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和评价核苷类抗乙肝药物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发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6年5月至2009年2月在我院肝移植中心因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而行肝移植手术的59例患者,术前诊断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者5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同时合并肝癌者19例,其中HBV DNA阳性8例。50例患者均采用背驮式原位肝移植,经典式肝移植6例,亲体肝移植2例,劈离式肝移植1例;术前5例给予拉米夫定治疗,1例给予阿德福韦酯治疗,1例给予恩替卡韦治疗,治疗时间为两周至1年。术后57例患者均服用拉米夫定,1例服用阿德福韦酯,1例服用恩替卡韦。结果 2例患者术后出现HBV再感染,未检测是否为 YMDD变异毒株感染,术后1年内和1年以上的HBV再感染率分别为1.69% (1/59)、1.69% (1/59)。术前血清HBV DNA阴性者术后HBV再感染率(1.96%, 1/51), HBV DNA阳性者术后HBV再感染率(12.5%, 1/8)。 结论 因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而行肝移植术患者,术后服用核苷类抗乙肝药物,同时联合小剂量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可以很好的预防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的复发。  相似文献   

2.
背景:肝移植后受者体内绝大部分病毒负荷被清除,植入新肝后其复发性肝炎病原体从肝外进入肝内的途径及其复制规律目前尚无定论。 目的:检测肝移植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肝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cccDNA及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DNA的表达。 方法: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从乙肝病毒相关终末期肝病37例患者外周血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移植前后及移植后乙肝复发3个时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肝组织中cccDNA及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表达。 结果与结论:肝移植前,单个核细胞cccDNA阳性12例,肝组织cccDNA阳性6例,检出率分别为32%和16%,单个核细胞、肝组织中cccDNA拷贝范围分别为(3.028~6.508)×104,(4.158~6.234)×104 拷贝/mL。肝移植后,单个核细胞cccDNA阳性1例,无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检测阳性病例。6例肝移植后乙肝复发病例中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ccDNA阳性4例,肝组织活检cccDNA阳性1例,6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 DNA均为阳性。提示乙肝病毒相关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移植后乙肝复发途径可能是残留乙肝病毒在外周单个核细胞中以cccDNA为模板复制,然后再迁移到肝脏。  相似文献   

3.
背景:在活体肝移植中使用脂肪变性供肝不但影响供者的安全,同时也影响受者的生存。 目的:评价活体肝移植中使用轻度脂肪变性供肝时供者的安全性及受者预后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104例成人间右半肝活体肝移植的资料,根据移植过程中供肝活检病理标本的脂肪变性程度将所有病例分成4个组。比较各组移植供受者移植后2周的肝体积增生率,分析104例成人间活体右半肝肝移植受者移植后死亡情况及原因。 结果与结论:4组病例在供受者移植后肝功能的恢复和受者后移植预后无明显差别,没有肝功能延迟恢复和原发无功发生。轻度大泡性脂肪肝者只要残肝足够可以成为合适的活体肝移植供者。使用轻度大泡性脂肪肝并不增加受者病死率和移植物失功。  相似文献   

4.
肝移植患者由于使用免疫抑制剂以及过多种广谱抗生素,使得肝移植比任何其他腹部手术更易发生感染,国内以肝移植后发生乙肝再感染为主。随着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行肝移植后长期存活数目的增加,移植学家们把研究的重点延伸到如何优化肝移植后预防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的治疗方案以降低因乙型肝炎病毒变异导致再感染和减少长期用药、降低治疗费用上来。文章分析了肝移植术后乙肝再感染的因素,介绍了肝移植后用于防治乙肝再感染的药物种类及临床应用,展望了肝移植后药物防治乙肝再感染的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背景:活体肝移植的开展扩大了供体来源,有效缓解了供肝匮乏的局面,且活体供肝冷缺血时间短、质量好;若供、受者为亲属,可能具有免疫相容的优势。 目的:总结1例亲属成人间活体肝移植的临床体会,探讨成人间活体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手术方式及移植效果。 方法: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并门脉高压症患者1例,女性,年龄54岁,拟行肝移植手术。供者为患者外甥,23岁,既往身体健康。经术前评估后,切取供者右半肝并原位移植给受者。术后常规给予免疫抑制、防治感染、护肝、支持等治疗。 结果与结论:术后供者生命体征平稳,手术历时4 h,失血约150 mL,术后第5天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术后10 d行上腹部CT平扫加增强提示符合活体肝移植供体右半肝切除术后改变。术后受者生命体征平稳,手术历时7 h,失血约500 mL,彩超检查移植肝血管通畅,血供良好;生化指标逐渐恢复至正常范围,提示移植肝功能情况良好。术后供、受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均健康存活,门诊随访肝功能正常。结果说明成人间活体肝移植为术前周密的准备工作,选择最佳的移植手术时机以及手术的成功创造了最佳条件,是在尸体供肝短缺的情况下治疗终末期肝病的理想方法。 关键词:肝移植;活体;成人;终末期肝病;器官;亲属  相似文献   

