   

2.
做个好老人     
江中舟 《大众健康》2006,(12):74-75
自古以来人们都企盼着长寿.却惧怕衰老,这真是一对美丽的矛盾。当我跨过花甲之时.由于长期的生活习惯.笔直的身板和隐藏得很深的白发。常引起人们视觉的错误.于是各种溢美之词萦绕耳际。然而.无论是牙齿还是眼睛乃至腿脚,都无时又无情地在提醒我“你有了一把年纪哦!”于是,我开始思考“怎样做一个好老人”这个并不新鲜的话题。想来想去,要想安度好晚年,必须做到以下“四句话”才行。[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在街头,在网上,在各种场合,我们都能听到各种不同的人在说:"我很烦!""真烦人。"有人干脆把这些话作为口头禅。我听在耳朵里,急在心上。因为,正是这样一种情绪在伤害着人们的先天之本——肾,在消耗着人们健康的本钱——精。  相似文献   

4.
开心乐园     
《健康生活》2010,(12):61-61
爱情的剂量 一位著名医生在跟熟人聊天:“我给人治病30年了。在这期间。我给他们开过各种各样的处方,然而最终我得出结论:医治人们各种疾病的最佳良药是爱情。”  相似文献   

5.
开心乐园     
《健康生活》2014,(3):64-64
吝啬夫人 晚会已经开始半天了,吝啬夫人才到场。“您这是去哪儿啦?”人们问她。”我在化妆品商店待了2个多小时。”“是买东两排队吗?”“不,我是等着让我的连衣裙被店里的香水味熏香。”  相似文献   

6.
李强 《医药与保健》2004,12(5):37-37
“我入睡困难”、“我睡觉做梦多得可怕”、“我每晚二、三点就醒来”、“我几乎整夜不能合眼”……在医院我们经常听到病人这样的述说。也经常听到医生这般熟悉的答复:神经衰弱嘛、更年期综合征嘛,用点睡眠药就行了。随之而起的各种镇静安眠药,各类补药便铺天盖地的向人们袭来。  相似文献   

7.
笑话三则:     
一位著名的医生在同一个熟悉的病人聊天时说“我给人治病已经有30年了。在这期间,我给他们开过各式各样的处方,然而最终我得出结论:医治人们各种疾病的最佳良药是爱情。”  相似文献   

8.
买房焦虑、职场焦虑、婚姻焦虑、生育焦虑……如今,类似展示各种焦虑的“焦虑帖”在各大网站、论坛中并不鲜见。调查显示,68.8%的受访者认为当下“焦虑帖”泛滥。在媒体。社会舆论有意无意地推波助澜下,焦虑情绪被生发、放大,蔓延到社会各个角落,甚至营造出一种全民焦虑的奇观。焦虑已成时尚词语,人们抱怨着焦虑,又消费着焦虑、享受着焦虑,似乎不焦虑就不是这个时代的人。“焦虑帖”为何如此泛滥?“焦虑帖”会给人们带来怎样的影响?如何看待“焦虑帖”?  相似文献   

9.
医林笑语     
《健康博览》2006,(6):61-61
解剖脑袋死者的亲属痛苦地对医生说:“请告诉我他死去的原因吧。”“太可怕了,经解剖发现,他是暴饮暴食死的。”“啊,难道他就没想到这可怕的后果吗?”“唉,真遗憾,”医生回答,“我忘记解剖他脑袋了。”最佳良药一位著名的医生与熟人聊天时说:“我给人治病已经有30年了。在这期间,我给他们开过各式各样的处方,然而最终我得出结论:医治人们各种疾病的最佳良药是爱情。”  相似文献   

10.
从小就梦想着成为一名教师,实在是因为陆天明那张为了宣传“希望工程”而拍摄的那双《眼睛》的渴望深深地触动了我,所以在教师还被人们贬为“孩子王”的20世纪80年代末,我就在高中毕  相似文献   

11.
编辑同志:您好! 我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中学生,我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别强烈。我认为在这改革开放的年代里,人应该勇于表现自己,最大程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学校里一有什么活动我就积极地参加,各种公开的场合我都抢着发言。然而许多同学说我是“出风头”、“爱表现”,  相似文献   

