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小蓉  张立 《海南医学》2001,12(12):54-55
本文通过对急性心肌梗塞后有无心绞痛发作 ,进行临床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分析 ,以探讨PIA的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造影特征 ,以期临床医生对此组高危患者进一步关注 ,采取更积极的治疗措施 ,从而改善其预后。1  对象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  1994年 1月至1999年 6月 4 2例符合WHO制定的急性心肌梗塞诊断标准患者。PIA的诊断需符合以下条件 :(1)心肌梗塞发病 2 4小时后至 2 8天出现的典型胸痛 ;(2 )胸痛持续时间较短 (多数 <2 0分钟 ) ,可被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自然缓解 ;(3)胸痛发作时可伴有心电图—过性ST—T改变 ,包括ST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2.
美国亚特兰大消息:研究表明,阿司匹林与溶血栓的链激酶联用可降低心肌梗塞(MI)的死亡率,在胸痛发作24小时内治疗的病人,其死亡率降低39%,在4小时内治疗的病人死亡率降低60%. 第二届国际心肌梗塞生存率研究(ISIS-2)(最大规模的一次急性心肌梗塞治疗试验)  相似文献   

3.
<正> Kiss等首先报告在急性心肌梗塞后10~12小时血清肌红蛋白的浓度发生改变。从此之后,其他学者也证实了绝大多数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入院后的短时间内,血清肌红蛋白浓度升高。Sylven报告了梗塞症状发作6小时入院的40例患者,发现其症状发作后1小时有20%的患者血清肌红蛋白浓度升高。本文在心肌梗塞症状发作后早期和6小时内每小时采血一次,测定血清肌红蛋白和肌酸激酶。并比较了两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材料与方法本文分两组研究。第一组:选择疑诊急性心肌梗塞70例病人。这些病人具有典型部位的胸痛,可伴有或无心电图改变。均在4小时内送入流动或医院冠心病监护病房。人院时及在48小时内每2小时抽血一次。应用白动比色法测定血清中肌酸激酶活性,放免法测肌红蛋白浓度。心肌梗塞的诊断标准根据  相似文献   

4.
早期复极综合征(Premature repolarizationsyndrome)是一种以ST段抬高为主的正常变异心电图。但少数病例可有不同程度的胸痛、心悸等症状,有时可呈严重,持续地心绞痛样发作.临床上常需与急性心肌梗塞、变异性心纹痛等各类疾患所致的ST段抬高相鉴别。兹将一例早期复极综合征误诊为急性前壁心肌梗塞报告于下。患者男性,60岁。因胸痛、心悸间断发作20  相似文献   

5.
我们熟知的典型心肌梗塞的症状是胸痛及左上肢疼痛或麻木,有胸痛者,使人想到急性心肌梗塞的可能;有少数患者(尤其老年人)症状不典型,起病症状多样化,常引起误诊或漏诊而延误治疗,以至造成不良后果。现将近四年来我们收治的无胸痛性急性心肌梗塞20例临床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20例病人中,男11人,女9人;年龄为44~82岁,60岁以上者16人;有心肌梗塞史者3人,高血压病史者1人,余均无高血压、糖尿病和心绞痛病史;20例病人中一周以内死亡5例(其中3例48小时内死亡)病危出院1例。临床表现:20例病人均无典型的胸骨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 (AMI)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的适应证、时机、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对 76例急性Q波型心肌梗塞患者行直接PTCA治疗并随访。结果 :76例患者共有 79支梗塞相关冠状动脉 ;78支再灌注成功 ,再灌注成功率为 98.7%。其中心肌梗塞溶栓疗效分级 (TIMI)Ⅲ级者 77支 ,TIMIⅡ级者一支 ;再灌注未成功一例 ,再灌注后冠脉急性再闭塞一例 ,死亡一例。随访无一例发生急性左心功能不全与心肌梗塞再发。结论 :急性心肌梗塞直接PTCA安全可行 ,对AMI时间超过 2 4h ,经内科药物治疗后临床上仍有明显胸痛的患者 ,亦可考虑直接PTCA。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的心包炎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较为常见的早期型(是由穿壁性心肌梗塞本身接触性炎症反应所致的并发症),发生于急性心肌梗塞后24~48小时内;另一种是晚期型,一般发生在心肌梗塞2~14周,也可早至心肌梗塞后第3天~第1周内,或迟至2年以后.晚期型心包炎特称为“心肌梗塞后综合征”或 Drssler 综合征.发病机理心肌梗塞后综合征,典型的起病是在急性心肌梗塞后数周,患者又有发热,胸痛,常被误诊为“新的心肌梗塞”。本综合征可能发生在小的心内  相似文献   

