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并发症的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乙型肝炎发生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并发症患者160例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乙型肝炎发生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独立高危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乙型肝炎肝硬化组比较,并发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重叠病毒感染率更高(29.4%),肝损害药物应用率更高(33.1%),抗病毒药物应用率更低(11.3%),饮酒史更高(25.6%),细菌感染率更高(19.4%),外科手术率更高(5.6%),情绪紧张及劳累率更高(17.5%),HBVDNA水平更高(5.7±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吸烟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细菌感染、饮酒、重叠病毒感染、应用肝毒性药物、手术、情绪紧张及劳累、PCR-HBVDNA高是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是保护因素(P<0.01).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并发症高危因素较多,临床工作中,应尽量避免这些高危因素,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和白蛋白-胆红素(ALBI)的动态评分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预后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HBV相关ACLF患者102例,除去肝移植及失访患者,对剩余93例患者根据28周内的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一个简单实用的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评分系统&#65377;【方法】 558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按临床结局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按9 ∶ 1分成训练样本(499例)和测试样本(59例)&#65377;首先进行单变量分析,选择对预后最有影响且临床易于评估的一些因素并按其程度分别赋予一定的分值,计算患者综合评分&#65377;利用这些指标,采用Fisher判别分析法建立预后评分系统,求得判别方程和判别界值&#65377;运用判别方程在训练样本中做回代判别和交互验证,在测试样本中进行组外考核,利用判别符合率评估评分系统预测预后的准确性&#65377;【结果】 单变量分析显示:患者年龄&#65380;起病前有无肝硬化基础&#65380;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等多项指标有统计学意义&#65377;选择临床上易于评估且对预后最有影响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65380;凝血酶原时间&#65380;肝性脑病&#65380;腹水程度&#65380;肝肾综合征及感染情况等6项指标,分别按其程度赋予一定分值,建立了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预后评分系统&#65377;6项指标综合评分为6&#65380;7&#65380;8&#65380;9&#65380;10分的患者其死亡率分别为34.9%&#65380;66.7%&#65380;76.7%&#65380;85.7%&#65380;91.7%;综合评分≥11分者死亡率为100%&#65377;判别方程的回代判别符合率75.9%~88.9%,交互验证符合率为75.1%~88.9%,组外判别符合率74.3% ~ 88.0%&#65377;【结论】评分系统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评估具有很好的预测准确性,且简单&#65380;方便计算&#65377;动态评估能很好地判断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预后&#65377;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以血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及LDH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结合建立的模型MELD?LDH评估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预后的效能,并对血清LDH水平与不同程度多系统损伤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救治水平。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 2015年10月—2019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9例ACLF 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入院后28 d的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n=90)和死亡组(n=29)。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ACLF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探讨血清LDH水平与不同程度多系统损伤的关系,建立MELD?LDH模型并验证其效能。结果:回归分析显示,血清LDH水平是影响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15,P=0.002)。并发肾衰竭、肝性脑病患者的血清LDH水平显著较高(P=0.002,P=0.018)。MELD?LDH模型预测28 d、90 d临床转归的效能明显优于MELD评分(P=0.028,P=0.002)。结论:高血清LDH水平是ACLF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并发肾衰竭、肝性脑病密切相关;LDH和传统的MELD评分结合的MELD?LDH模型对ACLF患者28 d、90 d预后的预测效能较好。  相似文献   

5.
