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了评价同种主动脉和自体肺动脉移植物植入儿童左室流出道的晚期结果,作者回顾了自1964年11月至1990年4月间146例年龄18岁或不足18岁的患儿作主动脉瓣或主动脉根部替换的病史资料。103例(12±3.9岁)用同种主动脉移植,43例(14±4.1岁)用自体肺动脉移植。用同种主动脉瓣行主动脉瓣替换54例,用同种主动脉根部行主动脉根部替换49例;用自体肺动脉瓣行主动脉瓣替换36例,用自体肺动脉行主动脉根部替换7例。当肺动脉取下后,右室流出道用同种主动脉瓣重建25例,用同种肺动脉瓣重建  相似文献   

2.
同种主动脉瓣已广泛应用于心脏瓣膜外科。同种主动脉瓣不需抗凝,适用于出血素质者,心内膜炎引起的瓣膜损坏,瓣膜病合并其它内畸形需要同时矫正者。1 同种主动脉瓣的应用历史 1956年Murray首次在降主动脉用人的同种主动脉瓣置换治疗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获得成功。He-imbecker用该方法治疗4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病人,手术效果满意。随防13年无瓣膜钙化及跨瓣压差,瓣膜功能良好,其中2例随访20年瓣膜功能  相似文献   

3.
应用自体肺动脉瓣置换病变主动脉瓣(附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自体肺动脉瓣置换病变主动脉瓣、同种肺动脉瓣原拉重建右室流出道(Ross手术)治疗4例主动脉瓣病变患者,成功3例。1例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术后存在轻度主动脉瓣返流。超声心动图均提示主动脉根部及同种瓣良好。1例术中误伤自体肺动脉瓣,改机械瓣置换。认为用自体肺动脉瓣置换病变主动脉瓣效果满意,术中预防自体肺动脉瓣损伤和主动脉瓣返流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同种肺动脉瓣原位重建右室流出道可为常规选择的管道。  相似文献   

4.
同种主动脉瓣置换主动脉瓣随访7.5年──附88例分析DonaldB.Doty王盛宇整理我们在过去的7.5年中共完成了88例用同种主动脉瓣置换主动脉瓣,本组病人多为年轻患者,平均年龄44岁,大部分为男性患者,采用同种瓣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不需要抗凝及不易患...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11例同种主动脉瓣移植术后的近期疗效及同种瓣的血液动力学特征。研究发现,同种主动脉瓣的最大血流速度及最大跨瓣压差显著低于主动脉瓣位机械瓣,与正常自体主动脉瓣比较无显著差别。术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缩小,左室射血分数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6.
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拟为20例病人用同种异体主动脉瓣作置换术,其中17例术中于体外循环前后,在心外膜作超声心动图检查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标测。20例中有12例用天然主动脉瓣置换,8例为第二次主动脉瓣手术。20例用同种异体主动脉瓣作置换术,其中17例是根据体外循环前超声测定的瓣环直径和/或所需要异体主动脉根部长度来选择的。体外循环前超声检查首次发现的其他病变包括:严重二尖瓣返流1例(放弃了异体主动脉瓣置换),左向右分流5例,升主  相似文献   

7.
本文回顾和总结了自1970年1月~1993年2月间,177例应用无支架的同种瓣膜移植物作主动脉瓣再手术的经验。男性131例,女性46例,平均年龄45(2~77)岁。首次手术为主动脉瓣置换术134例,其中应用同种瓣101例,机械瓣24例,生物瓣9例。首次手术为主动脉瓣修补43例(瓣膜切开22例,瓣膜修补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同种主动脉瓣在心脏外科的应用,探讨其优越性。方法1995年1月至2000年12月,应用同种带瓣主动脉手术治疗先天性及后天性瓣膜疾病18例。其中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并右室双出口1例,行Rastelli手术;主动脉瓣狭窄及(或)关闭不全17例,先天性8例,风湿性9例,1例行Ross手术,余皆行主动脉瓣置换手术。结果早期死亡1例:Rastelli手术患者术后因严重低心排死亡;其余均顺利康复。随诊2~10年,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后1年因同种瓣严重瓣损毁行二次手术置换机械瓣,术后18d死于多器官系统功能衰竭;其余患者术后生存状态均良好。结论同种主动脉瓣用于心脏瓣膜的置换及心室流出道的重建,可获得很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同种主动脉瓣临床应用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报告5例应用同种主动脉瓣手术治疗的初步经验,并将同种瓣的收集、保存、修剪和缝合方法以及同种瓣的优缺点作了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0.
最近的临床研究表明,低温保存的同种主动脉瓣的长期功能和耐久性优于猪主动脉瓣等异种生物瓣。同种瓣无需用戊二醛处理,  相似文献   

