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及组织分型。方法 35例胃肠道间质瘤行常规检查,Vimentin,Desmin,SMA,S-100、CD34 5种抗体采用SP法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35例GISTs中,良性GISTs15例,潜在恶性 GITh 5例,恶性GISTs15例,Vimentin,Desmin,SMA,S-100,CD34阳性分别为35(100.00%),3(8.57%),14(40.00%),15(42.86.),33(94.29%),其中GISTs Ⅰ型13例(37.14%),GISTs Ⅱ型7例(20.00%),GISTsⅢ型10例(28.57%),GISTsⅣ型5例(14.29%)。结论 GISTs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质性肿瘤,具有多向分化特性,HE形态类似,免疫组化在GISTs诊断中起主要作用,CD34和Vimentin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对1986年-2006年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经病理确诊的所有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有91例确诊的胃肠道间质瘤。主要起源于胃(35例,38.5%)和小肠(30例,33.0%)。68例(75%)有临床症状,最常见临床表现为腹痛、消化道出血、消瘦。内镜和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比较重要,阳性率超过90%。免疫组化CD117阳性率83.7%,CD34阳性率88.5%。治疗以手术为主,很少发生淋巴转移(3.3%)。7例晚期GISTs行一线化疗,均无效。11例晚期GISTs行伊马替尼治疗,10例可评估,有效率40%,临床获益率80%;中位生存时间已达10个月。91例中84例长期随诊,中位随诊时间13月,中位生存时间16.5月,1年生存率52.9%,2年生存率19.5%。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不同于其他常见的消化道肿瘤,CD117对其诊断较为重要,分子靶向治疗延长了晚期GISTs患者的生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2005年收治的37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平均年龄52.3岁,男女比为1.6:1。免疫组化表型CD117、CD34阳性率均为84%,SMA阳性率38%,S-100蛋白阳性率2%。病理诊断GIST良性9例,交界性10例,恶性18例。其中36例行根治性手术或局部切除。结论:GIST的诊断有赖于内镜及影像学与免疫组化的结合,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96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诊断、外科治疗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 96例经手术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117、CD34、平滑肌肌动蛋白 (SMA)和S 10 0的表达情况。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阳性表达率CD117为 79.2 % (76 / 96 )、CD34为 5 8.3% (5 6 / 96 )、SMA为 35 .4 % (34/ 96 )、S 10 0为 9.4 % (9/ 96 )。良性 2 3例 ,恶性 73例。恶性组病例中 ,首次手术中切除大网膜 39例 ,未切除大网膜 34例 ,转移复发率分别为 5 .1%和 2 6 .5 % (P <0 .0 5 ) ;手术切除肠管断端距肿瘤 >5cm 4 6例 ,≤ 5cm 2 7例 ,转移复发率分别为 6 .5 %和 2 9.6 % (P <0 .0 5 )。良、恶性胃肠道间质瘤 5年生存率分别为 91.5 %和 5 7.3%。结论 CD117及CD34等免疫标记物配合使用可以提高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诊断准确率。采用合理的首次手术治疗及大网膜预防性切除可减少胃肠道间质瘤的复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组织起源、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对46例GIST、标本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 46例GIST中良性8例,交界性14例,恶性24例;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或两者混合存在;免疫组化表型为CD117和CD34,阳性率分别为95.6%及67.4%,Desmin及S-100少数病例灶性阳。结论 GIST可能起源于多潜能的、卡哈尔间质细胞样的前体细胞,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有较为独特的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CD117敏感性强、特异性高,是胃肠道间质瘤可靠的标记物;CD34表达率较高,可作为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合理诊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1989年5月—2000年6月经手术治疗病理证实的胃肠道、腹膜后间质瘤23例,就其诊断方法、检查手段、手术方式进行分析。结果:本组23例患者中,发生于胃肠道16例(69.5%),腹膜后7例(30.5%);良性间质瘤9例(39.2%),恶性间质瘤14例(60.8%)。23例均行手术切除,临床表现以腹部肿块、隐痛为主。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明确诊断需依靠病理学检查。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D117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0例胃肠道间质瘤组织CD117的表达。