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索明清医家辨治消渴病的治疗原则及用药规律。方法:以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库存中医学经典医籍为主,制定选案标准,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医案记录其治疗药物组成,利用SAS9.1软件编写程序对药物进行频数分析及因子分析,得出具有潜在联系的药物群。结果:该时期消渴病的治疗用药以清热药与补阴药为基础药物群,多与血分药、益气药联用;此外,温里药、补阳药、化湿药、收涩药、化痰药亦为治疗消渴病的重要药物群。结论:明清医家辨治消渴病治法丰富多样,推测与该时期医家认为消渴病病机复杂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黄疸病的证治规律。方法:以1949~2013年黄疸病医案为研究对象,运用频数、Logistic回归、Spearman秩相关等多元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现代黄疸病的常见证型包括肝胆湿热、脾胃湿热、湿困脾胃等。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证型与用药的关系,如针对肝胆湿热证的常用药物依次为泽兰、柴胡、茵陈、大黄等。通过Spearman秩相关发现用药剂量与黄疸指数相关度较高的中药有莪术、三棱等。结论:本研究挖掘了现代黄疸病医案中的证型与药物之间潜在规律,发现活血化瘀类以及具有活血通络药物的剂量随着黄疸上升而增加,为临床与科研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消渴病案59例用药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君  冯妍 《国医论坛》2005,20(6):18-18
明清两代,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临床各科逐渐得到分化而被深入研究,各个医家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学术立场对消渴病进行了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的总结研究。对消渴病病因病机认识的统一,辨证论治的基本模式的确立等,都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本文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广泛收集了反映明清时期医家各学派的医案资料59例,并运用系统聚类法对其进行统计分析,以寻求治疗消渴病的用药规律,进而更好地指导当前的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4.
查阅明清时期(1368年~1911年)主要医家的医案专著,关于失眠症的医案有共72例.用频数分析和R型聚类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合现代中医对失眠症的认识,运用中医药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明清时期治疗失眠症的配伍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收集明清时期鼓胀病病案的相关条文,挖掘其辨证分型及用药规律。方法:通过对条文进行分析,建立相应数据库,对数据进行频数分析。结果:辨证以肝郁脾虚、湿热蕴结、脾阳虚证型最为常见;药物以利水渗湿药及补虚药为主;单味药使用中前3 味分别为茯苓、白术、陈皮。结论:明清鼓胀病用药规律主要为:病变脏腑,脾胃为要;辨证虚实夹杂,以虚为主;用药补泻兼施,以补为宜;证治对应,辨明主次,该规律为鼓胀病的临床和科研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医医案是中医药学的一个伟大宝库,笔者决定从搜集整理古今各名家医案入手,首次将黄疸病的古今医案中症状表现整理后建立数据库,通过与现代统计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频数、聚类和因子分析,从整体上认识黄疸病的症状规律,期望为黄疸病的临床诊治提供科学依据,为临床治疗黄疸提供新的更有效的借鉴和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明清时期治疗老年性痴呆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有关老年性痴呆的方剂141首,建立数据库,并应用Excel等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1首治疗老年痴呆的方剂中,共用中药167味,共用药次1180次;补虚药、甘温药、心肝经药物使用最多。结论虚中夹实是老年性痴呆之病机;补虚安神、化痰开窍是治疗老年性痴呆的基本原则;从心论治体系对防治老年性痴呆占突出地位。同时认为,人参,远志,石菖蒲,甘草,茯苓,茯神,麦冬,当归,酸枣仁,熟地、朱砂,白术,半夏,生地为治疗早期老年性痴呆以及记忆力减退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借助数据统计分析技术研究明清时期慢性肾脏病(CKD)证候类型、用药特点及组方规律,以期指导临床实践。方法:通过阅读明清时期各家医案,整理CKD相关医案构建数据库。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9对组方用药、症状、证素进行频次统计分析;SPSS Modeler 14.0进行关联规则及复杂网络分析;SPSS Statistics 23.0进行系统聚类及主成分因子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医案175例,涉及233味中药、115个症状、7个病位证素和16个病性证素。药物使用频次≥平均频次药物62味,其中高频药物是茯苓、泽泻、甘草、熟地黄、牡丹皮、黄柏。药物关联规则将最小支持度与最小置信度分别设置为10%、70%,得到二阶关联组合24项;最小支持度与最小置信度分别设置为10%、90%,得到三阶关联组合23项。复杂网络生成的核心组方为泽泻、茯苓、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甘草、白术、陈皮、牡丹皮。系统聚类得到茯苓、泽泻、熟地黄、牡丹皮等14组药物聚类组合。主成分因子分析共提取出22个公因子。频次分析CKD病位证素以肾、脾为主;病性证素以阴虚、气虚、阳虚、湿热、水停为主。结论:CKD多为...  相似文献   

9.
