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强  王茎  曾永蕾 《中国针灸》2022,(5):569-572+578
梳理早期经筋理论特点,认为《灵枢》中十二经筋循行及主病与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渊源较深,而后附于十二经脉,导致其理论发展受阻。经筋理论指导多种针灸优势病种(痛证、痹证等)的诊治,筋膜之间通行卫气是经筋理论的核心,“在筋守筋,以痛为输”“维筋相交”“依脉引经气”为早期经筋理论的选穴依据,使用刺微法(分刺法)能调动卫气抗邪、解除经筋病灶压迫,使经脉气血畅通。对经筋理论特点的合理认识,能提高经筋病症诊疗准确性,还可以为经脉理论“减压”,有利于针灸理论体系框架的丰富。  相似文献   

2.
历代医家对“以痛为输”进行了解释,近代学者结合临床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对疼痛点的不同认识,二是与阿是穴的关系。重温《内经》有关条文,认为“以痛为输”是《灵枢·经筋》提出的取穴方法,而经筋病变多集中于入腠袭筋之体表筋肉之处,其症候主要表现为疼痛为主,并以压痛为主要病理反应,而经筋不能传输气血,无穴可言,唯有“以痛为输”作为治疗经筋痹证的优化取穴方法。“以痛为输”属阿是取穴法的一种,与经穴、奇穴以外无明确定位的一类腧穴的总称——阿是穴的概念不同,当明辨之。  相似文献   

3.
以古代文献记载为依据,通过回顾《灵枢·经筋》篇,浅谈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脉引筋气"思想论治经筋病。从生理病理角度阐释经筋与经脉的内在联系,旨在论述经筋与经脉的相关性。分析论证认为"脉引筋气"思想秉承《灵枢》经筋理论,更加强调经脉对经筋的气血渗灌及濡养调节作用,注重经穴与经脉气血的密切关系,充实了经筋理论的临床应用,拓展了当下理解针灸理论的维度,对于其中蕴含的学术资源,同样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关于《灵枢.经筋》中有关治疗原则的文字"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目前针灸书籍的解释,多有不妥之处。笔者根据多年的经筋病治疗经验,以及《黄帝内经》相关篇章的论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阿是取穴与疼痛暴露法214023 无锡市郊区人民医院盛明山一、以痛为输:阿是取穴源自《内经》的“以痛为输”,《灵枢·经筋》曰:“足太阳之筋……其病小指支跟肿痛,掴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治在播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相似文献   

6.
唐宏亮  庞军  杨扬 《辽宁中医杂志》2011,(10):2065-2066
<正>"以痛为输"出自《灵枢.经筋》第十三篇。该篇总结了"经筋"病损后出现的"以痛为主"的病候群;并提出"以痛为输"的治疗方法,即是指在治疗经筋病症时没有固定的穴位,要求"以痛为输",针刺"经筋"之痛处。总体而言,该篇主要论述的是一种针对经筋病  相似文献   

7.
推拿中的“点”,主要是指腧穴,“以痛为腧”的阿是穴占有重要的位置,而腧穴是经络之气通达体表的特定部位。“线”,主要是指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以线状分布于人体各部。“面”,主要是指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经筋与肌肉的关系甚为密切,而皮部是经络之气在体表肌肤的反应区。点、线、面三者是经络系统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灵枢·经脉》指出:“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其生理作用主要是运行气血,调和阴阳。  相似文献   

8.
从经筋治痛谈经络起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Dong BQ  Li CR  Huang FY  Zhang SJ  Xue LG 《中国针灸》2011,31(8):711-713
通过对<足臂十一脉><阴阳十一脉><灵枢·经脉>及<灵柩·经筋>中对经脉、经筋的排序、属络脏腑、循行方向、衔接及主治疾病等的分析比较,发现古代针灸治疗的病症大都源于经筋病症.国家现有的标准腧穴中有62.59%的腧穴贴近经筋痛点,诠释了循经筋痛点是早期腧穴的源头.故而总结出经筋与经脉的关系是"一源二歧"的同胞,这为更好地认识经络起源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现代针灸言经脉、络脉者多,言经别、经筋者少。而《灵枢》有关经别、经筋的精辟论述中所蕴含的辨证思想,对现代针灸临床同样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现就《灵枢·经筋》中“卒口僻”证治加以辨析。 经筋的循行分布和其相应的经脉有关。十二经筋中手足三阳经筋的循行都经过头面部,因此和头面部的病证如“项筋急”、“肩不举”、“痛引颔”、“不可左右视”有密切关系。“卒口僻”则在足阳明经筋一节中有非常详细的论述。关于经筋的分布,原文载:“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附上,……其直者……上颈,上挟口,合于(九页),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病候表现为:“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引缺  相似文献   

10.
<正> 针灸治疗疾病是通过体表的腧穴而发挥疗效。它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发现和逐步积累起来的。所以了解和研究腧穴就显得十分必要。一、腧穴的起始与发展:腧穴又称为气穴、孔穴、穴道、穴位等名称。它虽无确凿起始时代,但可能是从无定经和无定名的基础上逐步认识的,并由少到多逐渐发展起来的。从《灵枢·经筋》篇“以痛为输”的经文,就可看到它的刍形。《素问》专论腧穴的有“气穴论”、“气府论”、“骨空论”、“水热穴论”等四篇。从其定名与定位实际数字计算为  相似文献   

