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脑震荡对大鼠认知行为及前额叶皮质多巴胺能神经纤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震荡(BC)大鼠认知障碍的特征及其与前额叶皮质(PFC)多巴胺能神经纤维变化的关系。方法:用金属单摆打击装置复制大鼠单纯性BC模型,伤后分1~24 d多个损伤组;用Morris水迷宫评价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研究BC后PFC多巴胺能神经纤维的变化。结果:BC伤后1~3 d大鼠隐匿平台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BC后除1 d外,其余各组PFC多巴胺能神经纤维的密度和免疫反应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BC后大鼠出现近期空间学习记忆功能障碍,多巴胺能神经纤维TH表达增高并持续一段时间。TH早期增高可能是神经递质紊乱,随后持续增高可能是一种代偿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大鼠多重脑震荡(MCC)后中枢神经系统内多巴胺能神经纤维与胆碱能神经元的变化。方法:用金属单摆打击装置复制MCC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伤后1、2、4、8、16、24 d多个损伤组,用免疫组织化学双标技术检测大鼠脑内多巴胺能神经纤维中酪氨酸羟化酶(TH)和胆碱能神经元中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的表达变化。结果:TH阳性表达在伤后1 d开始上升,8 d达高峰,24 d组基本恢复;ChAT阳性表达在MCC后均呈现下调改变。结论:多重脑震荡后多巴胺能神经纤维和胆碱能神经元的变化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认知功能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多重脑震荡(MCC)与大鼠认知记忆相关脑区5-羟色胺(5-HT)能神经纤维变化的规律,以探讨MCC大鼠认知行为障碍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方法:应用自制单摆式机械打击装置构建MCC大鼠模型,免疫组织化学及半定量方法研究MCC后大鼠5-HT能神经纤维的变化。结果:前额叶皮质、中隔区、丘脑、海马CA1和CA3区5-HT能神经纤维免疫反应阳性物在伤后2d组反应达高峰,杏仁体、海马CA2和CA4区在伤后4d组免疫反应了阳性最强;顶叶皮质、梨状皮质及伏隔核内侧在伤后8d组反应最强。5-HT纤维密度在中隔区和伏隔核内侧以伤后2d最高,杏仁体区以伤后1d最高,大脑皮质和丘脑5-HT纤维密度在伤后各损伤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MCC可引起与认知功能有关脑区的5-HT表达增高,5-HT的高表达可能由脑损伤后神经元过度兴奋所引起的神经递质紊乱造成,而这种紊乱可能影响大鼠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4.
新生大鼠下丘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体外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下丘脑多巴胺能神经元 发育特性,取新一大鼠下丘脑神经元进行分散培养。用酷氨酸羟化酶抗血清和免疫细胞化学ABC法显示DA能神经元,并进行图像分析。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genistein(GST)对离体培养的Parkinson模型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本实验取孕14~16 d的SD大鼠胚胎中脑腹侧,常规体外培养。将培养细胞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E2+MPP+组、GST+MPP+组、MPP+组。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观察培养物中TH阳性神经元的生长状况、观察神经元中微管相关蛋白-2(MAP-2)的染色情况。通过突触素(SYN)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各实验组突触数量的变化。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E2+MPP+组以及GST+MPP+组相比,MPP+组TH阳性神经元数量少,SYN免疫阳性产物表达亦减少(P<0.05);MAP-2阳性染色的平均灰度减少约40%左右。而E2+MPP+组、GST+MPP+组中上述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genistein对体外培养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具有类似雌激素样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Genistein对体外培养的Parkinson病模型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及突触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genistein(GST)对离体培养的Parkinson病模型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以及突触素的影响,取孕14~16d SD大鼠胚胎中脑腹侧部,常规体外培养。将培养的中脑腹侧细胞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雌二醇(E2)+MPP+组、GST+MPP+组、MPP+组。进行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定细胞活力和代谢状态。采用TH和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各组TH阳性神经元的生长状况以及突触数量的变化。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E2+MPP+组以及GST+MPP+组相比,MPP+组TH阳性神经元数量少,SYN免疫活性产物表达亦减少,细胞活力差。而E2+MPP+组、GST+MPP+组中上述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上结果提示Genistein对体外培养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具有类似雌激素样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脑震荡大鼠脑干神经纤维组织病理与超微结构损伤后64天动态改变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运用光镜和透射电镜方法,对脑震荡(brain concussion,BC)大鼠的脑干锥体束神经纤维的组织病理与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观察。27只BC大鼠随机分为致伤后3、12、24h和2、4、8、16、32、64d九个实验组,另设正常对照组,每组3只动物。光镜轴索银染结果显示:BC后轴索结构变化表现为直径增粗,或呈串珠状、畸形状或收缩球样改变,或染色不均;间质水肿等。透射电镜显示:轴索超微结构在BC后3h髓鞘开始水肿并出现不同程度的分离,纤维周围及胶质细胞水肿,毛细血管扩张淤血或闭塞、血小板血栓形成等。BC后12h开始出现部分轴索的溶解,BC后4~32d髓鞘水肿腔隙明显、增厚显著,直到伤后64d脑干神经轴索仍未恢复正常。以上结果表明脑震荡大鼠存在较长时程的脑干不同程度的神经轴索损伤。 相似文献
8.
