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应用B超引导下细针穿刺吸取肝癌细胞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在肝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TRAP-PCR定性技术对细针穿刺吸取原发性肝癌28例,肝转移癌6例,慢性肝病8例和正常肝组织标本4例,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原发性肝细胞癌28例中端粒酶表达阳性26例,阳性率92.8%;6例转移肝性癌中4例端粒酶表达阳性,阳性率66.7%;8例慢性肝病组织中有5例端粒酶表达阳性,阳性率62.5%;正常肝组织端粒酶检测均为阴性。肝癌组织端粒酶检测阳性率与α-AFP水平无关。肝癌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细胞涂片阳性检出率,与组织活检病理诊断检出率无明显差别。结论 肝癌细胞中存在端粒酶活性表达,正常肝细胞中不表达端粒酶活性。端粒酶可能作为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肿瘤标志物。B超引导下细针穿刺吸取肝癌细胞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一种早期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敏感的方法。与细胞涂片检查相结合可提高肝癌的早期确诊率,并且可应用于高危人群的普查和肝癌治疗疗效评估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肝癌及癌旁组织端粒酶检测与术后复发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原发性肝癌(HCC)及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与肝癌术后复发关系。方法 应用端粒酶TRAP-ELISA法,检测63例手术切除的肝癌及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术后随访1年,观察术后复发。结果 肝癌组织端粒酶阳性53例中,术后1年有28例复发,阴性10例中,术后4例复发,二组相差不显;而癌旁组织端粒酶阳性22例中,有20例术后1年复发,端粒酶阴性41例中,有12例复发,两组相差显。结论 肝癌组织端粒酶活性与术后1年复发无关,而癌旁组织端粒酶阳性与术后1年内复发密切相关,可望作为术后近期复发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头颈部恶性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表达率,分析其与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等临床因素的关系。方法:用改良的PCR-TRAP法对36例头颈部肿瘤组织、正常组织和癌旁组织分别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定性分析发现36例头颈部恶性肿瘤组织中有88.89%的阳性表达,癌旁组织有13.89%的阳性表达,正常组织为2.78%。肿瘤组织与其对照的组织间端粒酶阳性表达率有显著差异(P<0.01);对30例磷癌不同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的肿瘤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其阳性表达虽然存在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端粒酶的激活与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可能密切相关;端粒酶活性有可能成为头颈部恶性肿瘤分子诊断的新的标志物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涎腺肿瘤中的端粒酶活性表达,探讨其作为涎腺肿瘤标志物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银染-TRAP法检测28例涎腺癌组织及其相应的28例癌旁组织、10例腮腺混合瘤、6例腮腺腺淋巴瘤;5例正常涎腺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28例涎腺癌组织中,有25例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89.3%)。28例癌旁组织中,有4例端粒酶表达阳性(14.3%)。10例腮腺混合瘤,6例腮腺腺淋巴瘤,5例正常涎腺组织端粒酶表达均为阴性。涎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该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端粒酶活性表达可作为诊断涎腺癌的肿瘤标志物;其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肿瘤手术治疗后监测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hTR、hTERT与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是否与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深入了解端粒酶基因对端粒酶活性的调控是在基因水平还是在转录水平。方法:采用TRAP-PCR和RT-PCR方法分别检测68例肺癌组织、68例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端粒酶基因hTR和hTERT的表达。结果:68例肺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79%,HTR阳性率为98.5%,HTERT阳性率为91.2%。68例癌旁组织中,无一例表达端粒酶阳性,且大多数癌旁组织均表达HTR(91.2%),而HTERT在68例癌旁组织中仅7例为阳性。结论:肺癌组织中表达高频率的端粒酶活性而癌旁组织无一例表达端粒酶阳性说明了端粒酶的活性是肺癌发生发展所必须的。与HTR相比,HTERT同端粒酶具有更市制一致性,其一致率为88.9%。HTR与HTERT可能是在转录后或翻译水平对端粒酶进行调控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乳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探讨端粒酶活性在恶性肿瘤诊断和病情进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改良TRAP-银染法检测30例乳腺癌端粒酶活性并以30例癌旁组织作对照。结果:30例乳腺癌组织(86.67%)表达阳性,其中18例术前针吸活检组织(83.33%)表达阳性,而癌旁组织(13%)表达阳性,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端粒酶活性见于绝大多数乳腺癌,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其检测可用于乳腺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膀胱肿瘤及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以改良TRAP法测定91例膀胱癌组织标本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83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78例检出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94%,其对应的癌旁组织也有14%的检出率,8例膀胱乳头状瘤组织中4例检出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50%,其对应的癌旁组织检出率为12%,端粒酶活性在不同临床病理类型的膀胱肿瘤及癌旁组织中表达无显差异(P>0.05),结论:应用非放射性的银染方法对端粒酶的活性进行检测,图像清晰,简便,安全,易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人类恶性肿瘤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端拉酶在人类常见恶性肿瘤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活性表达及其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及PCR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了人胃癌11例,结肠癌14例,肝癌4例,乳腺癌9例及其相应的38例癌旁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在38例肿瘤组织中,有31例端粒酶呈阳性(81.6%);38例癌旁组织中,有8例阳性(21.1%)。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端粒酶的表达的均与肿瘤临床病临床病理特征无关。癌旁组  相似文献   

9.