余晓珂  任平 《中医学报》2016,(7):1063-1065
目的:分析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乙型肝炎患者的诱因及中医证候规律。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就诊的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乙型肝炎的患者186例作回顾性研究,对其病因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活动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及HBV是乙型肝炎患者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主要诱因,其次为非病毒感染等,在所有诱因当中,HBV合并肝癌的死亡率最高,达100.0%,而好转率最高的是并发戊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type E,HEV)及自身免疫性肝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e Ag)阳性患者DNA水平较阴性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患者较非变异患者的DNA水平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动性HBV或变异是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乙肝的主要诱发因素,非病毒感染、病毒感染、消化道出血、酒精及药物等对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乙型肝炎也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迎迎 《当代医学》2022,28(12):31-34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急性恶化患者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发生及预后状况.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处于乙型肝炎肝硬化急性恶化期的12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凝血指标及黄疸情况分为A组(低凝血型,n=31)、B组(中间型,n=59)及C组(高黄疸型,n=34).分别抽取3组空腹静脉血,检测并分析白蛋白、血肌...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诊治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治疗的70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分为慢性HBV携带组与慢性肝炎组,对两组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诊治进行分析。结果:慢性HBV携带组的生化检验结果明显高于慢性肝炎组,存在较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而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并发症的发生率,慢性肝炎组明显高于慢性HBV携带组,存在较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加急肝衰竭的影响因素较多,医护人员需要根据生化检验结果,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以提高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前期患者血浆二胺氧化酶(DOA)与肠道菌群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收入我院的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前期患者72例作观察组及同期体检的健康人64例作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浆DOA水平与肠道菌群门与属的相对丰度,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观察组血浆DO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在门水平上,观察组较对照组相比厚壁菌相对丰度降低,拟杆菌及放线菌相对丰度增加;在属水平上,不明肠杆菌科、韦荣球菌、链球菌、肠球菌及乳酸菌丰度显著增加。本研究将门、属水平肠道差异菌群与血浆DOA水平进行相关分析,得到血浆DOA水平与链球菌(r=0.642,P<0.001)、韦荣球菌(r=0.412,P<0.001)相对丰度呈正相关。结论 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前期患者血浆DOA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且肠道菌群构成与物种均发生改变,其中异常富集的链球菌、韦荣球菌与血浆DOA水平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浆滤过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早、中期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优化治疗方案.方法 83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随机分 为两组,在接受标准内科治疗(SMT)的基础上,试验组42例患者加用血浆滤过吸附联合血浆置换(PP+PE)(血浆量800-1200ml),对照组41例患者仅加用单纯血浆置 换(PE)治疗(血浆量2500-3000ml).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化验指标变化、安全性及疾病转归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因对照组使用血浆量大, 不良发生率较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血清TBIL水平均明显降低,以试验组为甚,对TBIL下降幅度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此外,两组患者治疗后TBA均大幅下降,ALB、CHE、PTA 值均明显上升,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转归方面,虽然试验组有效率更高,但两组比较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滤过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血浆用量少,安全性高,可加强内科基础治疗效果,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 associ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变化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杭州市西溪医院接受治疗的74例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存活组(n=41)和死亡组(n=33)。比较两组患者的MELD评分及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胆碱酯酶(choline esterase,CHE)、乳酸(lactic acid,Lac)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HBV-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评估MELD评分、AFP、CHE、Lac对HBV-ACLF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 存活组患者的MELD评分、Lac水平均显著低于死亡组,AFP、CHE水平均显著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择取本院在2016年10月~2019年6月收治的90例HBV-ACLF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12周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36例)与生存组(54例),收集统计所有患者入院时生化指标(HBV病毒学指标、肝功能指标、常规化验指标)、基本状况(性别、年龄),分析比较死亡组与生存组入院时临床资料,将所有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在持续性低钠血症、合并感染、肝性脑病、甲胎蛋白(AFP)、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清肌酐、总胆红素、年龄13项对比差异显著(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BV-ACLF短期预后独立危险因素有:持续性低钠血症、合并感染、肝性脑病、AST、ALT、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INR.结论:持续性低钠血症、合并感染、肝性脑病、AST、ALT、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INR是影响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短期预后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证型为肝胆湿热证的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收治的56例中医证型为肝胆湿热证的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并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西医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PTA、HBVDNA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①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患者的肝功能恢复程度、PTA和HBVDNA的改善程度均高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应用西医疗法相比,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几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脾脏肿大慢性肝病患者发展为慢加急性肝衰竭后的临床特点和短期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慢性乙型肝炎病
毒感染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病例,描述和分析脾脏肿大病人的临床特点。结果共纳入149例病人,4周死亡率48.3%。与无
脾脏肿大者相比,脾脏肿大的病人外周血小板计数(G/L)降低(78 vs 113,P=0.00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ULN)水平低(1.98 vs
4.73,P=0.005),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率低(2.03 vs 2.33,P=0.010),肝性脑病总体发生率接近(39.8% vs 38.8%,P=1.000),但
脾脏肿大者多为1~2级肝性脑病(P<0.001)。脾脏肿大者4周死亡率低(P=0.034),但90 d死亡率接近。脾脏肿大是4周死亡的
独立保护因素(RR=1.939,P=0.038),其他与4周死亡独立相关的因素包括中性粒细胞比例大于70%(RR=1.791,P=0.049)、肝性
脑病(RR=1.806,P=0.001)、血清肌酐水平(RR=1.457,P=0.004)及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率(RR=1.205,P=0.018)。新模型的
预测价值优于终末期肝病模型(曲线下面积0.860 vs 0.792,P=0.017)。结论脾脏肿大的慢加急性肝衰竭病人具有相对独特的
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15.