结果 100例胃肠道间质瘤组织中,CD117阳性表达率为96.0%(96/100),其中胃阳性率为96.9%(63/65),小肠阳性率为96.4%(27/28),腹膜后阳性率为85.7%(6/7);良性间质瘤阳性率为96.4%(80/83),交界性阳性率为91.7%(11/12),恶性阳性率为100.0%(5/5),CD117表达在不同部位间及不同生物学行为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117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特异性较高的抗体,在与胃肠道平滑肌肿瘤、雪旺氏肿瘤的鉴别诊断上也具有较高的价值;CD117的表达与间质瘤分布部位及良、恶性无关,不能作为分化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及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胃肠道及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应用光学显微镜观察20例胃肠道及胃肠道外间质瘤的形态特征,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17、CD34、Vimentin、SMA、desmin及S-100等6种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20例间质瘤中,女性11例,男性9例,平均年龄59·82岁(27~80岁)。发生部位:胃8例(40%),小肠4例(20%),大肠2例(10%),食管1例(5%),肠系膜4例(20%),大网膜1例(5%)。肿瘤镜下主要由梭形和上皮样细胞组成,有栅栏状、交叉束状、漩涡状及巢状等多种排列。CD117、CD34、Vimentin、SMA、desmin及S-100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5%(19/20),75%(15/20),100%(20/20),40%(8/20),5%(1/20)及25%(5/20)。临床症状以腹部包块、腹部不适及消化道出血为主。良性3例(3/20),潜在恶性4例(4/20),恶性13例(13/20)。恶性间质瘤中的核分裂>5/50HPF、肿瘤细胞坏死及细胞密集比良性和低度恶性者常见(P<0·05)。结论:间质瘤多发生于老年人,无性别差异,胃肠道是其好发部位,细胞排列多样,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免疫组化证实部分GIST具有不完全的平滑肌、神经单向或双向分化特征。核分裂>5/50HPF、肿瘤细胞坏死及细胞密集是重要的恶性指征。CD117及CD34是其较特异及敏感的抗体,免疫组化在间质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徐守余  杨道华  邱承敏  张鸣  何佩锋  柳堤 《肿瘤》2007,27(6):473-47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病理诊断及其免疫组化表达的意义。方法:对24例GIST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应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CD117、CD34、SMA、S-100等表达。结果:24例GIST发病平均年龄52.7岁;肿瘤多见于胃;主要症状为中上腹不适和黑便;瘤块平均直径为4.1cm;肿瘤主要由梭形细胞组成,部分呈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型14例(58.3%),上皮样细胞型4例(16.6%),混合细胞型6例(25.0%);良性5例(20.8%),交界性5例(20.8%),恶性14例(58.4%);免疫表型:CD117阳性23例(95.8%),CD34阳性20例(83.3%).均呈弥漫性强阳性。结论:GIST好发干中老年人,以胃部多见;瘤细胞主要为梭形细胞;多为恶性及交界性.确诊需要CD117、CD34等免疫标记物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10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接受手术后分析其病理形态学,观察肿瘤大小、细胞核异性型和核分裂相,并根据这些指标进行分型。检测肿瘤组织CD117和CD34免疫学表型。结果 本组103例胃肠道间质瘤中CD117阳性表达93例(90.3%),CD34阳性表达69例(70.0%),不同部位GISTs其CD117和CD34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良性肿瘤患者的三年无病生存率显著地高于恶性肿瘤(P〈0.05)。结论 CD34和CD117联合使用可协助鉴别诊断GISTs。基于肿瘤大小、细胞异型性以及核分裂相等的组织形态学分型可作为诊断恶性GISTs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35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探讨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病理组织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及其在良性、潜在恶性、恶性临床分布特点方法:选用35例临床资料完整、病理诊断准确的病例(均经免疫组织化学测定CD117、CD34、SMA、S-100、NSE)结果:35例GISTs恶性(包括潜在恶性)达85.0%以上;组织形态以梭形细胞为主23例(65.7%),上皮样细胞7例(20.0%),混合型5例(14.2%);免疫组织化学阳性表达率CD117 74.3%(26/35例)、CD34 68.6%(24/35例)、NSE65.7%(23/35例)、S-100 31.4%(11/35例)、SMA 48.6%、(17/35例);向神经分化13例,向平滑肌分化5例,双向分化12例,未分化5例.结果:GISTs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CD117及CD34等免疫标记物配合使用,可起互补作用并对其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58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形态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探讨肿瘤的组织来源和分型。方法 对58例GIST进行光镜观察,用EnVision二步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波形蛋白、CD117(c-Kit)、CD34等抗原标记物在肿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58例GIST占同期消化系统间叶性肿瘤的86.6 %(58/67);其中梭形细胞为主者41例,伴有上皮样细胞者12例,单纯由上皮样细胞组成者5例,瘤细胞呈长、短梭形和圆形,胞质弱嗜酸,常见核端空泡,有时呈印戒样或透明细胞样;排列呈漩涡状、栅栏状或弥漫性巢状。