张珉  张行 《浙江医学》1998,20(6):333-334
为探讨端粒酶在肝细胞性肝癌(HCC)中的活性表达,运用端粒重复扩增法(TRAP)银染显色检测了HCC及其配对癌旁非癌肝组织(PAT)各17份和正常对照肝组织(NT)7份的端粒酶活性。结果表明:HCC的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82.3%(14/17),PAT阳性表达率为17.7%(3/17),NT则为0(0/7)。提示端粒酶的重新激活与HCC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测定HCC组织的端粒酶活性,有助于对HCC从分子生物学水平作出诊断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0.
喉癌下咽癌及其癌前病变的端粒酶活性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化在喉癌和下咽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改良的银染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对58 例喉癌下咽癌组织、25 例癌旁组织和10 例癌前病变组织进行了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 58 例喉癌和下咽癌中53 例阳性, 阳性率914 % ; 25 例癌旁组织中3 例阳性, 阳性率12 % ; 10 例癌前病变中7 例阳性, 阳性率70 % 。结论: 端粒酶活化在喉癌、下咽癌及其癌前病变组织中表达极高, 对阐明喉癌和下咽癌的发病机理和癌变风险估计有重要意义, 有可能成为咽喉癌早期诊断的生物学标记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下卢戈液染色和活检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诊断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可行性。方法:采用PCR-TRAP方法检测42例手术后食管癌组织和16例癌旁碘不染区病变组织,61例食管癌和20例癌旁碘不染区病变,内镜活检组织,30例正常食管粘膜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手术后42例食管癌组织中有37例(88.1%)端粒酶阳性。癌旁碘不染区16例病变中有12例(75%)端粒酶阳性,其中,中度不典型增生1例,重度不典型增生4例,鳞状细胞癌7例。内镜活检61例食管癌组织中54例(25%)端粒酶阳性,中度不典型增生1例,重度不典型增生2例,鳞状细胞癌2例。30例正常对照无1例端粒酶阳性。结论:卢戈液染色和端粒酶活性检测,不仅对食管癌的累及范围和早期食管癌诊断有帮助,而且对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端粒酶亚单位表达水平与人胰腺癌发生的关系,以及表达与端粒酶活性高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RT-PCR,DNA测序等技术研究端粒酶亚单位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情况,用ELISA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24例胰腺癌标本中hTERT mRNA表达阳性率为83.3%,而癌旁组织为8.3%,两者有显著性差异。hTERT mRNA的表达是人端粒酶活性表达的关键性因素。hTR入TP1 mRNA在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与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无相关性。结论:端粒酶参与了胰腺癌的发生;hTERT mRNA表达水平的上调可能在胰腺癌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宫颈癌中端粒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宫颈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以探讨其作为宫颈癌肿瘤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采用TRAP法检测20例宫颈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20例宫颈癌组织中端粒酶的阳性表达率为80%(16/20),而相应癌旁组织的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15%(3/20),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端粒酶是特异性较强的恶性肿瘤基因标志,有可能成为宫颈癌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理想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杨涛 《河北医学》2003,9(3):193-195
目的:通过对食管鳞癌及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测定、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角蛋白(CKl7)免疫组化染色.了解端粒酶活性与食管鳞癌发生发展及其与PCNA和CK17表达之间的关系;探讨端粒酶活性作为诊断食管鳞癌、判断其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指标的可能性。方法:食管鳞癌组织30例,癌旁2cm和癌旁5cm组织各25例及正常食管组织3例。标本离体后液氨速冻并深低温保存.以端粒酶PCR—ELISA试剂盒进行端粒酶活性测定,石蜡包理切片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PCNA和CK17表达。结果:3例正常食管粘膜组织端粒酶活性均阴性。食管鳞癌癌组织86.7%(26/30),癌旁2cm组织60%(15/25),癌旁5cm组织8%(2/25)端粒酶活性阳性,三组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癌端粒酶活性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无关;与临床分期(TNM分期)相关(P<0.05);PCNA阳性指数在食管鳞癌癌组织、癌旁2cm与癌旁5cm表达三组比较有差异(P<0.05);端粒酶与PCNA无相关关系(P>0.05);CK17在癌组织表达率为83.3%,三组间CK17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癌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与CK17阳性表达率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正常食管粘膜组织无端粒酶活性表达。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随与肿瘤间距离的增加逐渐降低,Ⅲ期者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明显高于临床分期Ⅰ、Ⅱ期者。癌灶端粒酶活性与PCNA阳性指数间无相关关系;与CK17表达有明显相关性,端粒酶活性有可能作临床诊断食管鳞癌和预测其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5.