11.
自从1971年临床应用同种硬脑膜瓣以来,至今效果良好。许多医疗中心将之作为瓣膜更换术的首选瓣膜。作者从1976年4月至1977年5月应用带有同种硬脑膜瓣的人造血管为6例病人成功地作了升主动脉与主动脉瓣更换术,其中2例为Mar—fan氏综合征,1例慢性夹层主动脉瘤(DeBakey Ⅱ型)合并严重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例梅毒性主动脉瘤合并严重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例为主动脉瘤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手术方法:在开胸的同时,用22毫米(支架直径)的同种硬脑膜瓣膜,缝在30毫米的编织人造涤纶血管一端。暴露心脏后,在体外循环合并低温(28℃)下,阻断主动脉,心包内持续滴注4℃的生理  相似文献   

12.
研究表明:同种肺动脉瓣与主动脉瓣的超微结构及生物力学特相似的,而且同种肺动脉瓣更柔软和易于植入,替代主动脉瓣的短期效果令人鼓舞。  相似文献   

13.
组织瓣的最大优点是血栓栓塞发生率很低,不需长期抗凝。然而,由于组织的退化及炎症,会发生早期和后期失效。因此,一直在寻找合适的组织。目前应用最多的是由戊二醛保存的猪瓣。同种瓣及阔筋膜瓣亦曾在一个时期内广泛应用于主动脉瓣的换置,本文报道应用上述两种瓣膜作主动脉瓣换置的早期和远期结果对比。方法:1970年曾连续在38例中用阔筋膜瓣作单纯主动脉瓣换置,其后因早期瓣膜失效而停用。1968年曾以同种瓣作主动脉瓣换置,选用同种瓣的指证是:必须有大小适当的瓣膜供应,病人较年青,  相似文献   

14.
人体同种主动脉瓣临床应用一附7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告7例液氮(-196°C)保存的人体主动脉瓣分别应用于主动脉瓣替换5例(其中1例合并瓣环扩大)、肺动脉瓣替换及法乐四联症右室流出道成形各1例.术后随访5月~6年,临床效果满意.对同种瓣的特点、同种瓣替换的手术适应证及术后遗留杂音和返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同种主动脉瓣的临床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必须不断改善组织的消毒和保存方法。据报道,冷冻保存的同种主动脉瓣较4℃抗菌素液保存的同种主动脉瓣在植入前保持较长时间的活力。本研究的目的是论证这二种保存方法是否改变组织的代谢状态。 实验过程 从死亡后9小时内的尸体取得心脏,无菌分离出主动脉瓣,用4℃的乳酸钠Ringer液冲洗,置于加有左旋谷胺酰胺和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中,进一步  相似文献   

16.
过去15年,作者在需要用心外管道纠治复杂先天性心脏畸形的外科治疗中,继续应用了同种主动脉瓣或带同种主动脉瓣的管道进行移植。本文分析治疗经验以了解其早期和晚期结果,以及评价同种主动脉瓣移植的可靠性。方法:1968年4月至1983年3月间对93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进行了手术修补。男性48例,女性45例。年龄自7月至37岁(平均11.5岁)。最常见的心脏畸形是三尖瓣闭锁(34例),其次是肺动脉瓣闭锁和法乐氏四联症(21例),单心室、肺动脉瓣狭窄(19例)等。55例以前作过手术:46例1次,8例2次,1例3次,总共姑息性手术61次,纠治性4次。  相似文献   

17.
冷冻保存人体同种主动脉瓣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冻保存人体同种主动脉瓣研究进展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外科徐磊综述黄庆恒审校本世纪六十年代初,Ross[1]首次把人体同种主动脉瓣替换应用于临床。经过30多年的不断发展,同种瓣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步。本文就目前有关同种瓣的取材、灭菌、保存方法、瓣膜...  相似文献   

18.
同种主动脉瓣置换主动脉瓣手术方法DonaldB.Doty王盛宇整理同种主动脉瓣供体的年龄小于55岁,无(急性)感染史及传染病史,特别是无爱滋病史.取材时要求无菌条件,皮肤消毒,铺无菌单.如果用液氮保存同种瓣,降温从4℃开始降到-40℃,每分钟降1℃,...  相似文献   

19.
同种带瓣管道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Ross于1962年首次将异体同种主动脉瓣成功地用于主动脉瓣替换术以来,抗生素灭菌、程控降温、深低温保存等方法的应用推动了同种带瓣管道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广泛应用,成为复杂先心病重建右室流出道的主要材料之一。本文就同种瓣研究和应用的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分析30例应用低温保存的同种异体带瓣主动脉对累及主动脉瓣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结果。 方法:30例主动脉瓣炎或脓肿患者采用低温保存的同种异体带瓣主动脉行主动脉根部置换手术,术后随访5-86个月观察临床结果。 结果:随访5-86(40.8±15.3)个月。术后早期死亡率3.3%(1/30),远期死亡率6.7%(2/30);与术前比较心功能明显改善(P<0.01);术后随访心内膜炎的发生率占6.7%(2/30);生存者中瓣膜无或有轻度反流81.5%(22/27),中度反流18.5%(5/27)。 结论:同种异体带瓣主动脉移植治疗感染性主动脉瓣炎或脓肿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