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穴位埋线对脾肾阳虚夹瘀型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Nrf2/HO-1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穴位埋线治疗UC的可能机制。方法 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柳氮磺吡啶(SASP)组和穴位埋线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通过腺嘌呤、番泻叶分阶段灌胃联合冰水浴+2,4,6-三硝基苯磺酸与乙醇混合试剂灌肠建立脾肾阳虚夹瘀型UC大鼠模型。穴位埋线组选取双侧“足三里”“天枢”“肾俞”“脾俞”“大肠俞”“膈俞”穴位埋线治疗,7 d/次,共2次,SASP组予柳氮磺吡啶混悬液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予生理盐水灌胃,1次/d,连续14 d。称量大鼠体质量、观察大便性状和便血情况;测量大鼠结肠长度,观察结肠黏膜损伤情况,对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进行评分;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变化;生化法测定大鼠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结肠组织Kelch样ECH关联蛋白1(Keap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穴位埋线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肠黏膜上皮屏障的影响,基于p38MAPK/NF-κB信号通路探讨其治疗UC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46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和造模组36只,采用腺嘌呤、番泻叶分阶段灌胃,再予2,4,6-三硝基苯磺酸与乙醇复合物灌肠制备UC大鼠模型。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柳氮磺吡啶(SASP)组和埋线组,埋线组于“足三里”“天枢”“肾俞”“脾俞”“大肠俞”“膈俞”埋线,14 d埋线1次,共3次;SASP组予SASP混悬液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连续42 d。观察大鼠一般情况,进行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评分,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变化,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PCR检测结肠组织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核因子(NF)-κB p65、闭锁小带蛋白-1(ZO-1)、咬合蛋白(Occludin)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p38MAPK、NF-κB p65、Occludin、ZO-1蛋白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NLRP3炎症小体及IL-27表达的调控作用,探讨其治疗UC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药物组和穴位埋线组,每组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采用葡聚糖硫酸钠 (DSS) 法制备UC大鼠模型。药物组给予柳氮磺胺吡啶(SASP)连续灌胃14 d,穴位埋线组给予穴位简易埋线,每7 d 干预1次,共3次。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状况,记录疾病活动度指数(DAI)、黏膜损伤指数(CMDI)和结肠长度变化;HE 染色观察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形态改变;ELISA测定大鼠血清IL-18、IL-1β、IFN-γ、IL-27炎性因子水平;Western-blot及RT-PCR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NLRP3、caspase-1及IL-27的蛋白和mRNA表达。 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穴位埋线治疗可有效改善 UC大鼠一般状况,降低DAI和CMDI评分,增加大鼠结肠长度,并减轻结肠组织病理损伤;同时降低了大鼠血清中IL-18、IL-1β、IFN-γ水平,升高IL-27的水平(P<0.05);下调结肠组织中NLRP3、 caspase-1的蛋白和mRNA表达,上调了IL-27的表达(P<0.05)。 结论:穴位埋线疗法对DSS所诱导的UC大鼠模型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IL-27的表达,抑制NLRP3炎症小体通路激活及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而减轻UC肠黏膜炎性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天枢”“大肠俞”“上巨虚”穴位埋线联合艾灸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组织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及酪氨酸激酶(JAK)、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表达的影响,探讨穴位埋线联合艾灸治疗UC的可能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埋线组、艾灸组、联合组,每组6只。采用三硝基苯磺酸/乙醇灌肠法制备UC大鼠模型。穴位选取双侧“天枢”“大肠俞”“上巨虚”。埋线组予埋线治疗,1次/7 d,共2次。艾灸组予艾条温和灸治疗,10 min/次,1次/d,共14 d。联合组予艾条温和灸治疗,并于6 h后进行埋线治疗,方法、疗程同埋线组、艾灸组。HE染色法观察结肠组织形态变化,ELISA法检测结肠组织IL-6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组织JAK和STAT3的表达。结果:正常组大鼠结肠黏膜结构完整,无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大鼠结肠上皮组织结构破损模糊,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埋线组、艾灸组和联合组大鼠结肠上皮组织损伤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联合组改善最明显。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肠组织IL-6含量及JAK、STAT3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  相似文献   

5.
