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成角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应用成角动脉导管未闭 (PDA)封堵器经导管闭合PDA的疗效。方法  9例PDA患者 ,未闭导管最小直径 3~ 10mm ,平均 (5 .8± 1.9)mm。应用 6~ 9F长鞘管输送封堵器封堵PDA。结果  9例患者均获成功。植入封堵器腰部直径 5~ 14mm ,平均 (9.7± 2 .9)mm。 9例术后即刻主动脉造影显示无分流。全部病例术后 1周心脏多普勒超声显示PDA完全堵塞。无并发症。结论 成角PDA封堵器治疗PDA使用安全 ,疗效可靠 ,与主动脉腔的解剖形态更匹配  相似文献   

2.
动脉导管未闭个体化介入治疗的初步尝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动脉导管未闭(PDA)个体化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8例应用标准型Amplatzer导管封堵器难以完成介入治疗的PDA患者,根据造影显示PDA形态及临床特点,分别选用成角型Amplatzer导管封堵器、偏心型导管封堵器以及Amplatzer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进行介入治疗,术后以心脏超声随诊评价疗效。结果8例患者皆成功完成介入治疗,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其中1例应用Amplatzer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2例应用成角型Amplatzer导管封堵器、5例应用偏心型导管封堵器;2例经2次手术完成,余患者一次治疗完成;8例患者中,有2例封堵后即刻造影显示封堵完全,4例术后2 4h心脏超声检查无残余分流,7例术后3月残余分流消失;1例术后6个月时心脏超声仍可见约2mm的残余分流,但肺动脉压力明显下降,患者主观症状明显减轻。结论个体化原则可以进一步扩大PDA介入治疗的适应证,临床实践需要设计和生产不同形态和大小的封堵装置。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用自制新型左心耳封堵器堵闭犬左心耳后对左房及毗邻解剖结构的影响。方法用自行研制的新型左心耳封堵器经导管封堵20只犬的左心耳。分别于术前和术后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测量左房内径和容积,以及左上肺静脉血流速度和左房室瓣血流速度;并于术后行左心耳造影及左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14只犬成功植入封堵器。术后经胸超声及造影检查见封堵器无移位,左心耳完全堵闭,封堵器植入后左房内径和容积,以及左上肺静脉血流速度和左房室瓣血流速度无明显变化,左冠状动脉回旋支正常显影。结论 用自行研制的新型左心耳封堵器堵闭犬左心耳不影响左房以及毗邻解剖结构的功能,此方法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4.
自制封堵器闭合膜部室间隔缺损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评价应用自制双盘形室间隔缺损 (VSD)封堵器闭合膜部VSD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196例先天性心脏病膜部VSD患者 ,左心室造影测量VSD直径 3~ 17mm ,平均 (4 .76± 2 .96 )mm。应用 7~ 10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双盘形封堵器。封堵器直径为 4~ 2 0mm ,平均(6 .6 8± 2 .76 )mm ,封堵后 15min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波检查 ,观察封堵的即刻效果。术后连续心电监护 5d。出院前 ,术后 1、6个月和 1年定期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结果  196例中 191例患者封堵成功 ,成功率 97.4 %。未成功的 5例中 ,3例因导管未能通过VSD处 ,2例因封堵器放置后影响主动脉瓣关闭 ,而放弃封堵治疗。 180例术后 15min左心室造影、经胸心脏超声检查显示完全封堵 ,11例术后即刻造影示少量分流 ,1个月后超声复查 ,8例完全封堵 ,其余 3例仍存在微量分流。并发右房室瓣少量返流 3例。术中并发短暂的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分别为 5和 12例 ,2例并发一过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封堵器放置后 2例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随访期间未恢复。 4例示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1周后恢复。封堵器放置后脱落 1例 ,经圈套器取出 ,并完成封堵治疗。合并房间隔缺损 4例、动脉导管未闭 2例 ,同时成功封堵。X线透视时间 5~ 6 0min ,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新型单铆双盘状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收集动脉导管未闭患者47例,按选用封堵器的类型不同分为试验组31例,植入新型单铆双盘状封堵器(Sunflower 封堵器),对照组16例,植入双盘状封堵器(SHSMA封堵器).