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睡眠剥夺及睡眠恢复后大鼠视交叉上核(SCN)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及其与神经元的关系。方法:采用水环境小平台法建立大鼠睡眠剥夺模型,12只大鼠随机分为睡眠剥夺(SD)24h组,睡眠剥夺24h后恢复睡眠(SR)3h组,大平台对照组(TC)和正常饲养组(NC),每组3只。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Fos神经元在SCN的表达变化。结果:睡眠剥夺后GFAP和Fos在SCN表达明显增强,睡眠恢复后两者表达都降低.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结论:星形胶质细胞可能与神经元共同参与睡眠的调节。  相似文献   

2.
李昕华 《中外医疗》2011,30(35):24-24
目的培养Wistar大鼠皮层小胶质细胞,建立氧糖剥夺模型。方法培养Wistar大鼠皮层小胶质细胞,应用OX42抗体进行鉴定,缺氧培养小胶质细胞后测定LDH漏出率。结果小胶质细胞培养至第8天OX42染色阳性细胞为(97.33±2.15)%;氧糖剥夺60min时,LDH漏出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成功培养大鼠皮层小胶质细胞,在培养第8天可制备氧糖剥夺模型。  相似文献   

3.
大鼠下丘脑星形胶质细胞对不同时段睡眠剥夺的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索不同时段睡眠剥夺后大鼠下丘脑内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方法:雄性大鼠45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内再分3组:睡眠剥夺组7只,采用小环境水平台法建立大鼠睡眠剥夺模型,分别剥夺睡眠3,6,12,24,48,72,96h;与其对应的大平台对照组7只;正常单独笼养组1只.接受同一处理的大鼠各有3只.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下丘脑的表达变化.结果:GFAP在下丘脑核群的表达出现随睡眠剥夺时间长短变化的趋势,在交叉上核和室旁核的表达于24h达在高峰后下降,在弓状核的表达于48h达高峰。在视上核的表达开始即上升,24h达高峰后下降.结论: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参与下丘脑核团的生物节律调节.  相似文献   

4.
不同氧糖剥夺时间和不同介质对N9 小胶质细胞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不同氧糖剥夺(OGD)时间和不同介质对N9小胶质细胞活力的影响,以建立体外小胶质细胞的OGD模型。方法以平衡盐溶液(BSS)和无糖DMEM作为OGD介质,OGD 10、30和60 min并复氧复糖24 h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N9小胶质细胞形态变化,四氮唑盐复合物(X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变化,比较分析不同OGD持续时间和不同介质产生的结果差异。结果氧糖剥夺/复氧复糖后,各OGD处理组不规则细胞比例增多,部分细胞发生皱缩,细胞轮廓不清,折光度较差,细胞密度减小。各BSS介质的OGD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N9小胶质细胞的活力产生不同程度降低,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OGD处理组相比,OGD 30 min组和OGD 60 min组细胞活力低于OGD 10 min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无糖DMEM介质的OGD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N9小胶质细胞的活力产生不同程度降低,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着OGD处理时间的延长,细胞活力逐渐减小,各OGD处理组间细胞活力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OGD 10 min处理后,无糖DMEM介质组细胞活力比BSS介质组细胞活力高(P<0.01),OGD 30 min处理后,无糖DMEM介质组细胞活力仍比BSS介质组细胞活力高(P<0.05),OGD 60 min处理后,2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GD处理后,N9小胶质细胞形态发生改变,细胞活力与OGD持续时间呈负相关,体外小胶质细胞的OGD模型制备成功。模型中,2种OGD介质对细胞活力影响的差别随着OGD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缩小并最终消失。