目的? 基于Nrf2信号通路探讨溃结宁膏穴位敷贴在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肠黏膜抗氧化应激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造模组(55只),造模组采用腺嘌呤、冰番泻叶分阶段灌胃结合外因干预,并予2,4,6-三硝基苯磺酸与乙醇复合物灌肠制备UC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模型评价后将造模组大鼠按照体重随机分为模型组(8只)、穴位组(7只)、非穴位组(7只)、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8只)、SASP合穴位组(8只)。病证结合模型大鼠分别予溃结宁膏穴位敷贴“中脘”“气海”“足三里”“天枢”,溃结宁膏非穴位敷贴于双臀部肌肉丰厚处,SASP组予SASP灌胃,SASP合穴位组予穴位敷贴合SASP灌胃同步处理,每日1次,共28天。观察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结肠组织病理改变、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评分、结肠组织学损伤指数(TDI)评分,同时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中Nrf2和HO-1蛋白表达,PCR检测Nrf2、Keap1 mRNA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CMDI、TDI评分、Nrf2和HO-1蛋白含量及Nrf2和Keap1mRNA表达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穴位组、SASP组、SASP合穴位组CMDI、TDI评分降低(P<0.01),Nrf2、HO-1蛋白含量及Nrf2 mRNA表达升高(P<0.01)而Keap1 mRNA表达降低(P<0.05,P<0.01);与SASP组比较,穴位组、SASP合穴位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溃结宁膏穴位敷贴通过调控氧化应激反应中的Nrf2信号通路,上调Nrf2、HO-1蛋白和Nrf2 mRNA的表达,并下调Keap1 mRNA的表达,抵御结肠氧化应激反应,减轻肠黏膜炎症,促进结肠黏膜愈合,进而发挥治疗UC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针“上巨虚”“天枢”对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核转录因子-κB(NF-κB)/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3(NLRP3)炎性小体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UC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和电针组,每组12只。采用TNBS/乙醇灌肠法制备UC大鼠模型。电针组予电针双侧“上巨虚”“天枢”穴,每日1次,每次20 min,共10次;美沙拉嗪组予美沙拉嗪混悬液(0.2 g/kg)灌胃,每日1次,共10次。观察大鼠一般情况,计算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肉眼结合HE染色观察结肠黏膜损伤情况及结肠组织形态学变化,并评估结肠形态损伤指数(CMDI);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NLRP3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组织中NF-κB及NLRP3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一般情况较差,肠黏膜坏死,形成明显溃疡面,并有大量炎细胞浸润,DAI及CMDI评分显著升高(P<0.05),血清IL-1...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穴位埋线调控SIRT1/NF-κB信号通路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大鼠炎症反应和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Sprague Dawley (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药物组和穴位埋线组,每组10只。采用3%葡聚糖硫酸钠自由饮用建立UC大鼠模型。药物组给予柳氮磺胺吡啶每千克体质量0.5 g连续灌胃;穴位埋线组予穴位简易埋线治疗。比较4组大鼠疾病活动度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和黏膜损伤指数(colon mucosa damage index, CMDI)的改变,观察4组结肠组织的病理变化,比较血清和结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 MPO)活性、结肠组织核因子-κB (nuclear factor-κB, NF-κB) p65的阳性表达、结肠组织SIRT1/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肠组织黏膜屏障保护因子上皮钙黏附素(epithelial calcium-dependent cell adhesion molecule, E-cadherin)和紧密连接蛋白的闭合蛋...  相似文献   

8.
