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显微减压术治疗多平面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总结显微减压术治疗多平面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结果。方法: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对40例多平面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显微减压术治疗,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55~80岁,平均58岁;病程18个月~12年,平均32个月。40例均经CT或MRI检查诊断为多平面腰椎管狭窄,其中2个平面狭窄(L4,5和L5S1)20例,3个平面狭窄(L3,4、L4,5和L5S1)15例,4个平面狭窄(L2,3、L3,4、L4,5和L5S1)5例。术后根据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从疼痛、排尿功能障碍、腰部活动度、下肢肌力等方面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40例患者术后无伤口感染及神经损伤并发症,伤口均Ⅰ期愈合。每侧手术时间50~90min,平均70min;每侧术中出血量90~200ml,平均150ml。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2~52个月,平均30个月。根据MacNab标准对疗效进行评定:优28例,良10例,差2例。结论:对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重点应放在压迫引起症状的部位,而对无症状的部位不做预防性减压操作。显微减压术老年人更容易耐受,减轻了对腰椎后部结构的损伤,更容易进入椎管,有利于进行神经根减压。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改良显微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结果。方法 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对10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改良显微减压术治疗,其中男68例,女32例;年龄41~78岁,平均52岁。结果本组术后无神经损伤并发症,无伤口感染。手术时间50~90min,平均70min;术中出血量90~200mL,平均150mL。术后随访18~48个月,平均26个月。术后恢复率按Macnab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定,优68例,良25例,差7例,优良率为93%。结论对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重点应放在压迫引起症状的部位,而对无症状的部位不做预防性减压操作。改良显微减压术老年人更容易耐受,减轻了对腰椎后部结构的损伤,更容易进入椎管,有利于进行神经根减压。  相似文献   

3.
腰椎管狭窄症的针对性减压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根据腰椎管狭窄的因素、形式、范围和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减压术式 :全椎板切除治疗单纯中央管狭窄 8例 ;全椎板切除 小关节部分切除治疗严重的退变性中央管狭窄伴侧隐窝狭窄 12例 ;椎板间隙潜行扩大减压治疗椎板间水平的中央管狭窄伴侧隐窝狭窄 17例 ;半椎板切除 小关节部分切除治疗中央管一侧狭窄伴侧隐窝狭窄 13例 ;椎板间开窗减压治疗单纯侧隐窝狭窄 46例。同时行间盘突出髓核摘除 63例 ,腰椎不稳侧后方植骨融合 9例 (内固定 6例 )。结果 :本组 96例 ,平均随访 2年 8个月。疗效评定优良率 82 3 %。术后继发腰椎不稳 6例 (其中全椎板切除组 2例 ) ,发生率 6 2 5 %。再狭窄 4例 ,发生率 4 17%。腰椎融合失败 1例。结论 :针对性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手术疗效满意 ,并可减少继发性腰椎不稳和再狭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为临床常见病。传统的减压方法为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而广泛地切除腰椎后结构可能导致腰椎失稳。近年来 ,倾向避免传统的椎板切除减压 ,而行有限减压、尽量保留脊柱后部结构。自 1994年以来 ,我院选择性的采用“重建腰椎后结构椎管减压术”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3 9例 ,其中随访 12个月以上的 16例 ,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 本组 16例中 ,男 10例 ,女 6例。年龄 3 5~ 5 6岁 ,平均 48.6岁。病史 4.5~ 12年。16例患者均行腰椎X线、脊髓造影检查 :12例行 CT检查 ;所有患者均有腿部神经根损伤症…  相似文献   

5.
单侧入路显微内镜椎管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前瞻性对比研究评价单侧入路显微内镜椎管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2006年5月-2009年6月,收治79例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7例采用常规后路开窗减压术,B组42例采用单侧入路显微内镜椎管减压术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狭窄节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症状缓解情况,使用ODI改善率评定手术临床疗效,并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进行对比。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A组手术时间(75.0±25.7)min,术中出血量(140.3±54.8)mL,术后引流量(46.5±19.7)mL;B组分别为(50.4±18.2)min、(80.2±35.7)mL、(12.7±5.3)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7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9个月,平均16个月。A组5例发生并发症,1例为椎间隙感染,经保守治疗后痊愈;4例为术后腰椎不稳,经腰椎间融合联合脊柱内固定治愈。B组2例发生并发症,均为镜下硬膜小孔样撕裂脑脊液漏,行相应处理后治愈;随访时未发现腰椎不稳。两组术前VAS评分及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及末次随访时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B组术后24 h的VAS评分及术后1个月的ODI均较A组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ODI改善率得出的手术临床效果,A组优良率为89.2%,B组为92.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96,P=0.827)。结论相比后路开放手术,单侧入路显微内镜椎管减压术手术损伤小、术后恢复好,具有更好的早期临床效果,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显微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总结显微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结果。方法:自2001年9月至2006年5月,对87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显微减压术治疗。其中,男60例,女27例。年龄43~80岁,平均51岁。L3,42例,L4,547例,L5S138例。结果:87例均获随访,时间18~48个月,平均26个月。按Macnab腰腿痛评定标准:优52例,良28例,差7例,优良率92%。结论:对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重点应放在压迫引起症状的部位,而对无症状的部位不做预防性减压操作。这种显微减压操作老年人更容易耐受。  相似文献   

