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现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疾病主要传播途径为蜱虫叮咬。目前发现的病原体包括人粒细胞无形体和一种新亚型布尼亚病毒(初步认定该病毒与此类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疾病有关)。其  相似文献   

2.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通常是机体被蜱虫叮咬后感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的新发传染病, 在我国多个城市及国外均有报道, 研究统计其病死率可达5%~30%, 春夏季节多发, 主要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村地区。在病毒感染性疾病中, 机体往往表现为免疫系统功能受损, 继而引发一系列异常的病理生理改变。文章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在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及骨髓检测异常改变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 以期增加相关工作人员对本病的认识, 进而促进对于本病相关机制的深入研究和新的诊断及治疗技术的研发创新。  相似文献   

3.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以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对湖北、河南、江苏、浙江等地所报告的高度散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SFTS)进行了人粒细胞无形体感染监测,但发现,大部分病例不能检测到无形体特异性核酸或抗体。2009年国家疾控中心专家在河南一份患者标本中分离到一株新布尼亚病毒。2010年,河南、湖北和山东等地相继报告不明原因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新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的TaqMan探针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并进行评估,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中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的排查提供实验室检测依据.方法 利用新型布尼亚病毒S片段基因的特异性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探针5'端标记FAM,3'端标记TAMRA,优化反应体系与反应条件,并对不同浓度含...  相似文献   

5.
目的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是新发传染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致病病原,为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一种新型病毒.通过研究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在巨噬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了解SFTSV在细胞内的复制组装机制.方法 应用两种人源巨噬细胞系THP-1细胞和U937细胞,通过免疫荧光共聚焦方法分析SFTSV感染巨噬细胞后与高尔基体和内质网的共定位.结果 SFTSV可特异性感染巨噬细胞,在SFTSV感染的巨噬细胞中SFTSV核蛋白与高尔基体共定位于核周,与内质网紧密相邻,但没有共定位.结论 在SFTSV感染的巨噬细胞中,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可能是病毒进行加工修饰及包装成熟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6.
1病历摘要患者女,14岁。因发热、血小板下降3月余,腹胀2月余,加重伴气短1周入院。1·1病史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发热,体温最高38℃,查血小板28×109L-1,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给予静脉应用地塞米松5 mg/天×3天,血小板升至正常。患者仍有发热,Tmax 39℃  相似文献   

7.
赵瑶婉 《现代免疫学》1996,16(3):F003-F003,177
兄弟同患血小板减少伴湿疹的免疫缺陷病赵瑶婉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镇江212002血小板减少伴湿疹的免疫缺陷病(WiSkott-AldrichSyndrome)是以血小板减少、湿疹、反复感染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伴性隐性遗传性疾病,主要累及男性,预后极差。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了我院2003年2月~4月SARS 37例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 结果均有发热,62.2%为高热,可伴咳嗽(40.6%)、畏寒(32.5%) 、乏力(24.4%)、肌痛(13.6%)等;可存在白细胞下降(48.7%)、淋巴细胞减少(27.1%)、血小板减少(19.0%)、乳酸脱氢酶(LDH)增高(21.7%).肺部 X线改变主要为斑片状阴影,或间质性炎症改变,短时间内病灶可明显进展.治疗以抗病毒抗炎支持治疗为基础,合理应用皮质激素.死亡率为2.7%.结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具有发热、白细胞下降、酶学改变、X线肺部炎症改变等临床特征.目前隔离、抗病毒、皮质激素是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 .方法 分析了我院 2 0 0 3年 2月~ 4月SARS 37例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 .结果 均有发热 ,6 2 .2 %为高热 ,可伴咳嗽 ( 4 0 .6 % )、畏寒 ( 32 .5 % )、乏力 ( 2 4 .4 % )、肌痛 ( 13.6 % )等 ;可存在白细胞下降 ( 4 8.7% )、淋巴细胞减少 ( 2 7 1% )、血小板减少 ( 19 0 % )、乳酸脱氢酶 (LDH)增高( 2 1.7% ) .肺部X线改变主要为斑片状阴影 ,或间质性炎症改变 ,短时间内病灶可明显进展 .治疗以抗病毒抗炎支持治疗为基础 ,合理应用皮质激素 .死亡率为 2 .7% .结论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具有发热、白细胞下降、酶学改变、X线肺部炎症改变等临床特征 .目前隔离、抗病毒、皮质激素是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0.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概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7年以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对湖北、河南、江苏、浙江等地所报告的高度散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SFTS)进行了人粒细胞无形体感染监测,但发现,大部分病例不能检测到无形体特异性核酸或抗体.  相似文献   

11.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以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对湖北、河南、江苏、浙江等地所报告的高度散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SFTS)进行了人粒细胞无形体感染监测,但发现,大部分病例不能检测到无形体特异性核酸或抗体.  相似文献   

12.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以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对湖北、河南、江苏、浙江等地所报告的高度散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SFTS)进行了人粒细胞无形体感染监测,但发现,大部分病例不能检测到无形体特异性核酸或抗体.  相似文献   

