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研究胃癌(gastric cancer,GC)及不同胃黏膜组织中表皮生长受体(EGFR)的表达规律及其与凋亡的关系,探讨胃癌形成过程中的可能机制,为临床应用以表皮生长受体靶点的胃癌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不同胃黏膜组织中EGFR。30例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31例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15例异型增生(Dysplasia,Dys),胃癌组织32例。结果:从CSG→CAG→Dys→GC过程中,EGFR表达均呈递增趋势。CSG灰度值(57.64±4.44)、CAG灰度值(55.05±6.97)、Dys灰度值(48.59±4.16);GC灰度值(32.25±4.13)。EGFR表达在CSG、CAG、Dys、GC之间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织EGFR的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关;在临床分期和组织分化程度方面EGFR阳性表达率明显不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GFR基因表达可作为在胃黏膜由浅表向萎缩、不典型增生和胃癌发展过程中的有用指标,且EGFR基因表达可判断胃癌的组织类型,分化程度。  相似文献   

2.
Survivin基因的表达在胃溃疡及胃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胃癌(gastric cancer,GC)及胃溃疡(gastric ulcer,GU)组织中生存素(Survivin)的表达规律,探讨胃溃疡在胃癌形成过程中的可能机制,为临床应用以生存素为靶点的胃癌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不同胃黏膜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结果:从CSG→CAG→Dys→GC过程中,无论在非溃疡组,还是在溃疡组中,Survivin表达均呈递增趋势。在非溃疡各组中灰度值CSG57.64±4.44、CAG55.05±6.97、Dys48.59±4.16;在溃疡各组中灰度值CSG58.25±5.54、CAG53.95±3.48、Dys48.91±4.63;在胃癌中32.25±4.13。Survivin表达在非溃疡组和溃疡组所对应的胃黏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SG、CAG、Dys、GC之间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和组织分化程度无关。结论:①Survivin基因表达可作为在胃黏膜由浅表向萎缩、不典型增生和胃癌发展过程中的有用指标。②胃溃疡的癌变实质上是溃疡边缘背景病变萎缩、不典型增生的癌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生存素(Survivin)、环氧合酶-2(COX-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技术检测Survivin、COX-2在慢性浅表性胃炎(CSG)1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15例、不典型增生(Dys)10例、胃癌(GC)60例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CSG、CAG、Dys和GC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率分别为0、26.7%、60.0%和75.0%,COX-2的表达率分别为0、20.0%、50.0%和70.0%,在癌前病变阶段二者的表达即开始逐渐增加;Survivin、COX-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以及TNM分期有关(P均<0.05).结论 Survivin、COX-2与胃癌的生长和浸润转移关系密切,可能参与胃癌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胃黏膜肠化及胃癌中三叶因子1,2表达的组织芯片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贵生  龚均  程鹏  常英  张军  戴菲 《医学争鸣》2005,26(15):1390-1393
目的:三叶因子1(trefoil factor 1,TFF1)和2(TFF2)对胃肠道黏膜保护和损伤后修复具有重要作用,在胃癌中表达降低.现探讨它们在胃黏膜肠化(intestinal metaplasia,IM)及不同组织类型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胃癌40例,癌旁组织IM 3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伴IM 46例,CAG和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各20例,构建组织芯片.分别用高铁二铵/爱先蓝(HID/AB)及HE染色对IM及胃癌进行分型,并用免疫组化检测不同胃黏膜病变中TFFl,TFF2的表达.结果:TFFl,TFF2在不同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1),CSG,CAG中的表达显著高于CAG伴IM、癌旁组织IM及胃癌(P<0.01),而CSG与CAG之间,以及CAG伴IM、癌旁组织IM及胃癌三者之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肠型胃癌则显著低于弥漫型胃癌(P<0.05).结论:胃黏膜IM及胃癌中TFF1,TFF2表达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三叶因子3 (trefoil factor 3,TFF3)在胃癌前病变及胃癌的表达,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的相关性,探讨H.pylori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收集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不典型增生(dysplasia,Dys)各30例,胃癌(gastric cancer,GC)4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TFF3蛋白的表达.采用warthin-starry银染法及尿素酶试验检测胃黏膜H.pylori感染.结果 CSG、IM、Dys、GC组织中H.pylori感染的胃黏膜组织中,TFF3的表达高于无H.pylori感染的患者(P<0.05).结论 H.pylori感染可能通过上调TFF3的表达,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胃癌及癌前病变survivin、COX-2蛋白表达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的关系,探讨胃癌发病的可能机制。