闫新宇 《北京中医药》2021,40(4):418-420
目的 分析、总结明清时期(1551-1911年)治疗以鼻塞、黄涕为主要表现的鼻渊的中医用药规律.方法 检索《中华医典》中文数据库中的明清医案,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0)统计所有以鼻塞、黄涕为主要表现的鼻渊相关资料,分析其高频药物及常用药物组合.结果 96篇医案中口服中医方剂共80首,涉及药物162味,清热解毒药物使用频次最高为73次,药物组合辛夷-苍耳子使用频次最高为20次.结论 明清时期治疗以鼻塞、黄涕为主要表现的鼻渊首重专方专药,其次注重脾胃肺肝的气机升降及"消""托""补"3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徐艳  张涛  熊焰  谭元生  雍苏南  吴兵兵  林嫦 《新中医》2017,49(1):200-202
目的:探索现代名老中医黄疸病医案的用药规律,为现代规范黄疸病辨证论治提供新的借鉴和思路。方法:收集现代名老中医治疗黄疸病医案,建立数据库,运用频数及聚类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高频药物主要有茵陈、茯苓、栀子、丹参、白术、甘草、虎杖、赤芍等;药物类别主要为利水渗湿药、清热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等;药性主要为寒性药与温性药;药味多为苦、甘、辛;归经多为脾胃经。结论:现代名老中医治疗黄疸多尊经典之法,但更注重活血化瘀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清宫胸痹医案的用药及组方规律,为临床诊治胸痹疾病提供参考.方法 采集《清宫医案集成》中具有完整症、证、法、方药的典型胸痹医案,建立清宫胸痹医案数据库,运用频数统计和关联规则分析清宫胸痹医案的常用药物、药对及组方规律.结果 共纳入医案81则.清宫胸痹医案最常用的5味药为青皮、枳壳、瓜蒌、香附、厚朴;最常用的5个药对为大黄-枳壳、龙胆草-青皮、沉香-青皮、当归-香附、赤芍-香附;最常用的5个3位药团为当归+枳壳+香附、龙胆草+栀子+青皮、半夏+青皮+瓜蒌、沉香+延胡索+青皮、半夏+瓜蒌+黄连;最常用的5个组方结构依次为理气药+芳香化湿药+清化热痰药、理气药+芳香化湿药+清热燥湿药、理气药+清化热痰药+清热燥湿药、理气药+芳香化湿药+温化寒痰药、理气药+清化热痰药+温化寒痰药.结论 清宫胸痹医案的用药以理气为主,配伍清热、化痰以及活血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运用文献资料挖掘的方法,对明清医家的用药频度、用药组合和用药关联规则进行分析,探索治疗眩晕的核心组合以及新方剂。方法:检索《中华医典》查找明清时期治疗眩晕的相关文献,从中筛选出治疗眩晕的方剂,录入至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中,运用规则分析、无监督熵层次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组方用药规律分析。结果:共筛选出152首明清时期治疗眩晕的方剂,包含中药219味,得到用药频次≥20次的中药21味,频次≥18次的药物组合14组,潜在核心药物组合10组,演化得到新方剂5首。结论:明清医家在眩晕的病机认识方面,因痰致病的思辨占比较多,因此在辨证施治上,治痰为重,兼以护脾益气,调养肝肾。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明清医家文献,明确不孕不育症中医常用中药及其四气、五味和归经,为临床实践提供经验。方法:用关键词对中国基本古籍库进行检索,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合格文献。建立明清种子方数据库并对原始文献进行规范化处理,整理和分析明清种子方治疗类别、剂型、药物组成、四气、五味和归经,应用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到明清治疗不孕不育症的用药规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明清种子方剂235首,明清治疗不孕不育症文献中,1)常见剂型为丸剂;2)治疗类别主要为不孕;3)出现频率最高的方剂为五子衍宗丸;4)使用的药物主要是补虚药,其次为清热药和活血化瘀药;5)使用药物的四气主要为温,五味主要为甘,归经主要为肾、脾、肝;6)常用药对为白芍、当归;药物组合为白芍、当归、川芎、熟地黄。