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研究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对肝癌细胞株HepG2侵袭力的影响.方法应用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于HepG2细胞,并设A组:RPMI-1640对照组、B组:普通盐酸阿霉素组(ADM)、C组:磁性白蛋白阿霉素纳米粒联合磁场(MADM M)组、D组:半乳糖化白蛋白阿霉素纳米粒(Gal-ADM)组、E组: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联合磁场(Gal-MADM M)组.药物作用后以β-actin基因作为参照,半定量的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Cathepsin B-mRNA的表达差异,应用Transwell 小室检测体外侵袭力的变化,并用裸鼠肝癌皮下转移模型检测对体内侵袭力的影响.结果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作用HepG2肝癌细胞后Cathepsin B-mRNA表达降低较其他各组更为明显且有显著性,侵过小室滤膜细胞数目减少于其他各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1),裸鼠肝癌生长明显受到抑制(P<0.01).结论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抑制肝癌细胞株HepG2的侵袭力的作用较阿霉素、磁性白蛋白阿霉素纳米粒和半乳糖化白蛋白阿霉素纳米粒为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在体外对人肝癌细胞系HepG2的杀伤作用.方法应用电镜下的形态学观察,DNA电泳以及MTT法检测杀瘤活性.结果形态出现明显改变,电镜证实出现细胞凋亡;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联合磁场(MADM-NP M)组和半乳糖化白蛋白阿霉素纳米粒(Gal-ADM-NP)组抑制率及半数抑制率剂量相似(P>0.05),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Gal-MADM-NP M)组抑制率明显提高,半数抑制剂量明显降低(P<0.01).结论实验结果表明,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联合磁场、半乳糖化白蛋白阿霉素纳米粒、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都具有明显抑制体外培养肝癌细胞生长增殖的作用.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对人肝癌细胞杀伤作用较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及半乳糖化白蛋白阿霉素纳米粒组为强,作用机制可能与半乳糖配体的特异性介导和人肝癌细胞上半乳糖受体的识别内吞作用及联合外磁场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ADR-GHMN)在正常肝脏中的靶向性,并观察ADR-GHMN在全身各脏器的分布特征.方法使用放射示踪技术,用125I标记纳米粒.肝动脉注射,分别于注药后5、15、30、60、120min处死,立即取肝、肾、心、肺、小肠、脾、及周围血作γ计数.结果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在注射后5 min后最高,为15054.4 CPM/g,各时相前者的肝摄取率均为同时刻后者的2,3倍.两药在肝、肾、心、肺、小肠、脾、及周围血的分布有高度显著性(P<0.05).结论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在正常肝组织中有明显的主动靶向性,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主要分布肝脏,其它的脏器含量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O-羧甲基乳糖酰化壳聚糖-聚乳酸阿霉素纳米粒在大鼠体内的靶向性。方法全部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30只,A组:游离阿霉素组;B组:O-羧甲基壳聚糖聚乳酸阿霉素组;C组:壳聚糖-聚乳酸阿霉素纳米粒组;D组:O-羧甲基乳糖酰化壳聚糖-聚乳酸阿霉素纳米粒组;经舌静脉,按分组分别注射;取全血、心、肺、肝、脾、肾。全血制成血浆,器官组织制成匀浆,盐酸乙醇法提取阿霉素,用荧光光度计测量。结果静脉注射同等剂量、不同剂型的阿霉素药物后,半乳糖化修饰后纳米粒的肝靶向性明显增强,肝外器官的浓度明显降低。结论O-羧甲基乳糖酰化壳聚糖-聚乳酸阿霉素纳米粒对正常大鼠肝脏具有明显的靶向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对兔VX2肝癌的磁介导热疗作用。