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腭部发生的良、恶性肿瘤与腭骨密切相关。单纯摘除是局部复发的主要原因。切除部分上颌骨造成牙、颌骨组织缺损畸形,导致生理功能障碍。作者对于未完全破坏腭骨或未侵犯上颌窦底壁的腭部肿瘤,采用保留鼻腔粘膜的肿瘤腭骨切除术的新方法,防止或减少肿瘤复发可能性,保证了生理功能,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报告57例腭部的小唾液腺肿瘤,男25例,女32例,52例发生在后腭和软腭,针吸细胞学检查可确定肿瘤的组织类型,肿瘤的组织类型有单形体腺瘤,多形性腺瘤和癌。良性肿瘤在包膜外局部切除;局部浸润性肿瘤行局部扩大切除,但切缘要有足够的安全性,若深达骨面者可用骨钻去除骨皮质或腭板开窗;恶性肿瘤行手术,化疗,放疗的联合治疗可提高病存率和治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腭部黏液表皮样癌姑息手术治疗的可行性,为小涎腺肿瘤手术治疗术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保守骨切除腭部低度恶性黏液表皮样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例骨质破坏行腭骨复合软组织切除,16例无骨侵犯行肿瘤周1.5 cm软组织切除术,深至硬腭骨膜。平均随访44个月(2个月~140个月),其中11例患者组织学检查手术边界无肿瘤细胞残留,5例显示肿瘤浸润接近手术边界或已侵犯深层组织。随访调查显示均无局部转移及复发。结论对软组织范围内的硬腭黏液表皮样癌仅切除软组织保留骨质的术式能起到彻底切除肿瘤的作用,复合切除术则多针对已有骨质浸润的病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腭部肿瘤的治疗方法。方法:对41例碍部肿瘤中的38例行手术治疗,3例行单纯放疗、化疗。结果:41例腭部肿瘤中,良性23例手术治疗无复发,15例恶性肿瘤手术后有8例复发,2例恶性肉芽肿、1例淋巴瘤放疗后得到控制。结论:腭部肿瘤多好发于硬腭后部及软碍。良性肿瘤手术切除可根治。恶性肿瘤宜根据肿瘤性质、大小及侵润程度决定手术切除范围。腺样囊性癌手术切除范围要广,保证切缘阴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腭部肌上皮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误诊原因,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腭部肌上皮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其临床表现、组织学来源、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误诊原因等方面。结果 该组病例均发生在腭部,术前被作为第一诊断者仅2例,其余病例均被误诊为多形性腺瘤或黏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等,全部病例施行手术治疗,随访2-11年,16例无复发,1例术后9个月复发,再次手术治疗后未再复发。结论 腭部肌上皮瘤临床表现不典型,镜下瘤细胞形态复杂多样,容易误诊,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潘孟雄  刘治强 《华夏医学》2007,20(2):345-346
腭裂手术修复的主要目的是修复腭部的解剖形态,改善腭部的生理功能,重建良好腭咽闭合,为正常吸吮、吞咽、语音、听力等生理功能恢复创造条件。腭裂的修复时间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随着术前正畸的应用及手术方式的变革,在国外手术时间年龄一提前再提前,如有学者提出6~9个月或9~12个月是实施腭裂手术最佳年龄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165例腭部肿瘤临床分析腭部肿瘤发病率高,种类繁杂 ̄[1]。本文对165例腭部肿瘤的发生、诊断和治疗作一临床分析,现报告如下。165例中,男性82例,女性83例。发病年龄9—77岁,40岁以上102例,占61.8%。肿瘤有29种类型,良性103例、恶...  相似文献   

8.
例鼻咽血管纤维瘤手术治疗中,24例经腭入路,2例由鼻侧切开入路,2例由腭部结合唇龈沟入路。结果9例复发。另12例将腭部入路的方法进行了改进,根据肿瘤范围,将患侧跨部切口在后磨牙后方延长,去除翼内板,扩大鼻咽部的手术野,肿瘤侵犯翼颌间隙者,去除翼外板,将肿瘤切除,结果仅2例复发。肿瘤的复发实为病灶未彻底切尽。术野的充分暴露为关键。  相似文献   

9.
<正> 小涎腺混合瘤以腭部为最多。这种临界肿瘤,包膜不完整,处理不当易复发,产生恶变。现将我科1962年5月~1980年12月,18年中收治的90例腭部混合瘤分析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18年中共收治小涎腺混合瘤98例,其中腭部90例、颊部4例、上唇2例、舌根1例、上颉丹1例。小涎腺混合瘤发生于腭部最多,占91.7%(90/98)。同期收治145例  相似文献   

10.