王欢  朱莹  娄余 《针刺研究》2021,(3):201-208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虚、瘀"状态下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肠黏膜上皮屏障的影响,探讨其改善UC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2只与造模组48只。造模组采用腺嘌呤、番泻叶分阶段灌胃制造大鼠"虚、瘀"状态,接着用5%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100 mg/kg)加0.25 mL 50%乙醇灌肠建立UC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柳氮磺吡啶组和穴位埋线组,每组10只。穴位埋线组予以双侧"天枢""足三里""膈俞""脾俞""肾俞""大肠俞"埋线治疗,14 d埋线1次,共3次。柳氮磺吡啶组予以柳氮磺吡啶灌胃,每日1次,共42 d。观察大鼠一般状态及体质量变化,采用肉眼及HE染色观察大鼠结肠组织外观及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D乳酸(D-LA)、二胺氧化酶(DAO)和蛋白激酶C(PKC)含量,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 claudin8、cingulin、zonulin的mRNA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occludin、claudin8、cingulin、 zonulin和PKC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显著降低(P<0.01),结肠组织明显肿胀,肠壁充血,结肠黏膜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结肠黏膜损伤指数评分显著升高(P<0.01),血清中D-LA、DAO和PKC含量显著升高(P<0.01),结肠组织内occludin、claudin8、cingulin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zonulin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PKC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柳氮磺吡啶组和穴位埋线组大鼠体质量显著升高(P<0.01),结肠病变明显减轻,黏膜损伤指数评分显著降低(P<0.05),血清中D-LA、DAO和PKC含量显著降低(P<0.01),结肠组织内occludin、claudin8、cingulin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5,P<0.01),zonulin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PKC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穴位埋线组和柳氮磺吡啶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可调节上皮紧密连接,修复肠黏膜上皮屏障,促进肠黏膜愈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KC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虚、瘀"状态下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肠黏膜上皮紧密连接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2只)和造模组(48只),采用腺嘌呤、番泻叶分阶段灌胃制备大鼠"虚、瘀"状态,然后用5%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100 mg/kg)加0.25 mL 50%乙醇灌肠诱导大鼠UC模型。选取造模成功的3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药物组和埋线组,每组10只。埋线组取双侧"足三里""天枢""膈俞""脾俞""肾俞""大肠俞"穴进行埋线治疗,每14天1次,共3次;药物组采用柳氮磺吡啶肠溶片灌胃治疗,每日1次;对照组、模型组和埋线组同时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均干预42 d。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及体质量变化,采用肉眼及HE染色观察大鼠结肠组织外观及形态学变化,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和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肠黏膜上皮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claudin1、claudin2、ZO-1 mRNA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肠黏膜上皮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claudin1、claudin2、ZO-1及CaM KⅡ、MLCK的蛋白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下降(P0.01),结肠组织明显肿胀,出血,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结肠组织学损伤指数评分升高(P0.01),血清CaM KⅡ和MLCK含量升高(P0.01),结肠组织occludin、claudin1和ZO-1 mRNA和蛋白水平降低(P0.01),claudin2 mRNA和蛋白水平升高(P0.01),CaMKⅡ和MLCK蛋白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和埋线组大鼠体质量增加(P0.01),结肠病变明显减轻,组织学损伤指数评分降低(P0.01),血清CaMKⅡ和MLCK含量降低(P0.01),结肠组织内occludin、claudin1和ZO-1 mRNA和蛋白水平增高(P0.01,P0.05),claudin2 mRNA和蛋白水平降低(P0.01),CaMKⅡ和MLCK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P0.05)。埋线组和药物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能修复肠黏膜上皮紧密连接,降低肠黏膜上皮通透性,其机制可能与降低CaMKⅡ、MLCK等蛋白激酶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溃结宁膏穴位敷贴对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血清及结肠组织促炎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IL)-12与抗炎因子IL-4、IL-10的影响,探讨其治疗脾肾阳虚型UC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番泻叶溶液灌胃、喷冰水刺激和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法制作脾肾阳虚型UC大鼠病证结合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敷贴组、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每组10只,空白组和模型组予无药物的巴布剂基质穴位敷贴加生理盐水灌胃,敷贴组予溃结宁膏穴位敷贴加生理盐水灌胃,SASP组予无药物的巴布剂基质穴位敷贴加SASP灌胃,疗程均为28 d。