方法将成模后的荷瘤白兔随机分成6组:A组,对照组,即生理盐水组;B组,游离阿霉素组;C组,半乳糖磁性阿霉素纳米粒组;D组,Fe3O4纳米粒组;E组,阿霉素磁性纳米粒组;F组,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组化白蛋白。各组经肝动脉插管灌注药物(按2mg/kg阿霉素计算),除C组外,其它各组置交变磁场中作用30min,期间监测癌中心区、癌边缘区、正常肝组织和直肠的温度变化;观察治疗后14d的肝癌体积、肝癌的生长率、肝癌及正常肝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D、E、F组癌中心区和边缘区温度显著高于正常肝组织和直肠(P〈0.001);A、B、C组各部位的温度无明显升高。治疗后14d,F组肿瘤体积明显缩小,肿瘤生长率为-15%;肝癌细胞可见大面积坏死,平均在70%以上,癌灶及癌边缘可见栓塞的铁磁微粒,而右肝未见铁磁微粒的沉积;其它各组体积增大3、5~13倍,肿瘤生长率显著增加(127%~568%),肝癌细胞中至轻度坏死(0%~70%)。结论交变磁场下,A、B、C组癌组织升温达到42℃以上;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对肝癌组织有独特的靶向作用,表现出明显的热化疗协同增效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ADR-GHMN)在正常肝脏中的靶向性,并观察ADR-GHMN在全身各脏器的分布特征及外加磁场对其分布的影响.方法大鼠正中开腹,肝动脉插管并固定,肝动脉注射125I-ADR-GHMN(相当于阿霉素0.5 mg/kg),左外叶加磁场,磁场应用30 min,移去磁场后,动物立即处死;对照组:肝动脉注射ADR-GHMN,左外叶不加磁场,30min后,移去磁场后,动物立即处死,立即取靶区肝、非靶区肝、肾、心、肺、小肠、脾及周围血作γ计数.肝组织作病理切片.结果注入的纳米粒75~85%分布于肝脏,其它脏器极少.病理切片显示磁区小动脉见大量纳米粒存在,对照组及非磁区肝中纳米粒很少见.结论ADR-GHMN在正常肝组织中有明显的磁靶向性;在磁场作用下,ADR-GHMN主要分布于肝脏,其它脏器含量很少;试验组肾、心、肺、小肠、脾及外周血于对照组的放射活性比较明显降低,表明磁性物质的存在使这些脏器的相对药物暴露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制备具有半乳糖基和稳定磁性的半乳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并对半乳糖白蛋白磁性纳米粒的糖化比率、磁性及药物含量进行检测.方法 将乳糖和白蛋白用还原胺法合成半乳糖基人血白蛋白(galactosylated human serum albumin,Gal-HAS);采用滴定水解法制备直径在70mm左右Fe3O4磁性纳米粒.再将半乳糖白蛋白、Fe3O4磁性纳米粒及纯盐酸阿霉素按一定的比率混合,通过在精制棉子油中超声乳化、加热固化变性、乙醚洗涤等工艺制备出半乳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用苯酚-硫酸比色法测定半乳糖白蛋白的糖化比率;用乙醇提取法提取半乳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中的阿霉素,并用液相色谱仪测定其含量.将纳米粒溶于生理盐水中,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在磁场的作用下,半乳糖基磁性纳米粒的运动情况,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原子力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粒粒径的大小和内部结构.结果 半乳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的糖化比率为32;Fe3O4纳米粒径在(70±30)nm左右,粒径均匀;阿霉素的含量为58.45μg/g,阿霉素的包含率为97.53%;半乳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溶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在磁场的作用下,纳米粒迅速向磁铁的方向移动并发生聚集,当磁铁与纳米粒的距离加大时,纳米粒运动速度减慢,并沿磁力线的方向成串珠状聚集.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Fe3O4颗粒均匀分布在半乳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中.结论 半乳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具有较高糖化比率、稳定的磁性、靶向性强、药物包含率高以及释药速率可控制等特点,为靶向药物治疗,提供了可靠的载药工具.  相似文献   

8.
