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临床心电学杂志》2008,17(6):472-472
体表心电图的QRS和T波分别是心室肌除极与复极波,由于心室大约由几亿个心室肌细胞构成,因此,体表心电图的QRS—T波是几亿个心室肌细胞除极与复极产生的电流汇合在一起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R on T型与R on P型室性早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室性早搏(室早)发生在心动周期的时相不同,可分为收缩期室早和舒张期室早。收缩期室早是指发生在心室收缩期,即对应于心电图QRS波群起点至T波终点间的早搏,相当于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0~3相。其又可分为收缩早期(QRS波群起点至QRS波群终末部),收缩中期(J点至T波顶峰);收缩晚期室早(T波顶峰至T波终点)。舒张期室早是指发生在心室舒张期,对应于T波终点至QRS波群起点间的早搏,  相似文献   

3.
心室复极差力(VG)是使T波方向由与QRS相反的方向(OB)变为与QRS波方向(OR)相一致的一种力量,可借此区别原发性或继发性T波改变。本文通过肿瘤者经治疗前后的VG测量,对T波改变的诊断及临床意义进行探讨,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4.
T波记忆     
一.T波记忆的概念T波记忆(Twavememory)现象,又称为心脏记忆和T波电张性调整,1969年由ChatterjeeK最早描述,1982年Rosenbaum最早定义。T波记忆是指在一段时间的异常心室激动终止后,能引起随后的窦性心律出现时间依赖性T波改变,即T  相似文献   

5.
一、T波的定义 T波是指在QRS波群之后出现的较为宽大的向上的波。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电压约为0.1~0.8mV,历时0.05~0.25s。正常T波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相同,在QRS波群主波向上的导联中,T波电压不低于同导联QRS波群主波电压的1/10,形态特点为升肢缓,降肢陡。在不同导联中T波形态各异,但有一定的规律,如果改变超出一定的范围,提示心室肌的复极化过程发生障碍。  相似文献   

6.
心电学英语     
童鸿 《心电学杂志》2010,(4):358-361
T波轶事 1883年,Burdon—Sanderson和Page首次证实蛙心心室的激动由心底传向心尖。他们也证实T波与心室复极一致。1931年,Wilson等提出假设,至少部分心室的除极和复极方向相反才可解释体表心电图上T波与R波极性的一致。支持这一假设的生物物理原则需最首先激动的细胞必须最后复极,才能保证T波与R波极性相同。  相似文献   

7.
心室重塑是指心室结构的改变,导致心室容量增加和心室形状的改变(横径增加),与心力衰竭的发展和病人生存率密切相关。已知心室重塑发生在Q波心肌梗塞(QMI)中,是否发生在非Q波心肌梗塞(NQ-MI)中,我们旨在对此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心电图心室复极波的细胞离子流机制与临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心电图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无创性检查手段。虽然心电图不是直接记录心脏的电活动,但其每一个波形都反映了心脏电场在体表电位的变化。心电图的波形可分为两大类, 即除极波和复极波。心室的除极在心电图上表现为QRS 波,心室的复极波则为J波、ST段、T波和U波。过去二十年中,对跨心室壁电学不均一性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大大提高了人们对于心室复极波的离子和细胞学机制及其临床意义的认识。本文着重就心室复极的心电图信号——J波、ST 段、T波及U波的细胞电生理和离子流机制及临床常见疾病的心电图表现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9.
T波形成机制与T波改变的分类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T波是心室复极顺序发生细微变化的敏感指标。 T波异常是一常见现象 ,它可见于正常人 ,也可见于轻重不一的心脏疾病以及心外疾病。1 .T波形成机制1 .1心室阶差超强电休克可使心室肌同步除极 ,心电图上仅有 T波而无 QRS波 ,该 T波面积即代表心室阶差。它主要来自复极的非均一性 ,依赖复极速率的不同而不是心室肌激动顺序。局部动作电位的轻微变化可引起 T波形态明显的改变 ,但 T波变化并不一定与异常复极的心肌面积成比例 ,因为某些心电向量抵消和不同复极部位对 T波影响可不同。1 .2 M细胞近年研究表明 ,存在于心室壁中层的 M细胞对 T…  相似文献   

10.
从比较心电图学论U波与心室流出道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葛赋贵 《心电学杂志》1992,11(3):191-194
U 波自1906年由 Einthoven 确认并命名后,关于其形成的原因虽曾有过多解释,但至今仍无定论。回顾以往有关 U 波成因的学说,主要有以下几种:1.负后电位说由 Nahum 和 Hoff 首先提出,受到 Lepeschkin 的大力支持和倡导。认为不同部位心室肌的负后电位的电位差是形成 U波的原因。此说虽曾有过广泛影响,但心室肌在正常情况下是否存在负后电位尚属疑问,而且有人提出,在实验条件下,能使 U 波增大的因素并不能使心肌负后电位也变得明显。另外,有人根据向量研究,发现 T 环和 U 环的变化并非总是一致,因而很难设想 T、U 是由同一种组织的复极电位所引起。  相似文献   