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短期睡眠剥夺对小鼠海马脑区代谢的影响。方法 采用改良多平台水环境法建立睡眠剥夺模型。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睡眠剥夺24 h组和睡眠剥夺48 h组。采用旷场实验评价小鼠焦虑样行为,采用糖水偏好实验、强迫游泳和悬尾实验评价小鼠的抑郁样行为;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对小鼠海马脑区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γ-氨基丁酸(GABA)、二羟基苯乙酸(5-DOPAC)、高香草酸(HVA)6种单胺类神经递质及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丝氨酸(Ser)、牛磺酸(Tau)4种氨基酸的含量进行测定;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每组小鼠海马脑区胶质细胞表达量。主要指标为单胺类神经递质与氨基酸含量的测定。结果 行为学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睡眠剥夺24 h组糖水偏好率上升,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悬尾不动时间显著缩短,旷场总运动距离增加;睡眠剥夺48 h组糖水偏好率下降、强迫游泳及悬尾不动时间延长,旷场总运动距离降低。单胺类递质HPLC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ClC-3氯通道在氧糖剥夺所致小胶质细胞表型转化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小胶质细胞株(BV-2)制备氧糖剥夺模型,分别给予氯通道阻断剂DIDS和NPPB预处理BV-2细胞?通过MTT活性测定确定BV-2细胞损伤及药物的有效浓度;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细胞表型相关分子,如M1型相关分子[肿瘤坏死因子-?琢(tumor necrosis factor-?琢,TNF-?琢)?白介素-1β(interleukin 1?茁,IL-1?茁)?CD86]和M2型相关分子[转化生长因子?茁(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TGF-β)?CD206]mRNA水平的表达;通过RNA干扰的方法下调ClC-3的表达,再给予氯通道阻断剂DIDS和NPPB干预,进一步检测细胞的MTT活性,观察药物作用效果?结果:预先给予DIDS(1和10 μmol/L)和NPPB(1 μmol/L)能够改善氧糖剥夺所诱导的BV-2细胞MTT活性下降,抑制M1型相关分子如TNF-?琢?IL-1?茁和CD86的表达并促进M2型相关分子(TGF-?茁和CD206)的表达;通过RNA干扰下调ClC-3的表达,能够消除DIDS和NPPB的作用?结论:ClC-3氯通道参与调控氧糖剥夺所致小胶质细胞的表型转化,阻断ClC-3氯通道抑制氧糖剥夺诱导小胶质细胞向M1型转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睡眠调节中枢下丘脑腹外侧视前区(VLPO)与觉醒调节关键区域结节乳头体核(TMN)之间的联系在大鼠睡眠-觉醒周期调控中的作用.方法 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TMN+ACSF&VLPO+ ACSF组)与实验组(TMN+ ACSF&VLPO+ L-Glu组,TMN+ Bic&VLPO+ ACSF组,TMN+Bic&VLPO+L-Glu组),采用脑立体定位技术确定大鼠VLPO以及TMN插管位置并进行核团内微量注射和多导睡眠描记技术等方法观察和记录大鼠睡眠的变化.结果 与TMN+ACSF&VLPO+ACSF组(n=8)相比,TMN+ACSF&VLPO+L-Glu组(n=7)VLPO内微量注射L-谷氨酸(L-Glu)可使大鼠觉醒减少(42.30±3.75,P<0.01),非快动眼睡眠(NREM)和总睡眠时间(TST)增多(61.97±3.41,P<0.01;77.68±3.74,P<0.01),快动眼睡眠(REM)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TMN+ACSF&VLPO+L-Glu组(n=7)相比,TMN+Bic&VLPO+L-Glu组(n=8)中荷包牡丹碱(Bicuculline,Bic)和L-Glu相继分别微量注射于TMN和VLPO后,大鼠觉醒增加(79.22±3.93,P<0.01),NREM(34.82±3.23,P<0.01)和REM(5.97± 1.10,P<0.05)以及TST(40.79±3.92,P<0.01)减少,即TMN注射Bic可拮抗L-Glu在VLPO引起的促睡眠作用.结论 VLPO可通过GABAA受体抑制TMN神经元活动而产生促睡眠作用.  相似文献   

8.