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植入封堵器大小,右室收缩、舒张、平均压,肺动脉收缩、舒张、平均压及主动脉收缩、舒张、平均压和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心电图,术后l、3、6个月随访经胸超声心动图.结果 47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手术成功率为100%.试验组植入封堵器腰部直径为5~18mm,平均(11.7±3.6)mm;对照组植入封堵器腰部直径为6~16mm,平均(11.0±3.3)mm.试验组患者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心电图左心室负荷增大明显改善,彩色多普勒超声随访未见残余分流.对照组有1例术中出现高血压危象,1例术后血小板减少,1例术后3个月内存在残余分流,心电图及术后6个月的随访对照组与试验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unflow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单静脉入路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单静脉入路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并发症。方法 9例,动脉导管未闭,瘤变最窄处直径为2 .4~8(5 .0 6±3.38)mm。经股静脉建立右房-右室-肺动脉-动脉导管-主动脉轨道,主动脉弓降部侧位造影观察PDA的位置、形态、大小,选择合适型号的Amplatzer伞经股静脉建立的轨道进行封堵。术后15min经胸超声及心脏听诊判断有无分流。术前、术后均行血流动力学测定,术后3d、1个复查超声心动图,观察大动脉水平有无分流及动脉导管未闭再通。结果 9例患者全部一次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10 0 %。心导管检查测肺动脉收缩压由术前轻度增高(33.2±3.11mmHg)降为正常(2 1.4±2 .7mmHg)。术后即刻所有患者心前区双期连续性杂音消失,术后15min彩超检查有1例少量分流,3d后分流消失,操作透视时间7.3~11.2 (9.2±1.7)min。无任何并发症发生,随访1个月未发生动脉水平分流及动脉导管再通。结论 单静脉入路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简化了手术程序,减少了血管并发症,缩短了操作透视时间,手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国产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应用Amplatzer法封堵动脉导管未闭3例,年龄最大57岁,最小21岁.动脉导管未闭最窄处直径约5~8mm,经6F或7F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术后10min行侧位降主动脉造影观察有无分流.结果:技术成功率100%,术后24h超声心动图均无残余分流.随访均未发现有残余分流.结论:应用国产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直径达8mm的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操作简便,成功率高,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新型多孔型房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小儿多发性房间隔缺损的疗效.方法 2011年10月至2012年2月收治多发性房间隔缺损患儿3例,女1例,男2例.术前完善常规检查,根据超声和心导管检查结果先选择合适球囊和封堵器进行球囊扩张和缺损封堵,术后3d出院,出院后予阿司匹林(每天3 ~5 mg/kg)口服.结果 第1例心脏超声示房间隔缺损(Ⅱ),存在3个分流口,前两者相距5.4 mm,后两者相距3.6 mm,中间孔距主动脉瓣13.2 mm,距左房室瓣10.3 mm,房间隔长约28 mm,选择25 mmCribriform封堵.第2例心脏超声示有2个分流口,两者相距3 mm,房间隔长度为35 mm,术中选取25 mm Cribriform封堵器.第3例心脏超声示房间隔缺损(多发),术中选取30 mm Cribriform封堵.所有封堵器释放后位置好,心脏超声显示无残余分流和瓣膜反流.结论 Cribriform可应用于多发性房间隔缺损的封堵,疗效可靠,并发症少,但需注意术后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9.
一、临床资料 患者均为男性,18岁,分别为2006年至2008年参加招收飞行学员全面体检的高中应届生,内科查体均为边缘性心脏杂音.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见:心脏各房室腔径正常,房室间隔连续完整,心尖四腔心切面均在右房内探及条索状增强回声,典型病例如图1所示(见封二),随心动周期而摆动,剑下下腔静脉长轴切面显示该条索近端于下腔静脉前壁相连接,典型病例如图2所示(见封二).  相似文献   

10.
单静脉入路超声导引封堵动脉导管未闭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单静脉入路超声导引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可行性.方法 自2003年5月至2010年4月共对123例PDA患者进行封堵治疗,其中采用动静脉双入路法46例,采用单静脉入路超声法77例.动静脉双入路法通过主动脉弓降部左侧位造影观察PDA的形状、最窄内径及术后分流情况,作为选择封堵器大小的依据及即时疗效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11.
