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RANKL和RANK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3例乳腺癌组织中RANKL和RANK蛋白的表达,分析RANKL和RANK蛋白表达与病理类型、肿瘤大小和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之间的关系。结果RANK蛋白阳性表达率为100%(83/83),不同分期及病理类型的乳腺癌组织均表达RANK。RANKL蛋白阳性表达率为25.30%(21/83),其阳性表达与病理类型和肿瘤大小无关,但在不同淋巴结转移情况的病例间阳性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的增加,RANKL蛋白阳性表达下降。结论乳腺癌组织普遍表达RANK蛋白。RANKL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情况相关,与病理类型及肿瘤大小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通路在肿瘤骨定向性迁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具体信号传导机制尚不清楚。本文探讨非受体酪氨酸激酶c-Src在RANKL诱导的乳腺癌BT474细胞迁移中的作用。方法:Western blot检测BT-474细胞表面受体RANK蛋白的表达及RANKL刺激后细胞p-Src及c-Src的表达;Transwell法测定细胞迁移能力。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分析实验数据。结果:BT-474细胞表达RANK蛋白,RANKL诱导BT-474细胞迁移能力增强。应用RANKL的圈套受体OPG可阻断RANKL诱导的细胞迁移。RANKL刺激后BT-474细胞p-Src表达升高,应用c-Src激酶抑制剂PP2可显著抑制RANKL诱导的细胞迁移。结论:c-Src信号通路参与RANKL诱导的乳腺癌BT-474细胞迁移。  相似文献   

3.
核因子-κB受体(RANK)及其配体(RANKL)在最近十几年得到广泛研究。RANK在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中均能高频表达。RANKL在肿瘤微环境中经常被检测到,并且在骨的重塑和免疫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研究表明RANK和RANKL共同参与了肿瘤发生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RANK-RANKL信号通路主要由3个因素调节,它们分别是骨保护素(OPG)、骨保护素配体和一个能够结合RANKL的膜受体(LGR4)。本文以肿瘤转移为重点,探讨RANK-RANKL信号通路在肿瘤侵袭和转移中的意义以及以RANK-RANKL为靶点治疗肿瘤的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转染 IL -18基因的大鼠胶质瘤细胞疫苗9L/IL -18对胶质瘤大鼠血清 TGF -β和肿瘤组织中 Fgf2水平的影响。方法:将 F344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接种9L/IL -18、9L/LXSN 和9L 细胞。ELISA 法检测大鼠血清中 TGF -β水平,RT -PCR 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 Fgf2 mRNA 的表达。结果:接种9L/IL -18细胞大鼠的外周血中 TGF -β的水平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肿瘤组织中Fgf2 mRNA 的表达均低于其他两组(P <0.05)。结论:IL -18通过降低 TGF -β和Fgf2的水平,起到抗肿瘤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能促进表达RANK的上皮癌细胞迁移至骨,与乳腺癌骨转移密切相关。本文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苏氨酸蛋白激酶(phosphoinositide3-kinase/serine/threonine protein kinase PI3K/Akt)信号通路在RANKL诱导的乳腺癌MCF-7细胞迁移中的作用。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MCF-7细胞表面RANK蛋白的表达;Transwell法测定RANKL刺激后MCF-7细胞迁移能力的改变;Western-blot检测MCF-7细胞RANKL刺激后p-Akt及Akt的表达。SPSS 16.0软件分析实验数据。结果:MCF-7细胞表达RANK蛋白,RANKL诱导MCF-7细胞迁移能力显著增强,RANKL的圈套受体OPG可阻断RANKL诱导的细胞迁移。RANKL刺激后MCF-7细胞p-Akt表达在1、5分钟时一过性升高,PI3K抑制剂LY294002显著抑制RANKL诱导的细胞迁移。结论:PI3K/Akt信号通路参与RANKL诱导的乳腺癌细胞系MCF-7迁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常用非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阿那曲唑和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依西美坦在不良反应方面的差异。方法:检索PubMed、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提供依西美坦和阿那曲唑不良反应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符合标准的文献提取相关不良反应指标,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5项研究,荟萃分析结果显示阿那曲唑和依西美坦在导致潮热、乏力、高血压、关节炎或关节痛方面无显著差异,而应用依西美坦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发生率比阿那曲唑少19%(OR=0.81,95%CI:0.69~0.94;P=0.005),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生率比阿那曲唑少17%(OR=0.83,95%CI:0.76~0.92;P=0.000 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依西美坦比阿那曲唑较少引起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对于有高甘油三酯血症或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患者,依西美坦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甲醛对雌性大鼠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在亚慢性染毒的条件下,研究甲醛对SD雌性大鼠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3个不同浓度(0.2、2.0、20.0mg/kg)的甲醛染毒组。