刘琳  李晶莹  曹丽丽  杜俊蓉 《西部医学》2021,33(11):1570-1573
目的 探究自然杀伤细胞活化受体(NKG2D)在氧糖剥夺损伤小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变化及炎症反应中的潜在作用。方法 建立小鼠神经元细胞HT22氧糖剥夺(OGD)模型,造模19小时后复氧复糖,分别收集正常条件培养基(Control)和OGD培养基(Model)刺激小鼠BV2小胶质细胞。CCK-8法检测HT22和BV2细胞活性;qPCR检测BV2细胞中NKG2D受体信号通路及炎症因子表达;ELISA法检测BV2细胞培养上清中炎症因子含量。结果 OGD可介导HT22神经元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P<0.01),但OGD上清对BV2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P>0.05)。与Control组比较, NKG2D受体及其H60配体、接头蛋白DAP10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上升(P<0.01),但RAE-1与MULT1配体未见明显变化(P>0.05);同时,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Model组BV2细胞中的mRNA水平及培养基中的蛋白含量均明显上升(P<0.01)。结论 氧糖剥夺可诱导BV2细胞H60/NKG2D、下游效应器DAP10及炎症因子表达。提示NKG2D受体信号通路可能在脑缺血后小胶质细胞的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丘脑网状核在大鼠睡眠-觉醒周期中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丘脑网状核(Rt)对大鼠睡眠-觉醒周期的影响.方法 采用脑立体定位技术确定Sprague-Dawley大鼠双侧Rt插管位置并进行核团埋管,同时安装脑电和肌电电极用于记录大鼠皮层脑电活动和肌电活动.运用多导睡眠描记技术观察Rt内微量注射药物后大鼠睡眠-觉醒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Rt内微量注射L-谷氨酸(L-Glu)后与对照组比较觉醒时间增加[ 分别为(53.3±4.9)%,(40.9±5.3)%,P <0.01],睡眠时间减少[ 分别为 (46.7±4.9) %,(59.1±5.3)%,P <0.01];而微量注射γ-氨基丁酸 (GABA),环磷酸腺苷 (cAMP) 引起睡眠时间分别增加 14.0 %( t = 3.136, P <0.01) 和 12.2 % ( t =3.187,P <0.01),觉醒时间分别减少20.3 % ( t = 3.136,P <0.01) 和 21.7% ( t = 3.003,P <0.01).Rt内微量注射吗啡引起觉醒时间增加[ 分别为(43.2±7.7)%,(32.6±6.1)%,P <0.01 ],睡眠时间减少[ 分别为 (56.8±7.7)%,(67.4±6.1)%,P <0.01],而微量注射阿片受体阻断剂纳络酮可阻断吗啡的促觉醒作用 ( t =2.538,P <0.05). 结论 Rt参与大鼠睡眠-觉醒周期的调节,兴奋Rt可促进觉醒,抑制Rt 可促进睡眠;并且Rt可能是阿片类物质参与睡眠调节的中枢靶区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视网膜Muller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在大鼠视神经切断后的变化特点.方法应用大鼠视神经完全横断模型,随机分为术后1d、3d、7d、14d4个损伤组和假手术组(每组n=5);分别用Muller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标记物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OX-42,进行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一过氧化物酶连结(sP)法染色,以显示视网膜Muller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变化.结果在视神经切断后,大鼠视网膜Muller细胞GS阳性产物立即增粗、深染,并与周围细胞紧密联系在一起,3d达高峰,14d明显减弱;小胶质细胞OX-42的阳性产物表达在视神经切断后7d明显增强,14d达高峰.结论视神经切断后大鼠视网膜Muller细胞反应性增生,小胶质细胞被激活,但反应高峰晚于Muller细胞,其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核因子-кB参与马桑内酯激活小胶质细胞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致痫剂马桑内酯引发体外培养小胶质细胞激活的细胞内机制.方法应用马桑内酯(CL,25μmol/L)作用于培养的新生大鼠的小胶质细胞,免疫细胞化学观察小胶质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及其核转录因子NF-кB的表达情况.结果 CL刺激后小胶质细胞形态多为阿米巴形活化表现;刺激10 min内NF-кB核表达细胞显著增多(P<0.01),l h达高峰(97.37±1.94)%,PDTC(100μmol/L)可抑制其核表达.结论致痫剂马桑内酯可快速激活小胶质细胞,其激活的细胞内机制可能与核因子-кB的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12.
