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又称肝内胆管癌,是起源于肝内2级胆管及其分支上皮的恶性肿瘤,好发于肝左叶,占胆管细胞癌的20%~25%[1],是发病率居第2的肝脏原发恶性肿瘤,近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早期缺乏特异的临床症状、血清学检查和早期筛查的分子标志物,诊断较困难。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以及衍生技术在“早期”及“精准”的道路上上不断改革更新,已有国内外文献报道其在诊断及鉴别诊断肝脏疾病上有明显效果。在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CEUS)表现.方法 本组纳入52例ICC患者,常规行超声和CEUS检查,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 灰阶超声表现为均匀低回声者23例(44.2%,不均匀低回声者22例(42.3%),稍高和高回声者7例(13.5%);彩色多普勒血流(CDFI)表现为0级11例(21.2%...  相似文献   

3.
某男,23岁,因“发现白细胞、血小板下降2月余”入院。患者2006年8月外院无症状体检时发现白细胞、血小板低于正常(WBC 2.1×109/L、PLT36×109/L),无阳性体征,肝功正常,HBsAg阴性,HB-VDNA定量阴性,抗-HCV阴性,抗-HAV阴性,抗-HEV阴性,B超提示门脉高压、脾大,不除外肝硬化。胃镜提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行骨髓穿刺术、骨髓活检,均未发现异常结果。2006年9月诊断为“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大、脾功能亢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肝脏活检术。病理提示淤血性脾肿大,早期肝硬化。2006年9月14日检查ALT129U/L…  相似文献   

4.
我院自1986年以来,行术中B超诊断肝内胆管结石20例,现予报道。1.仪器:日本东芝SAL-35A时实电子线阵扫描仪。防水探头为IOB-503F,5M—HZ;IOB—503H,5MHz。2.方法:手术台下专人操作B超机。探头用福尔马林蒸气消毒24小时,用生理盐水冲  相似文献   

5.
肝结核较罕见,因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临床诊断较困难。继发性肝结核较常见,肝内症状少见,因肝外症状就诊者居多,主要病理表现为肉芽肿性病变,可见干酪样坏死及郎格罕细胞。影像学检查对肝结核的诊断率较高,超声造影作为一种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诊断方法,因其方便、实时、诊断率高而在临床广泛使用。发生肝结核时,超声造影的增强模式可表现为动脉期不均匀低增强和延迟期的低增强,结合临床病史及相关检查,对于肝脏肿瘤性质的鉴别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超声造影 (CEUS)表现特征,旨在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8月~2016年8月我院诊治的ICC患者64例,接受常规CT、MRI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与CEUS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4例患者存在64个肝内病灶,其中46例(71.9%)病灶边界较为模糊,18例(28.1%)边界较为清晰;56例(87.5%)病灶呈低回声,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现为中或低分化,8例(12.5%)病灶也呈低回声,但术后病理学检查提示癌细胞为高分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64例肿瘤病灶少血供26例(40.6%),无血供38例(59.4%);CEUS显示,33例(51.6%)ICC患者病灶表现为环状增强向内充填, 10例(15.6%)表现为整体条片状高增强,21例(32.8%)表现为无强化。在门脉期,11个(17.2%)病灶可见造影剂灌注未消退,53个(82.8%)病灶未见造影剂灌注。延迟期均未见造影剂存留;超声造影显示病灶范围较大、不规则,无包膜样结构,而常规CT检查则形态较为规则,MRI平扫T1WI呈混杂低信号,T2WI呈混杂略高或高信号,DWI呈高信号。结论 ICC的超声造影主要表现为病灶边界较为模糊、环形灌注、病灶呈现低回声、于动脉期出现一过性增强、无包膜样结构,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作出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7.
汪学智  陈成伟 《肝脏》1999,4(2):100-101
肝纤维化可见于多种胆道疾病,通常由贮脂细胞激活引起。静止型贮脂细胞缺乏特异性,α肌动蛋白标记阴性或弱阳性,其可被枯否细胞、炎症细胞和血小板等产生的细胞因子所激活,其中转化生长因子β起了重要作用。活化贮脂细胞增殖活跃,并可产生胶原、昆布氨酸和纤维结合素等细胞外基质蛋(合成作用),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等(分解作用)。当细胞外基质蛋白合成与分解失衡,就会导致肝纤维化。此外,汇管区的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也与纤维化相关,本文着重讨论伴肝内胆管异常的肝纤维化疾病。 一、先天性疾病 (一)常染色体隐性肝肾囊性纤维变性 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肝硬化、胆管畸形及肝肾囊性纤维变性。按其发病时间临床可分为围产期、新生儿期、婴幼儿和儿童型4型,婴幼儿型也称为先天性肝纤维化症。 本病肝纤维化成因不明,一般认为与胎儿期汇管区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产生间质性细胞外基质相关。尽管胎儿肝脏已有贮脂细胞存在,但本病与贮脂细胞的关系尚不清楚。 (二)先天性肝囊性纤维变性 为常染色体隐性的遗传  相似文献   