[方法]收集胃癌标本51例,非癌胃黏膜标本47例,应用快速尿素酶试验与W-S银染色法将各种病变分为Hp感染阳性组和阴性组,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各种病变survivin、COX-2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采用χ2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Survivin蛋白的表达从慢性浅表性胃炎(CSG)到胃癌(GC)逐渐增加,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组明显低于肠化生(IM)、不典型增生(Dys)和胃癌(GC)组(Survivin 30.5%vs60.0%、62.5%、70.6%,P<0.05),而IM、Dys组与GC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COX-2蛋白在CSG、CAG、IM、Dys、GC中的表达率分别为0%、23.1%、60.0%、50.0%、68.6%。其中,CAG组亦明显低于IM、Dys、GC组(P<0.05),而IM、Dys组与GC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GC组,Hp阳性者Survivin、COX-2表达明显高于Hp阴性者(S...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miRNA-296的成熟体miR-296-5p和miR-296-3p在胃黏膜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胆汁酸对其的调控作用。方法 根据病理学检查结果,将182例患者石蜡包埋胃组织样本制成的组织芯片分为4组: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组、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组、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组、异型增生(dysplasia,Dys)组。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各组miR-296-5p和miR-296-3p的表达。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鹅去氧胆酸(CDCA)刺激人胃黏膜上皮细胞系GES-1细胞后miR-296-5p和miR-296-3p的表达水平。结果 miR-296-5p/3p在CSG与CAG组织中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而在IM、Dys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降低。经CDCA刺激人胃黏膜上皮细胞株GES-1细胞后,miR-296-5p和miR-296-3p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结论 miR-296-5p/3p在IM及Dys病变组织中表达明显低于CSG中表达,胆汁酸抑制胃上皮细胞表达miR-296,这可能是胆汁酸诱导胃黏膜发生癌变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病患者检测血清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IgG和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的意义。方法选取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54例,慢性萎缩性胃窦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57例,胃溃疡(gastric ulcer,GU)57例和胃癌(gastric cancer,GC)60例,经ELISA法测血清抗Hp-IgG(抗Hp),免疫放射法测定各组PG浓度。结果 GC组:抗Hp吸光值A为(1.135±0.21)高于其他组,与GU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GI为(62.16±31.95)ng·mL-1低于其他组,与CSG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SG组与CAG组比较,PGII升高,PGR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抗Hp和PG检测似可用于Hp相关GC筛出和CAG的判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大鼠胃黏膜癌变发生发展过程中bcl-2基因表达及其与端粒酶活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MNNG、10%NaCl及40%乙醇灌胃建立了大鼠胃黏膜癌变模型,分别采用原位杂交技术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胃黏膜bcl-2 mRNA、蛋白表达,采用端粒微孔板杂交法检测胃黏膜端粒酶活性。结果 本造模方法在大鼠胃黏膜诱发出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肠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异型增生(dysplasia,Dys)、胃腺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GC)等病变。大鼠从正常胃黏膜发展到胃癌,bcl-2基因表达及端粒酶活性均逐渐增高,并且两者有高度的一致性(P<0.05)。结论 大鼠胃黏膜癌变发生发展过程中,癌基因bcl-2与端粒酶活性具有重要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刘小玉  冯义朝 《西部医学》2012,24(2):236-238
目的探讨胃黏膜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or pylori,Hpylori)感染、核转录因子-κBp65(NF-κBp65)表达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胃癌(GC)标本80例,非典型增生(Dys)40例,萎缩性胃炎(CAG)30例,肠上皮化生(IM)30例,浅表性胃炎(CSG)30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NF-κBp65蛋白的表达,用亚甲兰染色检测Hpylori。结果 CSG、GC中Hpylori阳性和阴性病例NF-κBp65表达差异无显着性(P>0.05),但在CAG、IM、Dys的Hpylori阳性病例中NF-κBp65表达显著高于Hpylori阴性病例(42.1%vs 7.7%、67.9%vs 18.2%、78.6%vs 25.0%)。结论Hpylori感染诱导NF-κBp65表达发生在胃癌形成的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11.
