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肱骨髁上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儿童骨折类型,对于严重移位的,或肿胀明显,或伴有神经损伤的肱骨髁上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是必要的。其肘内翻畸形是最常见的并发症。我院自1998年6月-2005年5月设计采用改良手术法治疗62例严重肱骨髁上骨折,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62例,男39例,女23例;年龄4~12岁。左侧35例,右侧27例;伸直型55例,屈曲型7例;伴尺侧移位39例,桡侧移位5例。术前经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失败40例。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5例,神经挫伤4例,其中桡神经1条,正中神经2条,尺神经1条。伤后24 h内手术23例,2~7 d手术30例,8~1…  相似文献   

2.
肱骨髁上楔形截骨钢板内固定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索改进肘内翻手术内固定技术的方法。方法 取上臂远端外侧直切口 ,暴露肱骨截骨面。截骨前在截骨线近侧用 1枚螺钉将钢板固定 ,但不拧紧螺钉。将钢板旋向肱骨近侧 ,露出截骨线后作肱骨髁上楔形截骨。分别自截骨线远侧和近侧各拧入 1枚螺钉。术后用长臂石膏托固定于屈肘 90°、前臂中立位 3周。结果  12例患儿畸形均矫正并有平均 4 .8°提携角 ,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随访 1~ 3年 ,所有病例无复发。结论 采用三孔小钢板作肘内翻截骨后内固定损伤小、操作简单、固定确实 ,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改良手术入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2月~2007年12月我院采用肘后侧切口再于肱三头肌内外侧边缘入路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25例,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肘内侧入路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6年2月至2010年1月单纯行肘关节内侧入路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25例,男10例,女15例;年龄4~12岁,平均7岁.伸展型23例,其中伸展尺偏型15例,伸展桡偏型8例;屈曲型2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无神经、血管损伤表现.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 ~ 48个月,平均36个月.手术切口均获一期愈合,功能恢复良好,无肘内外翻畸形,无血管损伤发生,1例患者术后出现患肢无名指和小指麻木,考虑为术中牵拉尺神经所致,术后5d消肿后症状消失.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9例,良15例,可l例,优良率为96.0%.结论 单纯肘内侧切口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创伤小,并发症少,是手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较好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5.
张川  张作君  赵明  昌中孝 《中国骨伤》2012,25(8):690-693
目的:探讨改良穿针并外张力带固定治疗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2月至2010年11月采用肘外侧切口、改良穿针(内外髁交叉并外髁辅助穿针)并外侧外张力带固定(交叉针尾相互钩绕)法治疗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79例,其中男47例,女32例;年龄2.5~14岁,平均8.7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h~8d。记录手术前后肘关节活动度及提携角,按照Flynn评定标准评定疗效。结果:61例获得随访(18例失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3.5个月。根据Flynn评定标准:优53例,良7例,可1例。结论:采用外侧小切口复位后行改良穿针并外侧外张力带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具有固定牢固、恢复快、并发症少的特点,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较理想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与传统外侧入路比较,探讨改良外侧入路切开复位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 方法采用前瞻性的研究方法,自2004年1月至2007年5月,将76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有34例采用改良外侧入路和42例采用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比较改良外侧入路和外侧入路切开复位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指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后并发症、克氏针在位状况及Flynn肘关节功能评定.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9~24个月,平均19个月.改良外侧入路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外侧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外侧入路组手术并发症包括:克氏针松动移位2例,肘关节活动范围减少4例,发生率为17.6%(6/34).外侧入路组手术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1例,克氏针松动移位5例,尺神经损伤2例,肘内翻2例,肘外翻1例,肘关节活动范围减少8例,发生率为45.2%(19/4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80,P<0.05).Flynn肘关节功能评定结果,改良外侧入路组满意率为94.1%(32/34),而外侧入路组满意率为73.8%(31/42),两组比较筹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65,P<0.05).结论 改良外侧入路切开复位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能取得较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内侧入路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聂宇 《临床骨科杂志》2011,14(2):147-149
