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饶晶  吴耀南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7,20(18):1591-1592,1594
目的:观察“胃萎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子“胃萎方”治疗,对照组30例子中成药“胃复春”治疗,观察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胃镜、胃黏膜病理组织学、Hp感染的变化。结果:“胃萎方”对胃镜征象、胃黏膜病理组织学、HP感染的疗效优于“胃复春”(P〈0.05);但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相似,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①“胃萎方”可明显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②“胃萎方”对患者胃黏膜镜下改变,病理改变有明显逆转作用。③“胃萎方”有明显抗Hp作用。  相似文献   

2.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中上腹不适、疼痛、胀满,或伴反酸、嗳气、恶心等症状的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严重者甚至出现消瘦乏力、焦虑抑郁等情况。中医多属本虚标实之证,以素体脾虚为基础,常因外邪侵袭、情志失遂、饮食不当、药物所伤、劳累体倦或气候变化等因素诱发或加重。治疗上主要采用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或配合针灸、耳穴、贴敷等中医外治可协同疗效。运气学说肇始于《黄帝内经》,是以“天人相应”为思想基础,研究自然界变化规律对人体生命活动影响的一门中医基础理论。根据当下运气特点探究其疾病的发生及预后,从而审视运气、证治方药。目前CAG病因病机复杂,尚不明确。基于此,文章通过从运气角度出发,浅析CAG的发生、发展及组方用药,拓宽CAG诊治思路,为指导中医临床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方法:选择2006年11月至2012年1月我院中医科门诊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50例,采用自拟中药汤治疗,观察比较。结果:治疗后胃部疼痛、食欲下降、嘈杂泛酸、嗳气恶逆、胃腹账闷等中医相关症状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由46例减少到4例,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Hp清除率为84.0%。结论: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能显著改善患者症状,抑制或杀灭Hp,从而起到降低或阻断萎缩性胃炎癌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杨兴  王益俊  卢锦华  李轩 《光明中医》2023,(20):4015-4017
目的 观察西医三联疗法联合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86例Hp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三联疗法(14 d后停用抗生素,继服奥美拉唑14 d)。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一贯煎治疗。观察2组治疗28 d后的恢复情况。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水平、PGⅠ/PGⅡ比值(PGR)均升高,且试验组升高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血清胃蛋白酶原Ⅱ(PGⅡ)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通过清除Hp、保护胃黏膜等机制有效治疗Hp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萎胃汤治疗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00例Hp阳性CAG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4联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萎胃汤进行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2周后的中医主症(胃痛、痞满)积分、胃镜下黏膜萎缩积分、Hp清除率、临床疗效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经过治疗后,2组患者胃痛证候积分、痞满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胃痛证候积分、痞满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经过治疗后,2组患者胃镜下黏膜萎缩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胃镜下黏膜萎缩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Hp清除率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萎胃汤治疗Hp阳性CAG效果确切,可明显减轻患者胃痛、痞满症状,改善患者胃镜下胃黏膜变化,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是指胃黏膜上皮遭到反复损害后导致的黏膜固有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的病变.该病检出率约占受检人数的13.8%,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故中老年人多发此病.其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受到人们广泛的重视.1978年WHO将其列为胃癌的癌前疾病或癌前状态(Precancerous conditions),而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一种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为病理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随年龄而递增,该病病因病机复杂,病程长,反复发作,难以根治,是胃癌前期病变的危险信号。现代医学对本病尚无特效疗法,本文以健脾益气、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用萎胃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78例,取得较好疗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卢炯 《新中医》2015,47(12):51-53
目的:观察六君子汤加味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行六君子汤加味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Hp根除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病理积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6.7%、3.3%,分别与对照组80.0%、23.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p根除率87.5%,与对照组82.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及病理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六君子汤加味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明确,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9.