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检测中国人胃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探讨将其作为胃癌肿瘤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以PCR为基础的TRAP(telom ere repeatam plification protocol)方法检测了42 例胃癌组织、42 例相应癌旁组织及1 例胃溃疡伴肠上皮化生及轻度不典型增生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 42 例胃癌组织中,37 例显示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阳性率为881% ;而在42 例相应癌旁组织中,仅有2 例显示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1 例胃溃疡伴肠上皮化生及轻度不典型增生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结论 以上结果提示端粒酶检测有可能成为胃癌辅助性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6.
周峻  金岩  何勇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18):102-103,106
目的 :探讨端粒酶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 (telomericrepeatamplificationprotocol,TRAP)方法检测 3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标本中的病变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 ,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结果 :3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 73.3% (2 2 / 30 ) ,而 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无 1例表现出端粒酶阳性。T1~T2 期 2 1例中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 6 1.9% (13/ 2 1) ;T3 ~T4期 9例均为端粒酶阳性表达 (10 0 % )。 3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样本中Ⅰ级17例 ,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 5 8.8% (10 / 17) ;Ⅱ级 8例 ,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 87.5 % (7/ 8) ;Ⅲ级 5例 ,均表达出端粒酶阳性 (10 0 % )。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 (P <0 .0 5 ) ,且端粒酶活性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呈正相关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活性表达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同恶性肿瘤的整个病程有关 ,与其恶性程度、浸润能力有相关性 ,可作为判断预后有价值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端粒酶活性在食管癌、癌旁组织、正常粘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与食管癌的临床病理联系,探讨食管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运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端粒酶mRNA的表达。结果:在30例食管癌中,端粒酶mRNA的阳性表达率为93.3%,明显高于癌旁组织(阳性表达率为13.3%)和正常粘膜组织(阳性表达率为0%)(P<0.001).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强度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显著性相关(P<0.05),与性别、年龄无相关性。结论:端粒酶的激活及表达强度对食管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探讨端粒酶作为肺癌诊断标记物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②方法 用TRAP法检测 2 9例肺癌组织、2 7例癌旁组织和 35例正常组织标本中端粒酶活性表达。③结果  2 9例肺癌组织中 2 1例 (72 .4 % )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 ,2 7例癌旁组织中 6例 (2 2 .2 % )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 ,35例正常组织均不表达端粒酶活性。癌组织、癌旁组织与正常组织标本端粒酶活性比较有显著差异 (χ2 =34.0 13、3.937,P <0 .0 1、0 .0 5 )。④结论 端粒酶表达与肿瘤发生有关 ,其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有可能成为判定肿瘤复发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端粒酶在乳腺癌中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检测在乳腺癌临床诊治中的意义。方法采用TRAP-assay法检测了人乳腺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结果细胞株HeLa细胞、K562细胞端粒酶活性均为阳性表达,26例乳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均阳性表达(其中4例呈弱阳性),24例癌旁组织中5例呈弱阳性,19例呈阴性,而lysis buffer及阴性对照均呈阴性反应。结论端粒酶在人乳腺癌的发生与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提示端粒酶活性测定可用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涎腺肿瘤中的端粒酶活性表达 ,探讨其作为涎腺肿瘤标志物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银染 TRAP法检测 2 8例涎腺癌组织及其相应的 2 8例癌旁组织、10例腮腺混合瘤、6例腮腺腺淋巴瘤、5例正常涎腺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2 8例涎腺癌组织中 ,有 2 5例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 (89.3% )。 2 8例癌旁组织中 ,有 4例端粒酶表达阳性 (14 .3% )。 10例腮腺混合瘤 ,6例腮腺腺淋巴瘤 ,5例正常涎腺组织端粒酶表达均为阴性。涎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该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活性表达可作为诊断涎腺癌的肿瘤标志物 ;其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肿瘤手术治疗后监测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