凌贤龙  房殿春 《重庆医学》2003,32(9):1129-1131
目的 探讨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组织线粒体DNA核内整合与bcl 2和bax基因mRNA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线粒体DNA核内整合 ;RT PCR方法检测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组织bcl 2和bax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 胃粘膜肠化 (5 3.3% )和异型增生 (70 % )组bcl 2mRNA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浅表性胃炎组 (10 % ) (P <0 .0 5 ) ,而慢性萎缩性胃炎 (5 0 % )和胃癌 (30 % )组bcl 2mRNA表达阳性率与浅表性胃炎组相比则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胃粘膜异型增生组bcl 2mRNA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胃癌组 (P <0 .0 5 )。异型增生组baxmRNA表达阳性率 (6 0 % )显著高于浅表性胃炎组 (P <0 .0 5 ) ,而萎缩性胃炎(5 0 % )、肠化 (4 6 .7% )和胃癌 (33.3% )组baxmRNA表达阳性率与浅表性胃炎组 (10 % )相比无显著差异 (P >0 .0 5 )。Hp感染组胃粘膜bcl 2和baxmRNA表达阳性显著高于非Hp感染者 (P <0 .0 5 ) ;bcl 2和baxmRNA表达与HpCagA基因表达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P >0 .0 5 )。mtMSI(+)组bcl 2和baxmRNA表达阳性率与mtMSI(- )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线粒体DNA核内整合可能在部分胃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线粒体DNA核内整合与bcl 2和baxmRNA的表达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2.
幽门螺杆菌vacA及cagA基因型与胃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vacA、cagA基因型与胃疾病的关系。方法选取105例胃疾病病人,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CSG)4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48例,胃癌(GC)12例。于胃窦处取3块胃黏膜,分别进行快速尿素酶反应、病理检查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提取胃黏膜基因组DNA,用6对引物检测Hp vacA、cagA基因的表达。结果快速尿素酶反应、病理检查均阳性的标本57例,Hp的阳性率为54.2%(57/105)。Hp vacA s1/m2、s1/m1、s2/m1、s2/m2的阳性率分别为53%(30/57)、18%(10/57)、8%(5/57)、21%(12/57);Hp cagA的阳性率为89%(51/57)。vacA、cagA基因型在CSG、CAG和GC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Hp菌株的优势基因亚型为Hp cagA、vacA s1/m2;Hp vacA、cagA基因与特定胃疾病间无显著相关性,不能预示Hp感染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细胞凋亡及Bcl-2蛋白与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表达的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介导的dUTP缺口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与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细胞凋亡指数(Apoptotic Index,AI)及Bcl-2蛋白和P糖蛋白的表达。结果:AI和Bcl-2蛋白,P-gp的表达在3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CSG),1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12例重度肠上皮化生(IM)三种吵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在12例IM,13例中重度不典型增生(Dys),32例胃癌(GC)三组中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AI依次减少,Bcl-2蛋白与P-糖蛋白表达依次增加,AI与Bcl-2蛋白,P糖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5),Bcl-2蛋白与P糖蛋白呈正相关(P<0.05),结论:癌前病变转化为胃癌与细胞凋亡与Bcl-2蛋白,P-gp的表达变化有关,同时P-gp,Bcl-2蛋白具有抗凋亡,耐药的双重作用,P-gp与Bcl-2蛋白可能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应用AgNOR染色技术对慢性表浅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生—CAG with IM及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CAG with Dys)和胃癌(GC)活检标本进行细胞核内AgNOR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CSG组与CAG组、CAGwith IM组与GC组、CAGwith Dys组与GC组以及CAGwithIM组与CAGwithDys组细胞核内AgNOR均数比较都有极显著差异(P<0.01)。此外,各组AgNOR颗粒大小、位置和形态分布也不同,特别是CAGwith Dys组、CAGwith IM组合分别与GC组相比较,前者在AgNOR均数、大颗粒和不规则颗粒的百分比方面均比后者更接近于GC组数值,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端粒酶基因(hTERT)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特殊染色方法和原位杂交方法分别检测130例石蜡包埋标本中HP感染和hTERT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HP感染在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非典型增生(DYS)和胃癌(GC)中表达率分别为40%、60%、70%和72.5%。