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摘 要〕 目的:分析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治疗基础上结合新 Bobath 技术治疗促进上肢功能康复的作用。方法:选取 东莞市第八人民医院 2019 年 5 月至 2020 年 5 月收治的 48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康复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24 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行新 Bobath 技术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评分与日常生活自理 能力,统计上肢功能康复效果。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 Fugl–Meyer 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E)评分与改良 barthel 指数(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的康 复有效率为 95.8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8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新 Bobath 技术治疗用于脑卒 中偏瘫的效果理想,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2.
〔摘 要〕 目的:探讨上肢康复训练系统用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在 2019 年 1 月至 2020 年 1 月期间接收治疗的 80 例偏瘫患者,将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0 例。对照组 采用常规方法进行上肢功能康复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上肢康复训练系统,比较两组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效果 以及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经过不同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入院后不同时间 Fugl–Meyer 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 (FMA–UE)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护理后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观察组 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在对偏瘫患者进行上肢功能康复训练中应 用上肢康复训练系统,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上肢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摘 要〕 目的:分析李氏飞针配合康复训练对中风恢复期偏瘫患者整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2019 年 1 月至 2020 年 12 月期间收治的 50 例中风恢复期偏瘫患者,以随机数字法分为 对照组(25 例,常规康复训练)和观察组(25 例,李氏飞针联合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肢体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心理状态。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 Fugl–Meyer 评定量表(FMA)、Barthel 指数(BI)、生活质量 评价量表(SF–36)、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 FMA、BI、SF–36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SAS、SD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两组患者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Rankin 修订量表(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 NIHSS、mR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对中 风恢复期偏瘫患者开展李氏飞针联合康复训练,可有效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负面情 绪及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改善。  相似文献   

4.
〔摘 要〕 目的:强制性运动疗法辅助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方案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 影响。方法:选择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 2018 年 1 月至 2020 年 8 月期间收治的 40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利 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20 例。对照组行强制性运动疗法,观察组行强制性运动疗法辅助 rTMS 治疗方 案,统计分析两组上肢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变。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 Fugl–Meyer 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 (FMA–UE)评分、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评分、改良 Barthel 指数(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治疗 4 周后,观察组患者 FAM–UE 评分、ARAT 评分、MBI 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强制性运动疗法辅助 rTMS 治疗方案用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对其上肢功能的恢复、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有积极影响 且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摘 要〕 目的:探讨中风偏瘫患者肢体痉挛状态采用经筋刺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 2015 年 7 月至 2019 年 2 月 期间湛江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 72 例中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各 36 例。其中给予对 照组传统针刺法治疗,而观察组则运用经筋刺法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Fugl–Meyer 评分以及 Ashworth 分级。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 Fugl–Meyer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 Fugl–Meyer 评分高 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 83.33 %,高于对照组的 55.5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观察组的 0 级和Ⅰ级所占比例高,且Ⅱ、Ⅲ、Ⅳ级所占比例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临床上运用经筋刺法对中风偏瘫肢体痉挛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摘 要〕 目的:分析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采取补中益气汤加减联合康复治疗对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广州 仁爱天河医院 2019 年 5 月至 2020 年 5 月期间收治的 80 例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采取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 40 例。对照组给予康复治疗,观察组给予康复治疗联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标准吞咽功 能评定量表(SSA)、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结果:治疗前 两组吞咽障碍患者的 SSA、VFSS、SWAL–QOL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 SSA 评分均有不同程度降低,VFSS、SWAL–QOL 评分有不同程度提高,且观察组患者的 SSA 评分低于对照组、VFSS 以 及 SWAL–QOL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康复治疗和补中益气汤加减在治疗中 风后吞咽障碍患者中均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两种方式联合治疗更加有效,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病情,提升患者的生活 质量,促进患者预后康复。  相似文献   

7.