16.
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严重度简易评分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一种评价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严重性的客观、简便、敏感的评分系统.方法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病科1998年1月至2008年3月409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分为存活组194例和死亡组215例,分析患者的肝性脑病,血清肌酐,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总胆红素,感染,肝脏大小,腹水液平等7个临床指标,按照它们的严重性分别给予0~4分的评分并累计总分.将40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批,第1批309例,存活144例和死亡165例用于建立评分模型及确定诊断界点.第2批100例,存活50例和死亡50例用于验证.结果 慢加急性肝衰竭严重性总评分在144例生存组为6.9±3.2,165例死亡组为15.8±4.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953,其最佳临界值为9.5,相应的灵敏度为0.97,特异度为0.82.根据最佳临界值将第2批患者(存活组50例,死亡组50例)分两组,≥10分组预后差,病死率为87.5%(49/56);≤9分组预后好,病死率为2.3%(1/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本评分系统用于评价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严重性具有简易、敏感、客观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HBV相关慢加急肝衰竭患者(HBV-ACLF)抗凝血酶原Ⅲ(AT-Ⅲ)活性变化,研究其与患者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指标潜在相关性.方法 选取住院患者中诊断明确的HBV-ACLF患者80例和作为对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48例,发色底物法分析患者AT-Ⅲ活性水平,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其与血清总胆红素水...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免疫学特征及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约有3.5亿人为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者,而中国有近1亿人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15%~40%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将进展为终末期肝病,如肝硬化、肝衰竭及肝癌等[1-3]。在中国,HBV感染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约占肝衰竭患者总数的80%。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加急性乙肝肝衰竭患者合适时机?【方法】 91例慢加急性乙肝肝衰竭患者分为两大组,干细胞治疗组45例,其中进展期12例,平台期33例;对照组46例,进展期13例,平台期33例?首要研究终点是比较12周不同组不同期患者生存状况;次要研究终点是观察干细胞治疗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不同时点的胆红素?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疾病进展期患者12周累积生存率(6/12, 50%)与对照组进展期患者生存率(6/13, 46.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 0.202),疾病平台期患者12周累积生存率(28/33, 84.8%)较对照组平台期患者生存率(18/33, 52.2%)高(P = 0.0037)?在干细胞治疗组中,疾病进展期患者12周累积生存率较疾病平台期患者12周累积生存率低,且有统计学差异(P = 0.009)?干细胞组平台期患者总胆红素(μmol/L)在2周?4周较基线变化分别为-97 ± 124?-189 ± 166,而进展期患者在2周?4周较基线变化分别为10 ± 206?-10 ± 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w = 0.040; P4w = 0.013)?平台期患者MELD评分在4?12周较基线变化分别为-3.8 ± 4.5?-12.5 ± 5.1,而进展期患者在4?12周较基线变化分别为3.8 ± 8.1?-4.7 ± 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4w = 0.000; P12w = 0.005)?【结论】 在慢加急性乙肝肝衰竭疾病平台期进行异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20.
急性肝衰竭(ALF)和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病死率高,属于危重病.通过梳理相关文献,从发病机制、中西医治疗现状方面综述ALF和ACLF研究进展.除内科基础治疗、肝脏移植之外,人工肝支持治疗及中医药疗法是肝衰竭的重要研究方向,其中人工肝支持治疗包括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