GC与对照组(CSG)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hTERTmRNA在CSG、CAG、DYS及GC中表达率分别是0、10%、30%、78.75%。GC与CSG、CAG、DYS分别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HP感染阳性的胃癌组hTERTmRNA阳性的表达明显高于HP阴性的胃癌组(P<0.01)。结论:HP感染在CSG→CAG→DYS→GC这一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胃癌的发生与端粒酶活性有密切关系;HP感染与端粒酶活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胃癌中p53、c-erbB-2的表达及意义,探讨二者在胃癌中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观察80例胃癌和2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石蜡标本中p53蛋白和c-erbB-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胃癌中p53蛋白阳性率(52.5%)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10%)(P<0.05);c-erbB-2蛋白在胃癌中的阳性率(71.3%)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20.0%)(P<0.05);胃癌中p53和c-erbB-2蛋白表达之间呈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p53和c-erbB-2协同作用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张勇  蒋明德  徐辉  陈虹彬  曾维政  王钊 《四川医学》2001,22(12):1097-1098
目的了解胃癌前病变组织Hp感染状况.方法采用美蓝染色检测12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CSG)、8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73例肠上皮化生(IM)、32例不典型增生(Dys)胃粘膜Hp感染状况.观察胃粘膜炎症反应程度.结果Hp感染率在CAG(65.9%)、IM(63.0%)、Dys(62.5%)组显著高于CSG(42.1%)组(P<0.05;P<0.01,P<0.01)轻度及中度CAG(78.9%,70.4%)显著高于重度CAG组(39.1%)(I<0.01,P<0.05);轻度及中度IM(80%,69.6%)显著高于重度IM组(30%)(P<0.01).胃粘膜单个核细胞、分叶核细胞浸润程度Hp阳性组较Hp阴性组显著增多(I<0.01).结论Hp感染引起胃粘膜炎症反应,在胃癌前病变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胃粘膜萎缩和肠化的加重.Hp难于生存,其致病性减弱.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APC、bcl-2和c-met基因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APC、bcl-2、c-met蛋白在30例胃癌、30例不典型增生、30例肠上皮化生(肠化)、10例胃腺瘤及2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①APC 阳性表达率在肠化、不典型增生、胃癌及胃腺瘤组织中表达率分别为66.7%、53.3%、53.3%和50.0%,与正常胃黏膜组织(90.0%)比较明显降低(P<0.05),其中中重度不典型增生APC表达率(47.1%)低于轻度不典型增生(61.5%)(P<0.05)。APC在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表达率高于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P<0.05)。② bcl-2阳性表达率在胃癌(66.7%)、不典型增生(43.3%)、肠化(40.0%)胃黏膜组织中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5.0%)和胃腺瘤组(10.0%)(P<0.05);轻度不典型增生组阳性表达率(30.8%)低于胃癌组 (P<0.05);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组(52.9%)与胃癌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中高分化胃癌组织中bcl-2表达率者高于低分化者(P<0.05), Lauren分型肠型胃癌中表达率高于弥漫型(P<0.05)。③ c-met阳性表达率在胃癌(63.3%)、肠化(63.3%)和不典型增生组织(60.0%)均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组(10.0%)和胃腺瘤组(10.0%)(P<0.05);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组阳性表达率(70.6%)明显高于轻度不典型增生组(46.1%)(P<0.05);中重度肠化组阳性表达率(75.0%)明显高于轻度肠化组(55.6%)(P<0.05)。中高分化胃癌c-met阳性表达率高于低分化胃癌(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结论:APC基因的失活、bcl-2和c-met基因的过表达对胃癌的发生、发展起促进作用;对中重度不典型增生胃黏膜进行APC、bcl-2和c-met基因检测有助于胃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ATP4B在胃黏膜病变演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与幽门螺杆菌(Hell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关系。方法根据组织形态学检查将221例胃镜活检标本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肠上皮化生(IM)和异型增生(Dys)4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ATP4B的表达情况;根据胃镜检查时快速尿素酶试验结果确定Hp感染状态。结果ATP4B表达水平随胃黏膜病变演化而降低,在4组的表达率分别为51.4%、15.4%、15.9%及5.0%.CSG组ATP4B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CSG组中Hp阳性标本ATP4B的表达率为33-3%,显著低于其在Hp阴性标本中的表达率(59.7%,P〈0.05);在另外3组中,Hp阳性标本与阴性标本ATP4B的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胃黏膜病变演化过程中,ATP4B的表达随胃黏膜病变的进展而降低;Hp在胃黏膜病变演化的早期阶段抑制了ATP4B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