结论:明清医家治疗不孕不育以丸药为主,治方思路针对肾、脾、肝以甘温补虚为主流,同时也兼以清热药和活血化瘀药。此研究为现代临床治疗不孕不育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收集整理明清时期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方药,采用SPSS 20.0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数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明清时期医家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最常用的药物是发散风寒药、祛风寒湿药、温里药、祛风湿热药、补血药、活血化瘀药、补气药等,常用治法有祛风散寒,养血祛风,温阳养血,养血活血,化痰活血等。对于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病机认识并没有像中风病那样形成由“外风”向“内风”学说的演变,而是由“外风”学说逐渐演变为“外风兼血虚”的认识,为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文献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中华医典》中所包含的明清时期瘟疫治方用药的相关文献进行挖掘及整理分析,探索瘟疫用药及组方规律,为瘟疫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中华医典》为检索数据库,以“瘟疫”“瘟”“疫”“时疫”“时邪”等关键词进行检索并建立数据库,采用关联规则分析及因子分析对挖掘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药物175味...  相似文献   

16.
阐述内丹理论、丹田与命门关系以及内丹理论对明清中医养生学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文献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明清医家治疗瘿病的用药频次、药物组合、药物关联规则等,挖掘治疗瘿病的核心组合及新方剂。方法:检索《中华医典》,查找明清时期治疗瘿病的相关文献,从中筛选出治疗瘿病的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运用规则分析、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对录入的方剂进行组方用药规律分析。结果:共筛选出76首明清时期治疗瘿病的方剂,包含中药160味,得到用药频次≥8的中药22味、常用药物组合11组、潜在核心药物组合8组,演化得到新方剂4首。结论:明清医家在治疗瘿病时多运用化痰、理气、散瘀类药物,常配伍清热、健脾燥湿之品,同时注重运用补益类药物以顾护正气。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古今医案数据分析咳嗽的证候规律。方法:搜集历代咳嗽医案,建立症状数据库,进行数据统计方法和链接图分析等研究。结果:(1)搜集咳嗽医案1 808个,共记载症状151个,高频症状44个。(2)375例医案记载了发病季节:秋季(10.95%)、冬季(9.96%)、春季(8.74%)、夏季(7.69%)。(3)夜间咳嗽医案136例,晨起咳嗽医案53例。结论:咳嗽的核心症状为咳嗽、咳痰、纳呆、气逆急促、痰多、发热、口咽干等44个。咳嗽证候类型包括虚证、外感、痰饮、火热证、瘀证与郁证等6大类。晨起咳嗽以阳虚和外感为主要原因,夜间咳嗽以阴虚肺燥和肝火犯肺为主要原因,秋季和冬季是咳嗽的易感季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