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川省1997—2000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征有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掌握钩端螺旋体病 (简称钩体病 )流行规律 ,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 ,对 1997~ 2 0 0 0年我省钩体病流行特征及监测结果分析如下。1 流行特征 :全省累计发病 4 4 12例 ,死亡 4 2例 ;平均发病率为 1 314 / 10万 ,平均死亡率为 0 0 13/ 10万 ;病死率为0 95 %。除甘孜、阿坝 2州外 ,其余市州均有病例报告 ,平均发病率居前 6位的是雅安市 (7 982 / 10万 ) ,乐山市 (4 76 2 / 10万 ) ,宜宾市 (3 76 1/ 10万 ) ,眉山市 (2 86 7/ 10万 ) ,绵阳市(2 32 2 / 10万 ) ,凉山州 (2 2 6 2 / 10万 )。全年均有病例报告 ,有明显的季节性。 6月份开始逐渐…  相似文献   

2.
广西壮族自治区1990~2001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是我国钩端螺旋体病 (钩体病 )的重灾区之一 ,为此就广西近 12年来人间钩体病流行情况进行分析。 1990~2 0 0 1年全区累计发病 8381例 ,死亡 4 0 8例 ,病死率为 4 .78% ,年发病率在 0 .2 6 / 10万~ 5 .0 8/ 10万 ,年均发病率为 1.5 5 / 10万。发病呈现明显的季节性 ,1~ 5月份病例较少 ,6月份病例明显增加 ,7~ 9月份维持在较高水平 ,8月份是发病高峰 ,10月份病例逐渐下降。 7~ 9月份的病例数占全年总病例数的 87.6 0 % ,是钩体病的流行季节。钩体病分布广泛 ,全区 8个地区均有病例报告 ,年均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河池、桂林、南宁、…  相似文献   

3.
江西省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江西省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状况,为钩端螺旋体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江西省2001-2008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资料和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1-2008年全省共报告钩端螺旋体病病例1 405例,年报告发病率在0.11/10万~1.15/10万,年均发病率为0.42/10万;共报告钩端螺旋体病死亡病例38例,病死率为2.75%,病例以散发为主;病例主要发生在江西省的赣州市、宜春市和上饶市,3市病例占全省总病例数的74.59%;7-8月为钩体病发病高峰,占总病例数的71.96%;职业以农民为主,占总病例数的76.44%;发病年龄集中在10~59岁,占全部病例的91.74%;男女性别之比约为2∶1;2002-2007年钩体病监测发现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群(32.61%)和澳洲群(15.94%)。结论2001-2008年江西省钩体病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部分地区发病率仍较高,7-8月为高发季节,与早晚季水稻"双抢"有关,也与职业人群相符,表现为稻田型流行特征;主要传染源及流行菌群分别为野外鼠和黄疸出血群钩体。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四川省高县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流行特征,为制定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1976-2013年高县钩体病疫情报告及其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76-2013年累计发病3 814例,死亡16例,年均死亡率和发病率为0.09/10万和21.42/10万,年均发病率经趋势卡方检验,χ2=604.74,P0.01。1976-1983年发病率波动在5.39/10万~38.10/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为27.63/10万;1984-1993年发病呈现3次暴发流行,发病率波动在7.55/10万~169.95/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为58.43/10万;1994-2013年发病率波动在0.21/10万~7.84/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为1.34/10万。发病主要集中在8~10月,占病例总数的94.87%,流行形式以稻田型为主,流行菌群以黄疸出血群为主。病例集中在10~34岁,年均发病率为66.05/10万,男女病例性别比2.63∶1,职业主要集中在农民,其次是学生分别占总病例数的77.66%和14.55%。结论四川省高县钩体病年均发病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提示钩体病综合防治措施成效显著。8~10月为高发季节,男性发病高于女性,10~35岁的农民和学生是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002-2006年宜宾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钩体病的发生与流行提供依据。方法对宜宾市2002-2006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2-2006年宜宾市钩端螺旋体病共报告病例393例,死亡2例,平均发病率为1.52/10万;该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主要集中在每年8~9月份,男女性别比为2.14∶1,10~35岁组人群为该病的主要发病人群,职业分布以农民、学生为主,占发病总数的97.46%。