吴燕平  李浩  尤洁   《四川医学》2022,43(12):1246-1249
<正>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约占急性脑血管病的20%~30%,年发病率为(60~80)/10万人,急性期病死率约为30%~40%[1],其高发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经济负担。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重要的免疫细胞之一,在脑出血后生理病理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一致认为小胶质细胞在脑出血后可能发挥着双重作用,其具体机制可能与小胶质细胞的不同表型相关。  相似文献   

13.
Orexin在睡眠-觉醒中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宸宸 《中外医疗》2010,29(5):177-177,180
Orexins是一组神经肽,分为orexin A、orexin B(OXA、OXB)2种,它们来源于同一前体。Orexins主要由下丘脑外侧区一组特定的神经元产生,通过其神经纤维的直接投射或释放入脑脊髓液作用于靶位点,激活2种G蛋白耦联的细胞表面受体OX1R、OX2R,参与了许多生理活动的调节。其中除了调控摄食行为外,在睡眠-觉醒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对Orexin在睡眠—觉醒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景胜  黄静  包晓航  周功锐  王颖  杨天德 《重庆医学》2015,(11):1469-1471
目的:观察丙泊酚麻醉对新生小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AST)和小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将健康同窝日龄7d(P7)C57小鼠15只,随机分为丙泊酚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和10%脂肪乳对照组,每组5只,所有小鼠从P7开始接受药物处理。高、低剂量组分别腹腔注射丙泊酚60、30mg/kg;对照组腹腔注射同等体积的10%脂肪乳。药物处理24h后取材,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ST标记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与小胶质细胞标记物离子钙接头分子(Iba1)在海马内的表达。结果丙泊酚高剂量组小鼠海马齿状回分子层中GFAP标记的AST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低剂量丙泊酚对新生鼠海马中AST数量无显著影响;高剂量和低剂量丙泊酚均显著性降低海马小胶质细胞数量(P<0.01)。结论丙泊酚抑制新生小鼠海马AST和小胶质细胞的发育,且存在剂量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离、纯化和原代培养小鼠的小胶质细胞并检测该细胞中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40(RIPl40)的表达模式.方法:以McCarthy等的经典培养方法为基础进行小鼠小胶质细胞的分离,以不换液营养缺失法、机械振摇法纯化和培养小鼠小胶质细胞;用CD11b(MAC-1)对分离的小鼠小胶质细胞进行鉴定;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免疫印迹法检测RIP140 mRNA和蛋白质在小鼠原代小胶质细胞中的表达模式:用免疫细胞化学确定RIP140在小胶质细胞中的定位表达模式.结果:成功对小鼠小胶质细胞进行了分离、纯化和培养;mRNA和蛋白表达分析显示,RIP140在小鼠原代小胶质细胞中确有表达,免疫组化结果提示RIP140主要在小鼠小胶质细胞的细胞核中表达.结论:利用McCarthy经典改良方法可成功分离纯化出高纯度小鼠原代小胶质细胞;小鼠原代小胶质细胞确实表达RIP140,以细胞核表达为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表面活性蛋白A (SPA)在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及其炎症调节作用。方法分别采用免疫荧光双染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SPA在健康大鼠脑组织的星形胶质细胞、体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采用不同浓度(1、5、10μg/mL)脂多糖(LPS)培养液培养人星形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24 h,10μg/mL LPS培养液培养人星形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2、4、8、16、24 h,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中SPA的表达情况。将人星形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随机各分为LPS组(含有5μg/mL LPS的培养液)、LPS+SPA组(含有5μg/mL LPS和0.5μg/mL SPA的培养液)、SPA组(含有0.5μg/mL SPA的培养液)和对照组(未加入任何处理因素的培养基)。