白蛋白阿霉素磁纳米粒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分布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观察白蛋白阿霉素磁纳米粒肝动脉给药与肝动脉给予高剂量的游离药物在体内生物分布上的差异。通过直接测量组织中阿霉素的浓度,进一步证实白蛋白阿霉素磁纳米粒的靶向性。方法:大鼠正中开腹,胃十二指肠动脉插管。实验组:肝动脉注射白蛋白阿霉素磁纳米粒(相当0.5mg/kg阿霉素)左肝外叶应用磁场30min,磁场去除后,动物处死。对照组:肝动脉注射10倍于实验组剂量的阿霉素(5mg/kg),30min后处死。动物处死后,取靶区肝组织、非靶区肝组织、心、肾、脾和肺捣碎、匀浆,用乙醇提取法提取阿霉素,用荧光光度计测量。结果:实验组左肝外叶应用磁场30min,磁区肝组织阿霉素的浓度较非磁区肝组织的阿霉素浓度明显升高,磁共肝组织阿霉素浓度为非磁区肝组织的2.6倍,对照组靶区肝组织和非靶区肝组织的阿霉素浓度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和心和肾组织的阿霉素浓度平均为实验组的9倍以上,脾为4.6倍,肺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而对照组靶区肝组织的阿霉素只有磁区肝组织阿霉素浓度的1/4。实验组心、肾、肺和脾组织与靶区肝组织阿霉素浓度的比值大大低于对照组。结论:通过纳米粒加磁场的方法从肝动脉给予阿霉素在靶区产生的药物浓度比肝动脉给予10倍剂量的游离阿霉素在靶区产生的药物浓度高3倍。而在心、肾和脾的阿霉素浓度比对照组大为降低。另外,实验组心、肾、肺和脾组织和与靶区肝组织阿霉素的比值比对照组明显降低,其意义若在靶区产生同样的阿霉素的浓度,实验组肝外脏器的阿霉素浓度将大大降低对照组。  相似文献   

9.
阿霉素白蛋白磁纳米粒在正常肝脏的靶向性   总被引:25,自引:9,他引:16  
目的:观察阿霉素白蛋白磁纳米粒在正常肝脏中的磁靶向性。并观察阿霉素白蛋白磁纳米粒在全身各脏器的分布特征。方法:大鼠正中开腹,胃十二指肠动脉插管固定。实验组,左肝外叶加磁场,肝动脉注射阿霉素白蛋白的磁纳米粒(相当于阿霉素0.5mg/kg),磁场应用30min移去磁场后,动物立即处死,对照组:左肝外叶外不加磁场,肝动脉注射同等剂量的纳米粒后30min处死。动物处死后,立即取靶区肝、非靶区肝、心、肾、脾、肺、小肠和胃作γ计数。肝组织作组织学切片。结果:左肝外叶应用磁场30min后,磁共肝组织的放射活性较非磁共肝组织的放射活性明显增加(P<0.0001),磁区肝组织与非磁区肝组织的放射活性比值为2.6。而对照组磁区肝组织与非磁区肝组织的放射活性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肝外脏器的放射活性明显降低。除实验组肺的放射活性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外,其它脏器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另外,实验组,心、肾、脾、肺和小肠与靶区肝组织和的放射活性比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胃与靶区肝组织的放射活性比值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注入纳米粒的70%-80%分布于肝脏,其它脏器含量极少。病理切片显示磁共小动脉中见大量纳米粒存在,对照组及非磁共肝中纳米粒很少见。结论:阿霉素白蛋白磁纳米粒在正常肝脏组织中有明显的磁靶向性,阿霉素白蛋白磁纳米粒主要分布于肝脏,其它脏器含量较少。实验组心、肾、脾、肺和小肠与靶区组织的放射活性比值明显降低,说明磁的存在使这些脏器的相对药物暴露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经外周静脉用药的药物毒性。方法将受试动物分为8个剂量组,观察静脉给药后的急性毒性试验,采用Bliss法计算LD50,统计分析其对大鼠的外周血细胞和生化指标的影响。给予腹腔注射3次后,再皮下注射,观察其有无过敏现象发生。结果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的动物半数致死量为515.5mg/kg,同时肝、肾功能的损害和心肌酶学的改变也明显减轻。20只动物进行过敏实验,观察到一只动物有过敏现象。结论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是一种很好的新型改进性药物,它经过修饰后,明显的减轻了药物对心脏,肾脏和心脏的毒性损害作用。有望批量生产,在临床上推广试用。  相似文献   

11.