治疗期间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状况,治疗后肉眼观察结肠组织大体形态,HE染色镜下观察病理形态并评分,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及结肠组织IFN-γ、IL-12、IL-4、IL-10水平。结果敷贴组和SASP组UC大鼠一般状况、结肠组织肉眼大体形态、病理形态均较模型组好转且评分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敷贴组、SASP组血清和结肠组织IL-4、IL-10水平明显升高,IFN-γ、IL-12水平明显降低(P0.01);同时,敷贴组IL-4、IL-10下降水平低于SASP组,IFN-γ、IL-12上升水平高于SAS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溃结宁膏可能通过部分恢复大鼠血清及结肠组织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的平衡来发挥其治疗脾肾阳虚型UC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清热祛湿法(肠涤清灌肠液灌肠+肠炎清1号灌胃)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黏膜损伤、血清和结肠组织中SOD活力及MDA含量的影响.方法 成年雌性SD大鼠51只,先随机抽取8只大鼠作为正常组,不予造模;剩余的43只大鼠予造模后,第3天随机抽取2只解剖,观察造模是否成功;剩余的41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11只,肠涤清组、肠涤清+肠炎清组、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各10只.造模后第4天开始,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肠、其余三组分别给予肠涤清灌肠、肠涤清灌肠+肠炎清灌胃、SASP灌肠+灌胃,疗程2周.分别从大鼠的一般状况、结肠黏膜损伤指数及病理形态变化、血清和结肠组织中SOD活力及MDA含量的变化来观察清热祛湿法对2,4,6-三硝基苯磺酸诱导的实验性UC大鼠的作用机制.结果 与模型组和其他两个治疗组比较,肠涤清+肠炎清可以显著改善UC大鼠的腹泻和便血情况,减轻结肠黏膜损伤指数,改善结肠黏膜的病理形态学情况,提高血清和结肠组织中SOD活力,降低血清和结肠组织中MDA含量.结论 肠涤清和肠炎清可能通过提高血清和结肠组织中SOD活力及降低MDA含量来达到对实验性UC大鼠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穴位埋线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结肠粘膜病理学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二硝基氯苯予大鼠滴背及灌肠造成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21天处死大鼠后病理切片,结果,造模组总积分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穴位埋线组和SASP组积分明显提高,但与正常组仍有显著性差异,两组与模型组比较P<0.01、P<0.05,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穴埋组和SASP组对UC大鼠局部病理改变有显著治疗作用,且穴位埋线优于SASP。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穴位埋线治疗UC的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四神丸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黏膜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40只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四神丸组及柳氨磺吡啶(SASP)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以TNBS/乙醇灌肠法制备UC大鼠模型,四神丸组给予四神丸浸膏剂5 g/kg灌胃,SASP组SASP 0.3 g/kg灌胃,灌胃体积均为10 mL/kg,空白组、模型组灌服等体积生理盐水,持续3周。肉眼观察结肠大体形态损伤并进行评分,采用RT-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ICAM-1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黏膜层肉眼观察可见炎症和溃疡形成。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ICAM-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量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四神丸组ICAM-1基因和蛋白表达量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四神丸可能通过下调ICAM-1 mRNA和ICAM-1蛋白的表达量,抑制炎症细胞浸润,阻止并减轻结肠组织损伤,起到治疗UC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艾灸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炎症和泛素(ubiquitin)、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Nod)样受体蛋白3(NLRP3)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艾灸治疗UC的抗炎机制。方法:清洁级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条灸组和西药组。采用自由饮用35g/L葡聚糖硫酸钠(DSS)溶液制备大鼠UC模型。艾条灸组取双侧天枢穴,给予温和灸治疗;西药组给予美沙拉嗪溶液灌胃治疗。正常组和模型组不进行任何治疗,只做与艾条灸组相同的抓取和固定。