脑啡肽和多巴胺在大鼠实验性脑震荡脑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大鼠实验性脑震荡脑组织中脑啡肽和多巴胺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Wistar雄性二级大鼠复制脑震荡动物模型,于伤后1、3、7、14及30d活杀。取脑组织,经免疫组化染色等技术,研究脑震荡发生发展中脑啡肽和多巴胺的变化规律。结果:体质量100g大鼠组出现典型的脑震荡临床表现,其病理改变为脑血管收缩与扩张、脑组织淤血与水肿、神经元变性、凋亡与坏死。脑啡肽于伤后1d表达增强,阳性部位见于大脑、小脑和海马区的血管内皮细胞胞质中;于伤后7d达高峰,阳性部位仍见于大脑皮层、海马区和小脑神经元中。14d后表达逐渐减少,30d仍高于正常水平。多巴胺于伤后7d,在大脑、海马区、丘脑及小脑各部分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壁的表达明显增多,但各时间点无明显变化。结论:脑震荡后可出现以血液循环障碍和实质细胞变性和坏死为主的病理改变。脑啡肽和多巴胺参与了脑震荡发生时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可能对脑血管损伤、血脑屏障功能和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鱼藤酮(rotenone)对多巴胺(DA)能神经元的早期毒性作用,并探索一种较理想的组织模型.方法采用界面组织培养法建立SD乳鼠的中脑脑片长期培养体系.加入鱼藤酮作用一定的时间,并用测定培养基中乳酸脱氢酶(LDH)活力、组织中DA含量以及进行酪氨酸羟化酶(TH)染色等技术观察它对整个脑片及脑片上DA能神经元的毒性效应.结果不同浓度的鱼藤酮作用24 h后,组织中DA含量随浓度增加明显下降,TH阳性神经元突起呈串珠样改变,数量减少甚至消失.低浓度鱼藤酮作用14 d后,脑片组织中的DA水平显著降低,但未见明显的DA能神经元形态学变化.结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中脑脑片培养体系;鱼藤酮对整个脑片以及脑片上DA能神经元的毒性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功能性损伤早于形态学变化,突起的变性是形态学变化的早期特征. 相似文献
10.
氯化锰对大鼠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毒性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通过锰诱导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及其可能的神经化学机制的研究 ,进而探讨锰中毒与帕金森病发病的相互关系。分离培养大鼠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用不同剂量 Mn Cl2 处理后 ,用荧光染料进行染色 ,观察了凋亡神经元数量。用腹腔注射及脑内单侧注射 Mn Cl2 染毒方法处理大鼠 ,并采用脑内微透析技术和高效液相色谱 -电化学方法 (HPLC-ECD)在活体检测了术后不同时间的纹状体细胞外液中 DA及其代谢产物 DOPAC、HVA以及 5 -HT的代谢产物 5 -HIAA等的含量 ;同时作丙二醛含量和过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检测。结果发现 ,凋亡神经元的细胞核缩小、不规则、染色质呈块状深染 ,凋亡细胞数量随 Mn Cl2 剂量升高而增多。Mn Cl2 脑内注射侧与注射对侧相比 ,术后 4、7、10、2 0 d的 DA、DOPAC、HVA和 5 -HIA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腹腔染毒高、低剂量组 2 0 d后大鼠整体纹状体匀浆的上述指标也明显降低。此外 ,染毒大鼠纹状体中丙二醛水平随染毒剂量增高而增高 ,过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随染毒剂量增高却下降。以上结果表明 ,锰中毒可能是引起帕金森病发病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为了进一步探讨脑震荡(cerebral concussion,CC)大鼠认知行为障碍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本实验观察了CC大鼠多巴胺转运体(dopamine transporters,DAT)的变化规律。用自制金属单摆式闭合性脑损伤打击装置复制脑震荡大鼠模型48只,随机分为伤后1、2、4、8、16、24d六个实验组,另设一正常对照组(n=8)。运用抗DAT抗体SP法行免疫组化染色,并测定大脑前额叶皮质(PFC)、尾壳核(CPu)、伏隔核(Acbc)、内侧隔核(MS)、斜角带垂直臂核(VDB)、斜角带水平臂核(HDB)、梨形皮质(Pir)、顶叶皮质(CPL)、海马CA1-3、丘脑中央背内侧核(MD)、丘脑背外侧核(LD)、下丘脑腹内侧核(VMH)和杏仁核等16个脑区DAT阳性表达物的光密度值。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脑震荡后大鼠多个脑区DAT阳性表达物呈下调变化。