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的临床应用及疗效评价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 评价应用国产心健牌动脉导管未闭 (PDA)封堵器的临床疗效。方法  2 0 0 0年 6月至 2 0 0 2年 7月 ,182例患者 (男 63例 ,女 119例 )成功地采用国产心健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进行了PDA的封堵术。年龄 3个月至 16岁 ,平均 (5 2 3± 4 0 2 )岁 ,体重 5~ 50kg ,平均 (17 0 9± 8 11)kg。PDA最窄处直径为 1 3 2~ 9 0 0mm ,平均 (4 3 0± 1 0 2 )mm。输送长鞘为 6~ 10F。手术时间为 45~ 13 5min ,平均 (73 3 1± 2 1 44)min ;X线曝光时间为 2 60~ 2 6 90min ,平均 (7 0 9± 4 55)min。术后即时、2 4h、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及 2年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182例均成功地置入心健牌PDA封堵器。 182例即时心血管造影显示 10 9例 (59 89% )即时完全堵闭 ,3 0例有少量残余分流 ,43例仅有微量的残余分流 ,残余分流率为 40 11% ;2 4h后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 163例(89 60 % )完全堵闭 ;1个月后 8例仍有少量残余分流。术后 3个月及 6个月仅 4例有残余分流 ,79例完成术后 1年的随诊 ,仅 2例仍有残余分流。术后 2年仍有 1例残余分流。全部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应用国产心健牌PDA封堵器对PDA进行介入治疗 ,疗效确切 ,远期效果满意 ,可替代进口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经导管置入Amplatzer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儿童膜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eventricularseptaldefect,PMVSD)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5例PMVSD患儿术前均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 ,术中经左心室造影测量缺损直径 ;所有病例均在透视和经胸超声心动图监视下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堵闭PMVSD ;术后 2 4h、1、3、6个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心电图及X线检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术中经左心室造影测量缺损直径为 2 .5~ 8.3mm ,平均 (5 .0± 2 .4 )mm ;选用 4~ 10mm ,平均 (7.4± 3.2 )mmAmplatzer封堵器堵闭PMVSD ,全组技术成功率 10 0 % ,术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全部患儿术后即刻造影检查无残余分流 ;术后 2 4h、1、3及 6个月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封堵器位置良好 ,无残余分流 ,心电图检查未发现心律失常 ,X线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结论 经导管置入Amplatzer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PMVSD是一种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 ,其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胸和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测成人动脉导管未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动脉导管未闭31例,于封堵术前行常规经胸和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降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的异常通道和彩色多普勒分流血流束,测量动脉导管内径。在封堵术中用球囊导管探测动脉导管内径。将经胸和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与球囊导管的测值进行对照。结果:经胸和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的测值与球囊导管测值均呈高度正相关,分别为r=0.84 (P<0.01)和r=0.93(P<0.01)。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的测值更接近于球囊导管的测值,二维图像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更为清晰。结论:对于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受限的成人动脉导管未闭,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是较好的补充诊断方法,并可为封堵治疗提供更多的定量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4.
经皮穿刺未闭动脉导管堵塞术是一种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非开胸新方法.1991年3月以来我科施行4例成功.该法简便、安全、损伤小、恢复快.但术后易出现低血压,应激性休克等并发症.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性1例,女性3例,年龄22~39岁,经体检、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右心导管及主动脉逆行造影证实为动脉导管未闭.动脉导管内径为6.3~7.8mm,平均为7.1mm.术前主肺动脉压为2.1~3.33kPa(15.7~25mmHg),平均为2.3kPa(17.2mmHg).采用局部麻醉,经股动、静脉置入导管,在电视X线透视下堵塞动脉导管后连续性心脏杂音即刻消失,主肺动脉压力平均下降0.92kPa(6.9mmHg),右室与肺动脉氧含量相同,无左向右分流.一周后胸片示栓子位置良好,心脏较前缩小,心功能检查恢复正常.24小时可下床活动,术后11~15天出院,随访均可正常工作.  相似文献   

