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采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观察缺血性脑病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脑血流灌注变化,进而评价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对缺血性脑病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对23例缺血性脑痛患者手术前、术后2周以及术后半年脑血流灌注显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分别比较手术前和手术后不同时期脑血流灌注显像。结果23例患者中,虽病变位置不同,但术后2周脑缺血区血流灌注均有明显改善,术后半年的脑血流灌注显像提示术前缺血区的血流灌注与术后2周比较无进一步改善。结论介入治疗可改善脑循环脑组织的血流灌注,且术后2周与术后半年评价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SPECT)对抑郁症的疗效评估价值。方法 2006年5月2007年12月,选取32例未经治疗的原发性中、重度抑郁症患者,给予氟西汀治疗10周。治疗后根据临床疗效总评量表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减分率作为疗效评定指标,将患者分为有效组21例,无效组11例。对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进行99m锝-双半胱乙酯(99mTc-ECD)脑灌注显像。静脉注射99mTC-ECD1 110MBq,30min后行脑断层显像,对显像结果分别进行目测及半定量分析两种方法进行判断。结果抑郁症患者出现的脑血流灌注减低区主要集中在前额叶、扣带回,经过治疗后好转的抑郁症患者脑血流灌注明显改善。可通过脑血流灌注显像评估抗抑郁治疗的疗效,左前额叶血流灌注越低,对氟西汀治疗效果越好。结论 SPECT显像技术可视性较好,可用于评估抗抑郁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局部脑血流半定量分析法,探讨减重步行训练(BWSTT)治疗老年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机制及SPECT在脑血管病研究中的价值。 方法选择7例脑梗死患者,给予10周综合康复治疗,分为三个阶段,即2周基线期(给予常规康复治疗)、6周干预期(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加BWSTT)和2周撤消期(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在治疗前、基线期末、干预期末和撤消期末采用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和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功能评定,应用SPECT观察皮质局部脑血流的动态变化情况。 结果经2周基线期的治疗,患者10 m MWS和BBS评分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6周干预期末,MWS及BBS评分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撤消期末,MWS及BBS评分均有所增高,但增高幅度小于干预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6周干预期末,患者大脑皮质的局部脑血流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BWSTT可以明显改善老年脑梗死患者的步行速度和平衡能力;SPECT能客观反映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与大脑皮质局部脑血流变化的关系,SPECT是研究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康复与脑功能重组之间关系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显像对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在远隔缺血预适应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0例单侧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远隔缺血预适应(RIPC)治疗前后分别行SPECT脑血流灌注和脑葡萄糖代谢显像,分析RIPC治疗前后脑血流灌注及脑葡萄糖代谢显像病灶数量、脑血流量及脑代谢率的差异。结果 50例ICVD患者RIPC治疗后脑血流灌注异常病灶数量减少,47例(94.0%)血流灌注有不同程度增高;3例(6.0%)脑血流灌注增高患者有不同程度减低。50例ICVD患者RIPC治疗后脑葡萄糖代谢异常病灶数量增加,40例代谢减低的患者有34例(68.0%)不同程度代谢增高;10例代谢增高的患者有6例(12.0%)不同程度代谢减低。50例ICVD患者RIPC治疗前后SPECT显像比较,患侧额、顶、颞、枕叶、基底节和丘脑的血流灌注显著增高(P0.05);额、颞、枕叶、基底节和丘脑的葡萄糖代谢显著增高(P0.01),顶叶葡萄糖代谢增高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SPECT脑血流灌注及脑葡萄糖代谢显像对评价RIPC治疗ICVD的疗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局部大脑皮质血流灌注(rCBF)特点,以评价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未经治疗的按CCMD-2-R诊断标准诊断,汉密尔顿(HAMD-24)抑郁量表评分≥20分的抑郁症患者20例,行脑^99m锝-双半胱乙酯(^99Tc^m-ECD)显像并与19名年龄匹配的健康人作比较,显像后抑郁症患者接受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治疗,14例有效者于治疗后4周、10周再次行脑血流灌注显像。采用大脑皮质各区域与小脑皮质的放射性比值对局部脑血流进行半定量分析,并对抑郁症患者与对照组的局部脑血流以及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抑郁症患者血流灌注减低区主要表现在前额叶(80%)、扣带回(65%)与正常对照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右颞叶、枕叶、及右顶叶血流灌注亦减低(P〈0.05)。②治疗后有效者减低区血流灌注有改善,但局部脑血流在治疗后4周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0周后扣带回、右颞叶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抑郁症患者前额叶、扣带回血流灌注减低。