12.
苏畅 《大众健康》2012,(10):107-108
又是九月,有的孩子一边感慨着美好的假期太过短暂,一边准备着升入新学年,有的孩子离开各种暑期托管机构和培训补习班,回到校园,心里认命股地嘀咕着“才离狼穴又入虎口”。我却和我的孩子一起奔走在寻觅合适的居家教育机构的道路上。  相似文献   

13.
生活和选择     
在这个浮躁的世界,理想、信仰之类沉重的东西已经被人们渐渐疏远,取而代之的是种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的表述。人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研究那些上个世纪以前确立的精神生活方式,越来越倾向于“我喜欢所以我就是这样”。 在这个资讯的时代里,铺天盖地的各种信息让人  相似文献   

14.
我是喝着母亲煮的地瓜粥走进高中大门的。 我出生在六十年代中国的三年“大饥荒”的后期,人们的生活刚刚好转,不再饿死人,我们这一代人就来到了人间。  相似文献   

15.
日新月异、变幻莫测的现代社会打翻了人们心理的调味瓶。苦辣酸甜蜂拥而至的心理阵地面临着新的调整和考验。“情商”作为社会心理学理论的一个崭新概念一经提出,立即在全球范围内受到普遍的关注和高度的重视。人们终于通过“情商”找到了印证自己人生道路的各种境遇的答案并可以通过“情商”理论的引导,跨越“心理围城”的时间遂道,洞开驾驭自己、控制自己的美好人生。  相似文献   

16.
热爱生命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来说只有一次。”无产阶级战士保尔·柯察金的名言道出了千百万人们的心声。无数的人们为了追求生命之树的常绿常青而四处奔忙着,不懈地跋涉着。  相似文献   

17.
人们都把我称作“皮肤”。是我,给了宝宝一件漂亮的外衣,包裹着他(她)来到人间,从此忠心耿耿地伴随他(她)一生。我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我具有痛、痒、冷、热、触、压等各种感觉,会持续不断地向大脑传递外界的信息,使身体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并及时做出反应,以防人体受到伤害;我是人体的天然屏障,阻挡外界病菌的入侵,抵御过多的太阳紫外线的侵害;我的皮  相似文献   

18.
陈云清自杀了 心理专家陈云清悬梁自尽了。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惋惜、慨叹,更多的是不理解……不是人们大惊小怪,而是这件事情实在太出乎人们的意料。作为一位研究了十几年自杀、做了十几年防治自杀工作的心理专家,怎么会最终用自杀给自己的生命划上了句号呢?我在惊愕中,了解了这一事件的整个过程: 广州市“培爱”防治自杀机构成立于1988年,是我国第一家“防治自杀”机构。陈云清是该中心的组织者和负责人。80年代初,陈云清调到广东电视台工作,开辟“红绿蓝信箱”并担任主持人。在处理观众来信中,他意识到成立一个防治自杀中心的必要性。中心成立之日,“培爱”13名成员在广州银河公墓前庄严起誓:要珍惜生命,用一切方法劝阻想结束生命的人!10年间,中心用各种方式驱除着求助者心灵上的死亡阴影。这一切,尤其倾注了陈云清的大量心血。在众多得到“培爱”关怀的人们心中,陈云清就是他们的“再生父  相似文献   

19.
幽默自助餐     
我的朋友鲍勃虽然很胖,仍不停地享用着各种美味食品。上周末,我和鲍勃去吃午餐,在喝了一大杯麦片,吃了大快牛排后,鲍勃又喝了几杯咖啡。最后我说:“鲍勃,得走了,我们吃了三小时,已是4点30分钟了。” “你这是什么意思?”鲍勃惊奇地说,“我们现在不能离开,已快到晚饭时间了。”  相似文献   

20.
每当我在公园、体育场所里看到那些成群结队的老人,身穿艳丽的服装,或尽情地“挥刀舞剑”,或扭着秧歌,或跳着节奏明快的迪斯科,或操练着“多彩扇舞”时,深感他们比年轻人都风光,真让人羡慕。 受传统因素的影响,人们总认为老年人穿衣习惯应越老越素,生活保持传统的“革命本色”,在家“任职”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