13.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是大别班达病毒(Dabie bandavirus, DBV)感染引起的一种以发热、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多器官损伤为临床特点的新发突发传染病。DBV导致的免疫系统紊乱是SFTS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单核/巨噬细胞是固有免疫的重要成员, 是DBV感染的靶细胞, 其与病毒的相互作用在DBV致病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就DBV感染人体后单核/巨噬细胞介导的免疫效应特点及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针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DENV)、汉滩病毒(hantaan virus,HTNV)三种常见病毒性出血热病毒的现场应急快速检测方法。方法:基于传统的T...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本地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发热期、多器官功能障碍期、恢复期三期D-二聚体、心肌酶谱和肝酶谱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其临床意义。方法 我院2011年3月~ 2015年12月收住院的124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入院及后每2 d进行D-二聚体检测,早晨采空腹静脉血送检心肌酶谱、肝酶谱检测,至恢复期患者出院,记录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发热期D-二聚体水平(2231.4±158.6)μg/L、多器官障碍期D-二聚体水平(1520.5±106.7)μg/L,与恢复期D-二聚体水平(321.9±35.3)μg/L相比,发热期、多器官障碍期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多器官功能障碍期AST(183.1±67.1)U/L与发热期AST(372.9±90.0)U/L、恢复期AST(95.8±34.3)U/L对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型AST水平(259.8±65.8)U/L低于危重型AST水平(428.6±140),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普通型LDH(305.4±132.0)U/L、CK(284.4±118.0)U/L、CK-MB(96.5±18.8)U/L与危重型LDH(3902.3±187.4)U/L、CK(799.8±437.3)U/L、CK-MB(206.1±51.4)U/L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普通型ALT(96.66±42.16)、AST(156.1±37.1)与危重型ALT(372.9±61.6)、AST(651.8±34.3)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D-二聚体、心肌酶谱早期便出现异常改变,且病情越重,D-二聚体、心肌酶谱升高越明显,但肝酶谱的改变有一定的滞后性,早期检测D-二聚体、CK水平可以识别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危重病例、D-二聚体、CK水平下降预示病情好转,可以指导预后。  相似文献   

16.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血小板减少为临床常见病症,儿童SLE(cSLE)较成人更易合并血小板减少;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或孤立症状的cSLE,往往因诊治延迟导致严重并发症及不良预后。SLE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机制可能与遗传易感性、多种自身抗体、病毒感染、药物等因素相关。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和免疫抑制剂等是治疗SLE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主要方法;生物制剂及干细胞移植等新药物、新方法,为SLE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7.
穿琥宁注射液被临床广泛应用于治疗抗病毒和广谱抗菌的双重作用。近年来报道的穿琥宁注射液不良反应有腹痛、腹泻,过敏反应伴脑水肿、严重呼吸困难、哮喘样发作伴休克、药物热、惊厥、肌肉震颤、寒战发热、皮疹、白细胞锐减、血小板减少等。在临床应用中应当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8.
1.病例简介:患者女,61岁.因皮肤瘀斑及牙龈出血6年、右小腿包块4个月于2010年1月入院.6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瘀斑伴牙龈出血,外周血检查血小板减少.服用中药2个多月出血好转,但血小板减少无改善.曾在本院就诊,骨髓检查:巨核细胞轻度增多,伴成熟障碍,主要为颗粒型巨核细胞,幼稚巨核细胞增多,产板型巨核细胞明显减少,血小板数量明显减少且体积增大.多次外周血检查血小板均明显减少,在3.0×109~50.0×109/L之间,血小板压积减小.血清免疫学检查: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ENA多肽抗体、抗人球蛋白均阴性,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检查均未发现异常,Coomb试验阴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洗涤血小板的制备方法、质量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改良的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制备洗涤血小板制剂。并应用生化方法、血细胞分析法和流式细胞技术对洗涤血小板中蛋白清除率、白细胞清除率、血小板回收率、血小板粘附聚集功能和CD62P、PAC-1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观察输注洗涤血小板的临床疗效、过敏反应和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发生情况。并与单采浓缩血小板比较。结果洗涤血小板的蛋白清除率为99%,白细胞清除率为85%,血小板回收率达95%;血小板洗涤前后的粘附率、聚集率、CD62P+和PAC-1^+表达率无统计学意义;临床输注后有效率达83%,与单采浓缩血小板输注有效率90%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并且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下降了94.12%(16/17)和100%(13/13)。结论经该方法制备的洗涤血小板质量符合要求,血小板功能未受影响,临床输注后过敏反应和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明显下降,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建立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的核酸检测方法,以期用于埃博拉出血热临床标本的检测.方法 针对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核蛋白和糖蛋白基因设计引物和探针,建立单重和双重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利用体外转录病毒RNA和埃博拉病毒系列参考品RNA评价其敏感性,利用马尔堡病毒、健康人、登革热患者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血清评价其特异性.结果 所建立的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扩增效率在95%~105%,可特异性地检测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核蛋白和糖蛋白基因,与马尔堡病毒、登革热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均无交叉反应,体外转录的病毒RNA可检出10~100拷贝/μl.双重检测方法通过细胞培养的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RNA验证,可检出100 pfu/ml病毒.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检测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的实时荧光RT-PCR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用于埃博拉出血热临床标本的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