7.
不同开窗潜行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采用单纯开窗、间断开窗、连续开窗和交叉开窗潜行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173例,随访了168例,优良率达92.7%。不同开窗潜行减压具有手术创伤小,较好地保留了腰椎后部结构,既解除了对马尾和神经根的压迫因素,又维持了腰椎稳定性及其活动程度,减少了瘢痕粘连,达到了椎管减压的目的。临床随访表明不同开窗优于传统的椎板切除术。  相似文献   

8.
1990年 1月~ 1995年 6月我科开展腰椎板间开窗潜行椎管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48例 ,临床观察随访 1年以上疗效满意。1 临床资料本组 48例中男 2 1例 ,女 2 7例 ;年龄 32~ 6 5岁 ,平均45 2岁。病程 3个月~ 42年 ,平均 6 2年。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平片 ,并均做脊髓造影和CTM确诊为 :中央椎管狭窄 8例 ,其中L4 ,5狭窄 4例 ,L3~ 5狭窄 3例 ,L5S1狭窄 1例 ;侧隐窝狭窄 36例 ,其中单侧狭窄 16例 ,两侧狭窄 2 0例 ,4例合并神经根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 2 8例 ,其中L4 ,518例 ,L5S16例 ,L4 ,5及L5S14例。均采用手术治疗 ,…  相似文献   

9.
显微椎间盘镜在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显微椎间盘镜在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手术经后入路进行,借助显微内镜系统和特殊工具,完成椎管开窗、减压单侧单节段开窗减压76例,双侧单节段开窗减压14例,单侧双节段开窗减压5例,单侧双节段半椎板切除减压3例。结果 手术均获成功,术中减压彻底。术后第l天即下床活动,术前症状均得以缓解,术后6~24个月随访,所有病例均无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疗效评价:优81例,良14例,可3例。结论 借助特殊工具显微内镜下于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具有减压彻底、创伤小、适应证广、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和发生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腰椎管狭窄症既往手术治疗主要是椎管减压术式,我们在椎管彻底减压的基础上行病变脊柱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节段穹顶形开窗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采用多节段穹顶形开窗减压术式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共63例,其中2节段45例,3节段14例,4节段4例。平均随访1年5个月,用改良的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法(MJOA)进行疗效评分,并进行影像学观察。结果术前及随访MJOA评分,平均下降18.08分,优良率达92.1%,术后CT显示椎管直径明显增加(P<0.01)。结论多节段穹顶形开窗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疗效满意,椎管减压充分,对腰椎后柱结构破坏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节段开窗减压桥式成形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采用经椎板间隙开窗减压桥式成形术扩大中央椎管和神经根管,并摘除突出之椎间盘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共42例,其中单节段减压5例,双节段减压21例,3节段减压13例,4节段减压3例。结果42例随访6-79个月,根据JOA标准评定疗效:优12例,良24例,中4例,差2例(为发病前已有脊柱"S"形侧弯者);优良率85.7%。发生硬膜撕裂1例,脑脊液漏2例。除1例椎间盘突出复发再行手术治疗外,无腰椎滑脱发生。结论多节段开窗减压桥式成形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不仅对各病变节段减压彻底,而且有效保护了腰椎生物力学结构,术式合理,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Lumbar foraminal stenosis is a common disorder, with surgical treatment varying from simple decompression to interbody fusion. It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 but the effects of scoliosis on outcomes are unclear.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clarify long-term outcomes after microsurgical decompression of lumbar foraminal stenosis through Wiltse’s approach an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scoliosis on these outcomes. A total of 86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lumbar foraminal stenosis were prospectively followed after microsurgical decompression. They were categorized in multiple subcohorts with follow-up durations ranging from 6 months to 5 years. Outcomes were assessed using the Short Form 36 questionnaire (average physical scores and bodily pain scores). Local Cobb angle of the operative segment was measured preoperatively, and its effects on outcomes were analyzed. Average physical score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from 33.8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29.1–38.5) preoperatively to 59.5 (95% CI: 54.6–64.3) at 6 months postoperatively and remained improved for 5 years. Bodily pain score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from 23.7 (95% CI: 18.7–28.6) preoperatively to 56.3 (95% CI: 51.2–61.6) at 6 months postoperatively and remained improved for 5 years. Patients with preoperative scoliosis (local Cobb angle >10 degrees) had poorer outcomes: average physical scores were worse by 9.6 points (p = 0.07) and bodily pain scores were worse by 12.1 points (p = 0.02), compared with patients without scoliosis (local Cobb angle ≤10 degrees). Microsurgical foraminal decompression produced overall excellent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lumbar foraminal stenosis. Preoperative scoliosis attenuated these beneficial effects.  相似文献   

