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分析翼腭窝区肿瘤的CT特点,探讨其向周围侵犯的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有完整临床及CT资料且经病理证实的翼腭窝区肿瘤患者,总结翼腭窝的解剖特点与该区肿瘤的侵犯特征。结果:8例中原发性肿瘤2例,为神经纤维瘤和腺样囊性癌;邻近肿瘤累及6例,其中颅底软骨瘤1例,上颌窦癌2例,鼻咽癌3例。原发肿瘤均不同程度地沿着翼腭窝自然孔道侵犯;继发肿瘤则经过自然孔道蔓延而来或直接侵及翼腭窝。结论:薄层CT可以清晰显示翼腭窝及周围结构,能明确翼腭窝区肿瘤侵犯途径和范围,是影像诊断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鼻咽癌翼腭窝侵犯的MRI特征,分析肿瘤组织侵犯翼腭窝及经翼腭窝向周围组织侵犯的途径.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经病理证实的鼻咽癌伴翼腭窝侵犯患者MRI片,研究其鼻咽部病变、翼腭窝受累情况及其侵犯途径.结果:61例鼻咽癌翼腭窝侵犯中共有65侧病变.最常见翼腭窝受累的MRI表现是翼腭窝破坏、正常形态消失,翼腭窝内异常强化软组织肿块影(39侧),其次为翼腭窝正常或扩大(形态尚在)、翼腭窝正常脂肪信号影消失,被异常软组织影取代(19侧)以及翼腭窝扩大伴上颌神经的异常强化增粗(7侧).61例翼腭窝受累病例中,有33例(54%)合并海绵窦侵犯,17例(28%)侵犯蝶窦,12例(20%)侵犯破裂孔,5例(8%)侵犯眶下裂、2例(3%)卵圆孔受累.7例(11%)出现上颌神经侵犯.结论:翼腭窝受累最易合并海绵窦、蝶窦和破裂孔侵犯.沿上颌神经侵犯是鼻咽癌侵犯翼腭窝的一条重要途径.MRI能有效、准确评价鼻咽癌侵犯翼腭窝及其向周围组织侵犯的情况,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鼻咽腔和鼻咽壁异常影像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提高对鼻咽腔和鼻咽壁异常影像鉴别的认识。方法搜集鼻咽腔和鼻咽壁异常影像患者6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者20例,经病理活检证实45例。全部病例做了CT和(或)MR检查,详细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鼻腔后鼻孔息肉和内翻乳头状瘤突向鼻咽腔者19例,与鼻咽壁之间有小气泡影、呈间断性接触表现者18例,前者肿块边缘规则,后者不规则。鼻咽炎、腺样体肥大11例,均位于顶后壁,前缘平直或内凹,CT增强和MR检查均见黏膜线连续;1例右侧口咽炎延至鼻咽右侧壁,无清楚的边缘,占位效应轻微。鼻咽癌33例和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肿块前缘弧形前凸,多数伴有咽隐窝变浅或消失和腭帆提肌肿大。结论鼻腔后鼻孔良性肿块突向鼻咽腔,呈间断性接触表现;鼻咽良性病变多位于顶后壁,其前缘平直或凹陷,黏膜线影连续;鼻咽腔恶性肿块前缘多呈弧形前凸,鼻咽癌多有腭帆提肌受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青少年鼻咽癌的CT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活检证实的15例青少年鼻咽癌CT征象。结果 青少年鼻咽癌表现为咽隐窝变浅或消失,鼻咽部软组织肿块,两侧咽腔不对称,咽肌增厚和不对称,颅底骨质破坏及鼻副窦受累,颈淋巴结肿大。结论 在发现鼻咽癌并确定其浸润范围中CT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腭扁桃体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的CT检查及诊断。方法:搜集我院2003年5月~2006年11月期间的21例原发性腭扁桃体淋巴瘤,全部病例经CT检查,病理确诊。结果:21例扁桃体淋巴瘤中,右侧18例,左侧3例,表现为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影,位于舌腭弓与咽腭弓之间的深窝(扁桃体窝)内,向外凸向口咽腔生长,均为单侧发病。结论:CT能清楚显示腭扁桃体淋巴瘤的大小、形态、范围、周围组织是否受侵犯及有无颈部淋巴结肿大,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颌下感染性肿块以颌下腺炎性肿大多见,以往主要采用超声及X线造影协助诊断。近年来CT检查应用增多,但这方面的文献报告较少。笔者近期收集了10例经病理及治疗证实的病例,对其CT征象进行分析,旨在探讨CT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CT对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19例CT检查资料 ,对其CT征象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胆囊癌的CT影像分为 :壁厚型 6例 ,腔内结节型 3例 ,肿块型 4例 ,混合型 6例。