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动静结合”针刺法辅助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动静结合”针刺法,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在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结束后的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视觉模拟(VAS)评分;治疗完成后评估临床疗效;第6个月时进行电话随访,比较两组的复发率。结果 两组患者DHI、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 <0.05)、治疗2个疗程后较治疗1个疗程后降低(P <0.05);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组DHI、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6个月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PC-BPPV患者复位后伴随残余症状者,在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的基础上,加用“动静结合”针刺法,可促进前庭功能恢复、改善残余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降低复发率,且“动静结合”针刺法为辅助治疗的方法起效更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Epley手法复位对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资料,对所有患者行Epley手法复位,同时结合家庭自我训练,然后对其治疗效果进行随访。结果经1次复位,18例症状完全消失,好转7例,无效2例;好转或者无效的患者进行家庭自我训练,6个月时随访,治愈23例,好转2例,无效2例。结论 Epley手法复位结合自我训练可以有效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相似文献   

3.
4.
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疗效,并探讨其与颈性眩晕的鉴别要点。方法选择100例BPPV患者,其中后上半规管性患者60例采用Epley复位法治疗,复位法水平半规管性患者40例采用barbecue翻滚法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2周后复查,痊愈95例,改善3例,无效2例。近期治愈率为95%,有效率为98%。对于改善及无效的患者行颈椎X线检查,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颈椎退行性改变及颈椎不稳。结论Epley法和barbecue翻滚法是一种快捷、简单、经济有效的治疗BPPV的方法。但对于中老年人,有颈部外伤史、长期伏案工作者、尤其伴有颈部疼痛和耳部症状者,应与颈性眩晕相鉴别。  相似文献   

5.
《辽宁中医杂志》2016,(10):2181-2182
目的:观察对比评价手法复位结合针刺和单纯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4例BPPV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7例,对照组27例,治疗组采用手法复位结合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手法复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临床效果,治疗周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3%,对照组总有效率7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周期(5.21±2.98)天,对照组治疗周期(7.97±3.10)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法复位结合针刺治疗BPPV安全有效,并能缩短治疗周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改良Epley法与传统Epley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疗效。方法将2015年12月—2017年12月内蒙古兴安盟人民医院120例确诊的原发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改良组60例和传统组60例,改良组予以传统Epley法联合向健侧甩头复位,传统组予以传统Epley法复位,评定2组疗效(观察首次复位30 min、1 d后的疗效,若复位未成功,再重复同前的复位法治疗,每组最多予3次复位,每次观察疗效均在复位30 min后进行),同时观察复位成功后的残留症状。结果改良组首次复位成功56例(93.3%),高于传统组45例(75.0%)(P=0.006)。经过3次复位,改良组有59例(98.3%)复位成功,传统组有55例(91.6%)复位成功,2组总体复位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9)。改良组的复位成功所需循环次数为(1.07±0.31)次,传统组为(1.22±0.54)次,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改良组复位成功后有残余症状的患者占比为16.6%(10/60),传统组为33.3%(20/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改良组中合并2种残余症状的患者比例为3.3%(2/60),传统组为13.3%(8/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结论改良Epley法较传统Epley法提高了首次复位成功率,减少了复位成功所需循环次数,而且残留症状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从痰浊论治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用改良式耳石复位法联合中药治疗,对照组用单纯耳石复位法治疗。观察对比2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治疗时间、复位次数、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70%,2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时间(5.10±3.05)d,对照组治疗时间(8.90±3.35)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位次数(1.50±6.61)次,对照组复位次数(2.50±6.61)次,2组复位次数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从痰浊论治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明显,能够提高治疗有效率,减少治疗时间及复位次数,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灸法结合Epley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Epley手法复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温和灸治疗.结果:治愈率治疗组为90.00%,对照组为66.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对照组为83.3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2周随访,治愈率治疗组为93.34%,对照组为70.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67%,对照组为90.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和灸百会、风池能明显提高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痊愈率.  相似文献   

9.
半规管耳石复位与中医药结合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秋 《四川中医》2007,25(4):94-94
目的:观察经半规管耳石复位后与中药金纳多结合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观察。方法:根据(Epley1993)所描述的CRP方法将脱落的耳石复位后采用中药金纳多口服治疗。结果:治疗1-2个疗程后,43例病例优31例(72%),总有效率93.5%。结论:准确的手法复位与中药金纳多结合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发病率最高的外周性眩晕,临床表现为头位相关的反复发作的剧烈短暂眩晕,单纯经过手法复位患者往往遗留"残余头晕"症状,行走不稳感,易反复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笔者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联合Epley复位治疗后半规管(PC)-BPPV65例,收效良好。  相似文献   

