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痛风"源流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代对痛风的认识多有分歧,有倡痛风即白虎历节风说,有倡痛风即行痹说,有倡痛风即痛痹说,有倡痛风即痹证说.但后世医家多认为痛风属于痹证或痹病.痛风的概念应规范化,具体分为广义的痛风与狭义的痛风,广义的痛风即相当于中医的痹证或痹病,狭义的痛风属于广义痛风的一种证候(饮酒湿痰痛风),相当于西医的痛风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2.
痛风属中医痹证范畴,脾肾阳虚是高尿酸血症、肥胖与代谢综合征的内因;湿、浊、瘀内停脏腑营血、痹阻脉络为痛风的基本病机;温阳化湿、泄浊祛瘀为痛风的基本治法。  相似文献   

3.
痛风属中医"痹证"范畴,痛风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包括通过分型进行辨证施治;非药物疗法如针灸、药物敷贴、放血疗法等外治法以及单方验方等方法。痛风的中医药治疗疗效稳定,取得一定的降尿酸效果。  相似文献   

4.
鸡鸣散治疗痛风二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痛风为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认为,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以血清尿酸增高、关节红肿热痛反复发作,关节畸形、痛风石逐渐形成为主要临床特征。古代医籍中也有相同的病名,但中医所言痛风,系指痛痹久而不愈而言。因此,二者在概念上不能混淆,痛风可归属于中医学的“痹证”范围。 笔者在西医学习中医期间,在苏中德老师的指导下,用鸡鸣散治疗痛风,均获得了较  相似文献   

5.
现代医学所称风湿热,属于中医痹证,以及后世医家所谓厉节、痛风的范畴。中医所谓的痹证,根据“痹论”及后世有关论痹内容来看,凡筋骨、肌肉、关节沉重疼痛,肌肤麻木不仁,或如虫行,或屈伸不利,筋脉挛缩,关节肿瘤统称为痹。可见中医所论的痹证是包括风湿热之关节炎、发热诸症。但痹证并不等同于风湿热。  相似文献   

6.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以血清尿酸增高、关节红肿热痛反复发作、关节畸形、痛风石逐渐形成为主要临床特征。本病属中医“痹证”范畴。这里为痛风患者介绍几则行之有效的食疗验方,供选用。  相似文献   

7.
王凡 《江苏中医药》2015,47(8):33-35
倪青主任医师认为,痛风属于中医痹证范畴,饮食不节、禀赋不足、年高体衰是痛风发病的主要原因,脾肾不足、湿热内生是痛风发病的基本病机,临证治疗应注重滋肾健脾、清热利湿,同时灵活运用行气化瘀、除浊解毒之法。  相似文献   

8.
明代医家孙一奎在辨治痹证时首先指出朱丹溪将痹证以痛风命名所造成的因名迷实之弊,重视辨证论治。其论治痹证多从五脏按经选药;孙氏以温补著称,在辨治痹证时常选用温补肾阳的药物,以达阳中求阴之目的;在用药方面又善于应用动物类药:在选用祛风药物时多选防风。这些辨治痹证的方法对后世影响颇深,对当今中医临床辨治痹证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痛风是一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 ,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伴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 ,常累及肾脏引起间质性肾炎和尿酸肾结石形成。现就临床体会总结如下1 辨证求因 责之浊毒瘀滞痛风 ,中医临床多指因风寒湿气乘虚侵袭 ,经络痹阻 ,气血凝滞而致的以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及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痹证”,它与现代医学所讲的主要与血尿酸过高引起的痛风 ,非属一病。现代中医临床多因患者关节疼痛而诊断为痹证 ,并以祛风除湿法治之 ,关节症状虽可得暂缓 ,但不能有效降低血尿酸 ,有近效…  相似文献   