结论宜宾市近5年钩端螺旋体病发病率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应该采取包括加强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源控制与管理、健康教育、接种钩端螺旋体菌苗等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宜宾市钩端螺旋体(钩体)病疫情动态和流行规律,为有效预防控制钩体病的发生与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07年宜宾市钩体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4年共发病299例,无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51/10万;发病主要集中在8~9月,占发病总数的91.30%,男女性别比为2.69:1;病例主要集中在10~35岁年龄组,占报告病例总数的76.59%;农民、学生是发病的主要人群,分别占发病总数的59.87%和36.79%。结论宜宾市钩体病发病高峰在8、9月份,青壮年农民及学生为主要发病对象。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2001-2010年峨眉山市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掌握其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钩端螺旋体病的发生与流行提供依据。方法采用Excel录入整理数据,对2001-2010年峨眉山市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1-2010年峨眉山市共报告钩体病例23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5.34/10万。2003年发病81例,年发病率为18.81/10万;2001年发病69例,年发病率为16.1/10万;2001-2004年间呈2年1次流行高峰的规律,疫情总体呈波浪式下降,2010年无病例发生。平坝和山区的发病率无显著差异;病例主要集中在10~50岁之间,占发病总数的86.15%,发病以青壮年为主;季节分布呈单峰型,仅集中在8~10月,9月为高峰期。结论 2001-2010年峨眉山钩体发病逐年下降,到2010年已无新病例发生,应进一步加强防制钩体病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安徽省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对2005-2009年安徽省钩体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采用病原学、血清学检测方法探索主要的流行菌群。结果 2005-2009年安徽省钩体病年平均发病率为0.055/10万,发病率最高年份是2007年(0.085/10万),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87.15%(156/179)。年龄分布以15~60岁为主,占86.59%(155/179),男女病例数之比为2.25∶1(124/55)。病例主要分布在旌德县(57例)、歙县(52例)及黄山区(15例)。2005-2009年共检测出177株毒株,其中黄疸出血群占93.22%(165/177)。健康人群血清学检测阳性率为5.64%(122/2 162),以黄疸出血群为主,占68.03%(83/122),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占84.55%(1 779/2 104),带菌率为8.94%(159/1 779)。结论安徽省钩体病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群,主要宿主是黑线姬鼠,钩体病流行血清群正在改变,需长期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采取有针对性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9.
周娟  周莉薇  周洋  张颖 《现代预防医学》2022,(20):3666-3672
目的 分析宁夏2005—2021年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的流行情况,为宁夏乙肝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05—2021年宁夏乙肝发病资料,描述宁夏乙肝的流行特征。采用R 4.1.1和Geoda软件分析乙肝疫情时空分布特征,从区(县)尺度绘制宁夏地区乙肝病例空间分布图。结果 2005—2021年间宁夏乙肝报告发病率随时间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χ趋势2=24 045.279,P<0.001)。每年各月份都有发病,其中,1月份最高(8.50/10万),9月份最低(5.69/10万)。2005—2021年宁夏各县区均有乙肝病例报告,2005、2006、2013和2014年乙肝发病有明显的聚集性,2015年后没有明显的聚集性,高聚集区在兴庆区、金凤区、贺兰县和灵武市。男性平均报告发病率为95.09/10万,女性平均报告发病率为65.25/10万;各年龄组均有病例报告,0~9岁病例最少,占总病例数的2.09%,20~60岁年龄组人数最多,占总病例数的82.61%;职业分布农民在乙肝中所占的比例最大(51.99%),其...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山东省1964~2006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趋势,探讨钩体病流行规律。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山东省1964~2006年钩体病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64~2006年钩体病共报告133 594例,死亡81例。除鲁北地区滨洲,其余16市均发生过钩体病,分布在89个县,占全省的66.92%(89/133)。发病时间为7,8,9月份,流行形式主要为雨水型,其次是洪水型,临床类型以流感伤寒型为主,主要流行菌群为波摩那群。