阿霉素磁微球的制备及在家兔肺内的靶向定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Widder改良法自行制作了阿霉素磁性白蛋白微球,并测量微球的大小,载药量及磁反应性,在家兔左肺前后加有双极磁场(场强490mT)作为靶部位,并在用药后持续作用1h,分别从家兔右耳缘静脉注射含有同等剂量阿霉素的磁微球及阿霉素溶液,肺病理切片色及阿霉素浓度检测结果表明,磁微球组家兔左肺铁染色较右肺浓重,左肺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右肺(P〈0.01),阿霉素溶液组家兔左,右肺铁染色阴性,左,右肺阿霉素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性Fe3O4纳米颗粒对大鼠主要脏器组织中Caveolin-1及Clathrin Heavy Chain蛋白表达的影响,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Wistar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成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磁性Fe3O4纳米颗粒组,尾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磁性Fe3O4纳米颗粒24h后取脏器组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主要脏器组织中Caveolin-1及Clathrin Heavy Chain蛋白的表达水平,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大鼠主要脏器组织中Caveolin-1及Clathrin Heavy Chain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中和高剂量组大鼠肝脏和脾脏组织中Clathrin Heavy Chain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高剂量组大鼠肾脏组织中Clathrin Heavy Chain mRNA的表达水平与其他3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Caveolin-1蛋白表达水平在各剂量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低、中和高剂量组大鼠肝脏、肺脏和脾脏组织中Caveolin-1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各组肾脏组织中Caveolin-1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性Fe3O4纳米颗粒能够诱导大鼠肝脏、肺脏、脾脏中Clathrin Heavy Chain蛋白表达增强,通过Clathrin Heavy Chain蛋白的内吞作用是磁性Fe3O4纳米颗粒进入大鼠肝脏、肺脏和脾脏细胞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脏在肾病综合征低白蛋白血症和高脂血症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观察肝脏、肾脏被阿霉素同时或分别作用后,大鼠血浆白蛋白和血脂水平变化。结果 双肾用阿霉素大量蛋白尿(B)组、肝脏用阿霉素(C)组血浆白蛋白较正常(D)组降低,但其降低的程度远低于经典肾病(A)组(P〈0.01)。B组血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较D组升高(P〈0.01)。C组甘油三酯和载脂蛋白-A较D组升高(P〈0.01)。结论 致病  相似文献   

14.