腭成形术手术径路探讨湖南医科大学湘雅医院口腔科(410008)谢晓莉,唐瞻贵,沈子华重建腭部解剖形态,封闭裂隙,恢复腰部的生理功能,为正常吞咽和语言创造条件,是腭裂整复手术的主要目的[1]。为此,100多年来,临床医生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摸索出许多方法...  相似文献   

11.
腭部肿瘤的多排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腭部恶性肿瘤的多排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的检查方法和诊断价值。方法通过调整舌和口腔的位置对28例研究对象进行常规法、伸舌法、抵舌法和发音法MSCT扫描,并进行容积再现、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及CT仿真内窥镜重建。结果合理选择常规法、伸舌法、抵舌法和发音法MSCT扫描检查可获得符合诊断的影像图像,18例腭部病变者经MSCT检查发现病变位于软腭10例,硬腭7例,软腭及硬腭交界处1例,MSCT的定位诊断与临床符合率为100%。15例恶性腭部肿瘤的MSCT表现为腭部局限性肿块者15例,腭骨质破坏6例,邻近结构受累及者5例,颈部淋巴结转移4例。3例腭部良性病变者MSCT表现为腭部软组织弥漫性增厚。结论 MSCT有利于显示腭部肿瘤的形态特征以及侵犯途径,并有利于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2.
坐位手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和探讨松果体区肿瘤的手术方法。方法采用坐位经幕下小脑上入路手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20例。结果肿瘤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6例,部分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结论坐位术式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的最佳方式之一,它具有显露好、损伤小、全切除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唐浩  贺平  徐良  黄素  曾晓梅 《西部医学》2021,33(8):1225-1229
目的 探讨经旁骶尾入路改良手术治疗成人骶前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宜宾市第三人民医院2010年6月~2020年5月收治的9例成人骶前良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改良手术方式:将传统的俯卧折刀位经旁骶尾入路改为左侧卧位右下肢屈曲的经旁骶尾入路,传统切除骶尾骨增加显露的方式改为完整保留骶尾骨,对部分肿瘤与周围致密粘连的患者在致密粘连区行肿瘤内层上皮切除,所有患者肿瘤切除后重建肛尾韧带及盆底肌,完成盆底解剖复位。结果 9例患者全部保留骶尾骨及完整重建盆底;7例完整切除,2例大部切除+局部肿瘤内层上皮切除;8例一期愈合,1例院外手术后感染伴直肠内瘘经分期手术痊愈;所有患者随访1~11年无复发。结论 ,经旁骶尾入路改良手术治疗成人骶前良性肿瘤,可明显减少创伤及完全恢复盆底稳定性,同时减少直肠及骶前损伤的并发症,适用于囊性及囊实性骶前良性肿瘤和部分实性良性肿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翼点入路在鞍区肿瘤显微手术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2008年9月我科经翼点入路对鞍区肿瘤进行显微外科手术的病例42例,讨论鞍区肿瘤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的适应证、并发症,分析影响选择经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手术的相关因素。结果:42例患者中,行镜下全切术31例,次全切除术11例,全切率为73.8%。术后并发症:额纹消失1例;尿崩及电解质紊乱18例;无死亡病例。结论:翼点入路为鞍区肿瘤的手术操作创造了良好的手术视野,能较充分显露瘤体及其周围结构,提高鞍区肿瘤的全切除率,为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减少肿瘤的复发创造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枕部开颅切除松果体区肿瘤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安邦  李丹峰  钟东 《重庆医学》2008,37(13):1463-1464
目的探讨枕部的开颅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的手术方法和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枕部开颅手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后早期随访结果。结果48例患者均经小脑幕入路,其中肿瘤全切除44例,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死亡1例,失语、轻偏瘫1例,视野缺损2例。8例出现早期或迟发性脑积水。结论枕部开颅经小脑幕入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效果可靠,值得推广,但要重视脑积水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应用牵张成骨术延长腭裂模型犬的腭部对上颌骨生长发育方面的影响。方法 :在腭裂模型犬实验侧行经典模式的牵张成骨术。分别于手术当天、术后 7、18、60d取印模 ,灌注石膏模型。于术后 60d处死所有动物 ,制作头颅新鲜骨标本。在石膏模型和新鲜骨标本上测量各标志点间的距离。结果 :实验过程中未观察到明显错牙合畸形 ;实验结束时 ,上颌骨的两侧结构保持对称。结论 :应用牵张成骨术延长腭裂模型犬的腭部时 ,对咬合关系及上颌骨短期内的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经颅显微外科切除鞍区肿瘤的经验,探讨经颅切除鞍区肿瘤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5月-2014年3月手术的鞍区肿瘤80例(脑膜瘤56例、垂体瘤12例、颅咽管瘤9例、皮样囊肿2例、神经内分泌源恶性肿瘤1例)的临床资料;手术入路包括翼点入路、额下入路和额外侧入路,肿瘤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分析全切除率、手术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采用翼点入路者50例,全切除率为66.0%;采用额下入路者16例,全切除率为75.0%;采用额外侧入路者14例,全切除率为71.4%。