10.
<正> “痹”为闭塞不通之意。《金匮要略》名为历节,《诸病源候论》称为历节风,东垣、丹溪则有痛风、白虎历节等名称。西医目前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肥大性关节炎、痛风、结核性风湿症、红斑狼疮及皮肌炎累及关节者、炎症性肠病关节型等等均属中医痹证的范畴。关于痹证病因病机本文不作详细论述。叶天士作了颇有实用价值的概括:气血营卫内虚是致痹内在条件,风寒湿热  相似文献   

11.
痛风是一种晶体性关节病,在祖国医学中属于"痹证""历节""脚气"的范畴。本文认为痛风与湿邪的关系最为密切,而且痛风与湿邪产生的根本脾肾有紧密联系。痛风的中医治疗离不开祛湿。从湿邪论治痛风,对提高本病疗效,减少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根据其临床症状应属中医"痹证"范畴。该病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不足,肝肾亏虚;标实为浊瘀阻络;故治疗以"利湿治泄浊化瘀通络,调补肝肾气血"为大法。现将痛风之起源、病因病机、中药实验及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从而为临床治疗痛风提供参佐。  相似文献   

13.
痛风(Gout)是嘌呤代谢障碍所致的疑难病。目前中医学术界多将此病与中医学中的“痛风”等同。笔认为这种看法值得商榷。古代中医献所论“痛风”是指痹证。而有关“脚气”的某些论述则与痛风更相接近,现陈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治痹心悟     
痹证是由于外邪侵袭机体,导致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表现的病症。目前,风湿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均属中医学痹证范畴,此类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及相关知识的缺乏,工作压力增大,劳累过度等因素,使痛风发病率有所增加。痛风是机体长期代谢紊乱,而尿酸增高引起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高尿酸症、特征性的关节炎反复发作是其主要特征,严重时关节活动障碍和畸形、肾尿酸结石和痛风性肾病。痛风属中医痹证范畴,由湿浊瘀阻,留滞关节经络,气血不畅所致。其内因主要是先天禀赋不足和脾气虚弱,亦可由其他疾病内耗所致脾气虚弱或劳倦、饮食、情志所伤。其外因为过量饮酒及食膏梁厚味,损伤脾胃,引起脾的代谢障碍。中医认为中老年脏腑功能渐衰,且肥人多痰多…  相似文献   

16.
施建明  朱延涛 《新中医》2020,52(11):22-25
痛风是由单钠尿酸盐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属中医痹证范畴。西医治疗以抗炎镇痛及控制尿酸为主,仅能控制症状且停药后易复发。中医治疗痛风可根据病情选用内治或外治法,减少不良反应。中药内治法有四妙散、桂枝芍药知母汤、当归拈痛汤、萆薢渗湿汤;针灸疗法有电针、火针、刺血、微创针刀镜、刮痧等;中药外治法有中药外敷、离子导入、中药熏洗等。笔者对近几年相关文献进行概述,以期为痛风的治疗提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7.
痛风中医属“痹证”范畴,目前已成为一种世界流行的疾病.以欧、美国家的发病率最高,近年来我国也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本病虽然在早期没有生命的危险,但在中、晚期出现并发症会导致死亡.长期西药治疗毒副作用较大,故本文重点描述了中药通痹方治疗痛风的临床总结.  相似文献   

18.
古青 《北京中医药》2006,25(7):426-427
痛风属中医"痹证"范畴,是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以血清尿酸增高、关节红肿热痛反复发作、关节畸形、痛风石逐渐形成为主要临床特征,常可累及肾脏,引起尿酸肾结石和痛风性肾病.临床治疗本病有些体会,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9.
叶景华治疗痛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其特点是高尿酸血症,由此引起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结石沉淀,关节畸形,常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肾结石形成。本病可归属于中医“痹证”范畴。  相似文献   

20.
痛风以高尿酸血症、特征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结石形成为特点,痛风常与中心性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心脑血管病并发.从临床特点看,痛风属中医"痹证"、"历节病"等范畴,历代医家对痛风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多有论述,其中痰瘀互结贯穿于本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笔者现结合相关文献及临床经验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