8.
<正> 通常心肌梗塞是以强烈的胸痛起病的。但对不伴胸痛,只有呼吸困难的病人作心电图检查时,发现相当例数是有急性心肌梗塞的表现。称为无痛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梗塞的死亡率极高。是作早期治疗的主要疾病。  相似文献   

9.
定义与概念:心肌梗塞后综合征(Posf-Myocardial infarctiou Syndrome)是由Dressler所命名,即是急性心肌梗塞发作后通常2~10周发生的胸膜炎、心包炎、肺炎。它与心肌梗塞的进展、再发、肺梗塞、心功不全等不同,其发生机理,一般认为是对坏死心肌的自身免疫现象起了重大作用。 Dresslr于1955及1956年报告了在他所工作的纽约Maimonides医院,观察到10名心肌梗塞后患者产生迁延性反复发热,胸痛,同时有心包、胸膜渗出液潴留等症状,这是以往教  相似文献   

10.
我院1992年10月至1996年10月,对5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采用尿激酶、蝮蛇抗栓酶、阿斯匹林方案进行溶栓治疗,疗效满意,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观察对象 急性心肌梗塞50例患者中,男33例,女17例。年龄28~70岁,平均60.5岁。其中前侧壁心肌梗塞26例,下后壁心肌梗塞21例,前壁 后壁心肌梗塞2例,心内膜下心肌梗塞1例。二、病例选择 持续胸痛≥半小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心电图相邻二个或更多导联ST段抬高≥0.2毫伏;发病时间≤6小时,年龄≤65岁(个别延长至70岁)三、溶栓方法 溶栓前查凝血时间(三管法或ACT法)。即刻口服阿斯匹林(非肠溶…  相似文献   

11.
从来一直认为,作为急性心肌梗塞发作时胸痛和休克的原因与化学性中间产物有关。其中之一,推测与具有强烈致痛作用和降压作用的缓激肽(brady-kinin)有关。作者曾报告于结扎犬冠状动脉2—5分钟后,冠状窦血中缓激肽增加,而且它的增加与心肌收缩性降低有着密切关系。这次作者以15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为对象,研究了心肌梗塞发病后不同时间血液中激肽类物质的消长和循环动态的变化。结果:①肘静脉血中激肽原(BKG)在发病后第二天很明显减少,以后逐渐恢复,在15—20天,大体上恢复到正常;股动脉血中BKG的变化,大体上与肘静脉相同。②肘静脉血中缓激肽(BK)从发病后第一天开始上升,第二天达最高峰,第六天急剧减少,以后逐渐恢复正常;股动脉血中BK也显示了同样变  相似文献   

12.
我们于1973年曾遇见1例在出现胸膜心包炎后7天,经多次心电图检查方始证实为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我们认为此例的胸膜心包炎可能系细小心肌梗塞所引起心肌梗塞后综合征的部分表现,兹报道如下。吴×,男,68岁。1973年9月9日晚和10日中午突然发作左胸痛和气促。疼痛不放射,亦与呼吸和体位改变无关。两次胸痛均持续15分钟后自行缓解。11日晨因胸痛再度发作而来院急诊。心电图avL导联除Q波宽0.03秒外,各导联ST-T波均  相似文献   