15.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中的效果、安全性有并发症等情况。方法:18例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和10例房间隔缺损(ASD)患者行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封堵器和到位后即刻行胸主动脉造影,以明确封堵器的位置情况及无残余分流。测量升主动脉和降主动脉压力以及左肺动脉和肺动脉干压力变化情况。在超声和X线引导下,经导管将封堵器送到房间隔缺损处释放,使封堵器腰部卡于ASD柞,两伞贴于房间隔两侧。术后分别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胸部X线平片和心脏彩超检查,以明确有无残余分流和再通发生。结果:28例患者均成功地置和了该封堵器,且未发生溶血、封堵器移位、血栓形成、残余分流和再通等并发症。整个手术操作时间为25-130min,平均约58min,操作中累计透视时间约8-180min,平均约为11.5min。术后当天、1周、1个月复查胸部X线平片和心脏彩超,均未见残余分流及封堵器脱落、移位、再通等改变。15例随访观察到3个月以上未见明确的并发症发生。结论:Amplatzer封堵器正逐渐被证明是一种治疗动脉导管末闭和房间隔缺损的安全有效的器材。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运用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小儿动脉导管未闭临床疗效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2年1月到2006年3月我院应用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42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10岁,PDA最小直径3mm,最大8mm。结果:42例PDA封堵术均获成功,造影显示分流完全消失,临床关闭(听诊无杂音),在出院后3月达100%。随访未出现PDA再通、封堵器脱落、溶血、细菌性心内膜炎等。结论:应用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小儿动脉导管未闭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创伤小、安全可靠、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及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疗效。资料与方法 经体检、胸部X线片、心电图及经胸超声确诊为PDA患儿 8例 ,均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堵闭。结果 降主动脉造影显示属KrichenkoA型 5例 ,C型 3例。PDA最窄处直径平均为 3 .63± 1.3 9( 2~ 6.5 )mm ,肺循环血流量 /体循环血流量平均为 2 .5 ( 1.5~5 .3 ) ,肺动脉高压 5例。 8例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均 1次堵闭成功。造影示 7例无残余分流 ,1例极少量残余分流。平均手术时间为 47± 5 .5 ( 3 8~ 5 5 )min ,平均X线透视时间为 6.4± 1.4( 5~ 9)min。术后 2 4h经超声检查均无残余分流 ,平均 2 5 .3± 13个月随访均无残余分流、无再通及无封堵器移位。结论 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堵闭小儿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近期及中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8.
丁守良  张磊  张华  马兰香  赵妮 《武警医学》2007,18(10):761-763
 目的 探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疗效及随访结果.方法 全组病例93例,年龄2~46岁,体重7~65 kg,男42例,女51例,PDA直径1.0~19 mm,肺动脉压力18~110 mmHg,PDA封堵器的大小4~30 mm,术前B超筛查,术中术后测肺动脉压力,主动脉弓处造影,均选用国产封堵器.结果 1例因PDA<1 mm而放弃,92例成功,根据造影结果结合B超数据选择合适大小封堵器,即刻造影部分有分流并闻及杂音,15 min造影1例仍有少量分流并能听到杂音,但1天后杂音消失.57例经半年以上随访,56例无其他任何并发症,1例术后1月发生贫血现象. 结论介入治疗PDA安全有效,是单纯PDA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9.
自制非对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 评价自制非对称型室间隔缺损 (VSD)封堵器经导管闭合VSD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16例患者经临床体检、心脏超声检查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 ,膜周部VSD。术前超声测量缺损直径 3~ 8(4 .31± 1.35 )mm。在X线透视和经胸超声引导下通过F6~ 8长鞘置入封堵器。结果 左心室造影测量VSD直径为 3~ 8(4 .6 3± 1.5 9)mm。VSD上缘距主动脉瓣 1~ 6 (3.31± 1.19)mm。植入封堵器腰部直径为 4~ 16 (6 .19± 1.91)mm。 14例封堵器到位后 15min左心室造影示无分流 ,2例少量分流。术后 1周经胸超声检查无分流 ,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结论 应用自制非对称型VSD封堵器治疗膜周部VSD安全、有效。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20.
患儿 男性 ,10岁。自幼查体发现心脏杂音 ,易感冒 ,无紫绀及蹲踞。彩色超声显示 :左室内径明显增大 ,余心腔大小正常 ,房室间隔连续完整。主动脉内径增宽 ,主动脉短轴切面探查见 :左冠状动脉主干明显增宽内径约 16 .2mm ,其开口远端约 2 0 .0mm处可见一异常管状结构绕过左房 ,于二尖瓣后叶、瓣环的后下方开口于左室侧后壁 ,左室入口处管径宽 12 .0mm。右冠状动脉位置正常 ,内径宽 3.0mm ,前降支位置正常 ,内径 2 .4mm。CDFI示 :舒张期可见自左冠状动脉至左室的大量分流信号 ,CW测分流速度为 4.87m/s,PG94 9mmHg,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