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有巨大的肾性贫血及肿瘤放化疗贫血患病人群。长效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具有半衰期长、生物活性高等优势,能降低给药频率和剂量,提高患者依从性、改善贫血治疗效果。本文就长效EPO的设计方案、优势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旨在为促进长效EPO在国内广泛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内源性红细胞生成素缺乏是慢性肾脏病贫血的主要原因。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 Hu EPO)是治疗慢性肾脏病贫血最为有效的药物,新一代长效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由于半衰期更长,稳定性高,临床更具有优势,由EPO治疗低反应性而高剂量EPO应用增加了患者的死亡风险。EPO主要受低氧诱导因子的调节,新近出现的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FG-4592)为治疗肾性贫血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NS)患儿血清及尿中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及转铁蛋白水平的变化与NS合并贫血的关系。方法:NS患儿61例,按是否贫血分为两组,贫血组及非贫血组。比较各组NS极期和恢复期血及尿中转铁蛋白及EPO水平。并选择正常儿童22例作为对照。结果:血清转铁蛋白、EPO,NS伴贫血组最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NS不伴贫血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而恢复期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NS伴贫血与不伴贫血组比较,转铁蛋白前者较低,但差异无显著性;而EPO前者明显低于后者(P〈0.01)。NS伴贫血组尿中转铁蛋白和EPO均较不伴贫血组高(P〈0.05)。而恢复期和正常对照组尿中未测出转铁蛋白和EPO。贫血比非贫血组蛋白尿持续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NS患儿血及尿中EPO及转铁蛋白降低.尿中排泄增加。肾功能正常的NS合并贫血的主要原因可能与长期蛋白尿导致血中EPO长期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减少输血量的临床研究。方法 对中重度贫血患者,在综合评估患者对贫血的耐受程度后决定是否输血。对可以不输血但贫血较严重的患者,给予EPO治疗。通过不同的给药方式及铁剂的应用来观察不同情况下EPO的疗效。结果 至3周末,使用EPO的疗效与输血的效果相同(P〉0.05),且EPO经皮下注射和加用铁剂可以提高疗效。结论 治疗失血后贫血时,输血指征不仅应考虑贫血的严重程度,还要注意患者对贫血的耐受性。利用EPO可促进造血,并加快贫血的纠正。  相似文献   

5.
血液病患者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浓度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芳  邹萍 《临床医学》2003,23(5):23-24
目的 :检测正常人及再生障碍性贫血 (AA)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 ,急性白血病 (AL) ,缺铁性贫血 (IDA)患者血清EPO浓度 ,探讨该类贫血发生的机制。方法 :ELISA法测定正常人及AA、MDS、AL、IDA患者血清EPO浓度。结果 :AA、MDS患者血EPO浓度较正常明显增高 ,P <0 .0 1,AL患者血EPO浓度较正常增高 ,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DIA患者血EPO浓度较正常高 ,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PO浓度除与缺氧及Hb水平有关外 ,可能还与骨髓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实体肿瘤贫血病人、良性贫血病人、健康对照人群hepcidin的前体肽(prohepcidin)变化及其与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相关性.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实体肿瘤病人30例(实体肿瘤贫血组),良性贫血30例(良性贫血对照组),健康对照30例(健康对照组),同时检测其血清prohepcidin及EPO水平.结果 血清prohepcidin水平在实体肿瘤贫血组[(40.90±17.27) ng/ml]、良性贫血对照组[(53.87±41.34) ng/ml]及健康对照组[(73.58±46.41)ng/ml]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44,P=0.335).血清prohepcidin水平与EPO水平在实体肿瘤贫血组(r=0.082,P=0.834)、良性贫血对照组(r=0.241,P=0.503)、健康对照组(r=-0.236,P=0.209)均无相关性.结论 不能证实prohepcidin与EPO的相关性,prohepcidin能否做为贫血病人使用EPO治疗的预测指标尚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7.
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临床是应用于慢性肾脏病患者贫血治疗,一部分患者因铁缺乏、炎症、氧化应激等因素出现红细胞生成素低反应的现象,影响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效果,充分透析、补充营养、使用长效红细胞生成素等对策可改善红细胞生成素低反应。  相似文献   

8.
