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丁鑫  王乐平 《中医药学刊》2014,(9):2240-2242
运用频数分析方法,探析清透法在清代温病医案中温热类证候的用药特点及规律。结果显示:清透法贯穿于温病温热证卫气营血全过程。"透邪"药物首选的是味辛、性凉(寒)、质轻的药物;辛温/辛微温的药物在温病卫分证中根据邪气郁闭的程度和邪气性质及患者的体质等可与辛凉类药物相配伍,增强辛凉透表之功;"清法"的用药多注重脏腑和病位浅深,药物多归肺、胃、肝胆、心经。  相似文献   

2.
从近代温病医案入手,对入选医案中的证候符合湿热邪遏卫气的主要症状及治疗用药建立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法,观察探讨近代医家在针对温病主要症状治疗中体现的"清透法"的用药特点和配伍规律,指出"清透"首选的是味辛、性凉(寒)、质轻的药物;杏仁可配伍多种药物以宣肺达邪;燥湿、化湿、利湿3种治疗手段即是解决湿遏卫气的主要方法,也是发挥"清透"作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清透法”用药规律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求"清透法"下方药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选取古今医案及温病学教材中有清透作用的医案、方剂,用excel将其分别按治疗温病温热证方、治疗温病湿热证方建立数据库,运用计量学方法对其进行系统性分析.结果:药物类别上治温热方以清热药、解表药、补益药为主,治湿热方以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及芳香化湿药为主;药性以寒性药物占多数,其次为微寒药和平性药;药味以苦、甘、辛味药物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其他药味的药物;药物归经以肺经为主;治疗温热类温病的高频药物包括连翘、甘草、金银花、生地、玄参、石膏、麦冬、薄荷、牛蒡子、知母、芦根、丹皮、犀角、黄芩、桑叶、竹叶、豆豉;治疗湿热类温病的高频药物包括杏仁、连翘、藿香、滑石、半夏、薏苡仁、金银花、石膏、黄芩、蔻仁、知母、青蒿、通草、竹叶、茯苓皮、厚朴、桔梗、玄参、芦根.结论:清透法用药以性寒凉、味苦辛、质地轻、气芳香为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中医治疗银屑病湿热证用药经验,分析银屑病湿热证用药规律,将中医理论与中药药理相结合,以指导临床治疗,提高疗效。方法:以“银屑病”为关键词,以“湿热证”为主题词,在1979-2011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1998年-2012年万方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资料内检索,重复文献除外。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搜集了用于治疗银屑病湿热证的中草药和基本方。结果:治疗银屑病湿热证的中草药共87味,基本方17首。土茯苓、白鲜皮、黄芩等23味中药治疗银屑病湿热证使用频率较高,属治疗银屑病湿热证的主药。药物归经主要归肝经,在治疗银屑病湿热证应重点从肝经论治。结论:治疗银屑病湿热证的主要方剂为:龙胆泻肝汤、萆薢渗湿汤、黄连解毒汤。  相似文献   

5.
王学川  邝卫红 《新中医》2016,48(4):261-263
黄疸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早在《黄帝内经》时期就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至晚清时期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晚清民国时期具有其时代特色,由于受西医东渐影响,学术理论主要进展是黄疸"血分说"和"胆汁入血说"的提出,治疗上则提出活血化瘀、清肝胆湿热的大法,对后世影响较深。而药物最能反映医家的临床思路和对学术思想的发挥,医案是医家临证用药的实录,故本研究尝试通过对医案用药的统计分析,探讨晚清民国时期医家治疗黄疸病的用药规律,为临床及学术提供借  相似文献   

6.
论清透法在温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乐平  张燕青 《中国中医急症》2001,10(3):147-147,162
当今,临床上发热性疾患越来越多,包括各类感染、传染及一些原因不明之发热,由此引起机体由功能失调到器官损害乃至衰竭。如何运用中医中药辨治而使邪挫热清,病情减轻或治愈,疗程缩短,疗效提高,这一直是中医界治疗热病中思考探索的内容,除传统的卫气营血阶段疗法及后来医家倡导之截断疗法被广泛应用外,笔者认为清透法因其所针对温热病病机及贯穿存在于温病的全过程和诸法中,尤当引起重视。就此,略作探讨。1 清透法之概念清即清热之意,为中医八法之一;透即透达、透出,引邪外出之意。历代医家治疗温病都很注意热邪之清与透,如叶…  相似文献   

7.
清透法是历代医家治疗温病的重要方法。清即清热之意,为中医八法之一;透即透达、透出,引邪外出之意。清透法用药主要有以下特点:性寒凉。味苦辛,质地轻,气芳香。  相似文献   