治疗结束后,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结肠组织病理损伤并评分;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结肠ubiquitin蛋白的表达;运用兔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白细胞介素(IL)-1β和NLRP3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损伤严重,病理评分明显升高(P<0.01),结肠ubiquitin、NLRP3及IL-1β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强(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艾条灸组及西药组大鼠结肠损伤有所修复,炎症反应减轻,病理评分均降低(均P<0.01);ubiquitin、NLRP3及IL-1β蛋白的表达减少(均P<0.01)。相关分析显示,结肠组织ubiquitin蛋白与结肠病理评分、NLRP3蛋白的表达之间存在相关性(r=0.677,P<0.01;r=0.536,P<0.05).结论:艾灸能下调UC大鼠结肠ubiquitin、NLRP3和IL-IP蛋白的表达,该作用可能是其促进结肠炎性损伤修复、发挥抗炎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溃结宁膏穴位敷贴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黏膜炎症反应的影响,从NF-κB信号通路角度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非穴位敷贴组、穴位敷贴组及柳氮磺吡啶(SASP)组。采用番泻叶、腺嘌呤分阶段灌胃结合外因干预,并予2,4,6-三硝基苯磺酸与乙醇复合物灌肠制备UC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穴位敷贴组予溃结宁膏穴位敷贴"足三里""天枢""肾俞""脾俞""大肠俞""膈俞",非穴位敷贴组予溃结宁膏敷贴臀部肌肉丰厚处,SASP组予SASP溶液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干预28 d。观察大鼠一般情况、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评分、结肠组织病理变化;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IκB激酶-α(IKKα)、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NF-κB抑制蛋白α(IκBα)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CMDI评分明显升高(P0.01),血清IL-1β、IL-6和TNF-α含量显著增加(P0.01,P0.05),结肠组织NF-κB p65和IKKα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IκBα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穴位敷贴组和SASP组大鼠CMDI评分明显降低(P0.05,P0.01),血清IL-1β、IL-6及TNF-α含量明显降低(P0.01,P0.05),结肠组织NF-κBp65和IKKα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IκBα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P0.05)。结论溃结宁膏穴位敷贴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IKKα、NF-κB p65和IκBα蛋白的表达,降低血清IL-1β、IL-6及TNF-α的含量,抑制结肠黏膜炎症反应,进而控制UC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联合艾灸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黏膜组织Notch受体1及靶基因Hes 1、Math 1表达的影响,从Notch信号通路角度探讨其治疗UC的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埋线+艾灸组、埋线组、艾灸组,每组6只。采用5%三硝基苯磺酸+50%乙醇混合溶液灌肠法复制UC模型。模型成功次日开始治疗,穴位取"上巨虚""天枢""大肠俞"。艾灸组艾条温和灸10 min, 1次/d,共14次。埋线组用简易埋线针进行穴位埋线,1次/周,共2次。埋线+艾灸组于艾灸后6 h埋线。HE染色法观察结肠黏膜组织形态变化;q-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黏膜组织Notch 1、Hes 1和Math 1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正常组大鼠结肠上皮完整、结构清晰,杯状细胞丰富,腺管结构正常。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结构模糊,上皮大量破损、脱落,杯状细胞缺失,腺管破坏,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各治疗组较模型组结肠损伤有不同程度改善,埋线+艾灸组最为明显。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肠黏膜组织Notch 1、Hes 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Math 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结肠黏膜组织Notch 1、Hes 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P0.05),埋线+艾灸组、埋线组Math 1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1),各治疗组结肠黏膜组织Math 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埋线+艾灸组结肠黏膜组织Notch 1、Hes 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埋线组、艾灸组(P0.01,P0.05),Math 1 mRNA表达水平高于艾灸组(P0.01),Math 1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埋线组、艾灸组(P0.01)。结论:穴位埋线+艾灸对UC大鼠结肠损伤修复具有促进作用,其可能通过降低结肠黏膜组织Notch 1、Hes 1表达水平,上调Math 1表达水平,抑制Notch信号通路的过度活化,从而调节结肠上皮分泌细胞系和吸收细胞系间分化的平衡而起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半夏泻心汤(BXT)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细胞焦亡通路NOD样受体蛋白3(NLRP3)/胱天蛋白酶-1(Caspase-1)及其下游因子的影响,阐释BXT治疗UC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UC模型组、BXT低剂量组6.3 g·kg-1·d-1、BXT高剂量组12.6 g·kg-1·d-1、柳氮磺吡啶(SASP)组0.42 g·kg-1·d-1,每组各7只。依据分组灌胃大鼠2.5%浓度的葡聚糖硫酸钠盐(DSS)溶液10 d建立UC模型后,灌胃给药7 d。