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在医学中应用范围极广,在贫血、组织断离、早产儿、癌症和血液学等方面均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尤其在多种贫血的鉴别方面更是如此。对EPO在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各种贫血中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与研究将为EPO在这些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血清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在缺铁性贫血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化学发光法和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分别检测37例初诊缺铁性贫血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2个月和3个月血清EPO的水平及铁蛋白的含量。以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1缺铁性贫血患者治疗前组、治疗1个月组及治疗2个月组血清EPO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各组的sEPO水平均低于治疗前组,随着贫血情况的纠正血清EPO水平逐渐降低,而治疗3个月组与正常对照组sEPO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铁性贫血患者治疗前后的铁蛋白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5),治疗后各组的血清铁蛋白含量均较治疗前组增高,而治疗后各组间血清铁蛋白含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缺铁性贫血患者治疗前后logEPO与血红蛋白呈显著负相关,而缺铁性贫血患者的血清铁蛋白含量,仅在治疗前与血红蛋白含量呈正相关(r=0.449,P=0.005),治疗后各组及正常对照组的铁蛋白含量与血红蛋白均无相关性;3重度贫血组的血清EPO水平明显高于轻、中度贫血组,随着贫血的加重血清EPO水平逐渐升高。结论:EPO参与了红系造血过程,能反映贫血程度,其对贫血的敏感性高于血清铁蛋白,对缺铁性贫血患者评估病情、观察疗效、判断预后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调节红细胞生成的重要激素。自从重组入EPO治疗肾性贫血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以来,目前已用于其他多种贫血性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对EPO治疗各种贫血的效果、副作用、EPO临床应用的注意事项和EPO的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及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VEGF、EGF、EPO、TPO及氧化应激的变化。方法选取54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为观察组,54名健康同龄人员为对照组,将2组研究对象的血清VEGF、EGF、EPO、TPO、酶抗氧化指标及非酶抗氧化指标进行检测及比较,比较观察组中不同Camitta分型与分类患者的血清VEGF、EGF、EPO、TPO、酶抗氧化指标及非酶抗氧化指标,并以Logistic分析上述血清指标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关系。结果观察组的血清VEGF及EGF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血清EPO及TPO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酶抗氧化指标中的TAC、SOD及CA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清MDA则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非酶抗氧化指标中的MT、GSH、Zn及Se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清Cu则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不同Camitta分型患者的血清VEGF、EGF、EPO、TPO、酶抗氧化指标及非酶抗氧化指标水平也存在显著差异。经Logistic分析显示,上述血清指标均与再生障碍性贫血有密切的关系(P0.05)。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血清VEGF、EGF、EPO、TPO及氧化应激指标呈现明显异常的状态,且上述检测指标均与本病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贫血是慢性肾脏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原因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生成不足和铁缺乏,是肾脏功 能下降的一种表现,因此,EPO 和铁剂是治疗慢性肾性贫血的主要药物。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慢性肾脏疾病贫血的评 估及血红蛋白的治疗目标,EPO 和铁剂治疗的指征、用法、疗效评价和注意事项以及新型促红细胞生成药物的研究进 展,以期提高对慢性肾脏病贫血规范化治疗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目前贫血仍是导致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死亡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尽管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得到广泛应用并改善了CKD患者的贫血,但仍有部分患者因存在EPO抵抗而难以维持理想的血红蛋白水平,甚至极少数患者出现抗EPO抗体介导的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ure red cell aplasia,PRCA)。因EPO抵抗及其介导的PRCA发病机制及临床诊疗尚不十分明确,导致发病率有逐年增加趋势。本文就EPO抵抗及其介导的PRCA近期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4.
重组人类红细胞生成素(EPO)适用于肾衰贫血的病人,临床疗效显著,本文就EPO的临床合理使用作简要综述。 1 EPO治疗贫血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1.1治疗前未全面评价EPO缺乏是肾衰患者贫血的主要原因,同时,其他因素也参与了贫血的发生。如透析、反复抽血、内瘘穿刺、胃肠道失血、铁缺乏、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机能减退、铝中毒、叶酸缺乏等。临床上不少单位在使用EPO前并未对此客观评价,导致不能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5.