13.
晚近很多文献报导用链激酶治疗冠状动脉血栓形成伴急性肌心梗塞取得一定效果。研究报导经治疗后有效地使梗塞的冠脉重新通畅有效率达75~80%,从而减少了心肌梗塞的病发率和死亡率,且在用~(201)TL(铊)闪铄图定量测定时,可见该药能保护在急性心肌梗塞时缺血的心肌。Timmis等对95例心电图已证实为急性或即将心肌梗塞,并在胸痛发作5小时内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我科住院的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其中40岁以下(包括40岁)的19例—般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发现占全部心肌梗塞病人的3.93%,男女患者比例为5.3:1。女性患者发病平均年龄较男性患者发病平均年龄迟4.5年。伴有心源性休克和心力衰竭者死亡率较高。本文对年轻人急性心肌梗塞的病因、临床表现、预后等方面的资料进行了一般性探讨,部分资料与老年人心肌梗塞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5.
刘亮明 《大家健康》2013,(22):143-144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塞尿激酶治疗方式,探讨尿激酶治疗心肌梗塞效果;方法:将2012年04月-2013年05月492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随机平均分配成两组,即溶栓组和对照组,溶栓组行尿激酶(WK)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性一般治疗,两种治疗方式采用创伤性与非创伤性冠脉再通指标对比观察治疗心肌梗塞效果;结果:溶栓组冠脉再通患者共244例(再通率为99.19%),明显高于对照组再通患者144例(再通率为58.54%),具有显著统计学对比意义(P0.05);溶栓组近期死亡率0.81%,明显低于对照组死亡率6.1%,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胸痛缓解即发病平均时间为1.22h,对照组平均时间见为5.4h,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疗效显著,值得在以后急性心肌梗塞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血液动力学观点分析迟电位和左心室功能的关系。50例受检者,男42例,女8例,年龄35~73岁,平均56.8岁,均有心肌梗塞史,并符合以下标准:1.典型胸痛和血清酶改变,临床曾确诊为心肌梗塞;2.至少有一支主要冠状动脉狭窄≥70%;3.无其他心脏病4.无传导障碍,如左右束支阻滞或预激综合征。所有患者均于急性心肌梗塞发作3个月后  相似文献   

17.
我院1952—1972年共见急性心肌梗塞54例。诊断标准为:(1)心电图符合典型急性心肌梗塞。(2)尸检证实有新鲜心肌梗塞。从发病情况看,成都地区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现远较国内华北、华东地区为低。现将此组病例作初步分析,并提出几个问题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临床工作中,症状典型的急性心肌梗塞诊断多无困难,但无典型胸痛的急性心肌梗塞则有可能导致诊断失误。现将近年来我院和外院误诊的19例无典型胸痛的急性心肌梗塞病人误诊情况分析如下:临 床 资 料19例中男11例,女8例。年龄42岁~80岁,5例有高血压史,2例有冠心病史,5例有慢性气管炎史。经心电图检查证实9例为前间壁心肌梗塞,3例为下壁心肌梗塞,3例为广泛前壁心肌梗塞,1例为心内膜下心肌梗塞,3例为前间壁并下壁心肌梗塞,且19例病人血清心肌酶谱均呈阳性升高。2 误诊类型与分析1)以上腹痛、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误诊为急性胃炎9例,急性…  相似文献   

19.
美国纽约消息:贝拉医科大学心脏学Robert Roberts博士报告,一种新的简便易行的血液检查法,可在短时间内迅速诊断心肌梗塞(MI)。心肌梗塞诊断在胸痛后6小时之内进行最为重要。分析肌酸激酶(CK)-MR亚型诊断心肌梗塞的准确度,明显高于以往的CK-MB分析法,且确诊所需时间平均在1.5小时以内。 Roberts博士以1110名因胸痛进入急救室的患者为对象进行试验,其结果CK—MB亚型分析法,在发病后6小时内,MI检出率为95.7%,而原来的CK—MB分析法为48.0%。在住入冠心病监护病房(CCU)的患者中,实际已发生MI者约占1/3,若使用此  相似文献   

20.
国外许多学者对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心肌梗塞常规心电图曾进行许多研究,但仍无一致意见。我们动态地观察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心肌梗塞演变与梗塞前心电图对照,下述2例均根据发作性胸痛和心肌酶活曲线诊断为AMI(急性心肌梗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