腹腔注射甲醛染毒,每天1次,连续染毒14d,14d后称体质量,并采用股动脉放血处死受试动物,取血清,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雌二醇(E2)浓度;用酶联免疫方法测定抑制素B(inhibin B)浓度;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激素(LH)的浓度。并解剖摘取卵巢称重,计算脏器系数。结果:甲醛染毒组与对照组比较,各染毒剂量组大鼠血清E2、Inhibin B水平明显降低(P〈0.05),FSH水平显著升高(P〈0.05);高、中剂量组大鼠血清LH水平均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染毒剂量组卵巢脏器系数显著降低(P〈0.05)。结论:在亚慢性染毒条件下,甲醛对SD雌性大鼠卵巢储备功能有一定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卵巢去势药物戈舍瑞林联合阿那曲唑治疗绝经前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44例绝经前晚期乳腺癌患者资料。患者应用阿那曲唑 1 mg,每日1次, 连续口服4周为1个周期;戈舍瑞林 3.6 mg, 每28 d注射1次。所有患者按期评价疗效并分析预后。结果 临床获益率为52.4 %(23/44),中位疾病进展时间(PFS)为8.3个月(95 % CI:5.3~11.2个月)。按治疗前是否接受过解救化疗分组,未接受解救化疗组(21例)PFS优于接受过解救化疗组(2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9个月比5.8个月,P=0.048)。结论 戈舍瑞林联合阿那曲唑对绝经前晚期乳腺癌的疗效肯定,是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案;对于激素依赖型绝经前乳腺癌患者,可以推荐作为一线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孙鑫  李平  张梅 《肿瘤学杂志》2017,23(12):1093-1097
摘 要:[目的] 探讨马钱子碱对乳腺癌骨转移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 建立裸鼠乳腺癌骨转移的模型,并用马钱子碱干预后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各组肿瘤组织中骨转移相关因子MMP-2、CXCR4、RANKL、OPG mRNA表达量。[结果] 马钱子碱经腹腔给药的半数致死量(Medial lethal dose,LD50)为69mg/kg。根据LD50的1/10、1/20和1/40的量,设三个剂量组:高剂量组6.90mg/kg1、中剂量组3.45mg/kg和低剂量组1.73mg/kg,同时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马钱子碱各剂量组MMP-2,CXCR4,RANKL mRNA的表达量随着马钱子碱剂量的增加逐渐下降(P<0.05),而OPG mRNA的表达量则随着马钱子碱剂量的增加逐渐增加(P<0.05)。[结论] 马钱子碱可以抑制乳腺癌骨转移,主要以调节MMP-2、CXCR4、RANKL、OPG等骨转移相关因子的表达为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阿那曲唑治疗绝经后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阿那曲唑治疗绝经后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阿那曲唑一线治疗301例绝经后晚期乳腺癌全国多中心的临床资料及疗效。结果 301例均可评价疗效,中位显效时间为2~3个月。CR为11.6%(35/301),PR为38.2%(115/301)。总客观缓解率(ORR)为49.8%(150/301)。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为12个月。≥70岁者TTP为12个月,ORR为64.2%,均优于〈70岁者。非内脏转移组(TTP为12个月,ORR为61.9%)优于肝脏以外内脏转移组(TTP为6个月,ORR为37.9%);肝脏以外内脏转移组TTP和ORR优于肝脏转移组(TTP3个月,ORR为7.1%)。激素受体双阳性组TTP为12个月和ORR为57.8%,明显优于激素受体单阳性组[ER(+)PR(-)、ER(-)PR(+)组];ER(+)PR(-)组TTP、ORR与ER(-)PR(+)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阿那曲唑作为绝经后晚期乳腺癌患者内分泌一线治疗选择,能够有效提高疾病客观缓解率和延长疾病进展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胫骨内接种MRMT-1细胞制作的乳腺癌骨转移大鼠模型在行为学、影像学、核医学、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特点。方法使用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使用胫骨内注射法制成乳腺癌骨转移模型。造模后第19天时进行疼痛测定;第21天取材,测定肿瘤体积,通过影像技术评估骨质缺损程度,核医学测定骨矿物质含量(BMC)和骨密度(BMD),HE染色观察形态,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并计数破骨细胞,免疫组化法测定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护骨素(OPG)和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荧光实时定量RT-PCR测定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PTHrP)。