②治疗后有效的抑郁症患者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脑血流灌注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孤独症患儿脑血流灌注变化的特点。方法:采用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对23例孤独症与28例其他疾病患儿进行脑血流灌注显像,以半定量方法分析脑内局部血流量的变化。结果:研究组中,83%存在脑血流灌注降低,其中78%的病灶位于海马回、颞叶、顶枕叶、扣带回等边缘系统,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孤独症患儿大多存在脑边缘系统血流灌注降低,SPECT有助于儿童孤独症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电针激发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评估早期神经精神性系统性红斑狼疮(NPSLE)患者脑细胞功能储备的价值。方法 对25例NPSLE患者于电针激发前(基础状态)与电针激发状态下行SPECT脑血流灌注成像,经视觉分析和定量分析判定脑血流灌注和功能异常区,比较不同状态下全脑及各脑区血流灌注值的差异。结果 基础状态下,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于25例共见138处局灶性脑血流灌注异常和功能低下区,其中15例(15/25,60.00%)存在全脑皮质弥漫性血流灌注及功能低下;电针激发状态下病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完全及明显改善率为72.46%(100/138),且全脑及双侧额叶、顶叶、颞叶、枕叶血流灌注值均明显高于基础状态(P均<0.05)。结论 电针激发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能可视化评估早期NPSLE患者功能低下脑细胞及其功能储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窗高压氧治疗对脊髓损伤(SCI)患者疗效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284例SCI患者,将其随机分为高压氧治疗组(HBO组)及对照组。2组均给予常规处理(包括脱水剂、神经营养药物、康复训练、针灸以及对症支持治疗等),HBO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于不同时间窗(SCI发生8 h以内、8 h~1 d、1 d~1周、1周以上)分别辅以HBO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分别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及Barthel指数对患者脊髓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在SCI发生8 h内开始治疗,2组患者脊髓感觉、运动功能及ADL能力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2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在SCI发病24 h内或1周内开始治疗,2组患者脊髓功能、ADL能力亦较治疗前获得一定程度改善(P<0.05),但均明显不及发病8 h内开始治疗的患者(P<0.05);且此时HBO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SCI发病1周后开始治疗,发现2组患者脊髓功能及ADL能力均无明显改善(P>0.05)。 结论于SCI发病早期(<8 h)辅以HBO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脊髓功能及ADL能力,其疗效明显优于其它时间窗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联合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氟尿嘧啶对结肠腺癌Lovo细胞的杀伤作用。 方法0.20 MPa HBO暴露后联合应用不同浓度氟尿嘧啶处理结肠腺癌Lovo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观察其对结肠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结果①HBO暴露后Lovo细胞S期细胞积聚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1),HBO暴露后24 h组Lovo细胞S期积聚明显高于HBO暴露后12 h组和48 h组(P<0.01);②0.20 MPa HBO暴露后24 h联合应用低浓度氟尿嘧啶(≤8 μM)作用Lovo细胞12 h后,HBO联合氟尿嘧啶组癌细胞增殖的抑制程度与氟尿嘧啶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作用48 h后,HBO联合氟尿嘧啶组与氟尿嘧啶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③中浓度和高浓度(16、32和64 μM)的氟尿嘧啶作用于Lovo细胞12 h,HBO联合氟尿嘧啶组与氟尿嘧啶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rt;0.05);药物作用48 h后,HBO联合氟尿嘧啶组与氟尿嘧啶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0.20 MPa HBO暴露可提高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氟尿嘧啶对Lovo细胞的杀伤作用,尤其增强低浓度氟尿嘧啶对结肠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高压氧联合认知-运动功能训练及心理干预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81例DEACMP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及高压氧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辅以认知-运动功能训练及心理干预。于治疗前及治疗4个疗程后采用Barthel指数(BI)及成人简易智力测验(MMSE)对2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BI及MMSE评分均有显著提高(均P<0.01),且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62%,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高压氧联合认知-运动功能训练及心理干预对治疗DEACMP具有协同疗效,能显著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智力水平,促其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