伴肝转移 11例 ,胆道梗阻 13例 ,总胆管转移 7例 ,区域淋巴结肿大 11例 ,伴胆结石 6例。结论 :CT对胆囊癌的诊断有一定价值。胆囊壁增厚的程度对慢性胆囊炎无鉴别诊断意义 ,胆囊壁不规则增厚改变似有鉴别价值。胆囊癌的分型应根据其主要表现来判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诊断头颈部肿瘤沿翼腭窝神经周围扩散的价值。旨在提高对此种转移方式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病理证实12例资料完整的通过翼腭窝神经周围蔓延的头颈部肿瘤的表现。均行CT扫描。结果:原发病变病理类型包括腺样囊性癌7例,鳞癌3例,横纹肌肉瘤1例及淋巴瘤1例,早期CT主要表现包括翼腭窝脂肪消失,相连的孔道出现强化软组织影;随病程进展,翼腭窝和相连孔道先后出现向心性,轮廓光滑扩大以至破坏,海绵窦,Meckel‘s腔出现强化软组织肿块。结论:尽管神经周围扩散为颈部肿瘤最少见,最隐蔽的转移方式,但CT能较好显示沿翼腭窝神经周围转移的病变,准确及时发现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和评估病人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1100例鼻咽癌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鼻咽癌原发肿瘤的CT表现,探讨鼻咽癌原发肿瘤的侵犯规律。方法:分析1991年~2006年有完整临床及CT资料且经病理证实的鼻咽癌1100例,男807例,女293例,年龄11~85岁,平均年龄48岁。由二位有经验的影像诊断科医生对CT资料进行分析,分析鼻咽癌原发肿瘤侵犯部位、范围,尤其是肿瘤与颅底及颈部诸间隙的关系。将所有资料输入SPSS11.5统计软件系统,对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100例中,Ⅰ型(鼻咽腔内生长)336例(30.54%),Ⅱ型(邻近超腔生长)317例(28.82%),Ⅲ型(远腔生长)447例(40.64%)。445例侵犯颅底结构,占全部病例的40.45%。其中蝶窦侵犯比例最高,为330例(30%),其次分别为破裂孔293例(26.64%)、翼突276例(25.09%)、翼管268例(24.36%)、斜坡226例(20.55%)、翼腭窝205例(18.64%)、卵圆孔201例(18.27%)、棘孔195例(17.73%)、海绵窦154例(14%)、眶下裂147例(13.36%)、岩枕缝137例(12.45%)等。205例共228侧翼腭窝受侵,肿瘤经蝶腭孔侵入143例161侧(70.61%)。鼻咽癌侵犯翼腭窝后肿瘤侵及眶下裂144侧(63.16%)、经眶下裂侵及眶尖44侧(19.30%)、眶上裂28侧(12.28%)、海绵窦27侧(11.84%)、侵及圆孔91侧(39.91%)。结论:鼻咽与颅底贴邻,容易破坏颅底结构并经颅底孔道侵入颅内。蝶窦侵犯比例最高,其次分别为破裂孔、翼突、翼管、斜坡、翼腭窝、卵圆孔、棘孔、海绵窦、眶下裂等。鼻咽癌容易侵犯翼腭窝,受侵后需注意观察肿瘤是否通过与其相连的管道结构向周围蔓延,尤其需注意翼腭窝受侵后通过眶下裂侵犯眶尖、眶上裂、海绵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患者的CT检查资料,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36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中十二指肠腺癌30例,恶性间质瘤3例,恶性淋巴瘤1例,神经内分泌癌2例。十二指肠腺癌CT表现为十二指肠局部软组织肿块影,伴肠腔不规则狭窄;恶性间质瘤CT表现多为较大软组织肿块,有明显强化,肿块多腔外生长;恶性淋巴瘤CT表现肿瘤累及肠管范围较长,肠壁增厚明显,呈轻-中度强化,但肠梗阻症状不明显;神经内分泌癌CT表现软组织肿块或结节影,强化较明显。结论:CT检查对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鼻咽癌颅内侵犯的CT诊断(附40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鼻咽癌颅内侵犯的CT表现特点。方法搜集经病理确诊为鼻咽癌并伴有颅内占位的CT资料40例。采用SOMATOMPLUS全身CT扫描机行鼻咽部及颅脑检查,38例行轴位扫描,层厚层距均为5mm,2例冠扫,层厚层距均为3mm,其中13例进行了增强扫描。结果(1)鼻咽癌原发病灶40例;(2)中颅窝病变海绵窦不对称,患侧增宽36例;蝶鞍破坏11例;颞极占位5例;(3)后颅窝病变桥脑小脑角区占位病变10例;(4)前颅窝病变1例;(5)颅底骨质破坏33例,其中以破裂孔及卵圆孔破坏、吸收扩大最常见,分别为30例和23例。结论CT可精确显示鼻咽癌颅内侵犯的部位、途径及范围,有助于临床分期及指导放疗野的设置。  相似文献   

12.