各组细胞培养8 h,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中TLR4和NF-κB p65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各组培养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结果 SPA在大鼠脑组织的星形胶质细胞中表达,在体外培养的人星形胶质细胞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高效可同时得到小鼠脊髓源的原代星形胶质细胞与小胶质细胞的分离、纯化、培养方法.方法 显微镜下剥离胎鼠脊髓,剪碎后经机械吹打、自然沉降制成细胞悬液,接种于多聚赖氨酸包被的培养瓶,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高糖培养基培养得到混合胶质细胞;当细胞汇合度>90%时,采用恒温定轨摇床振荡结合传代除杂的方法获...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热射病小鼠脑组织中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变化情况,初步探讨小胶质细胞在热射病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小动物环境模拟舱建立温度(41.2±0.5)℃,相对湿度(60±2)%的热暴露损伤模型,将57只BALB/c雄性小鼠分为正常组和热射病1、6、24 h组.Real-time PCR检测大脑皮层M1型极化标志物TNF-α、CD45和CD11b的表达,以及M2型极化标志物Arg1、FIZZ和CD206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脑皮层CD45、CD11b、FIZZ和CD206的表达.免疫组织荧光技术检测CD45和CD206的分布和共定位表达.结果 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M1型极化标志物TNF-α、CD45和CD11b在热损伤后1h达高峰,而M2型极化标志物Arg1、FIZZ和CD206在热损伤后24 h达高峰(P<0.01).Western blot检测M1型极化标志物CD45及CD11b的蛋白表达量,在1h后显著升高,随后逐渐下降,24 h后最低;M2型极化标志物FIZZ与CD206的表达趋势并不完全一致,但二者均在24 h后显著升高并达峰值(P<0.01).免疫组织荧光染色结果显示CD45和CD206共定位表达于热射病小鼠大脑皮层,且分别在热损伤后1h和24 h荧光光密度增强.结论 热射病后小鼠脑组织小胶质细胞出现明显活化,其活化的规律表现为热射病后1h主要为M1型极化,而在热射病后24 h则主要表现为M2型极化,这种变化形式可能与热射病后出现的中枢神经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9.
小胶质细胞属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是神经系统中发挥免疫功能的主要细胞.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发生轻微病理变化变化时即可迅速活化并行使吞噬作用.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是主要的清道夫细胞,同时可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功能.小胶质细胞形成的免疫网络具有免疫监视和调控功能,能够杀伤入侵的微生物,清除变性的细胞碎片,分泌生长因子促进组织修复,有助于恢复组织动态平衡.小胶质细胞向脑源性巨噬细胞分化时还可分泌某些蛋白酶、细胞因子、活性氧中间体、活性氮中间体等,这些物质过多地释放在继发性脑损伤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干预小胶质细胞的激活过程或阻止其释放细胞毒性代谢物,可能对避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神经元死亡具有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Orexin双受体拮抗剂(Suvorexant)对慢性睡眠剥夺模型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探讨星形胶质细胞在Orexin系统影响睡眠剥夺小鼠学习记忆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8~10周的野生型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溶剂对照组、睡眠剥夺组和Suvorexant干预组,通过睡眠剥夺仪器模拟人工轻抚的方式对小鼠进行睡眠干扰4周,每天干预20 h, Suvorexant干预组在睡眠剥夺期间同时给予Suvorexant腹腔注射(30 mg/kg, 4周);通过Morris水迷宫评价小鼠空间学习记忆,并通过免疫组化和蛋白质印迹观察Orexin-A在下丘脑外侧区的表达改变以及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小鼠海马区的表达情况。结果 睡眠剥夺4周后Orexin-A在下丘脑外侧区表达明显增加;干预期间各组小鼠体质量改变无差异;Suvorexant治疗对慢性睡眠剥夺小鼠的学习记忆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与睡眠剥夺组相比,小鼠逃避潜伏期降低,平台穿越次数增多(P<0.05);GFAP蛋白在睡眠剥夺小鼠海马表达量增多。形态学表现为细胞呈反应性,即胞体增大,突触变长,阳性表达明显增多;而与睡眠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