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滕英 《广东牙病防治》2011,19(3):154-159
目的探讨治疗安氏Ⅲ类错伴有单侧的后牙反、锁和单侧前牙反的牙源性下颌偏斜的有效方法。方法选择安氏Ⅲ类错伴单侧的后牙反、锁和单侧前牙反等牙源性下颌偏斜患者21例,年龄8~25岁,平均15.5岁。单侧后牙反、锁引起的下颌偏斜通过上颌扩弓、上下牙交互牵引纠正宽度不调,促使下颌自行复位;前牙反通过Ⅲ类牵引予以解除。结果 21例患者均取得良好的矫治效果,治疗后颜面对称性和咬合关系恢复正常,颏点偏斜平均减少(2.9±0.6)mm,因长期错导致的下颌骨偏斜亦得到了明显改善。结论牙源性下颌偏斜,经过合理正畸治疗,随着单侧后牙反、锁及单侧前牙反的解除可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扩弓和多曲方丝弓技术在安氏Ⅲ类错(牙合)伴下颌偏斜矫治中的作用机理。方法 选择安氏Ⅲ类错(牙合)伴下颌偏斜患者8例,均采用上颌扩弓技术矫治单侧上颌后牙反(牙合),多曲方丝弓技术不同程度地直立后牙,调整后牙在三维方向的位置,并解除前牙的反(牙合),调整下颌中线。结果 8例Ⅲ类错耠伴下颌偏斜患者均取得良好的矫治效果,矫治后磨牙为中性关系,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结论 轻度及中度安氏Ⅲ类错(牙合)伴下颌偏斜畸形患者通过上颌的扩弓及多曲方丝弓矫治技术可有效地矫正磨牙关系及下颌偏斜。  相似文献   

3.
后牙斜面导板矫治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应用一种新型功能矫治器:后牙斜面导板矫治器(简称:后牙斜导)治疗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后牙斜导对32例处于生长发育期,诊断为功能性或以下颌前突为主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进行治疗。后牙斜导的主要结构是后牙(牙合)垫区由前下后上的上下颌两长斜导面组成。(牙合)垫的高度以能解除前牙反(牙合)锁结为准。结果 经过6.4—12.5月,平均8.9月的治疗后,32例患者的磨牙关系均达到了安氏Ⅰ类(牙合),侧貌改善。结论 1.后牙斜导能有效地治疗早期功能性或骨性Ⅲ类错(牙合)。2.后牙斜导在行使功能时产生的力更接近生理性,这有助于颞下颌关节的改建。  相似文献   

4.
唇腭裂患者与安氏Ⅲ类错牙(牙合)患者的颅面结构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军  沈刚 《上海口腔医学》2004,13(4):268-270
目的比较单侧唇腭裂患者与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在颅面部的形态结构上的差异.方法样本包括39例12~15岁的单侧完全或不完全唇腭裂患者,均在2~3岁前行唇腭裂修复术;另外选取40例12~15岁前牙反(牙合)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反(牙合)组患者均不需要进行外科手术,两组之间进行头颅定位侧位片的比较分析.结果唇腭裂患者的上下颌骨的发育均较前牙反(牙合)患者小,同时唇腭裂患者的下颌角较大,下颌平面较陡,相比安氏Ⅲ类组有高角型错(牙合)的趋势;而唇腭裂组患者的上前牙较为直立,下切牙的位置两组间则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唇腭裂组患者的上下颌骨发育较安氏Ⅲ类患者小,下颌角较大,下颌平面向下向后旋转.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单侧唇腭裂患者与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在颅面部的形态结构上的差异。方法:样本包括39例12~15岁的单侧完全或不完全唇腭裂患者,均在2-3岁前行唇腭裂修复术;另外选取40例12~15岁前牙反(牙合)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反(牙合)组患者均不需要进行外科手术,两组之间进行头颅定位侧位片的比较分析。结果:唇腭裂患者的上下颌骨的发育均较前牙反(牙合)患者小,同时唇腭裂患者的下颌角较大,下颌平面较陡,相比安氏Ⅲ类组有高角型错(牙合)的趋势;而唇腭裂组患者的上前牙较为直立,下切牙的位置两组间则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唇腭裂组患者的上下颌骨发育较安氏Ⅲ类患者小,下颌角较大,下颌平面向下向后旋转。  相似文献   

6.
对于上颌前牙个别缺失而形成前牙反牙合的病例,治疗比较复杂,且很难达到完美的治疗效果。近年来,作者利用正畸加修复的方法治疗此类病例16例,均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材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16例前牙反牙合伴有前牙个别缺失的病例,男7例,女9例,年龄11~24岁,平均14.5岁,安氏Ⅰ类错牙合9例,安氏Ⅱ类错牙合2例,安氏Ⅲ类错牙合5例,其中单侧上中切牙缺失4例,双侧上中切牙缺失4例,双侧上侧切牙缺失4例,单侧尖牙缺失2例,双侧尖牙缺失2例。2.治疗方法下颌位置正常者,采用前方牵引及牙合垫等方法解除前牙反牙合。上颌位置正常者,采用下颌减数,…  相似文献   