鼻咽癌侵犯翼腭窝的CT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加深对鼻咽癌(NPC)侵犯翼腭窝(PPF)CT表现的认识,以提高临床对NPC侵犯范围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66例颅底受侵的NPC病例,并对30例颅底受侵的NPC病例作了前瞻性研究。回顾性病例均为常规扫描,前瞻性病例则加作高分辨率CT(HRCT)扫描。结果:96例中,共有41例PPF受累,经蝶腭孔累及者21例,经颞下窝累及者5例,不能确定途径者15例。PPF受侵后可经蝶筛隐窝或翼管侵犯蝶窦,本组共有7例。经HRCT发现翼管和蝶窦受累的病例中,冠状面显示分别为11例和10例,而横断面显示分别为5例和3例,二者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PPF是NPC易于累及的部位,肿瘤经此常累及相邻结构,其中对蝶窦的侵犯方式值得注意。横断面HRCT较常规横断面CT更能清楚显示翼管、蝶窦管结构的骨质破坏;而冠状面HRCT显示翼管及蝶窦受累的情况则显著优于横断面HRCT。  相似文献   

13.
鼻腔淋巴瘤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原发鼻腔淋巴瘤的CT诊断。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鼻腔淋巴瘤的CT表现,对肿瘤范围、密度、形态边缘和骨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肿瘤侵犯外鼻及鼻旁皮下20例、上颌窦17例、筛窦16例、鼻咽12例、眼眶10例、蝶窦7例、额窦4例、对侧鼻腔5例,个别病例侵犯颞下窝、颅前窝、颞窝、上腭和眶下裂。肿瘤分期:一期6例,二期10例,三期16例,四期2例。大多数病例病灶呈弥漫浸润状,边缘不清楚,密度均匀23例,稍不均匀11例,多数呈轻度强化。22例伴有骨质吸收破坏,12例无骨质异常。结论:鼻腔T细胞型淋巴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CT对其诊断具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鼻腔鼻窦淋巴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旨在提高其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经手术或活检证实的鼻腔鼻窦淋巴瘤患者的影像资料。结果 原发于鼻腔30例,鼻窦7例,鼻腔、鼻窦同时发病或累及邻近结构9例。CT表现:淋巴瘤位于鼻腔前部28例,后部2例,向前浸润鼻前庭、鼻翼、鼻背及邻近面部皮肤22例;病灶密度均匀8例,不均匀22例,增强后轻度强化7例,中度强化6例,鼻中隔、中下鼻甲浸润性破坏7例。鼻窦淋巴瘤表现为窦腔内充以软组织影,窦壁骨质浸润性改变5例,明显破坏2例,4例上颌窦周软组织浸润,增强后中度强化3例。弥漫型淋巴瘤表现为鼻腔中线区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鼻腔及邻近鼻窦伴软组织肿块,6例并累及邻近面部软组织、眼眶、鼻咽部、口咽、颞下窝、翼腭窝,4例浸润颅底骨髓,2例破坏硬腭。MRI表现:T1WI低信号12例(与肌肉比较。以下同)。等信号8例;T2WI高信号11例,等信号9例;病变轻度强化6例,中度强化10例。4例沿翼腭窝神经周扩散。结论 多数鼻腔淋巴瘤及弥漫型鼻腔鼻窦淋巴瘤有特异影像学征象,可提示诊断;鼻窦淋巴瘤则缺乏特异影像学征象。CT是本病诊断的主要影像检查方法,MRI能更清楚显示病变的范围。帮助临床准确地分期。  相似文献   

15.