8.
胆管腔内超声与逆行胆管造影诊断胆管结石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比较十二指肠镜下胆管腔内超声(IDUS)和内镜下逆行胆管造影(ERC)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作用。方法 对30例临床怀疑有肝外胆管结石的患者,先进行ERC,再经内镜活检孔道将超声微探头直接送入胆管腔内探查,而后行乳头切开取石。结果 30例患者中,ERC准确诊断结石26例,将胆管絮状物诊断为结石1例,漏诊2例,其诊断结石的准确率,敏感性分别为86.7%(26/30),92.9%(26/28);而IDUS准确诊断结石28例,无漏诊,误诊,其诊断结石的准确率,敏感性均为100.0%。结论 IDUS可弥补ERC的视觉误差且在确定胆管结石方面优于ERC。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性 ,75岁 ,因腹痛、腹胀、咳嗽、咳痰 2 0天 ,病情加重伴黄染、咳金黄色痰 1周入院。患者半年前曾因胆总管、左肝内胆管结石 ,右肝叶细菌性肝脓肿在本院外科诊治。因患者拒绝手术 ,经予以肝脓肿穿刺术、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 (PTCD)等处理好转出院。  入院时查体 :体温 38 5℃ ,营养较差 ,中度黄染。胸廓略呈桶状 ,肋间隙稍宽 ,右下肺触觉语颤增强 ,叩诊略呈实音 ,双肺呼吸音粗 ,可闻及散在细湿罗音 ,以右下肺甚 ,伴少量干罗音。腹略呈蛙状腹 ,软 ,剑突下及右上腹压痛 ,无反跳痛 ,肝于右肋下及剑突下 3 5cm可及 ,质韧 ,边缘稍钝…  相似文献   

10.
正肝内胆管囊腺瘤(intrahepatic biliary cystadenoma,IBC)属肝内胆管上皮源性肿瘤[1],临床较少见,好发于中老年女性[2]。其临床表现不典型,术前无特异性确诊手段,易误诊为肝囊肿等其他疾病。该病易复发,有恶变潜能,因此治疗上需完整切除。现报道IBC 1例并文献复习,探讨其诊断、治疗方法,提高对该病的认识。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21岁,3年前体检发现肝肿物,诊断为肝囊肿,于当地市中心医院行腹腔镜肝囊肿开窗引流术,术中见囊肿位  相似文献   