目的评价肘内侧入路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肘内侧入路、克氏针内固定、石膏外固定治疗86例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结果 86例均获随访,时间5-36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无一例发生内固定移位;2例于术后出现轻度肘内翻畸形。肘关节功能根据F lynn评价标准:优81例,良5例。3例合并神经损伤患者6个月康复。无Volkmann缺血性肌挛、骨化性肌炎、缺血性肌坏死等并发症。结论肘内侧入路交叉克氏针内固定创伤小、并发症少且内固定可靠,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应用组合式植骨内固定方法治疗肱骨髁部骨不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改进的植骨内固定方法治疗肱骨髁部骨不连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12例,男5例,女7例;年龄16~59岁,平均32.5岁。4例并发神经损伤,肘关节平均屈伸活动度45°(10°~55°)。均应用组合式植骨 组合式内固定方法重建肱骨髁部。结果:12例均得到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26个月。术后12例均获得临床愈合,平均临床愈合时间为术后4.5个月(3.5~10.0个月)。所有病例术后疼痛均明显减轻,肘关节屈伸活动度明显改善。按照HSS肘关节评分标准,术前平均(57.16±1.75)分与术后平均(89.53±2.67)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6.317,P<0.01)。结论:组合式植骨 组合式内固定方法符合生物力学原理,真正实现肱骨髁部的解剖重建和多点位、多维空间的加压固定,同步实现骨愈合与关节功能康复,是治疗肱骨髁部骨不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黄健林 《中国骨伤》2011,24(8):675-677
目的:探讨双侧克氏针结合外侧可吸收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至2010年采用双侧切口切开,交叉克氏针并可吸收张力带内固定治疗82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男53例,女29例;年龄5~12岁,平均7岁。根据骨折临床愈合后肘关节屈伸功能及肘部提携角结果,按Flynn评定标准综合评定疗效。结果:82例均获随访,时间0.5年,肘关节屈伸活动受限(2.8±3.7)°,提携角(12.7±2.2)°。依据疗效评定标准,优80例,良2例。结论:采用双侧切口交叉克氏针并可吸收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能早期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具有创伤小、固定牢固、恢复快的特点,是目前手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手术治疗儿童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14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的治疗方法并总结经验。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儿童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14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男10例,女4例;年龄2~12岁,平均5.8岁。初步诊断均为MilchⅡ型骨折,其中失治误治11例,保守治疗后骨折移位不愈合3例。轻度肘外翻畸形2例;伸肘障碍10例,受限15°~60°;活动时有疼痛6例。14例患儿损伤至手术时间32~176 d,平均62 d,均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根据改良An-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评价肘关节功能。结果:14例均获随访,时间1~3年,平均1.8年。无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骨骺无菌性坏死、肘内翻或外翻畸形发生,5例有外髁部轻度突起畸形,3例仍有轻度伸直受限。X线片示术后4~8周骨痂生长,关节平面基本恢复,5例有骨刺形成,3例出现骨骺早闭迹象,肱骨外髁增大2例,出现鱼尾样畸形2例。改良An-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平均95.2±3.6,优13例,良1例。结论:对于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手术能有效恢复肘关节外观和功能,近期疗效满意,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18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伸直型16例,屈曲型2例;Gartland型Ⅱ15例,Ⅲ型3例),应用G randfix可吸收螺钉行内固定手术,观察术后伤口恢复、肘关节功能、骨折愈合、术后并发症及手术部位的炎症异物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本组18例均获随访,平均8(3~12)个月,伤口均一期愈合,无异物反应,无骨折不愈合及肘内、外翻畸形,无神经血管迟发性损伤。疗效评价:优15例,良2例,可1例。结论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疗效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切开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陈旧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传统克氏针与可吸收螺钉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陈旧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2006年9月收治的儿童肱骨外髁陈旧性骨折20例,8例采用克氏针、12例采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结果平均随访1.2(1~1.5)年,疗效评定:优19例(克氏针固定7例,可吸收螺钉固定12例);可1例(克氏针固定)。结论可吸收螺钉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陈旧性骨折效果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臂引导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行双切口入路微创内固定术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10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取肘外侧髁切口为主内侧髁切口为辅的"一主一辅"双切口入路,C臂引导下行肱骨髁上骨折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结果本组均获随访,平均3.5(2-5)个月。术后3 d复查X线显示均达解剖复位。本组无术中神经损伤及切断肱三头肌,无感染及术后内固定松动移位发生。骨折均在12周内达骨性愈合,其中6周愈合4例,8周愈合5例,12周愈合1例,无一例骨化性肌炎。肘关节功能按Cassebaum标准评定疗效,优8例,良2例,优良率100%。恢复良好。结论该切口术式对伸肘结构损伤小,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14.
