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探讨血脾屏障在脾脏免疫中的作用。方法:选用50只昆明种小白鼠随机等分成2组,分别于静脉内注射1%炭粒混悬液和新型隐球菌混悬液(含菌量10^8cfu/ml),注射后于不同的时相点取脾组织作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3h组炭粒和细胞绝大多数以游离状态存在于边缘区的脾窦白,白髓未见炭粒和细菌,1-3d被边缘区脾窦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大量吞噬,3d以后吞噬炭粒的巨噬细胞向滤泡中心迁移,28d白髓内仍见少量散在的吞噬炭粒的巨噬细胞。结论:血脾屏障具有重要的天然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
血脾屏障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确立血脾屏障的组成及形态构筑,探讨血脾屏障在脾功能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健康昆明株小白鼠100只,随机分成10组经尾静脉注射5%墨汁混悬液(0.2 ̄0.3mL/只)分别在1,3,6,12h及1,3,5,7,14,28d取脾进行组织学、免疫组化第Ⅷ因子相关抗原染色,在光镜、电镜下观察,同时检测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天噬墨汁颗粒的数量。结果 脾血窦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对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呈阳性反应,注射墨  相似文献   

3.
脾脏 脾是人体的重要器官,过去曾被很多人认为是退化的器官。脾在胎儿期为造血器官之一,生后脾只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脾具有吞噬功能,可从血液中清除异物、细菌颗粒及退化的细胞。脾又产生抗体,为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 脾的结构分为白髓和红髓。白髓即淋巴滤泡围绕小动脉的部份,靠髓鞘外层产生各种免疫物质。红髓含有Billroth索及由网织内皮细胞排列形成丰富的血窦。脾的功能相当于精细滤器。血窦血管直径1~5微米,流经索问的红细胞必须变形挤过狭窄的缝隙。血液通过血窦流向脾静脉时血流很慢,仅300毫升/分。一切异常红细胞(遗传性球形Rbc、变性Hb,Heinz小体、Howell Jolly小体、Cabot环)失去其天然的顺应性或细胞膜表面带有免疫抗体而被巨噬细胞识别,将在血窦中被扣押和吞噬。脾同样也破坏带有抗体的血小板,脾是血细胞的坟墓。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肝硬化充血性脾肿大伴脾亢时行脾次全切除术前后脾脏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的表达变化。方法 用60%CCl4加5%乙醇制作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然后行脾次全切除术,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手术前后脾脏中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MT1-MMP)、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的表达。结果 原位杂交显示,脾脏中MT1-MMP、MMP2、TIMP1 mRNA的表达主要在血管内皮和血窦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及网状细胞中,多位于红髓、脾索和脾小梁。蓝紫色阳性物质分布于胞质中。图像分析表明手术前后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MMP9的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棕黄色的阳性物质主要分布在红髓和边缘带的吞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中,图像分析表明手术前后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脾次全切除术后保留的残脾其纤维化程度未见加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移植脾组织及内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以求直接评估自体移植脾细胞的免疫功能。方法:33只雄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移植组和假手术组,术后6月静脉注射岩碳粒徨在不同时相点取脾组织切片观察巨噬细胞吞噬碳粒的情况。结果:自体移植脾组织内巨噬细胞具有与原位脾同位等的吞噬能力。结论:自体移植脾组织能够保留脾脏的部分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6.
对13例正常人、34例脾功能亢进和11例脾破裂病人的脾脏进行了体视学研究,发现3组脾脏结构有明显的差异,脾亢组白髓体积密度和缘带体积密度均低于正常组;脾索和红髓内胶原纤维体积密度均高于正常组;脾破裂组白髓和胶原纤维体积密度均高于正常组;脾亢组病人脾脏体积和白髓体积密度呈负相关,脾索内胶原纤维体积密度和病程呈正相关,认为在行保脾手术时脾组织量的计算应以白髓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通过产妇传播在胎儿脾脏组织中表达的情况。方法 采集40例乙型肝炎产妇产下的死胎,常规尸检,取脾脏组织,SP法检测HBsAg;回访婴母产前静脉血HBV的检测结果。结果 HBsAg阳性颗粒在死胎脾脏的白髓、边缘区、红髓中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浆、脾血窦、脾脏血管中呈点、灶状分布,脾脏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核不着色。HBV呈大三阳的婴母与HBV呈单项阳性、小三阳的婴母分娩的死胎脾脏组织中HBsAg阳性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死胎脾脏组织中HBsAg阳性率与乙型肝炎孕妇静脉血中HBV标志无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脾脏在急性疟原虫感染中所发挥的作用和移植脾组织的结构和功能。方法 90只昆明株小鼠分为假手术组、半脾保留组和半脾移植组。手术后3个月经疟原虫感染后动态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各组脾脏病理变化基本一致,感染中期脾脏红髓内分化增殖的网状细胞与网状纤维连接成网状支架,和被其包围的各种血细胞共同构成血脾屏障,从而保护了机体。结论 在疟原虫作用下,移植脾组织与保留脾组织变化近似,具有同样的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大鼠出生后不同发育阶段脾脏的结构变化和CD138阳性的浆细胞分化。方法选取不同发育时期(出生后1、2、3、4、6、8、10、12、22周)大鼠的脾脏,并制备组织标本。分别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脾脏的结构发育及CD138、CD68的表达。结果大鼠在出生后1~4周,脾脏的白髓和红髓发育不成熟,没有完整的白髓结构和血管结构,脾脏组织中无CD138阳性的浆细胞;大鼠在出生6周后,脾脏的白髓和红髓中出现血管样结构和少量的CD138阳性细胞;8周时白髓具有典型的结构特征,并有大量的CD138阳性细胞;大鼠出生后1周,脾脏组织中有大量的、散在分布的、呈分枝状的CD68阳性的细胞,而在出生6周后,巨噬细胞呈圆形或阿米巴状,细胞内CD68的表达量也明显增加。结论浆细胞的分化滞后于巨噬细胞,出生早期机体主要以非特异性免疫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门脉高压状态下脾脏的功能及其在门脉高压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研究28 例门脉高压症患者和10 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脾脏的血管病变,采用常规HE 染色和MASSON 三色染色,光镜下观察其血管的病理改变。结果 与外伤性脾破裂脾脏比较,门脉高压脾内血管发生多种改变如:硬化性血管内膜炎病变,均发生内皮细胞受损、胶原纤维细胞外基质增多、弹力纤维断裂和管壁纤维化。结论 ①门脉高压时脾脏微循环发生改变,免疫功能处于紊乱状态;存在保脾和切脾的争论的主要原因是脾脏的病理进展时期不一致;②脾脏在尤其是中重度门脉高压发展中起促进作用;脾内血管病变是门静脉高压症血管病变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大鼠出生后不同发育阶段脾脏的结构变化和 CD138阳性的浆细胞分化.方法 选取不同发育时期(出生后1、2、3、4、6、8、10、12、22周 )大鼠的脾脏,并制备组织标本.分别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脾脏的结构发育及CD138、CD68的表达.结果 大鼠在出生后1~4周,脾脏的白髓和红髓发育不成熟,没有完整的白髓结构和血管结构,脾脏组织中无CD138阳性的浆细胞;大鼠在出生6周后,脾脏的白髓和红髓中出现血管样结构和少量的CD138阳性细胞;8周时白髓具有典型的结构特征,并有大量的CD138阳性细胞;大鼠出生后1周,脾脏组织中有大量的、散在分布的、呈分枝状的CD68阳性的细胞,而在出生6周后,巨噬细胞呈圆形或阿米巴状,细胞内CD68的表达量也明显增加.结论 浆细胞的分化滞后于巨噬细胞,出生早期机体主要以非特异性免疫为主.  相似文献   