11.
心电图应用于临床已逾百年,但是对于T波形成的基础心脏电生理机制仍然不完全清楚。随着心室肌M细胞的发现,部分学者应用心室组织块记录心室心内膜、心外膜和M细胞之间的跨壁复极离散,并与同步记录的模拟心电图T波相对应,认为T波主要是心室肌跨壁复极离散所形成。但是,与心室组织块相比,在体情况下全心室相对长的心室激动时间、较快的心室率、电耦联以及电张力等都可能造成跨壁离散的减少,而且一系列在体标测心室复极的研究均未能记录到与T波一致的显著的跨壁复极离散。相反,心室整体的三维复极离散显示与T波相符。心室跨壁离散与整体离散在T波形成中的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自主神经与T波改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心电图的T波代表快速的心室复极。心室复极过程中,多数的复极电位相互抵消,故T波实际反映未被抵消的心室复极电位差。任何影响3相快速复极的因素,都可引起T波改变。心室除极从心内膜向心外膜推进,而心室复极则从心外膜向心内膜推进。所以,正常时T波的极性和Q R S波群的极性应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碎裂QRS波(f_QRS)评价QRS波时限正常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室同步性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90例慢性心力衰竭伴窄QRS波患者,统计所有患者体表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分为心室同步组(59例)和心室不同步组(31例),分析两组f_QRS波检出率,并分析f_QRS波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室不同步性的诊断价值。结果所有患者中共有32例出现f_QRS波,检出率为35.56%;心室不同步组检出f_QRS波23例,检出率为74.20%,心室同步组检出f_QRS波9例,检出率为15.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ROC分析显示,f_QRS波对心室不同步有一定的诊断价值(Auc=0.80,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f_QRS波出现部位与心室不同步部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r=0.81,P0.05)。结论 f_QRS出现部位与心室不同步部位密切相关,可以根据体表心电图中f_QRS波出现部位对患者心室不同步的部位进行初步判断,有利于对患者病情的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性,60岁,临床诊断:病态无P波,RR间期规则,心室率47hpm。各QRS波的ST段或T波上有一正负双相P波,RP不固定,PP间期不等,心房率49hpm,略快于心室率,表明P与QRS无关。提示为窦性心动过缓伴交接性逸搏心律及干扰性房室分离。下联是稍作活动后记录的V1导联。P波形态与上联相同,PP相等,窦性心率53bpm。P波皆提前夺获心室,  相似文献   

15.
心脏记忆指心室除极异常导致复极发生的适应性电重构现象,心电图上表现为异常除极终止后的T波方向仍与之前异常除极的QRS主波方向一致。心室起搏是心脏记忆最常见的诱因,但目前有关心室起搏与心脏记忆的研究较少,心脏记忆在右心室起搏、双室起搏及希浦系统起搏中的作用尚不明确。本文通过概述心脏记忆的机制和影响因素,介绍不同起搏术式产生的心脏记忆及其临床意义,对心脏记忆在起搏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并指明这一领域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Tp-Te间期     
Tp-Te间期是指心电图T波顶点到T波终点之间的时间间期(图1),代表心脏复极过程中心室外膜下心肌复极结束到中层M细胞复极结束的时间,是目前体表间接反映心室不同肌层跨壁离散变化的唯一指标。尽管没有得到公认,但动物实验显示,Tp-Te间期可能不仅  相似文献   

17.
心电图心室复极波段异常的细胞学机制与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电图每个心室激动波都是由除极和复极二个基本过程组成。心室复极波段包括:J波、ST段、T波和U波。近年来,异常J波、ST段抬高、T波双峰、T波电交替、QT间期延长、QT间期缩短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已引起临床关注,如异常J波与心室颤动(简称室颤)、Brugada综合征、长QT间期综合征、短QT间期综合征等已成为临床心律失常研究的热点。笔者简述这方面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8.
电张调整性T波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按传统概念T波异常可分为原发性改变和继发性改变。原发性T波改变是由于心室动作电位的形态或时程不均匀变化所致,激动顺序无改变,通常为病理性,偶见于心电图正常变异如Juvenile波等^[1]。继发性T波改变是因心室激动顺序改变引起T波与主波方向相反,动作电位形态或时程无改变,除极顺序正常时此种继发性T波改变瞬即消失,见于左、右束支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9.
正常心电图(ECG)的一个心动周期是由除极和复极二个基本过程组成。QRS波群代表心室除极,QRS波群结束至T或U波结束代表心室复极。心室复极波段包括J波、ST段、T波和U波。最近有关心肌细胞电生理异质性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的进展,对心室复极波段的离子和细胞机制有了深刻的认识。本文对这方面的研究现状及临床意义加以简述。  相似文献   

20.
破碎QRS波在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上表现为QRS波中出现额外的形态各异棘波,曾作为陈旧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标志。然而,最近的研究已经将破碎QRS波的预警功能扩展到各种心血管疾病。侧重综述破碎QRS波与病理性Q波、QRS间期、心室晚电位的比较研究,并重点叙述了破碎QRS波所预示的心肌组织病理改变和心室血流动力学异常尤其心室内非同步收缩在诊断心血管疾病、判定预后以及在心脏再同步治疗决策中的应用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