带菌猪是山东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猪带菌率与雨水型、洪水型钩体病流行密切相关。结论20世纪80年代前钩体病在山东省流行较严重,年均发病率在13.50/10万,20世纪90年代后钩体病基本得到了控制,年均发病率在0.071/10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靖江市2011-2012年恙虫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获取病例信息,结合PCR检测结果,进行三间分布描述。结果 2011-2012年共报告恙虫病178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3.0/10万,2012年报告发病率为2011年的1.9倍。病例呈散发,发病率居前3位的乡镇为东兴(50.0/10万)、新桥(28.0/10万)、马桥镇(20.0/10万);10-11月发病占全部病例的97.8%;40~69岁组病例占全部病例的73.6%(131/178);职业分布居前3位的为农民(77.0%)、离退休人员(7.9%)、家务及待业(6.2%)。恙虫病东方体核酸检测阳性率72.7%(8/11)。结论靖江市恙虫病流行呈增长趋势,疫情呈秋冬型,40~69岁农民为发病主要人群。建议加强监测,对重点人群加大恙虫病防制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沈阳市2014年麻疹流行特征,为调整麻疹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病例信息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发病数为2 058例,发病率为25.02/10万。1-10月发病,3-4月为发病高峰,占总病例的58.41%。4个农村地区中有2个发病率和发病数都位列前3位。平均发病年龄26岁;0~2岁依次排名发病率前3位,发病率分别为1 145.77/10万、263.85/10万和80.37/10万;0岁组占发病构成首位(23.66%),20岁及以上成人占58.50%。其中0岁组中6~10月龄占73.92%;流行早期从以婴幼儿为主逐渐过渡为中后期以成年人为主。结论该市麻疹流行特征发生了转变,应适时调整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湖南省2004~2013年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特征,为防控流行性腮腺炎提供依据.方法 对湖南省2004~2013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监测的流行性腮腺炎数据进行描述性研究.结果 湖南省2004~2013年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12 1404例,平均发病率为18.7410/10万,总体发病呈上升趋势,平均发展速度为117.13%,平均增长速度为17.13%.长沙市报告病例数最多(2 2723例);湘西自治州报告病例数最少,为4870例,平均发病率前三位的地区分别为长沙市(34.94/10万),湘潭市(26.92/10万)和娄底市(24.19/万),湘西自治州地区最低(19.29/10万).发病多集中在4-7月(6 4449 例,占53.08%)和11月~次年1月(2 6666例,占21.96%).发病男女性别比为1.90:1.年龄组分布最多的是10~岁组(2 3280例),其次为6岁~组(14202例),5岁~组(13445例).15岁以下年龄组病例共占92.6%.结论 2004~2013年湖南省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总体呈上升趋势;应加强15岁以下学龄期儿童及幼儿的免疫防控,进一步完善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制度.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洪涝灾区的气象因素与钩体病发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洪涝灾区的气象因素与钩端螺旋体病 (钩体病 )发病关系 ,控制洪涝灾区钩体病流行。方法选择仙桃市、枝江县作为调查点 ,调查 6~ 10月平均降雨量、年平均降雨量、6~ 10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和钩体病发病率。结果 仙桃市、枝江县 8月份钩体病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 75 .74% ,仙桃市 8月份降雨量与钩体病发病率呈显著性相关 ,相关系数为r =0 .72 (P <0 .0 1) ,其余因子与钩体发病率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仙桃市的钩体发病率与当地 8月份的降雨量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宁乡县2005-2009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宁乡县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特征及因素,为预防和控制钩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实施方案》开展人间疫情监测以及对宿主动物带菌率与带菌种群调查,对疫情资料、实验室检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2009年宁乡县共报告钩体病19例,年发病率为0.08~0.45/10万,无死亡病例。病例以7月报告最多(11例),11月至次年6月无病例。19例病例分布在全县10个乡镇,主要分布在沩水流域沿岸。发病年龄主要是青壮年(20~59岁),男女性别比是8.5:1,农民占总病例的89.47%。5年中共采集鼠、蛙、猪肾样869份,从蛙肾中检出2株菌株;采集健康人群血519份,检出10个血清群11个血清型。采病人恢复期血样19份,检出4个血清群4个血清型。结论宁乡县钩体病近年发病大幅度下降,农村男性青壮年是发病主体。宁乡县存在钩体病暴发流行风险,仍需要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6.
