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从小就喜欢鸽子,但喜欢的不是竞翔鸽,而是老北京的观赏鸽。 相似文献
2.
重庆的黄先生和他60岁妈妈,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游历了东南亚、南亚8个国家,他们途经了越南、柬埔寨、泰国、老挝、缅甸、印度、巴基斯坦和尼泊尔,旅行费用人均1000美元。 相似文献
3.
不经意间,发现寓所附近的几条小马路上,纷纷开出专卖红枣的小店。店主们像约好似的,门口都贴着一式的一副对联(严格说应该是标语):一日食三枣,青春永不老。 相似文献
4.
我在念中学那会儿,总是受到女友父亲的威胁。每次他开门一看见是我,就立刻装出一副和蔼可亲而实际上却凶神恶煞的表情。 相似文献
5.
口中剿匪,就是把牙齿拔光。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我口中所剩十七颗牙齿,不但毫无用处,而且常常作祟,使我受苦不浅,现在索性把它们拔光,犹如把盘踞要害的群匪剿尽肃清,从此可以天下太平。 相似文献
6.
茶人,原本有两个解释,一是精于茶道之人;二是采茶之人或者制茶之人。我觉得还应该宽泛些,因为何为茶道,茶究竟有没有必要上升到道的地步,历来都有不同看法。只要是爱茶惜茶的人,即使不够精于此道,都可以算作茶人。 相似文献
7.
曾有球友揶揄我一个星期打了8天球。打球是我的一种高级享受,“想赢不怕输”是我一向打球的心态。赢球时我不会沾沾自喜,只不过发挥得好而已;输球也不会垂头丧气,总以“山外有山”来激励自己。 相似文献
8.
1947年乡下就搞起了土改。工作队到了高头村,号召斗争地主富农,村民光听,就是不动弹。 相似文献
9.
自己最了解自己吗? 人们常说“自己最了解自己”,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一个人心里有什么想法,做过什么事,不说出来一般别人不知道,只有自己最清楚。但是,自己的想法、行为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正确,就不一定都能认识和了解了。 相似文献
10.
今年八月,应女儿女婿的邀请我到以色列住了一个月。 相似文献
11.
英国一项调查发现,身体感到状态极佳的日子,每年只有61天,其余的300来天,身体总有一些大小问题会困扰我们。 相似文献
12.
我们医院的麻醉师大张,姓张名仪伟,为人风趣,常有惊人之语。 相似文献
13.
二人转的唱词常常为平常的食物增添了情趣,普普通通的食物,到了戏中,有许多典故支撑装饰着,让人大开眼界。在传统戏《梁赛金擀面》里,那龙须素面的台词,颇具特色,极有代表性(金,为戏中旦角,小妹梁赛金;明,老生店家李子明): 相似文献
14.
许石林兄将我带到一山西菜馆,拿起菜单,胸有成竹地对服务生说,这个,这个,还有这个。点完菜后又指着我说:“给他上一份‘一根面’。”早就听说过“一根面”,但还没真正尝过。因此,这份“一根面”让我充满期待。 相似文献
15.
那天休息,在家待着没事儿,我太太问我今天吃什么,我说咱们买一只整鸡吃吧。我太太说:“鸡有什么可吃的?谁现在还买一只整鸡来吃啊。”“哎。咱们今天就新鲜新鲜,咱老两口做一只鸡吃。”“怎么做啊?”我说:“你就跟着我走吧!” 相似文献
16.
王老五原名王天玉,早年是个“穷戏子”,艺名“大花鞋儿”。村里的老地主是绝户,就收了“大花鞋儿”当上门女婿。“文革”开始后,老地主去世了,“大花鞋儿”理所当然地顶起“灶爷牌”,成了批斗对象。 相似文献
17.
家,是避风的港湾;家,是绵绵的牵挂;家,是心灵的憩园;家,是温馨的怀抱。同时,家,又是个不说理儿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我们家有两个老顽童,那就是我老爸和老妈。 相似文献
19.
杨天昕从小就爱足球,后来遭遇了“文革”,那时候话都不敢多说一句,就更没人敢聚在一起踢球了。好不容易熬过去,又要为了生计四处奔波,大江南北地跑个不停,他的足球梦也就此搁浅了。 相似文献
20.
1938年2月,西南联大从长沙开始搬迁。一天,当汽车穿过凭祥县城门的时候,司机通知大家,不要把手放在窗外。别人都很快照办,冯友兰听了这话,却无动于衷。他在考虑的是为什么不能放在窗外,放在窗外和不放在窗外的区别是什么,这样做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是什么。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