结果模型组在造模后第19天已出现机械痛觉超敏、机械痛觉过敏和热痛觉过敏(P0.01)。第21天取材后胫骨影像评分升高(P0.01),BMD下降(P0.05);肉眼观察肿瘤生长明显(P0.01),镜下可见溶骨病变为主的混合性骨质破坏;破骨细胞数量和活性增加(P0.01),PTHrP、OPG水平与OPG/RANKL比值均下降(P0.05、P0.01),而RANKL无明显变化。结论乳腺癌骨转移大鼠模型具有疼痛和骨质破坏的表现,但未表现出PTHrP和RANKL升高,其损伤途径是通过抑制OPG破坏了OPG-RANKL-RANK系统的平衡,引起破骨细胞过度激活,造成骨吸收作用亢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乳腺癌仿根治术患者围术期细胞因子及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 ASAⅠ~Ⅱ级乳腺癌仿根治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TEAS组(H组)和硬膜外麻醉组(E组),H组患者接受TEAS和硬膜外麻醉,E组患者只接受硬膜外麻醉每组各20例。各组分别于入室后即刻、术毕、术后12h采集外周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清IL-6、IL-10水平,采用放免法测定血清皮质醇水平。观察术后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两组入室即刻血清皮质醇、IL-6及IL-1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入室后即刻比较,两组术毕和术后12h IL-6水平、E组术毕和术后12h皮质醇水平均升高(P<0.05);两组术后12h IL-6水平均高于术毕(P<0.05);与E组比较,H组术毕、术后12h IL-6水平和术毕、术后12h皮质醇水平均降低(P<0.05);与E组、入室后即刻及术毕比较,H组术后12h IL-10水平升高(P<0.05)。结论 经皮穴位电刺激可减轻乳腺癌仿根治术患者术后血清皮质醇和IL-6升高的程度,增强术后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骨病患者骨髓中白细胞介素17(IL-17)的表达水平及其与骨髓单个核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表达的关系,探讨IL-17在MM骨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33例MM骨病患者及20例对照者骨髓上清中IL-17水平,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上述两组骨髓单个核细胞RANKL mRNA的表达。 结果 MM骨病组及对照组的骨髓上清均表达IL-17,骨髓单个核细胞均表达RANKL mRNA。MM骨病组骨髓上清中IL-17的含量[(52.69±4.55)pg/ml]高于对照组[(14.35±1.25)pg/ml],MM骨病组骨髓单个核细胞RANKL mRNA的表达[(0.96±0.12)pg/ml]高于对照组[(0.42±0.03)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MM骨病患者骨髓IL-17[(76.71±7.06)pg/ml]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期MM骨病患者[(40.67±3.84)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MM骨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RANKL mRNA的表达水平(1.22±0.27)显著高于稳定期MM骨病患者(0.83±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骨病组骨髓IL-17与RANKL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690,P<0.05)。结论 MM骨病患者骨髓IL-17的表达显著增高,骨髓IL-17水平与MM活动期和(或)稳定期相关,骨髓IL-17与RANKL的表达呈正相关,IL-17可能在MM骨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围术期肺癌患者Thl7细胞、NK细胞及IFN-γ、IL-17的动态变化。方法选择择期行肺癌根治术的患者(肺癌组)20例,对照组lO例,于术前(T。),术毕(T,),术后1d(T:)、3d(L)、5d(T4)检测外周血中Th17、NK细胞的水平,以及IFN-γ、IL-17的浓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肺癌组外周m中Thl7细胞、IL一17的表达升高;NK细胞及IFN-1的表达降低(P〈0.05)。与术前相比,肺癌患者术后1dTh-17细胞及IL-17的水平明显升高,NK细胞及IFN-γ水平明显降低;术后5dTh17细胞及IL-17的水平明显降低,IFN-1水平明显升高(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肺癌患者术前外周血中Thl7与IL-17A呈正相关性(P〈0.01);NK与IFN-γ呈正相关性(P〈0.01);Thl7与NK、IFN-γ均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围术期肺癌患者的免疫状态呈现先抑制后激活的状态,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NK细胞及IFN-γ、IL-17的表达对评估肺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OPG/OPGL蛋白在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复合同种骨移植修复大鼠桡骨缺损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4周龄SD大鼠BMSCs体外分离培养,取生长状态良好的第3代细胞复合同种骨.同时取8周龄SD大鼠32只,雌雄不限,制备大鼠双侧桡骨中段5m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 ,一侧植入BMSCs及同种异体骨颗粒复合物作为实验组;另一侧植入等量单纯同种异体骨颗粒作为对照组.按术后2、4、8、12周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8只)处死动物并立即于骨缺损部位取材,大体及组织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PV法)检测OPG、OPGL蛋白的表达.