11.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6,(6):211-214
目的:观察化痰蠲饮方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92例痰饮中阻型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分为对照组(46例)和治疗组(46例),对照组予单纯Epley耳石复位手法治疗,治疗组予化痰蠲饮方联合Epley耳石复位手法治疗。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及治疗前后DHI评分差值、远期12个月复发率。结果:剔除病例脱落,治疗组临床总疗效痊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眩晕昏蒙、视物旋转、胸脘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困重证候积分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眩晕昏蒙、胸脘痞闷、肢体困重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在视物旋转、恶心呕吐证候积分比较上也差异显著;治疗前后DHI评分差值比较,治疗组躯体、情感、功能评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显著,尤以躯体评分差值疗效更优,治疗组DHI总分差值明显优于对照组;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血脂、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对照组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较前有改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血脂各项指标降低更为显著,而血液流变学指标仅血浆粘度降低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远期复发率明显小于对照组。结论:在Epley耳石复位手法基础上联合化痰蠲饮方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能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复发率。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观察李氏复位法、管石复位法和嵴顶耳石解脱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189例随机分为3组:A组63例采用李氏复位法治疗,B组63例采用Epley法治疗,C组63例采用Semont法治疗,随访3个月,比较3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情况、复发情况。结果 C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与B组,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均明显低于A组与B组(P均0.05)。B组总有效率高于A组,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均低于A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李氏复位法、管石复位法和嵴顶耳石解脱法均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有效治疗方法,其中嵴顶耳石解脱法的治疗效果最佳,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4.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周围性眩晕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眩晕的25%.其特点为眩晕发作持续短暂,通常数秒至l min,与头部位置的改变密切相关.BPPV的年发病率为64/100 000,男女比例为1∶2,发病高峰期在40~50岁.本病容易被误诊,药物治疗效果欠佳.作者采用Epley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57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前庭系器质性损害的重要临床表现,具有特发、头位改变诱发、短暂眩晕等特点,亦称为管石症或耳石症。从耳石存在的位置上来分,又可分为后半规管性良性发作性眩晕(P—BPPV)和水平半规管性良性发作性眩晕(H—BPPV)等几种。临床上好发于中老年人,发病率为64/10万,约占眩晕疾病的24%。  相似文献   

16.
李萍  刘艳贞  李海朋 《新中医》2022,54(23):207-210
目的:观察葛根素注射液联合Epley 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对PC-BPPV 患者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 评分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 例PC-BPPV 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 例。对照组采用Epley 手法复位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葛根素注射液治疗,2 组均连续治疗2 周。比较2 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DHI 评分,并随访6 个月,比较2 组PC-BPPV 复发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2.50%,高于对照组72.50%(P<0.05)。治疗前,2 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 周、2 周后,2 组中医证候积分逐渐降低(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 组DH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 周、2 周后,2 组DHI 评分逐渐降低(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 个月内,研究组复发率2.50%,低于对照组17.50% (P<0.05)。结论:葛根素注射液联合Epley 手法复位治疗PC-BPPV 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PC-BPPV 患者疾病症状,降低疾病复发率,可作为临床治疗PC-BPPV 的一种有效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7.
<正>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常见的耳源性周围性眩晕,是因体位改变而诱发的剧烈的短暂的运动性幻觉,可通过躺下、坐起、翻身等头部或身体姿势改变而诱发。该病多由椭圆囊中的耳石脱落随头部位置改变在半规管中移动,刺激前庭神经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因此对该病进行传统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笔者近几年开展耳石手法复位,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医豁痰健脾法联合改良Epley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8例单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痰湿脾虚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4例,治疗组予以改良Epley复位法联合豁痰健脾法方药治疗,对照组予以改良Epley复位法联合倍他司汀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复发率,中医痰湿脾虚症状的改善情况和安全性。结果:治疗后3天、7天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1月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平均起效时间治疗组(1.11±0.35)天,对照组(1.30±0.38)天,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3月治疗组复发3例,复发率为4.8%;对照组复发10例,复发率为16.1%;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前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1月中医症状积分得到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1月2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1月,2组患者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血常规、肝肾功能均未见明显改变。结论:改良Epley复位法联合豁痰健脾法方药是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茯苓饮加减干预手法复位后仍存在残余头晕(痰浊内蕴型)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并与单纯应用手法复位后的疗效进行比较与分析。方法将经手法复位后仍遗留残余头晕的7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6例,治疗组予茯苓饮加减汤剂煎服,对照组予自然恢复,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14 d的干预治疗,2组经眩晕障碍量表评分测评,治疗组评分结果优于对照组(P 0.05);对2组的中医症状、证候评分与中医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05,P 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后残余头晕联合中医经方茯苓饮加减治疗,取得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化痰宁眩汤联合颗粒复位手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采用化痰宁眩汤联合颗粒复位手法治疗,对照组28例采用单纯颗粒复位手法治疗,对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天、第14天、3个月的伴随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和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伴随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痰宁眩汤联合颗粒复位手法在改善前庭功能和植物神经功能症状方面优于单纯颗粒复位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