PFC、CPu-2、MS、LD、MD的DAT阳性表达物在伤后第2d表达最低;CPu-1、VDB、HDB、CPL、CA1、CA2、CA3、VMH和杏仁核的DAT阳性表达物在伤后第4d表达最低;Pir的DAT阳性表达物在伤后第8d表达最低;Acbc的DAT阳性表达物在伤后第16d表达最低。各脑区恢复时间各不相同,至24d基本恢复正常。以上结果提示DAT可在大鼠不同脑区广泛表达;脑震荡后其在多个脑区呈下调性改变,提示多巴胺转运体的伤后变化可能参与了脑震荡后的认知障碍。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探索一重(pure cerebral concussion,PCC)和多重脑震荡(multiple cerebral concussion,MCC)后大鼠前额叶中隔断面髓鞘脂蛋白(myelin protein lipoprotein,PLP)分布与表达变化规律。方法:采用自制单摆式机械打击装置复制PCC和MCC大鼠模型,伤后随机分为PCC中1、2、4、8、16和24 d组(n=6),MCC中1、2、4、8、16和24 d组(n=6),另设正常对照组(n=6)。用小鼠抗-PLP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观察致伤后大鼠中隔断面区PLP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正常状态下,PLP主要表达于皮质分子层和颗粒层的白质纤维;中隔区核团包括前脑内侧束(Mfb)、斜角带垂直支(VDB)、外侧隔核中间部(LSI)和杏仁核(amygdaloid nucle-us,AN);胼胝体(cc)、纹状体(CPu)和前联合(an)。PCC后多数脑区PLP表达变化无差异;MCC后皮质前额叶分子层、斜角带垂直臂核和纹状体脑区的PLP表达明显下调(P<0.05)。结论:结果提示MCC可能存在损伤累积效应,加重了中隔断面区神经纤维的损伤。 相似文献
13.
胎脑提取液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胎脑提取液对脊髓运动神经元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正常组,前两组再随机分成术后3个时间组。无菌条件下制作坐骨神经钳夹损伤模型,酶组织化学方法结合显微图像分析,观察各组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AChE和SDH活性的变化。结果:术后1w实验组及对照组均比正常组明显降低;术后2w实验组开始升高,对照组进一步降低;术后3w实验组与正常组相近,对照组开始升高。结论:胎脑提取液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溃变有保护作用,可促进大鼠受损神经元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大鼠FBN与胶原蛋白细胞载体联合培养及移植治疗脑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胶原蛋白(Collagen)的细胞相容性;研究胶原与大鼠胎脑神经细胞(FBN)复合体(C—FBN)脑内移植对脑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 将大鼠FBN与Collagen联合体外培养,进行光镜、电镜观察,并将体外联合培养4天的C-FBN(移植前48h培养液中加入Brdu)移植到大脑皮质损伤模型的大鼠脑损伤部位,术后3d、6d、10d、15d及30d观察脑组织对移植物的反应、移植细胞生长状态及载体在体内的降解情况等。结果 Collagen对FBN生长无不良影响;脑组织对移植物无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Collagen与周围脑组织整合好,有血管长入移植物中;载体内有大量存活神经细胞,术后各时段都检出Brdu阳性细胞;Collagen吸收、降解快,可诱导组织再生。结论 Collagen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和组织相容性,是神经组织工程的一种较为理想的生物载体材料;移植的FBN在脑内可以长时间存活。 相似文献
15.
MK-801对新生大鼠脑外伤后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MK-801对新生大鼠创伤性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建立新生7 d大鼠顶叶皮质挫伤模型,在TBI前30 min、TBI后即刻、TBI后30 min分别给予腹腔注射MK-8011 mg/kg,在TBI后24 h取脑,连续切片,行H-E染色和Caspase-3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脑神经元细胞的损伤和凋亡。结果:MK-801三组不同时间用药组与TBI组相比,在创伤同侧的扣带皮质、顶叶皮质和丘脑神经元凋亡细胞数减少,有显著性差异。其中TBI后即刻用MK-801治疗效果最好。结论:MK-80l能明显减少TBI后神经元的凋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