免疫组化所得数据经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计算其平均光密度值(OD值).结果 术后各时间点大体形态与组织学观察:实验组骨缺损修复速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OPG蛋白免疫组化结果 显示:2、4、8周实验组OPG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而12周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PGL蛋白免疫组化结果 显示:2、4周实验组OPGL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而8、12周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缺损修复区OPG、OPGL蛋白表达水平与骨修复愈合程度密切相关.OPG蛋白表达升高,其成骨作用加强, 而OPGL蛋白表达则相反.提示OPG的高表达可促进骨愈合,减少骨吸收;反之则促进骨吸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对雄性大鼠睾丸中激素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为研究DEHP生殖毒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40只5周龄雄性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玉米油)、DEHP低剂量组(100 mg/kg)、DEHP中剂量组(500 mg/kg)和DEHP高剂量组(1 500 mg/kg),每组10只,每天灌胃染毒1次,每周5次,连续染毒6周。于末次染毒24 h后处死动物,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睾丸组织内类固醇快速调节蛋白(StAR)、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3β-HSD)、17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7β-HSD)、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及雌激素受体(ERα、ERβ)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tAR、3β-HSD基因表达水平在DEHP各剂量组均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17β-HSD基因表达水平在DEHP高剂量组升高(P<0.01),而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则无明显改变(P>0.05);ERα基因表达在DEHP高剂量组升高(P<0.01);ERβ基因表达在DEHP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下降(P<0.01),但在DEHP高剂量组升高(P<0.01);GnRH基因表达水平在DEHP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均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DEHP染毒可引起雄性大鼠激素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改变,干扰雄性激素的合成,可能导致生殖障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丙泊酚麻醉对肝癌射频消融术患者围术期血浆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原发性肝癌患者80例,ASAⅠ-Ⅱ级,男63例,女17例,年龄35—78岁,体重49—72kg,随机分为异氟醚组(S组)和丙泊酚组(P组),每组40例择期行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肝癌射频消融术。S组麻醉诱导时给予3%异氟醚、咪唑安定0.1mg/kg、芬太尼2—3μg/kg、维库溴铵0.1mg/kg,行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辅助呼吸,麻醉维持采用异氟醚使BIS于40—60,BP、HR高于基础值20%以上时,追加0.05—0.1mg芬太尼,适时追加维库溴铵;P组诱导时给予丙泊酚2mg/kg,其余同S组诱导用药,麻醉维持采用静脉持续泵入丙泊酚使BIS于40—60,其他同S组麻醉维持用药。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手术开始时(T1)、手术结束时(T2)及术后24h(T3),采集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测定血清IL-4、IL-10、HMGB1及VEGF-1浓度。结果:T0、T1、T2及T3时间点,P组与S组血浆中细胞因子IL-4、IL-10、HMGB1和VEGF-1的浓度分别随时间升高,T3时间点血浆中细胞因子浓度达到释放高峰。在T2及T3时间点,与S组比较,P组IL-4及IL—10升高,HMGB1和VEGF-1的浓度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0及T1时间点,两组血浆中IL-4、IL-10、HMGB1和VEGF-1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比异氟醚吸入能够更好地调节肝癌患者围术期血浆炎症因子IL-4、IL-10、HMGB1、VEGF-1的生成,从而提高肿瘤患者的抗炎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对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妇科恶性肿瘤根治术的患者30例,分为2组(每组n=15):丁丙诺啡组(B组)与芬太尼组(F组)。术毕均行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镇痛时间为48h。两组分别于术前2h,术后2h、1d、3d和5d各记录一次。并采集外周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2、IL-6水平。