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18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均属GartlandⅢ型,均行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结果平均随访6(3~12)个月,所有骨折术后平均8.8(6~12)周愈合。参照F lynn临床功能评定标准:优13例,良2例,一般3例,优良率为83.3%。结论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是一种安全、简便、损伤小、固定可靠、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有限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采用有限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15例。其中:C1型10例,C2型4例,C3型1例。评估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患者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15例患者术后获12~24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骨盆前环手术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平均分别为61 min、92 mL;后环手术平均分别为71 min、165 mL。术中均无重要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1例耻骨处伤口发生浅表感染,经换药治愈。骨折复位按Matta影像学评分标准评定:解剖复位10例,满意复位4例,可1例。骨折愈合时间为2~6个月,平均2.9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骨盆骨折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2例,良2例,可1例。结论通过有限切开复位和钢板内固定可以对Tile C型骨盆骨折进行良好的显露和牢靠的固定,并且不需要暴露神经、血管等结构,具有微创特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运用微型钛板治疗复杂桡骨头骨折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1例复杂桡骨头骨折患者,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微型钛板内固定的方法治疗,其中MasonⅡ型14例,Ⅲ型7例。均采用肘关节后外侧切口,骨折复位后克氏针辅助固定,再行指骨钛板螺钉固定,确认关节面平整,关节旋转及伸屈运动无阻碍。术后予石膏外固定2~4周,石膏拆除后开始渐进的功能锻炼。结果本组手术时间50~80 min,平均(65±15)min。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5(5~24)个月,术后3~5个月骨折均获骨性愈合,肘关节屈平均115°(110°~125°),伸平均5°(0°~10°),旋前平均55°(50°~60°),旋后平均50°(40°~60°)。1例遗留轻度肘关节疼痛;无肘关节外翻不稳定及创伤性关节炎发生。根据Broberg和Morrey评分评价肘关节功能:优8例,良10例,可3例,优良率85.7%。结论运用微型钛板固定桡骨头骨折安全可行,能更好地恢复桡骨头关节面的解剖结构,并有效固定,为早期肘关节功能锻炼提供了稳定性,有利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18.
AO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探讨复杂跟骨骨折治疗方法及AO钢板内固定价值。方法 自 1998年 3月至 2 0 0 3年 10月应用AO钢板治疗累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 2 7例 ,术中注意关节面复位及Gissane角和B¨ohler角的恢复。结果  2 7例病人经 8个月~ 3年 (平均 18个月 )随访 ,根据张殿英等[1 ] 骨折评价方法 ,2 7例跟骨SandersⅡ、Ⅲ型骨折病人有 2 2例评为优良。结论 距下关节面的复位 ,Gissane角和B¨ohler角的恢复、牢固的内固定和术后足够长时间的负重限制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Acta orthopaedica》2013,84(1-6):249-255
Out of 87 displaced supracondylar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children, 17 were treated by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in eight cases because of vascular complications (with or without 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s) and in nine cases after unsatisfactory closed reduction. in the eight cases with vascular impairment, evacuation of the haematoma, reduction of the fracture and division of the fascia of the forearm caused a return of the radial pulse. Median nerve paralysis, in the four cases with 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s as well, recovered within 7 months. Fractures fixed with one pin only redislocated and needed an additional reduction-this procedure was associated with impairment of the range of motion. in spite of the selection of the most severe cases for surgery, the end result was excellent in all cases expect one and considerably better than previous results of closed reduction. Rotational deformity, however, did not decrease with age and grow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