7.
下颌骨相对颅骨正中矢状面出现不对称时称为下颌偏斜,其致病因素较复杂,错(牙合)畸形中后牙单侧反(牙合)可以引起下颌偏斜.本文就后牙单侧反(牙合)与下颌偏斜的致病机制、组织形态学改变以及诊断治疗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Ⅲ类错(牙合)牙性、功能性和轻度骨性下颌偏斜的正畸矫治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Ⅲ类错(牙合)牙性、功能性和轻度骨性下颌偏斜患者共35例,男性14例,女性21例,年龄7~22岁(平均16.5岁).牙性偏斜主要通过扩大上颌牙弓,促使下颌自动复位;功能性下颌偏斜应用双颌式功能矫正器或不对称性前方牵引和Ⅲ类颌间牵引进行治疗;轻度骨性下颌偏斜行拔牙正畸掩饰性治疗.结果 通过正畸临床矫治,22例Ⅲ类错(牙合)牙性和功能性下颌偏斜患者的颜面外形和咬合均达到满意的疗效.13例Ⅲ类错(牙合)骨性下颌偏斜患者,拔牙掩饰性正畸矫治仅可改善颜面美观.结论 Ⅲ类错(牙合)牙性和功能性下颌偏斜是正畸治疗的适应证;而对于Ⅲ类错(牙合)轻度骨性下颌偏斜的患者,单纯正畸治疗仅可减轻牙(牙合)畸形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中牙合平面与前牙覆牙合的相关性,通过控制牙合平面的变化为不同前牙覆牙合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的正畸、正颌治疗提供策略依据。方法选取90例安氏Ⅲ类前牙反成人正畸患者治疗前的头颅侧位片作为试验组,同时选取30例成人个别正常的头颅侧位片作为对照组。根据前牙覆牙合的大小将安氏Ⅲ类错牙合分为3组,即开组、反覆牙合组、反深覆牙合组,每组各测量14项指标。对各组间的差异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同时对前牙覆牙合与前后牙合平面的相关性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安氏Ⅲ类错牙合中后牙牙合平面倾斜度(OP-P角)和前牙覆牙合呈负相关(r=-0.24,P<0.05),前牙牙合平面倾斜度(OP-A角)与前牙覆牙合呈正相关(r=0.23,P<0.05)。结论 不同前牙覆牙合的牙合平面形态各有不同,在正畸治疗不同前牙覆牙合安氏Ⅲ类错牙合时,应重视后牙垂直高度的控制及后牙牙合平面的倾斜度改变。  相似文献   