实验期间观察大鼠一般状态,给药期间统计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实验结束后,采集结肠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病理学改变,以观察BXT疗效。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结肠组织NLRP3、Caspase-1、消皮素D(GSDMD)、白细胞介素(IL)-1β mRNA转录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NLRP3、Caspase-1、GSDMD、IL-1β蛋白表达情况,以探讨BXT的治疗机制。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UC模型组大鼠DAI评分明显升高,结肠组织出现病理学改变,结肠组织NLRP3、Caspase-1、GSDMD、IL-1β mRNA的表达及蛋白水平明显上调(P<0.05,P<0.01);与UC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DAI评分显著降低,结肠组织病理学改变得到改善;BXT给药组结肠组织NLRP3、Caspase-1、GSDMD、IL-1β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或趋于下调,以BXT低剂量组效果最佳(P<0.05,P<0.01)。结论 BXT可通过调控NLRP3/Caspase-1通路抑制细胞焦亡,缓解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结肠安胶囊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IgAI、gG及NO的影响,探讨UC的发病机制及结肠安胶囊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结肠安灌胃组、柳氮磺胺吡啶(SASP)灌胃组、结肠安灌肠组及柳氮磺胺吡啶(SASP)灌肠组,10只/组。用TNBS复制溃疡性结肠炎模型,3 d后给予相应治疗药物,连续3周。观察黏膜损伤诊断指数(colon mucosal damage index,CMDI)变化并测定大鼠血清及结肠组织IgA、IgG及ON及结肠组织的NO含量。结果:模型对照组大鼠CMDII、gG及NO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结肠安组与模型组和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比较,可明显降低大鼠IgG、ON水平(P<0.05,P<0.01)。结论:结肠安胶囊治疗UC的机制与免疫调节及降低ON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联合艾灸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体质量、大便性状、出血情况、肠黏膜组织形态及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探讨艾灸和埋线联合应用对UC大鼠的抗炎修复作用。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埋线组、埋线加艾灸组,每组6只。采用三硝基苯磺酸联合乙醇灌肠法复制UC大鼠模型。穴位选取双侧"天枢""大肠俞""上巨虚"。艾灸组给予温和灸,每次10 min,每日1次,共干预14次。埋线组给予穴位简易埋线,每周1次,共干预2次。埋线加艾灸组干预方法同艾灸组、埋线组,埋线干预于温和灸干预6 h后进行。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体质量、大便性状、出血情况,并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估;HE染色法观察结肠黏膜组织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黏膜IL-6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饮食减少,活动、精神差,易激惹,毛发少泽,便稀或不成形,肛周红肿伴脓血分泌;治疗后3个治疗组一般情况较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DAI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埋线加艾灸组、埋线组、艾灸组DAI均明显降低(P0.01,P0.05);埋线加艾灸组DAI明显低于埋线组、艾灸组(P0.01)。HE染色结果显示,正常组结肠组织结构完整清晰;模型组结肠黏膜上层缺损严重,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各治疗组大鼠结肠组织损伤均有所改善,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其中埋线加艾灸组改善最明显。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肠黏膜组织IL-6阳性表达及蛋白表达量明显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埋线加艾灸组、埋线组、艾灸组结肠黏膜组织IL-6阳性表达及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P0.05);且埋线加艾灸组IL-6明显低于埋线组、艾灸组(P0.01)。结论:埋线联合艾灸能有效降低UC大鼠DAI,改善结肠黏膜的病理损伤,下调促炎因子IL-6的表达,从而达到对UC大鼠结肠黏膜的抗炎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溃结宁膏穴位敷贴对溃疡性结肠炎(UC)(脾肾阳虚证)大鼠白介素-17(IL-17)及叉头状转录因子3(Foxp3)水平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溃疡性结肠炎(脾肾阳虚证)模型组(模型组)、溃结宁膏穴位敷贴治疗组(敷贴组)、柳氮磺吡啶治疗组(SASP组)。建立溃疡性结肠炎(脾肾阳虚证)大鼠模型,造模结束后治疗28 d,观察大鼠一般情况,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评分、组织学损伤指数(TDI)评分,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及结肠组织IL-17、Foxp3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下降、饮水量减少、肛温降低,大鼠疾病活动指数评分、结肠黏膜损伤指数评分及结肠组织学损伤指数评分均显著升高,大鼠IL-17水平明显增高,Foxp3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大鼠相比较,敷贴组、SASP组大鼠体重增加、饮水量增加、肛温升高,大鼠疾病活动指数评分、结肠黏膜损伤指数评分及结肠组织学损伤指数评分明显降低,大鼠IL-17水平明显降低,Foxp3水平明显增高(P0.01);敷贴组、SASP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溃结宁膏穴位敷贴可减轻UC肠道炎症反应,对肠道黏膜具有修复作用,其部分作用机制是通过上调抑炎因子Foxp3并下调促炎因子IL-17的水平,恢复Th17/Treg平衡来达到治疗UC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