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肿瘤组织中抗原标记物表达阳性率波形蛋白为100 %(58/58),CD117 94.8 %(55/58),CD34 79.3 %(46/58)。结论 GISTs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光镜形态与真性肌源性和神经源性肿瘤极为相似,CD117、CD34等免疫标记物可对其作出正确诊断,GIST可能起源于多潜能的、卡哈尔间质细胞样的前体细胞。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D117和CD34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s)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117和CD34在46例GISTs患者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和24例真性平滑肌瘤(对照组)中的表达,并观察GISTs的病理学特征。结果:GISTs患者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在光镜下主要由数量不等的梭形和(或)上皮样细胞组成,梭形细胞排列成束状、编织状或旋涡状,上皮样细胞多呈弥漫片状、束状或巢状排列,两种细胞可按不同比例混合性或单一性组成肿瘤的实体。CISTs组织中CD117、CD34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84.8%,对照组真性平滑肌瘤组织中CD117和CD34均:无表达。GISTs主要发生在胃(52,2%,24/46)和小肠(26.1%,12/46)。结论:CD117和CD34是诊断GISTs比较特异性的抗体,具有非常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间质瘤87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应用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87例胃肠道间质瘤,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本组GISTs均为成年人,年龄28 ~ 73岁,平均53岁。发生于胃56例,小肠29例,结肠2例。镜下肿瘤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以不同的比例构成。瘤细胞vimentin均阳性,CD117,CD34多为弥漫强阳性,SMA、S-100在肿瘤向平滑肌和神经方向分化时阳性。结论 GISTs好发于中老年人,肿瘤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免疫组化特征为CD117,CD34阳性。  相似文献   

15.
胃肠间质瘤的影像学特征与病理学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s)的影像学和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胃肠间质瘤的影像学资料,并与病理学做对照。结果26例GISTs中,位于小肠10例,胃8例,大肠6例,肠系膜和网膜各1例。其影像学特点和病理学表现如下:(1)肿块多为外生性生长(19例, 73.1%),边缘光整,压迫邻近结构,肿瘤直径为5.1-23.5 cm,平均直径(11.6±5.9)cm;(2)肿块内部密度或信号不均匀,瘤内见坏死21例(80.8%),出血15例(57.7%),钙化3例(11.5%);(3)在增强后的CT和MRI图像上,不均匀强化者21例(80.8%),表现为肿块周边及内部斑片样强化,并可见条状强化的血管影12例;均匀强化5例(19.2%);(4)远处转移见于肝(7例)和腹膜(4例),但不伴淋巴结转移;(5)病理学:梭形细胞型18例(69.2%),上皮细胞型6例(23.1%),混合型2例(7.7%);免疫组化染色:26例患者CD117全部阳性,22例患者CD34阳性。结论胃肠间质瘤典型特征为外生性生长,体积较大,瘤内可见条状血管影、出血和坏死;转移多见于肝和腹膜,无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型以梭形细胞型最多见,其次为上皮细胞型。CT和MRI是诊断GISTs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间质瘤43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s)的组织学起源、病理特点及合理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分析43例经手术治疗的GIST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117、CD34、HHF35和S-100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织化学阳性表达率CD117为95·3%(41/43),CD34为74·4%(32/43)。良性、潜在恶性和恶性组之间在肿瘤直径大小(P=0·000)、核分裂相数(P=0·000)、复发/转移率(P=0·016)及CD117阳性率(P=0·021)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D117及CD34对GISTs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支持将肿瘤直径大小、核分裂相数、复发/转移率及CD117阳性率作为间质瘤恶性潜能的参考指标。核分裂相数多及CD117阳性提示恶性度较高。大多数胃肠道外间质瘤为高恶性潜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肠道胃肠间质瘤(gastr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的特殊临床病理改变。方法:收集31例肠道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资料,每例常规光镜切片观察,作免疫组化CD34、CD117、SMA、S100、CKp标记。结果:肠道胃肠间质瘤临床症状以腹痛、肿块、便血为主。分布在十二指肠、小肠和直肠。以高危险度胃肠间质瘤为主。免疫组化标记:肿瘤细胞以CD34和CD117阳性为主。结论:肠道胃肠间质瘤临床症状与肠恶性肿瘤相似,诊断依据组织学改变和免疫组化标记,并以此判断肿瘤的危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