11.
经筋病证首见于《灵枢·经筋》篇,同时提出“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目前文献报道治疗经筋病证的方法多为手法、针刺、火罐等。笔者根据经筋理论在临床运用汤药试治经筋病证,亦取得了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刺灸法是针灸临床中能否取得疗效的重要环节,历代对针灸方法多有著述。九刺是《灵枢·官针》篇记载的一类针法,“凡刺有九,以应九变”,即根据疾病的九种不同的性质,采取不同的针刺方法,对针灸临床有很高的实际价值,笔者曾于实践中加以运用,多有收效。1 输刺 “输刺者,刺诸经荥输,藏腧也”是一种五脏有病的针刺方法,也就是脏腑有病,可取与之相对应的相关经脉荥穴与腧穴,以及背部相应的五脏腧,临床中多用于对五脏功能失调的调理。例1:王××,女,57岁,1994年6月来诊。主诉:上半身窜痛五天。患者五日前生气后突然…  相似文献   

13.
《辽宁中医杂志》2016,(1):130-132
针灸治痛在临床中广为应用。石学敏院士通过对古医籍的诠释,对于《灵枢·经脉》病候中所记载的痛证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文章仅就《灵枢经》所记载的十二经所过,经筋循行所过及十二经筋附着所结痛证加以详细描述,并总结其基本病机为:经气逆乱,气血瘀阻,经筋失养。其治则为:调神醒脑,疏通经脉,祛瘀止痛。导师对于十二经所过痛证的针刺治疗方案为调神、镇痛、辨证施针三者配合,缺一不可。并规范手法取穴,临床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14.
循经取穴、循经筋找痛点和反应点是推拿治疗颈项疼痛和功能障碍常用有效方法,其理论源自《灵枢?经筋》"以痛为输"思想,但迄今临床缺乏一个有效辨证方法指导经筋病的推拿治疗.本文通过对经筋理论的研究,探索以颈项部经筋循行的部位、结聚点、经筋病候,结合疼痛、病理变化和运动功能障碍,构建颈项疼痛和功能障碍之经筋辨证方法的可能,以期...  相似文献   

15.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病大都因气滞湿热火毒瘀滞,余毒未尽,经脉失疏,致使气滞血瘀,经气不宣,以致疼痛剧烈,病程迁延,《灵枢·经脉》曰"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针灸目的就是通过刺激腧穴、经络使经络调畅、协调阴阳,变"不通则痛"为"通则不痛",多半疾病的病症往往是复杂的,为治无遗邪,照顾全面,佐以汤药,疗效快捷安全的解决后遗神经痛。  相似文献   

16.
《灵枢.经筋》的主治病症以痛症为主,在治疗上采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本文以深入探讨经筋理论,拓展临床应用为目的,尝试以应力集中理论、软组织张力理论和无菌性炎症理论解释经筋痛症的成因,并配合不同的针刺方法。对因应力集中所致的肌腱附着处的疼痛,推荐以远端取穴的方式进行治疗;对因筋膜压应力增高导致的肿、痛,推荐以合谷刺进行针刺;对因筋膜拉应力增高导致的挛急、扭痛、牵涉痛,推荐以多针刺进行针刺;对因无菌性炎症导致的疼痛,推荐以斜刺、浅刺的方式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7.
阿是穴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是穴是针灸学科中一类特殊的腧穴。早在《内经》时代即记载有该类穴位的性质特点,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1)痛点。《灵枢·经筋》:“以痛为腧”。临床以痛点为穴进行治疗。2)舒适感。《灵枢·癫狂》:“取之下胸二胁咳而动手者,与背俞以手按之立快者是也。”临床以可以减缓症状的点为穴进行治疗。3)热感。《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背俞之脉……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临床以出现特殊热感的点为穴进行治疗。4)一些特殊感觉或现象。《素问·骨空论》:“切之”。但对其解剖定位、分布规律却是语焉不详。至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云:“有…  相似文献   

18.
《灵枢·经脉》详细描述足少阳胆经的循行、是动病、所生病,阳陵泉是其上腧穴,所谓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根据所在腧穴的主治规律,阳陵泉具有广泛的临床作用。以《灵枢》为基础,对路绍祖老师运用阳陵泉穴的应用进行总结,并根据临床病例,通过经络理论探讨其治病机理,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熊济明 《针刺研究》1998,23(3):178-179
按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记载:人体十四经脉大约有三百六十腧穴。腧穴的作用从中医经络学说论述,是人体经脉与脏腑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与脏腑组织器官在生理上是息息相通,密切联系的。因此脏腑有病都会反映干腧穴部位,故有“以痛为腧”之说。腧还有“转输”气血之意。《灵桓》指出腧穴的主治作用及基本功用规律“经脉所至,主治所及。”以十四经脉各经循行分布所至之处,为各经腧穴主治范围。临床各经腧穴根据疾病轻重程度反映出刺激敏感程度,及调节脏腑功能作用。十四经脉中的许多腧穴,尤其是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除能…  相似文献   

20.
非特异性腰痛是一种常见疾病,骨盆失衡是引起非特异性腰痛的重要原因。经筋病强调“以痛为输”取穴治疗,然而,仅在疼痛局部“以痛为输”寻找“筋结”并“解结”治疗经筋病不可避免地存在盲目性。本文试图在经筋理论的指导下,从上病下治视角看待非特异性腰痛,并从肌肉失衡角度分析不同腰、骨盆状态与腰痛的关系,通过定位病变肌肉以明确“以痛为输”取穴的方向,探讨“以痛为输”的多变性,探索提高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疗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