摘 要目的:探究醒脑开窍针灸联合穴位按摩对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南阳市中 心医院 2020 年 1 月至 2022 年 4 月期间收治的 260 例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 130 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治疗,同时对照组患者行穴位按摩治疗,观察组患者行醒脑开窍针灸联合穴位按摩治疗,比较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卒中专门生存质量量表(SS–QOL) 评分均不同程度升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 指数不同程度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 FMA、SS–QOL 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 评分、Barthel 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的 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醒脑开窍针灸联合穴位按摩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上肢运 动功能障碍症状,促进其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分析电针联合康复方案对中风恢复期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焦作市中医院 2019 年 1 月至 2020 年 10 月 期间收治的 60 例中风恢复期患者,按数字奇偶法分为对照组(n = 28,采用常规康复管理)与观察组(n = 32,采用电针 联合康复管理),评估患者功能恢复及临床症状的改善。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中医症候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 指数高于 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电针联合康复方案在中风恢复期有明显作用,有助于患者中医症候减轻。  相似文献   

9.
摘 要目的:探讨推拿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 2019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 钟山县人民医院收治的 68 例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34 例。对照组接受康复训练治疗,观 察组采用推拿联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上肢运动功能、疼痛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果:治 疗前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改良的巴塞尔指数(MBI)评分比较,差异 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观察组的 FMA 和 MBI 评分高于对照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 义(P < 0.05)。 结论: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采用推拿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上肢活动功能,使 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10.
〔摘 要〕 目的:探讨通过分级诊疗+ “ 远程可视化康复平台 ” 模式,实时远程指导患者康复训练在各级单位脑卒中偏 瘫患者中的效果差异。方法:于 2020 年 1 月 12 日至 2020 年 5 月 31 日纳入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专科医联体的脑卒中 偏瘫患者 183 名,根据所在机构分三组,以脑卒中偏瘫发病时间分为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三组患者均进行规范的为期 28 d 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训练,包括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使用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 简式 Fugl–meyer 平衡功能评定量表(FMB)分别评定康复治疗前、后运动功能与平衡功能能力,分析 “ 远程可视化康复平 台 ” 下患者的训练效果。结果:治疗后,三组中恢复期、后遗症期患者的 FMA、FMB 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具有 统计学意义(P < 0.05),而三组之间的 FMA、FMB 评分相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利用 “ 远 程可视化康复平台 ” 可让患者在社区及家庭都享受到医院的医疗水平,实现康复专科医联体内各医院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 治疗同质化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摘 要〕 目的:研究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作用。方法:纳入 2017 年 9 月至 2018 年 8 月洛阳仁大医院收治的 94 例脑卒中患者开展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 47 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 47 例 加用早期康复治疗。将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情况、运动功能情况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 后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Fugl–Meyer 运动功能量表(FM)评分和 Barthel 指数(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治疗有助于 其认知功能的改善,可促进其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摘 要〕 目的:探讨姿势镜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方法:将 2017 年 10 月至 2019 年 3 月 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符合诊断标准的脑卒中患者 4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20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 训练,观察组在姿势镜前适当距离进行同样的常规康复训练。两组患者均接受 4 周的康复综合训练。分别于治疗前、4 周治 疗后观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 Fugl–Meyer 量表(FMA)评分、Berg 平衡量表(BBS)评分及左右步幅差的变化。结果:治疗 后,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 FMA 评分、BBS 评分和左右步幅差均较治疗前有改善,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均具有 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在姿势镜辅助下进行康复训练能更有助于脑卒中后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摘 要〕 目的:研究针灸联合偏瘫肢体综合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S)、改良Barthel指数(MBI)、 功能独立性测量(FIM)以及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的影响。方法:选取东莞市万江医院 2018 年 4 月至 2020 年 9 月 期间收治的 100 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50 例。对照组进行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 基础上联合偏瘫肢体综合训练,分别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 FMAS、FIM、MMSE 评分以及 MBI 进行比较。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 FMAS、FIM、MMSE 评分以及 MBI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 后观察组患者的 FMAS、FIM、MMSE 评分以及 MBI 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采取针灸 与偏瘫肢体综合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干预,能够帮助患者改善自身的生活功能以及肢体运动控制能力,有利于进一步提 高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摘 要目的:探讨化痰通腑汤加减联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应用于缺血性中风患者 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 2019 年 3 月至 2022 年 3 月在连江县中医院治疗的缺血性中风患者 80 例,随机数字表法分 为观察组(40 例,接受化痰通腑汤加减联合 rt–PA 静脉溶栓治疗)和对照组(40 例,接受 rt–PA 静脉溶栓)。