磁性化疗纳米粒治疗大鼠移植性肝癌   总被引:47,自引:4,他引:43  
目的:通过对移植性肝癌模型大鼠肝动脉注射磁性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并在肝肿瘤区加磁场,观察磁性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对移植性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建立大鼠移植性肝癌模型,将肿瘤模型大鼠分为4组。肝动脉注射生理盐水6只;肝动脉注射游离阿霉素0.5mg/kg6只;肝动脉注射磁性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相当于0.5mg/kg阿霉素)6只;肝动脉注射磁性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相当于0.5mg/kg阿霉素),肝肿瘤区加磁场6只,各组动物肝动脉注药后,生存超过1周者,记录生存天数,生存期满60d者则处死,取肿瘤组织作病理切片观察,各组动物进行生存率分析。结果:生理盐水治疗组:生存期平均为23.5d;游离阿霉素治疗组,生存期为22.5d;纳米粒不加磁场治疗组,生存期平均为36.2d;纳米粒加磁场治疗组有3只动物到60d仍存活,最短存活期为48d。对各组动物进行生存率分析,并作Logrank检验发现,生理盐水治疗组与游离阿霉素治疗组生存期无统计学差异。磁性阿霉素蛋白纳米粒治疗,肿瘤区不加磁场组动物较生理盐水治疗组和游离阿霉素组肿瘤组织无明显变化,生存60d大鼠肿瘤组织病理切片发现肿瘤已完全由纤维和无结构的组织所代替。结论:肝动脉注射游离阿霉素对移植性肝肿瘤大鼠生存无明显改善,肝动脉注射磁性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肿瘤区不加磁场,可以延长动物生存期(P<0.05),肝动脉注射磁性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肿瘤区加磁场治疗组较瘤区不加磁场治疗组生存期明显延长(P<0.05)。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在乙肝病毒不同感染程度的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乙肝患者共140例,依据血清中HBeAg和丙氨酸转氨酶(ALT)的水平分为6组:A组(HBeAg阳性,ALT正常),B组(HBeAg阴性,ALT正常),C组(HBeAg阳性,ALT轻度/中度升高),D组(HBeAg阳性,ALT高度/重度升高),E组(HBeAg阴性,ALT轻度/中度升高),F组(HBeAg阴性,ALT高度/重度升高);健康体检人员20例为正常对照组(即G组)。采用ELISA检测血清中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水平,并与ALT,HBeAg,HBV-DNA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组的MBL水平显著高于C组和D组(P<0.05);G组的MBL水平高于A组、C组和E组(P<0.05);G组的MBL水平显著高于C组(P<0.05);E组和F组的MBL水平显著低于G组(P<0.05);而B组与G组MB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C组的HBeAg值显著高于G组和B组(P<0.05),D组的HBeAg值显著高于G组和B组(P<0.05);C组的HBV-DNA值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D组的HBV-DNA值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MBL与ALT、HBeAg和HBV-DNA的水平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 MBL的水平可能与机体清除乙肝病毒有关,其异常低水平表达可能会提高病毒复制,增加乙肝病毒感染的严重性,且提示MBL与肝功能异常及ALT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6.
磁性药物纳米粒在体内的靶向分布及其对肝癌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磁性药物纳米粒在体内的靶向分布及其对肝癌的疗效研究。方法 将磁性药物纳米粒经肝动脉注入患有植入性肝癌的小鼠体内。结果 经过外部磁场的诱导 ,磁性药物纳米粒在肝脏肿瘤部位积聚 ,在正常肝组织和肺组织中显著减少 ,在肾脏、心脏、脾脏、小肠及胃中持续维持低水平。纳米粒能够选择性分布在肿瘤组织中。结论 利用磁性纳米粒以提高肝癌的治疗效果 ,减少药物对重要器官的副作用是很有发展潜力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25(OH)维生素D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肝内脂肪含量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 年6~8 月我院健 康体检及住院的NAFLD者120例,将患者分为血清25(OH)维生素D>75 nmol/L(n=25,A组),50~75 nmol/L(n=35,B组),25~ 50 nmol/L(n=32,C组),<25 nmol/L(n=28,D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25(OH)维生素D浓度,应用T1WI同/反相位测定肝内 脂肪含量。全部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及Spearman 相关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 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B组(28.66±6.45)%及C组(38.74±11.47)%肝脏脂肪含量高于A组(22.79±6.10)%,但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54.79±5.28)%肝脏脂肪含量高于A、B、C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血清25 (OH)维生素D含量减低,肝脏脂肪含量升高,呈负相关关系(P<0.05,r=-0.125)。结论血清25(OH)维生素D越低,肝脏脂肪含 量越高,血清25(OH)维生素D有望成为NAFLD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