14.
单纯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合并退变性腰椎侧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纯减压治疗合并退变性腰椎侧凸的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及手术适应证,并观察退变性腰椎侧凸的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我院治疗并获得随访的单纯减压手术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合并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28例,其中男10例,女18例,年龄61~89岁,平均65.1岁。本组患者以间歇性跛行和根性疼痛为主要症状,无冠状位及矢状位的失平衡,前屈后伸动力位片无不稳定的表现,侧凸顶椎Nash—Moe旋转分级小于等于11°,左右侧屈位椎体间侧方滑移小于等于5mm。计算平均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腰痛及腿痛的视觉模拟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腰椎前凸角、侧凸角的变化。结果28例患者平均随访8.3年(5—16年),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95±16)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83±32)mL,1例行自体血回输,无异体血输入病例。脑脊液漏1例,经改变体位及换药局部处理后愈合;1例切口脂肪液化,经换药对症处理后愈合。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术后症状无加重,神经功能无恶化。术后1年随访及末次随访时腿痛视觉模拟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较手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痛视觉模拟评分虽较术前有所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腰椎前凸角减小,但进展缓慢,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腰椎侧凸角虽有所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合并退变性腰椎侧凸创伤小、并发症少,能够较好解除压迫,缓解神经症状,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较小,容易被老年人接受,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并注意责任节段的判断和处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选择性开窗减压术和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的椎板切除减压术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腰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选择性开窗减压术23例(A组),行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的椎板切除减压术20例(B组),比较和评价两种手术方法在改善患者疼痛、跛行等临床症状方面的效果。结果手术情况:A组平均手术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较B组长,平均出血量少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时间(23.6±2.4)个月。症状改善情况:A组下肢疼痛和麻木症状完全消失19例(82.6%),有不同程度的缓解3例(13.1%),基本上无改善1例(4.3%);B组完全消失17例(85.0%),缓解3例(15.0%)。A组跛行症状完全消失18例(78.3%),跛行症状基本消失仅偶尔出现者4例(17.4%),完全无缓解者1例(4.3%);B组跛行症状完全消失14例(70.0%),偶尔出现者6例(3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疗效评价:A组优14例(60.9%),良7例(30.4%),可2例(8.7%),优良率为91.3%(21/23);B组优13例(65.0%),良5例(25.0%),可1例(5.0%),差1例(5.0%),优良率为90.0%(18/2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737,P=0.081)。结论选择性开窗减压术和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的椎板切除减压术均为治疗腰椎管狭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具体选择何种术式需要综合患者自身情况及病变程度、范围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X-tube下肌间隙入路腰椎减压内固定加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10年3月~2011年10月在X-tube下经肌间隙入路行腰椎减压内固定加椎间植骨融合治疗椎管狭窄32例。术前、术后1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ODI及VAS评估患者疗效,并在x线片上观察患者椎间隙高度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本组手术平均时间60(55~70)min;手术切口平均长度3.5(3~5)cm;术中出血量平30(20~50)ml;平均住院时间6.5(6—7)d。术中无硬脊膜损伤发生。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21.6(12~31)个月。手术切口均I期愈合,无术后感染发生。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ODI评分分别为38.96±1.68、16.28±3.12和3.60±1.40,VAS评分分别为7.16±0.78、2.56±0.76和1.04±0.70,三者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1月和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分别为(13.48±0.56)mm和(12.41±0.87)mm,较术前(8.86±0.79)mm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X—tube下经肌间隙入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入路,经该入路行腰椎减压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双侧椎板间开窗治疗稳定型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双侧椎板间开窗治疗稳定型腰椎管狭窄症的方法、适应证和疗效。方法83例稳定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均行双侧椎板间开窗治疗。结果76例平均随访1.5(0.5—6)年。疗效采用Nakai评分标准:优59例,良11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92.1%。1例因多节段双侧椎板间开窗导致医源性腰椎失稳行二次手术。结论双侧椎板间开窗法是治疗稳定型腰椎管狭窄症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影像诊断技术的飞速发展,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发病率明显升高,成为是老年人腿痛的重要原因,也是腰椎手术的常见病。在治疗上主要有手术和非手术治疗两大类。本文就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的方法,如椎板减压、融合固定、非融合固定及微创MED等的应用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9.
腰神经根管减压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了1985年~1994年的178例腰神经根管减压术.该组病例腰神经根的致压因素中,腰椎间盘突出53例,腰椎间盘膨出合并黄韧带肥厚48例,关节突增生28例,椎体后缘 增生19例,纤维粘连带压迫11例.椎体假性滑脱15例,神经根袖囊肿4例.其中158例术后经平 均4.8年的随访,疗效优良率95.0%。该手术的要点是针对致压因素,彻底解除神经根压迫.优点 为神经根减压充分,并保护了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