结论:显微手术是治疗鞍区肿瘤的主要手段,选择手术入路时应根据肿瘤的大小、生长方式以及肿瘤和周围重要结构的关系,遵循最优化和个体化原则,结合手术者的经验来决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后颅窝肿瘤骨瓣成形术的手术操作技巧,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后颅窝肿瘤的临床资料,本组采用枕下正中/旁正中入路10例,枕下外侧乙状窦后入路22例,所有病例均采用骨瓣开颅,术后骨瓣复位固定.结果 肿瘤全切除31例,次全切除1例;术中3例乙状窦损伤经修补后恢复良好;术后切口部位轻度疼痛2例,皮下积液1例,无脑脊液漏及假性脑膜膨出.结论 后颅窝骨瓣开颅安全、有效,能明显减少后颅窝骨缺损相关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枕下乙状窦后小骨窗入路切除听神经瘤的手术经验.方法 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小骨窗入路对62例听神经瘤进行手术切除.距乙状窦后缘内侧1.5 cm作直切口,骨窗直径2.5~3.0 cm,暴露横窦与乙状窦交汇处.对小于3 cm的肿瘤先磨开内听道,切除内听道内肿瘤并分离出内听道端面神经及前庭蜗神经后,逐步切除颅内肿瘤;对超过3 cm的肿瘤先分块切除颅内肿瘤,找到脑桥端面神经后再逐步将面神经从肿瘤上分离,最后磨开内听道,切除其内肿瘤.术毕骨瓣复位固定.结果 本组听神经瘤全切48例,次全切14例;46例面神经解剖保留,10例听力保留;脑脊液漏2例,无死亡病例.术中无一例输血,无皮下积液.结论 枕下乙状窦后小骨窗入路可提供足够的手术空间进行听神经瘤切除,明显减少了医源性损伤,具备微创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In recent years, keyhole microsurger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ubject of modern minimally invasive neurosurgery. In this study, minimally invasive techniques avoiding unnecessary tissue injuries were applied to refine traditional approaches for the removal of third ventricular tumors within a limited operative filed. Methods Individualized keyhole approaches were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rd ventricular tumors and their growth patterns. A series of keyhole approaches such as supraorbital subfrontal approach, infratentorial supracerebellar approach, interhemispheric transcallosal approach, pterional approach were taken to enter the third ventricle anteriorly, posteriorly, superiorly or laterally, respectively. A total of 34 removed tumors in or extended into the third ventricle included 11 craniopharyngiomas, 10 pituitary adenomas, 2 pinealomas, 1 cholesteatoma, 3 germinomas, and 7 gliomas. Results Total tumor resection was done in 27 (79.4%) of the patients, and subtotal resection in 7 patients (20.6%). Residual tumor was due to tight adherence of germinoma to the vein of Galen (1 patient), craniopharyngioma to the pituitary stalk (3), supratentorial extension of pineal region gliomas (1), suprasellar extension of gliomas (1) and giant pituitary adenoma (1). Complications such as brain contusion, postoperative hemorrhage and infection were not associated with keyhole approaches. Extended incision or enlarged bone flap was not made because of episode during operation or inadequate exposure. Conclusions Keyhole approaches are safe, effective and minimally invasive in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tumors deeply seated in the third ventricle. Individualized keyhole approach ensures a successful treatment. Tumors in the upper middle part of the third ventricle can be exposed by the interhemispheric transcallosal keyhole approach. Tumors of the posterior third ventricle may be well exposed by the infratentorial supracerebellar keyhole approach. Tumors of the anterior third ventricle can be entered by either a supraorbital subfrontal keyhole approach or a pterional keyhole approa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