10.
安氏Ⅰ、Ⅱ、Ⅲ类错(牙合)患者Bolton不调量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安氏错(牙合)患者上下颌Bolton不调量的大小及发生率.方法 选择439例安氏错(牙合)患者的模型,分别测量上下颌6个前牙(左右恒尖牙之间)及12个恒牙(左右第一恒磨牙之间)的牙冠近远中宽度总和,根据Bolton指数正常值获取上颌Bolton不调量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439例安氏Ⅰ、Ⅱ、Ⅲ类错(牙合)患者中,前牙或全牙Bolton不调量绝对值大于或等于1.5 mm的错(牙合)患者占该类患者的百分比分别为14.02%、9.49%、19.32%或19.63%、15.33%、20.45%.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前牙Bolton不调量以上前牙牙量减少、下前牙牙量增多为常见;安氏Ⅱ类、Ⅲ类错(牙合)患者,前牙或全牙Bolton不调者上颌和下颌牙量偏多偏少,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错(牙合)患者Bolton不调不是引起错(牙合)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正畸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的机理。方法 应用X线头影测量的方法对30例安氏Ⅲ类错(牙合)正畸治疗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研究。结果 安氏Ⅲ类错(牙合)正畸治疗后下颌平面角增大,上前牙的唇倾度增加,下前牙的唇倾度减少。结论 正畸治疗Ⅲ类错(牙合)的机理是使下颌作顺时针旋转及改变上下前牙的唇倾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成人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的矫治效果.方法本组7例功能性Ⅲ类错(牙合)病例采用非拔牙矫治,以活动式上颌后牙(牙合)垫打开咬合,然后用固定矫治器唇向移动上前牙,纠正前牙反(牙合),最后调整全牙列咬合关系.结果7例患者反(牙合)全部解除,磨牙呈中性关系,面型改善,颞颌关节无变化.反(牙合)解除时间平均2.5个月;全部矫治完成时间10.5个月.结论采用非拔牙设计,联合应用活动式上颌后牙(牙合)垫与固定矫治器矫治成人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疗程短,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正畸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正畸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的机理.方法应用X线头影测量的方法对30例安氏Ⅲ类错牙合正畸治疗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研究.结果安氏Ⅲ类错牙合正畸治疗后下颌平面角增大,上前牙的唇倾度增加,下前牙的唇倾度减少.结论正畸治疗Ⅲ类错牙合的机理是使下颌作顺时针旋转及改变上下前牙的唇倾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十堰地区各类错(牙合)畸形患者Bolton指数及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的差异.方法随机选择325例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患者的记存模型,分别测量上、下颌全牙量和前牙量,计算Bolton指数值及Bolton指数不调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安氏Ⅰ类和安氏Ⅲ类错(牙合)前牙Bolton指数及全牙弓Bolton指数均大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病例,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安氏Ⅰ类错(牙合)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大于安氏Ⅱ类1分类及安氏Ⅱ类2分类,安氏Ⅲ类错(牙合)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大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病例,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病例的Bolton指数及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正畸治疗前进行Bolton指数分析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错[牙合]畸形患者Bolton指数测量分析,探讨牙冠宽度与安氏各类错[牙合]畸形的关系。方法: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初始记存模型382副,按照安氏Ⅰ、Ⅱ1、Ⅱ2、Ⅲ类分组。测量牙冠宽度并计算Bohon指数,测量结果采用Dunean’s检验。结果:382例错[牙合]畸形病例的前牙比、全牙比、后牙比均没有性别间的差异。安氏Ⅰ、Ⅱ1、Ⅱ2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牙比和全牙比与正常[牙合]人群基本一致,而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牙比和全牙比则与正常[牙合]人群间存在差异,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牙比及全牙比明显高于其他各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上下颌间牙量关系不调是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主要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十堰地区错(牙合)畸形患者Bolton指数的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十堰地区各类错(牙合)畸形患者Bolton指数及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的差异.方法:随机选择325例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患者的记存模型,分别测量上、下颌全牙量和前牙量,计算Bolton指数值及Bolton指数不调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安氏Ⅰ类和安氏Ⅲ类错(牙合)前牙Bolton指数及全牙弓Bolton指数均大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病例,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安氏Ⅰ类错(牙合)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大于安氏Ⅱ类1分类及安氏Ⅱ类2分类,安氏Ⅲ类错(牙合)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大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病例,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病例的Bolton指数及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正畸治疗前进行Bolton指数分析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反牙合伴下颌偏斜是临床常见病例之一。此类患者部分为反牙合求矫,部分因下颌偏斜就诊,因该类错牙合畸形的形成机理不完全相同,矫治的方法也因人而异,因此正确的诊断非常重要,我科自1998年以来采用不同的方法矫治此类患者11例,取得良好疗效,现将矫治体会介绍如下。材料和方法1临床资料 11例患者,男5例,女6例,年龄5~21岁,平均年龄13.5岁。11例患者中,由于牙合发育异常所致9例,其中前牙个别牙反牙合4例,一侧后牙反牙合4例,个别牙锁牙合1例;因早期髁突损伤致下颌骨发育不对称1例;因偏侧咀嚼习惯所致后牙反牙合伴下颌偏斜1例。2方法 矫治方法…  相似文献   

18.
安氏Ⅲ类错(牙合)分为骨骼型Ⅲ类;功能型Ⅲ类和前牙反(牙合)三型。骨骼型和功能型Ⅲ类错(牙合)不易鉴别。用传统诊断方法曾报告过骨骼型和功能型Ⅲ类下颌从休息位到正中(牙合)的旋转相似。各种理论论述了下颌张开运动的轴是向前方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区分替牙(牙合)期骨骼型和功能型Ⅲ类错(牙合)患者转动轴的部位。材料和方法:用头颅侧位X线片诊断Ⅲ类错(牙合)的正畸患者60人,男性30人,女性30  相似文献   

19.
目的:报告利用口内力推磨牙远中移动的方法.方法:安氏Ⅱ类错(牙合)伴前牙拥挤患者5例,非拔牙矫治,用 Nance托配合Ni-Ti螺簧推磨牙远中移动获得间隙排齐牙列.结果:所选病例后牙远中关系和前牙拥挤得到矫正.结论:Ni-Ti螺簧配合Nance托矫治牙源性安氏Ⅱ类错(牙合)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安氏Ⅲ类错牙合是临床常见的错牙合畸形,严重影响儿童颅面部正常生长发育,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加重[1]。本文对22例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采用联冠斜面导板加无牙合垫上颌活动矫治器进行矫治,效果良好,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病例22例,男7例,女15例,平均年龄8.6±1.6岁,均为前牙反牙合、覆牙合大于Ⅱ°,覆盖小于3 mm,轻度凹面型,磨牙为近中关系,下颌大小形态基本正常,下颌功能性前伸,但下颌可后退至前牙对刃关系。当下颌后退或处于息止位时,侧貌较正中牙合时改善,SNA角、SNB角及ANB角基本正常。2.方法牙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