准确地检测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 ,不仅可以反映机体在各种生理、病理状况下的应激反应 ,同时也指导临床医师对某些贫血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故本文就近几年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检测方法、检测的影响因素及EPO和血清转铁蛋白受体(sTfR)联合检测在贫血等疾病诊断中的有关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对促红细胞生成素不同反应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对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不同反应性的机理.方法选择本院5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免疫性甲状旁腺激素(iPTH)、EPO及中和性EPO抗体,并检测常规生化及血红蛋白水平.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EPO水平及血红蛋白(Hb)、尿素氮(BUN)、iPTH、碱性磷酸酶(ALP)的关系,探讨透析充分性与EPO、Hb、BUN、iPTH及ALP的关系,并进一步研究EPO抗体和贫血的关系.结果①血液透析患者EPO与BUN及ALP存在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35,-0.41,P<0.05),但EPO与Hb、Kt/V及iPTH等均无相关性.Hb与BUN、ALP、iPTH等无相关关系(r分别为-0.03、-0.05、0.12,P均>0.05);②Kt/V大于1.2透析较充分的一组中Hb高而iPTH较低,Kt/V小于1.2的一组中Hb低而iPTH较高,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两组中BUN、Alb、ALP及EPO水平无明显差别;③利血宝组及益比奥组抗EPO抗体的阳性例数分别为1例(1/17)、2例(2/35),两例抗体滴度为1:8~1:16,益比奥组中有1例EPO抗体滴度为1:128,该患者骨髓活检示红系增生低下-纯红再障.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EPO与BUN及ALP存在显著负相关,但贫血程度与EPO、BUN、iPTH、ALP无明显直接相关,充分透析能较好改善贫血.使用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能产生抗体,该抗体可导致骨髓红系增生低下,加重贫血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慢性心力衰竭(CHF)4#贫血患者脑钠肽(BNP)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176例CHF伴贫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心衰治疗,治疗组加用EPO注射及铁剂口服治疗,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在BNP及心功能等指标上的差别。【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BNP、运动耐力、贫血指标及心功能指标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EPO治疗CHF伴贫血,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心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实体肿瘤贫血病人血清新喋呤、hepcidin的前体肽(prohepcidin)与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铁蛋白、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实体肿瘤贫血病人按入组条件纳入治疗组30例,予EPO治疗皮下注射6000IU,每周3次,疗程1个月;同时设良性贫血对照组30例;健康对照组30例。治疗组治疗前后及良性贫血对照组贫血纠正前后,检测新喋呤、prohepcidin、EPO、铁蛋白、CRP、Hb;健康对照组检测新喋呤、prohepcidin、EPO。结果治疗组治疗前新喋呤水平明显高于良性贫血对照组及健康对照组(P=0.000);治疗后明显高于良性贫血对照组(P=0.007)。治疗组治疗前prohepcidin稍低于良性贫血对照组及健康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5);治疗后无明显变化,稍低于良性贫血对照组(P=0.409)。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良性贫血对照组的新喋呤、prohepcidin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仅良性贫血对照组治疗后新喋呤与VitB12水平有明显相关性(r=0.883,P=0.001);余治疗组、良性贫血对照组治疗前后的prohepcidin与CRP、铁蛋白、EPO水平之间及治疗组治疗前后的新喋呤与VitB12、铁蛋白水平之间,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 prohepcidin不能作为hepcidin检测的替代物;良性贫血与实体肿瘤性贫血患者之间新喋呤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用于辅助鉴别贫血病因。  相似文献   

19.
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实验室检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确地检测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不仅可以反映机体在各种生理、病理状况下的应激反应,同时也指导临床医师时某些贫血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故本文就近几年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检测方法、检测的影响因素及EPO和血清转铁蛋白受体(sTfR)联合检测在贫血等疾病诊断中的有关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癌性贫血患者中铁调素(Hepcidin)、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铁调素调节蛋白(HJV)、膜转铁蛋白(FPN)和转铁蛋白受体2(TFR2)的表达特点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双抗夹心生物素-亲和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ABC-ELISA)检测51例癌性贫血患者和51例癌无贫血患者的血清 Hep、EPO、HJV、FPN、TFR2及铁蛋白,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1)贫血组 Hepcidin、TFR2、EPO 均高于无贫血组(均 P <0.05),而贫血组的 HJV 及 FPN 明显低于无贫血组(均 P <0.05)。(2)贫血组铁蛋白与 Hepcidin 及 TFR2呈负相关(r=-0.38及-0.22,均 P <0.05)。EPO、Hepcidin 及 TFR2与血红蛋白呈负相关(r =-0.328、-0.211及-0.295,均 P <0.05)。结论癌性贫血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EPO 的水平升高但相对不足,TFR2、HJV、Hepci-din、FPN 的表达异常导致的铁失利用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