12.
近年,随着脾脏免疫功能细胞及其特异微环境的深入研究,脾脏外科也发生了一场深刻革命。本文就近两年的有关文献作一概述。一、有关脾脏免疫功能细胞的新认识脾的组织结构研究表明,红髓约占脾实质的80%,其余20%为白髓。 Buckley等以32种单克隆抗体研究了人脾巨噬细胞的亚群表型,其中有25种为脾单核和巨噬细胞所具有。牌红髓索中的单核细胞,500%以上显示8种抗原表型,其中75%以上表达非特异性酯酶(NSE)、抗白细  相似文献   

13.
不同程度纤维化巨脾红髓超微结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根据门脉高压巨脾病理分级标准,挑选纤维化巨脾Ⅰ~Ⅲ级各一例。于H-500电镜下观察其超微结构改变,主要观察胶原纤维的增生分布特点,脾脏窦壁上内皮、基膜和网状细胞的改变,具有吞噬功能的各种细胞吞噬现象的改变和某些亚细胞结构的改变。发现:Ⅰ级巨脾以淤血为主,纤维性增生较轻,但仍有反映脾脏良好吞噬滤过功能的组织形态:Ⅱ级巨脾纤维化较为明显,胶原向脾索窦壁延伸,致窦壁三层结构显著改变,吞噬细胞的某些亚细胞结构异常:Ⅲ级巨脾显示严重的纤维化,胶原广泛分布,某些正常的脾脏结构消失,视野内难以发现巨噬细胞和浆细胞。  相似文献   