8.
清透法,即清热透邪,是针对温病是由于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发病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热郁"这一病机特点而确立的治疗温病的基本祛邪大法。清透法用药以性寒凉、味苦辛、质地轻、气芳香为其特点。其作用则是多方面的,既有针对病变原因的,也有针对病变环节的,更有针对机体防御机能的。其作用的多环节、多因素既显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也更加显示了该法在温病治疗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复合因素造模法建立大鼠湿热证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清热化湿法(复合治法)对该湿热证模型的影响。并同时进行清热解毒(分治法)、宣气化湿法(分治法)的对比研究,探讨清热化湿等法治疗大鼠湿热证模型胃肠动力紊乱的机理。方法:观察清热化湿法对温病湿热模型大鼠的影响,采用肥甘饮食、高温高湿及外加感染鼠伤寒杆菌等复合因素模拟建立温病湿热证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湿热模型组、清热化湿(A)法治疗组、清热解毒(B)法治疗组、宣气化湿(C)法治疗组、阳性对照(D)治疗组。放免法检测各组大鼠血及胃窦组织中胃动素(MTL)、胃泌素(GAS)水平。结果:清热化湿法具有增加湿热模型大鼠血及胃窦组织中MTL、GAS含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清透法,即清热透邪,是针对温病是由于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发病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热郁这一病机特点而确立的治疗温病的基本祛邪大法。清透法用药以性寒凉、味苦辛、质地轻、气芳香为其特点。其作用则是多方面的,既有针对病变原因的,也有针对病变环节的,更有针对机体防御机能的。其作用的多环节、多因素既显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也更加显示了该法在温病治疗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清透法是温病的主要祛邪大法,其运用贯穿于温病治疗的始终。由于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的病机复杂、证候各异且多有兼夹,故合理运用清透法,才能更有效地驱除病邪、固护正气、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清代伤寒病舌诊的共性特征.方法:阅读46 部伤寒病舌诊医案著作,获得伤寒病舌诊医案214 例,267 人次,统计舌质与舌苔的出现率.并分析舌象记录在清早期、中期、晚期的变化规律.结果:在267 人次中,对舌苔的记录最多(91.39%).清代不同时期的舌象记录比较显示:与清代早期比较,苔质的记录数量明显增加(P<0.01).苔色的记录以清早期为多,清中期减少(P<0.01),清晚期又显著增加(P<0.01).清晚期,腻苔和红舌的记录显著增加(P<0.01).结论:对古代伤寒病舌诊的共性特征以及演变规律分析,能够为现代急性感染性疾病的中医辨证,以及伤寒、温病方药的准确应用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黄煌 《江苏中医药》2005,26(2):40-43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纪录,也是中医重要的参考读物。阅读医案可以学习和模仿医案作者处方用药的思路,训练自身辨证论治的技能,所以,长期以来,医案作为传统的研究和教育方式,对中医学术的发展、人才的培养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广大读者的建议,本刊约请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作清代名医医案选读讲座,暂拟自本期起分4次刊登,即第2期的尤在泾医案选读、第5期的叶天士医案选读、第8期的徐灵胎医案选读和第11期的王孟英医案选读。欢迎读者朋友对这种刊登的形式和内容发表看法,以便于我们改进工作。  相似文献   

14.
宋代名医郭雍伤寒补亡研究探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雍是补亡、拾遗研究伤寒的杰出医家。社会因素和哲学思想的影响,临床医学的挑战,是郭雍伤寒补亡研究的形成背景。补亡瘟疫病、类伤寒、妇幼伤寒、小儿疮疹等疾病以及拾遗证候、补充治法、补充方药,是郭雍伤寒补亡研究的主要内容。郭雍伤寒补亡研究不仅为后世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文献资料,更重要地是他对《伤寒论》的研究思维、研究风格,尤其在对《伤寒论》研究过程中始终坚持一种扬弃的精神,对于我们今天学习和研究《伤寒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鸣钟  张苓 《河南中医》2004,24(12):75-76
在清代医籍中,载有许多名医会诊医案,颇能反映出明代医家李中梓所说的“病人之情”、“旁人之情”及“医人之情”。其辨证论治、处方用药的经验与教训,亦能给后之学者以启迪。兹就笔者读案体会,选析数则于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通过各种温病的治疗,总结出了各种温病常见的共同症状,如发热、汗出、神昏谵语、痉、厥、闭、脱等,研究任何事物,总是先要认识许多不同事物的特殊的本质(即各自的特性),然后再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即共同的特征)。研究温热病也应该如此。只认识各种温病的特殊的本质(各自的症状)是不够的,还必须认识各种温病的共同的本质(共同的症状)。现就将各种温病在临床的表现规律、症状归纳总结,辨证分型治疗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唐瑛 《河南中医》2008,28(5):4-6
四肢骨节疼痛在《伤寒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诸篇都可以见到,但以太阳和少阴篇多见,共涉及原文十三条次,汤方六个。一般来说,时间短,疼痛范围广,疼痛程度较轻,并兼有外感症状为太阳伤寒证;疼痛局限于骨节,疼痛较剧烈,兼有少阳证,为太阳少阳合病;四肢疼痛明显,兼有太阴寒湿证,为太阴中风证;疼痛时间较长,病情缠绵,疼痛剧烈,可为肌肉,可为骨节,结合当地气候是否湿邪为患,首先考虑风湿;本为少阴体质,疼痛反复发作,四肢沉重疼痛,兼有水肿,多为肾阳虚衰,水饮内停证;而疼痛剧烈,伴有冷痛,多为肾阳虚,阴寒内盛证。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经典著作。它从病因、病机、治疗等角度对痛证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其论述之精辟,辨证之准确,治疗用方之全面,为后世医家在疼痛的分型、治疗等方面奠定了基础。《伤寒论》中治疗痛证的方剂,至今仍在临床上广泛运用。总观《伤寒论》全篇,有397条,论及痛证的有67条,其中太阳篇38条;阳明篇7条;少阳篇1条;太阴篇3条;少阴篇11条;厥阴篇7条。另外有些条文,虽无疼痛二字,但也含有疼痛之意。其中太阳病、太阴病、厥阴病的辨证提纲中均有痛证的论述。在六经分证的前提下,《伤寒论》中痛证的部位…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脏腑辨证发展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脏腑辨证之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明清时期脏腑辨证之说似乎少有医家提倡,但脏腑辨证之法却被广泛地应用.其面貌特点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脏腑辨证与多种辨证方法相融互参,成为多种辨证方法的基础.2对肾、命门、脾胃、肺、肝等病机认识愈加深入、病证分型愈加完备.3在研究方法上出现从注重哲理思辩到重视具体应用的转折.该时期是脏腑辨证的推广应用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