鼻咽和咽旁邻近或远处肿瘤累及该区的CT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提高鼻咽和咽旁邻近或远处肿瘤累及该区的认识水平.方法搜集31例,除1例经病史和同位素扫描诊断外,其余经手术或活检病理确诊.常规采用轴位CT平扫,18例加作增强,5例加作冠状位扫描.详细分析了它们的CT表现.结果31例中,来自鼻腔者9例,其中3例内翻乳头状瘤和1例嗅神经母细胞瘤边界清楚,其余恶性肿瘤境界不清,有2个以上部位骨破坏;上颌窦齿槽恶性肿瘤13例,膨胀性生长,均破坏上颌窦外后壁侵及颞下窝,有11例上颌窦顶部破坏,其中8例累及翼腭窝;口咽扁桃体癌3例,沿咽侧壁向上蔓延,1例侵犯颞下窝;下颌骨透明细胞癌、转移瘤和造釉细胞瘤各1例,肿块占据颞下窝;颈部血管肉瘤1例,向上经茎突后内侧累及咽旁区;外耳道癌1例,破坏周围骨质,蔓延至咽旁区和鼻咽;蝶骨大翼转移瘤1例,膨胀性生长,直接向颅内和咽旁扩展.结论根据CT表现,多数肿瘤可明确原发部位,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6.
鼻腔T/NK细胞型淋巴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鼻腔T/NK细胞型淋巴瘤的CT和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经组织学证实鼻腔T/NK细胞型淋巴瘤的影像学资料。结果根据病变的范围分为局限型和弥漫型2种类型。CT表现:局限型25例,位于鼻腔前部23例,后部2例,向前浸润鼻前庭、鼻翼、鼻背及邻近面颊部皮肤23例;病灶密度均匀8例,不均匀17例,增强后低度强化6例,中度强化3例;中下鼻甲、鼻中隔轻微浸润性破坏2例。弥漫型10例,表现为鼻腔中线区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9例侵犯邻近鼻窦及面颊部软组织,6例蔓延到眼眶、颞下窝、翼腭窝,4例浸润颅底骨髓,3例破坏硬腭。MRI表现:T1WI低信号5例(与肌肉比较,以下同),等信号3例;T2WI高信号6例,等信号2例;病变低度强化2例,中度强化4例。3例沿翼腭窝神经周围蔓延。结论大多数鼻腔T/NK细胞型淋巴瘤有特征影像学征象,可提示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MRI与CT检查在鼻咽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对鼻咽癌2008年分期、1992年福州分期及2002年国际抗癌联盟(UICC)分期系统进行比较.方法 分析76例鼻咽癌初诊患者MRI和CT影像资料,依据2008年分期以MRI为标准,评价MRI与CT对鼻咽癌新分期的差异.并以MRI为标准,比较鼻咽癌不同分期系统间的差异.MRI与CT对肿瘤侵犯范围比较采用McNemar法检验.结果 MRI判断鼻咽癌翼内肌(22例)、翼外肌(15例)、颅底(35例)及颅内(11例)侵犯方面与CT(分别为24、11、32、6例)存在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在判断咽旁间隙侵犯(50例)、咽后组淋巴结转移(48例)、T1期(18例)、T2期(15例)、N0期(18例)、N1期(33例)上,与CT(分别为61、23、11、22、24、27例)不一致者分别为11例、25例、7例、7例、6例及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多显示的11例咽旁间隙侵犯,MRI证实5例为咽旁间隙受压,6例为咽后组淋巴结转移,而MRI较CT共多显示咽后组淋巴结转移25例,以上2点为引起T、N分期差异的主要原因.鼻咽癌2008年分期与1992年分期比较,T分期上升9例,下降1例,N分期上升16例,临床分期上升15例,下降1例;与2002年UICC分期比较,T分期上升7例,N分期上升10例,临床分期上升12例.结论 与鼻咽癌2008分期规定的MR检查比较,CT在显示病变咽旁间隙侵犯及咽后组淋巴结转移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相对于1992年分期及2002年UICC分期,鼻咽癌2008分期主要使肿瘤T、N分期上升、临床分期上升.  相似文献   

18.
CT冠状位扫描对诊断鼻咽癌侵犯颅底的价值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CT冠状位扫描 (简称“冠扫”)对诊断鼻咽癌 (NPC)侵犯颅底的价值。方法 将经病理证实的 186例NPC之CT轴位扫描 (轴扫 )与冠扫颅底情况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  186例NPC中 ,98例 (占 5 2 .7% )经轴扫与冠扫均未见颅底侵犯 ;5例 ( 2 .7% )轴扫未见颅底异常而经冠扫发现其受侵 ;2 5例 ( 13.4% )轴扫可疑颅底受侵而经冠扫肯定侵犯 9例 ,排除 16例 ;2 3例 ( 12 .3% )轴扫见明显颅底侵犯而经冠扫见范围更广、程度更深的侵犯 ;35例 ( 18.8% )轴扫与冠扫颅底受侵情况一致。结论 CT冠扫对诊断NPC有无颅底侵犯以及侵犯部位、范围和程度有重要价值 ,只有将轴、冠扫紧密结合才能得出全面、客观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