14.
小鼠自体移植脾组织内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移植脾组织内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以求直接评估自体移植脾组织的免疫功能.方法:33只雄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移植组和假手术组,术后6月静脉注射岩碳粒后在不同时相点取脾组织切片观察巨噬细胞吞噬碳粒的情况.结果:自体移植脾组织内巨噬细胞具有与原位脾同等的吞噬能力.结论:自体移植脾组织能够保留脾脏的部分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改良Gordon-Sweets染色在肝炎、肝硬化诊断中的应用。方法:肝炎肝硬化的标本13例分别作改良Gordon-Sweets、Masson与Gordon-Sweets染色进行观察胶原纤维和网状纤维的分布。结果:改良Gordon-Sweets染色能同时很好地显示网状纤维与胶原纤维,而且在偏光显微镜下能把胶原纤维分型。结论:改良Gordon-Sweets染色能很好地把肝纤维化的情况显示出来。  相似文献   

16.
目的:原代培养大鼠耳蜗血管纹血管内皮细胞,为血迷路屏障研究提供体外细胞模型。方法:显微解剖分离新生Wistar大鼠耳蜗血管纹组织,运用胰蛋白酶消化与机械分离组织块相结合的方法培养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别细胞来源。结果:部分血管纹组织块培养48h后,自边缘生长出零散的细胞,逐渐增殖并形成致密融合的单层多边形细胞的细胞集落,经传代纯化的细胞具有内皮细胞培养典型的"铺路石样"外观,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内皮细胞标志性抗原Ⅷ因子,细胞胞浆中呈棕黄色阳性反应。结论:本实验培养出大鼠耳蜗血管纹血管内皮细胞,为血迷路屏障体外研究提供了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钴—钙法碱性磷酸酶标记、瑞—姬复染对骨髓涂片网状内皮细胞形态特征进行描述。作者认为这是一种辨认网状内皮细胞的理想方法,可与单核—巨噬细胞鉴别。本文支持 Westen 与 Bainton 等提出骨髓中非吞噬性网状细胞与纤维母细胞属同类细胞,可称为纤维网状细胞,而称吞噬性网状细胞为巨噬细胞,更为确切。本文对73份骨髓涂片进行初步观察的结果提示,粒系细胞增生性疾病呈网状内皮细胞增多现象。  相似文献   

18.
用35例人类胚胎脾标本研究了脾的组织发生过程。结果显示,6周时,脾原基已经出现,8周前由未分化的间充质构成。11周时已出现脾索与脾窦。17周出现白髓,直到26周才形成典型的动脉周围淋巴鞘和脾小体,各例的脾小体内均未发现生发中心。11周已出现稀疏的造血灶,15~22周造血细胞最为密集,26周后逐渐减少,34周时仍未消失。19~24周,白髓内淋巴细胞多呈弥散状分布,其中有大量细胞凋亡,提示在白髓发育过程中存在某种对淋巴细胞进行选择的机制。自11周起,脾窦内即有大量巨噬细胞存在,表明在发育早期,脾已具备滤血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通过产妇传播在胎儿脾脏组织中表达的情况。方法:采集40例乙型肝炎产妇产下的死胎,常规尸检,取脾脏组织,SP法检测HBcAg;回顾分析产妇产前静脉血HBV的检测结果:取百分率行u检验。结果:HBcAg阳性颗粒在死胎脾脏组织的白髓、边缘区、红髓中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质、血窦、血管腔内呈点、灶状分布,脾脏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核不着色。HBV呈大三阳的产妇较HBV呈单项阳性、小三阳的产妇分娩的死胎脾脏组织中HBcAg阳性率明显升高,但彼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死胎脾脏组织中HBcAg阳性率与产妇HBV静脉中HBV标志无关。脾脏组织中可能存在HBV复制。  相似文献   

20.
作者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法结合葡萄糖氧化酶-DAB-硫酸镍铵(GDN)显色技术,研究神经肽Y(NPY)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在大鼠脾脏内的分布。结果表明,在脾脏内有较丰富的NPY免疫反应(NPY-IR)阳性神经纤维,它们多呈串珠状,主要伴动脉及其分支走行,也见于脾被膜的结缔组织内,白髓、红髓和边缘区等部位的淋巴组织中,以及脾血窦周围。脾内NPY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与血管和淋巴细胞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