2007~2010年聊城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认识手足口病流行特征,探索其流行规律。[方法]对聊城市2007~2010年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7~2010年累计报告手足口病30 245例,年均发病率为130.70/10万,死亡3例,平均病死率为0.003%。2007~2010年发病率分别为8.37/10万、35.42/10万、277.55/10万、201.44/10万;年均发病率最高的是东昌府区(223.25/10万),最低的是东阿县(45.76/10万)。4~7月合计发病23 444例,占全年总数的77.51%。年均发病率,男性为170.65/10万,女性为92.39/10万(P<0.01);发病率最高为2岁(2 851.30/10万)。全部病例中,散居儿童占89.92%。检测病人粪便标本577份,肠道病毒核酸阳性的278份,阳性率为48.18%。阳性标本中,EV71型137份,Cox A16型15份,其他肠道病毒126份。2007~2010年累计发生聚集性疫情925起,发病3 338例,其中重症病例168例,检测病人粪便标本211份,肠道病毒核酸阳性的141份(EV71型72份、Cox A16型13份、其他肠道病毒56...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连云港市海州区2019年0~15岁儿童传染病现状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中国疾病监测信息系统收集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9年海州区共报告0~15岁儿童传染病15种5 008例,占全区报告病例总数的73.35%,无死亡病例,发病率为3 346.63/10万。其中乙类传染病142例(占2.83%),发病率为94.89/10万;丙类传染病3 224例(占64.38%),发病率为2 154.46/10万;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以呼吸道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为主,分别占61.94%和36.80%。发病数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水痘、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其他感染性腹泻。每月均有病例报告,1月、5—6月、11—12月为传染病发病高峰。男、女发病数比为1.441,男性发病率(3 677.46/10万)高于女性(2 962.13/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848,P0.01);0~5岁组发病数最多(2 224例,占44.41%)、发病率最高(4 683.88/10万);病例职业以学生为主(占44.03%)。主城区发病率(892.48/10万)高于郊区(407.95/10万)和农村(340.15/10万),不同地区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8.930,P0.01)。结论海州区0~2岁儿童发病的主要病种是手足口和其他感染性腹泻,3~5岁儿童发病主要病种为手足口和水痘,6~15岁儿童发病的主要病种为水痘、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应根据各传染病流行特点重点防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2010—2012年资阳市钩端螺旋体病(1eptospimsis,钩体病)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钩体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2012年全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报告数据和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数据,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10—2012年,资阳市钩体病累计报告85例,年均发病率0.71/10万,合计死亡7例,合计病死率为8.24%。不同地区间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6.753,P〈0.01);仅8、9、10月份有病例报告,发病高峰为9月,占病例的84.7l%。病例中农民占92.94%,35岁以上中老年病例占82.35%。2010年乐至县发生1起钩体病疫情。85例钩体病病例均有田间劳动和游泳戏水史,流行的主菌群是黄疸出血群。结论2010—2012年资阳市钩体病疫情维持在较高水平,流行因素广泛存在,病死率较高,夏秋之交高发,典型的稻田型钩体病流行,中老年为钩体病主危害人群。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南京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病学特征,探讨HFRS防控策略。 方法通过"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查询南京市2006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HFRS报告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6至2015年南京市报告的HFRS患者流行特征和暴露因素进行分析,主要分析HFRS患者在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报病医疗机构分布,以及患者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暴露信息,并将2011至2015年和2006至2010年流行特征进行比较。 结果2006至2015年南京市共报告HFRS患者272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34/10万(0.19/10万~0.55/10万),报告发病率较平稳(t=1.25,P>0.05)。春夏季(4~7月份)和冬季(11~2月)两个发病高峰报告患者数占88.6%。男性发病率为0.51/10万,女性发病率为0.24/10万;年龄中位数为46岁(12~79岁),35~60岁占70.2%。农民构成比为62.1%。高淳区年均发病率为3.35/10万,远高于南京市其他地区。与2006至2010年相比,2011至2015年南京市报告HFRS流行特征基本相似。2011至2015年报告的155例患者有明确暴露史者占61.3%。 结论南京市HFRS发病平稳,高淳区为高发地区,农民为高发人群,应进一步开展防鼠灭鼠和疫苗接种等综合措施防制HFRS。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浙江省2005—2014年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监测资料,探索浙江省钩体病流行规律。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人间钩体病疫情数据;采集鼠肾、蛙肾、猪肾、牛尿、鸭肾、鸭血和蛙血进行病原体分离培养,临床确诊病例和宿主动物采用显微镜凝集实验检测抗体,分析宿主动物和人群中钩端螺旋体流行菌群携带和变动情况。结果浙江省2005—2014年累计发病131例,死亡3例,报告发病率为0.025 2/10万,死亡率为0.000 6/10万,病死率为2.29%。2007年发病率最高,为0.108 4/10万。除舟山市和湖州市外,其余各市均有病例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浙中和浙南山区。40~65岁人群是钩体病的高发人群,占75.57%。宿主动物以携带黄疸出血群为主,占68.50%;鸭血阳性率最高,为23.94%。人群血清抗体种群以秋季群和黄疸出血群为主。结论 2005—2014浙江省钩体病疫情维持在较低水平,宿主动物携带菌群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