评估术后病人镇痛4个时点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病人有无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各观察时点的IL-2水平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各观察时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IL-6水平术后2h与术前相比显著升高(P〈0.01),术后1d和3d与术后2h相比逐渐下降(P〈0.01),仍高于术前水平(P〈0.05),术后第5d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两组间相应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硬膜外自控镇痛可有较好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少。结论: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可有效消除术后疼痛,对术后患者血清中IL-2水平无明显影响,能抑制IL-6水平的明显升高。提示丁丙诺啡与芬太尼用于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镇痛,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体内细胞因子及内环境的稳定,能减轻机体应激反应,减轻术后免疫功能抑制,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抗辐灵对微波辐射后大鼠血清中心肌酶和Ca^2+的影响。方法 120只二级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C)、辐射对照组(R)、阳性药对照组(A)、抗辐灵0.75g/(kg/d)组(L)、抗辐灵1.5 g/(kg/d)组(M)、抗辐灵3 g/(kg/d)组(H)。抗辐灵药物组给予抗辐灵溶液,A组给予1.5 g/(kg/d)安多霖,C组和R组均给予等比体积的蒸馏水。采用30 mW/cm2微波辐射大鼠1次,辐射时间为15 min。辐射当天开始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14 d。于给药7 d(辐射后7 d)、停药后6 h(辐射后14 d)、停药后7 d(辐射后21 d),采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大鼠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及Ca2+含量。结果 (1)R、A、L、M及H组与C组相比较:辐射后7 d,R组大鼠血清中CK-MB、LDH、AST活性及Ca^2+含量显著升高(P〈0.05或P〈0.01);辐射后14 d,R组大鼠血清中CK-MB活性和Ca^2+含量仍明显增高(P〈0.05);辐射后21 d,各组间CK-MB、LDH、AST活性及Ca2+含量均无明显改变(P〉0.05)。(2)A、L、M及H组与R组相比较:给药7 d(辐射后7 d),大鼠血清中CK-MB、LDH、AST活性及Ca^2+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停药后6 h(辐射后14 d),A、M及H组CK-MB活性和A、L、M及H组Ca^2+含量仍有明显降低(P〈0.05);停药后7 d(辐射后21 d),CK-MB、LDH、AST活性及Ca2+含量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L、M及H组与A组相比较:大鼠血清中CK-MB、LDH、AST活性及Ca^2+含量各时间点各组间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微波辐射可引起大鼠血清中心肌酶及Ca^2+异常升高;抗辐灵和安多霖对微波辐射致大鼠血清中心肌酶及Ca^2+升高均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1.5 g/(kg/d)为抗辐灵最佳有效剂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纳米硫化镉(Nano-CdS)和硫化镉(CdS)的雄性生殖毒性作用机制并比较其生殖毒性效应。方法:将36只SPF级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ano-CdS组和CdS组,每组各12只。两个染毒组经口灌胃染毒,每天灌胃1次,染毒剂量均为50 mg/kg,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45 d。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小鼠睾丸组织中镉元素积累水平,显微镜下观察小鼠精子畸形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小鼠血清睾酮水平,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P450scc和P450-17α mRNA表达水平。结果:镉元素含量分析结果显示,Nano-CdS和CdS组小鼠睾丸组织中的镉元素含量分别为(425.46±73.89)和(183.59±32.46) ng/g,均高于对照组的(80.18±13.29) ng/g (P<0.05)。精子畸形率检测结果显示,CdS组小鼠(2.28%)显著高于对照组(1.48%) (P<0.05),Nano-CdS组(1.73%)也有所升高。ELISA检测结果显示,Nano-CdS和CdS组小鼠血清睾酮浓度分别为(12.31± 1.10)和(15.88±5.41)ng/d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8.41±11.36) ng/dL(P<0.05)。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Nano-CdS和CdS组P450scc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50±0.11和0.84±0.48;P450-17α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51±0.13和0.72±0.06,除CdS组P450scc mRNA表达水平外,其他各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Nano-CdS和CdS均能导致小鼠睾丸中镉元素的积累,一定程度上诱导精子畸形率的升高,并能显著降低血清睾酮水平以及抑制P450scc和P450-17α mRNA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