比较 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Fugl–Meyer 运动功能(FMA)评分、改 良 Barthel 指数(BI)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 95.56 %(39/40),高于对照组的 80.00 %(32/4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 FMA、NIHSS 评分方面,观察组患者治疗后 FMA 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 BI 各维度评分方面,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均高于对照组,差 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化痰通腑汤加减联合 rt–PA 静脉溶栓疗法用于缺血性中风患者,可明显缓解 其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预后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摘 要〕 目的:中风偏瘫采用电针+穴位敷贴治疗的价值及作用。方法:选取广州中医药大学金沙洲医院 2018 年 5 月 至 2019 年 1 月期间收治的 90 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45 例。对照组给予电针治疗,观察组给予 电针+穴位敷贴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徒手肌力检查(MTT)评分、日常活动能力评分高于 对照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 有效率为 97.77 %,高于对照组的 71.1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中风偏瘫采用电针+穴位敷贴治疗 的临床价值较高,可促进病患偏瘫症状康复,促进患者肌力恢复,提升其预后水平。  相似文献   

16.
摘 要目的:观察埋线结合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 方法:选取 2019 年 3 月至 2020 年 6 月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儿童康复科门诊及住院病房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 120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 40 例和对照组 80 例 (对照组分为甲组、乙组,每组各 40 例)。三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甲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鼠神经生长因子穴 位注射治疗;乙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埋线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埋线结合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 注射治疗。三组患儿在治疗前及治疗 3 个月后应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88)进行粗大运动功能评估及应用改良 Ashworth 量表(MAS)进行肌张力的评估,比较三组患儿的疗效。 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临床疗效高于甲组、乙组,差异均 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三组患儿 GMFM–88 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MAS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 患儿的 GMFM–88 评分显著高于甲组与乙组,MAS 评分显著低于甲组与乙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埋线、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在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降低肌张力方面有显著疗效,而两者结合的治疗较之两 者单独使用有更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摘 要〕 目的:探究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应用认知功能训练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2018 年 10 月 至 2019 年 12 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 104 例,采用简单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n = 52,常规治疗)和观察组 (n = 52,常规治疗+认知功能训练),比较两组康复效果、治疗前后认知功能及语言功能。结果:观察组康复效果高于对 照组,且治疗后观察组认知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语言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脑卒性中后失语症患者应用认知功能训练可改善其认知功能及语言功能,具有较好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8.
〔摘 要〕 目的:探讨肌电诱发神经肌肉电刺激在上肢偏瘫康复中的应用。方法:选取 2018 年 4 月至 2019 年 4 月南阳 张仲景医院收治的上肢偏瘫患者 124 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 62 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康复治疗, 观察组应用肌电诱发的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肌电值都有明显升高, 且观察组患者的肌电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 Fugl–Meyer 运动评价表分值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 Fugl–Meyer 运动评价表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使用肌电诱发的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上肢偏瘫患者,不仅能改善患者肌肉的肌电值,还能够提高患 者的肢体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摘 要目的:讨论自拟育肝疏络汤结合针灸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症状的影响。方法:抽选厦 门市海沧区海沧街道石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9 年 6 月至 2019 年 12 月所接诊的中风偏瘫患者 64 例作为观察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32 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予以自拟育 肝疏络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肢体运动及生活能力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 有效率为 96.88 %,较对照组的 75.00 % 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 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肢体运动及生活能力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 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自拟育肝疏络汤结合针灸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疗效明显,可有效改善患者中医证候, 提高肢体功能及生活能力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足三里穴”水针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0例,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功能训练联合臀大肌注射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康复功能训练联合“足三里”水针治疗,均连续治疗14天。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运动量表(Fugl-Meyer)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以及外周血中NSE因子测定。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前明显改善(P<0.05),外周血中NSE因子水平下降明显(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中NSE因子含量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足三里穴”水针疗法可提高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适宜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