胃炎一号方对实验性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SOD、MDA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胃炎一号方对实验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SOD和MDA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模型组、空白阻、胃炎一号方大、中、小剂量组和维酶素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只给生理盐水灌胃外,其余各组均采用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和盐酸雷尼替丁胶囊灌胃建立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造模后各组均给予胃炎一号方治疗60天。疗程结束后取血,分离出血清,测定SOD和MDA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胃炎一号方3个治疗组血清SOD含量明显升高,血清MDA的含量明显下降(P〈0.05或P〈0.01),胃炎一号各组之间及胃炎一号各组与维酶素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胃炎一号可能通过升高血清SOD含量、降低血清MDA含量来实现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慧娟  张清 《现代中医》1995,8(1):53-57
从1993年10月-1994年5月,用505神功元气袋对57例(包括对照组1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进行了6个月的疗效观察,结果发现,505神功元气袋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症状,体征的改善有效率达70%以上,对病理改变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阴转,减轻亦有一定效果,对病情较重者包括并发溃疡病的患者,戴袋后药物的副作用减轻,病程缩短,愈合加速。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或伴有肠腺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慢性萎缩性胃炎被列为胃癌的癌前疾病或癌前状态,而在其基础上伴发的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则称为胃癌的癌前病变。中医认为其病机多属虚实夹杂、本虚标实,本虚为脾胃气虚或脾胃阴虚,标实多为气滞、血瘀、痰湿(浊)为患。中医治疗本病无论在临床还是在实验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积累了大量有效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自拟抗胃萎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自拟抗胃萎汤治疗,对照组按西医常规治疗,两组患者治疗3月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总有效率66.6%,且治疗组效果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自拟中药抗胃萎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吴新颜  徐磊 《新中医》2019,51(4):218-220
目的:观察温胃汤联合温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方法:选择96例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抽签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温胃汤治疗,观察组采用温胃汤联合温针灸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幽门螺杆菌(Hp)阳性率、胃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观察组97.92%,对照组79.1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Hp阳性率均较治疗前下降(P 0.01),观察组Hp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 0.05)。2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采用温胃汤联合温针灸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Hp阳性率,有效减轻胃痛,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动力障碍的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一种多致病因素的消化系统疾病,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特点是病程较长、缠绵难愈.个别还可发展至胃癌前病变甚至胃癌。现代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尚未阐明.一般认为其发生可能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胆汁反流、宿主遗传性、宿主酸分泌状态以及高盐低维生素饮食等有关。研究证实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人存在明显的胃动力障碍.其临床诸多症状可能与胃窦收缩力减弱、幽门功能障碍.以及胃窦、幽门、十二指肠协调性下降等因素有关。CAG属中医学“胃脘痛”、“胃痞”范畴。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复杂.涉及饮食失调、劳倦过度、七情内伤、脾胃素虚等因素。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其关键是虚与瘀.虚可致运行不利.气血生化匮乏:瘀阻胃络可使胃黏膜腺体血运障碍.造成气血不能荣养胃黏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和分析胃康舒宁方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就诊的11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中西药组(58例)采用胃康舒宁方联合西药治疗,西药组(58例)采用单纯西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评价疗效。结果疗程结束后,中西药组总有效率94.83%,高于西药组82.76%,且P〈0.05。结论采用胃康舒宁方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效果显著,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的思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指胃黏膜遭到反复侵害而见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黏膜变薄,或伴肠上皮化生(Im)、异型增生(Dys)为病理特点的病证.  相似文献   

17.
慢性萎缩性胃炎如不给予任何干预可能进一步发展,有一定的癌变率。迄今为止尚缺乏公认的、十分有效的逆转萎缩、肠化和不典型增生的药物。胃复春片主要成分包括人参、枳壳、香茶菜三种中药,具有健脾益气、活血解毒、行气除痞的作用,广泛用于各种慢性胃炎的治疗。文章就胃复春片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做一总结,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光明中医》2021,36(9)
目的研究石斛养胃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功能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门诊部2015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0例给予胶体果胶铋干混悬剂、阿莫西林胶囊治疗,试验组40例在此基础上联合石斛养胃汤治疗。2周为一个疗程,2组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胃功能指标、血清G-17、PGⅠ、PGⅡ水平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患者食欲不振、腹痛、贫血中医症状积分、血清CRP、IL-6、TNF-α水平均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胃功能指标、血清G-17、PGⅠ、PGⅡ水平均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均P 0.05)。结论石斛养胃汤联合胶体果胶铋干混悬剂可显著减轻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消化不良等临床症状,改善胃功能,抑制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归连胃康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感染疗效观察。方法:将2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归连胃康方,对照组给予胃三联疗法合并胃复春口服。两组均以6个月为1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胃镜、病理、HP阴转率的客观变化,结果:治疗组能改善临床症状。胃镜下黏膜状组织病理形态改善总有效率为72.64%,对照组为48.69%;逆转癌前病变效果优于胃复春组;治疗组在1个月HP阴性率与对照组相当,但在101天治疗组阴转率为72.17%,对照组为57.39%;191天治疗组阴转率为66.08%,对照组为45.22%(P0.05)。结论:归连胃康方根除幽门螺杆菌疗效与对照组相当,并在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胃复春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及对胃液p H、胃蛋白酶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老年病科和脾胃病科就诊的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2组患者基础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均采用标准三联方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胃复春片治疗,连续治疗4周。治疗后比较2组胃液p H、幽门螺杆菌阳性率、胃蛋白酶原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胃内p H值均显著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胃蛋白酶1、2水平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83%,较对照组的79.07%显著升高(P0.05)。结论:胃复春对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疗效显著,同时提高胃液p H和胃蛋白酶原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