6.
背景:国内外有关预防高致敏受者肾移植后发生超急性、急性排斥反应提高人肾存活率取得满意效果,然而临床对群体反应性抗体检测阴性既往致敏受者肾移植后发生再次免疫应答研究则罕见报道。 目的:探讨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的既往致敏受者肾移植后早期发生严重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机制,为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既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选择21例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术后早期发生严重急性体液性排斥的首次肾移植患者,动态分析移植后14 d内反映急性体液性排斥的相关指标,包括IgG型抗HLA抗体,病理苏木精-伊红染色、C4d及细胞表面分子原位检测。 结果与结论:21例患者既往均有输血或妊娠史;18例患者移植后第7天抗HLAⅠ类IgG抗体阳性率>80%,11例于移植后第7天抗HLA Ⅱ类IgG抗体> 80%;5例女性患者于移植后第5~8天发生移植肾破裂,抗HLAⅠ类和Ⅱ类IgG抗体均>96%;21例受者均检出抗供者特异性抗体(DSA),13例(61.90%)供、受者存在HLA-A2和HLA-A11的错配并产生对应DSA,包括5例移植肾破裂受者;病理组织形态学均有不同程度急性损伤,免疫组化可见管周毛细血管区(PTC)C4d沉积,原位染色CD34(+)、CD68(+)、CD4(+)。提示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监测不能完全反映受者的预致敏状态;移植后早期监测群体反应性抗体可预测和诊断既往致敏受者急性体液性排斥的发生;C4d、CD68(+)作为其的辅助诊断指标,可提高诊出率;HLA-A2和HLA-A11在既往致敏受者是高危致敏基因。  相似文献   

7.
作者报道1例肝移植并发慢性炎性脱髓鞘多发性神经病(CIDP)。男性,42岁,因乙肝继发暴发性肝功能衰竭,一般情况迅速恶化2周入院。入院后即行紧急肝移植,术后出现细胞排斥反应、胰腺炎、医源性肝动脉破裂,细胞巨化病毒感染,始用免疫抑制剂强的松,环胞霉素(Cyclosporine)。5月后肝活检示移植肝乙肝复发,不考虑移植物对宿主的感染。术后15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110例成人肝移植病例的临床资料,以期筛选出影响肝移植围手术期死亡率的危险因素。 方法:选择2005-01/2007-12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完成肝移植的资料完整、符合统计学要求的受者110例,均为经典式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尸体供肝。其中移植后存活﹤30 d的10例患者列入围手术期死亡组,移植后存活≥30 d的100例患者列入生存组。对影响两组患者移植后转归的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差异显著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组受者的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移植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均高于生存组(P < 0.01),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生存组(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移植前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凝血酶原活动度是肝移植围手术期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移植前终末期肝病模型高评分、凝血酶原活动度低是导致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改善移植前受者的危重病情及凝血功能障碍能够降低肝移植围手术期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背景:目前国内临床肝移植供肝的主要来源仍然是无心跳供体供肝,国外近年来也越来越多地使用无心跳供体供肝,但无心跳供体供肝这类经历了热缺血的供肝能够耐受冷保存的安全时限尚没有统一标准,也鲜有这方面的临床报道。 目的:评价不同冷保存时间的热缺血供肝在临床肝移植中的应用安全性及疗效。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观察,于2006-01/2007-12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完成。 对象:无心跳供体供肝热缺血时间在10 min内的肝移植病例154例。 方法:根据冷保存时间不同分为3组,8 h内组58例,8~12 h组62例,13~16 h组34例。供肝按供体分配原则按随机数字表法分配给3组患者,移植后采用相同的免疫抑制方案。 主要观察指标:比较3组患者肝移植后谷丙转氨酶峰值、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急性排斥反应、胆道并发症、血管并发症、感染,以及移植肝存活和受体存活情况的差异。 结果:随访8~32个月,3组患者移植后均未发生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8~12 h组患者移植后仅谷丙转氨酶峰值高于8 h内组(P < 0.05),其余治疗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与8 h内组患者比较,13~16 h组患者的移植后谷丙转氨酶峰值、感染发生率和胆道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升高(P < 0.05),移植肝存活率和受体存活率显著降低(P < 0.05)。 结论:热缺血时间在10 min内的无心跳供体供肝能够耐受12 h的冷保存损伤,超过此时限,移植后胆道并发症和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升高,移植肝存活率和受体存活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0.
背景:虽然肝移植技术已经成熟,但肝动脉血栓形成仍是造成肝移植后移植物丢失的重要原因之一,肝动脉血栓形成如果不能及早发现处理,只有再次肝移植才能挽救患者生命。 目的:总结原位肝移植后并发肝动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体会。 方法: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从2004-01/2009-12共实施726例成人尸肝移植,共14例患者经造影证实在肝移植后出现肝动脉血栓形成,回顾性分析以上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与结论:肝动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9%(14/726),发生的平均时间为移植后10 d(1~41 d)。14例肝动脉血栓形成患者中,6例表现为急性的肝功能恶化,4例表现为胆漏,1例表现为肝脓肿,3例无明显临床症状。3例行急诊肝动脉再血管化,2例行肝动脉溶栓治疗,3例行肝动脉再血管化联合肝动脉局溶栓治疗,6例行再次肝移植。本组肝动脉血栓形成相关的死亡率为42.9%(6/14),其中2例行肝动脉再血管化后因胆道坏死、肝功能衰竭死亡;1例溶栓后再次血栓形成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肝动脉再血管化联合肝动脉溶栓后因肾功能衰竭、严重感染死亡;2例再次移植后早期因严重感染死亡。8例患者康复出院,并常规随访18~66个月,其中2例患者分别于肝移植后18,29个月因肝癌复发死亡,以上患者随访过程中移植肝功能正常,肝动脉畅通。提示肝动脉血栓形成是肝移植后的严重并发症,在造成不可逆的胆道和肝实质损伤前,尽早恢复肝动脉血流可以避免再次肝移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