11.
任家胜  许俊龙 《山东医药》2003,43(24):26-26
患者女 ,71岁 ,因腹痛 2 0小时入院。查体 :剑突下及右肋下局限性隆起 ,腹壁无静脉曲张 ,腹肌较紧张 ,全腹压痛、反跳痛 ,上腹部可触及较大肿块 ,达剑下 12 cm。肝功能正常 ,血甲胎球蛋白 (AFP)正常。 B超检查示肝左叶有 32 cm× 13cm×12 cm占位病变 ,囊性 ,内见点状回声 ,壁不规则。CT扫描见肝内有一 34 cm× 14cm× 13cm低密度占位病变 ,呈分隔状。腹腔穿刺抽出淡红色液体。诊断为肝囊肿破裂。术中见肝左叶表面和内部有许多大小不等囊肿 ,肝体积增大。行肝左叶切除 ,分离肿物。病理检查示肿物体积 35 cm× 14cm× 13cm,表面光滑 ,包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诊断肝外胆管占位性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65例肝外胆管占位患者的常规超声(US)、CEUS及增强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ECT)的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三种影像方法诊断肝外胆管占位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结果 65例病变中恶性60例,良性5例,US、CEUS、CECT诊断肝外胆管恶性病变敏感性分别为71. 67%、91. 67%、93. 33%;特异性分别为60. 00%、80. 00%、80. 00%;准确率分别为70. 77%、90. 77%、92. 31%; CEUS与CECT诊断肝外胆管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相当,均高于US;三者比较,P 0. 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两两比较,CEUS/US,P 0. 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CEUS/CECT,P 0. 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EUS通过实时观察病变微循环特点,诊断肝外胆管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效能明显高于US,与CECT相当,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张向东 《临床内科杂志》1999,16(4):J001-J001
患者,男性,16岁。因右上腹痛、皮肤巩膜黄染2月余,伴发热2月入院。因无明显诱因右上腹痛、皮肤巩膜黄染,查丙氨酸转氨酶120U、总胆红质51μmol/L、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阴性,在门诊及住院治疗无好转,并出现体温渐升,高峰温度39.5~40.5℃,两周...  相似文献   

14.
肝内小胆管节段性硬化以往受检查仪器条件限制,而不能检出,随着灰阶超声的普遍应用,其检出率不断提高。我室自1986年开始对肝内小胆管节段性硬化的声象图进行了观察和随访,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73岁。因发热、干咳、乏力、纳差1个月于2002年4月20日入院。患者3月20日无诱因出现乏力,干咳,纳差,体重减轻,伴发热,体温最高达39.8℃,以午后明显,夜间盗汗。在外院行B超检查示:肝脏弥漫性肿大;肝功示:ALT106U/L,AST71U/L,GGT160U/L,TB25.30μmol/L,DB15.1μmol/L,IB10.2μmol/L;胸片示心肺未见异常;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经抗炎、保肝等处理,逐渐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及  相似文献   

16.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70岁,因间断性上腹部不适伴发热7 d入本院。查体:体温37. 5℃,余未见明显异常。辅助检查:AST 36. 6U/L,ALT 20. 6 U/L,GGT 47. 2 U/L,ALP 107. 9 U/L;胆碱酯酶8418 U/L;总蛋白73. 9 g/L,Alb 39. 6 g/L,Glo 34. 3 g/L,白球  相似文献   

17.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66岁,因间断性上腹部胀痛10 d于2016年3月11日收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外二科。既往体健。查体:腹平坦,腹壁未见异常,脐部生理凹陷,体毛发育正常,未见上腹部搏动;腹壁柔软,上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缘下未触及,胆囊不能触及,墨菲征阴性,Courvoisier征阴性;全腹叩诊呈鼓音,肝区叩击痛阴性,胆囊区叩击痛阴性,胃泡区叩诊呈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水坑征阴性;听诊肠鸣音约  相似文献   

18.
19.
彩色双功能超声诊断良性肝内胆管淤滞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彩色双功能超声诊断“良性肝内胆管淤滞症”27例。该病超声表现为肝内胆管局限性梭形扩张,扩张肝内胆管内径比其近端正常胆管内径宽1.5倍以上。彩超检测示:扩张肝内胆管近端有肝内动脉,静脉或其分支压迫该胆管。病理基础是肝内胆管,肝动脉,门静脉不在同一水平分叉。该病不同于Caroli‘s病。  相似文献   

20.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peripheral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PICC)是指发生在包括Ⅱ级胆管在内的末梢侧肝内小胆管上皮的细胞癌,又叫末梢型/边缘型肝内胆管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