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细菌性阴道病是近年来被确定与性传播有关的疾病 ,其病原体为阴道加德纳菌 ,随着性病病原体感染谱的变化 ,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1 ]。阴道加德纳菌的检测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寻找阴道分泌物中的线索细胞是诊断加德纳菌阴道病的重要指标。在长期的临床检验工作中我们发现检验报告和医生的诊断常常不符 ,为此作了统计 :医生疑为加德纳细菌阴道病 5 0例 ,而实验室查出线索细胞为 19例 ,细菌性阴道病主要病原体的检出率不高 ,符合率为 38%。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和许多妇科医生及同事进行了探讨 ,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1 取材不当未能准确取…  相似文献   

2.
阴道加德纳菌感染和细菌性阴道病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女性下生殖道感染阴道加德纳菌与细菌性阴道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6月~2006年6月就诊部分患者共300例,采用镜检、培养等方法来检验,根据检出阴道加德纳菌和细菌性阴道病感染的患者数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有97%细菌性阴道病病人可检出阴道加德纳菌,约30%非细菌性阴道病病人可检出阴道加德纳菌。结论阴道加德纳菌与细菌性阴道病呈高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张皓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6Z):52-52,47
目的探讨女性下生殖道感染阴道加德纳菌与细菌性阴道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6月~2006年6月就诊部分患者共300例,采用镜检、培养等方法来检验,根据检出阴道加德纳菌和细菌性阴道病感染的患者数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有97%细菌性阴道病病人可检出阴道加德纳菌,约30%非细菌性阴道病病人可检出阴道加德纳菌。结论阴道加德纳菌与细菌性阴道病呈高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细菌性阴道病与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发生的关系,对1280例(包括332例细菌性阴道病)育龄期未妊娠者进行宫颈涂片检查,筛查鳞状上皮内病变(SIL);同时观察计数细菌形态及数量检查阴道菌群。结果,①332例细菌性阴道病中检出SIL23例,检出率为693%,948例非细菌性阴道病(对照组)中检出SIL39例,检出率为411%。②细菌性阴道病的阴道菌群主要为加德纳菌、厌氧菌,无乳酸杆菌,并可见到线索细胞;对照组阴道菌群主要为乳酸杆菌,或多数为乳酸杆菌,少数加德纳菌。提示:在细菌性阴道病时,阴道菌群的改变,相关病原体可能在SIL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因而SIL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5.
李美丽 《吉林医学》2011,(18):3774-3774
目的:观察革兰染色法在妊娠期细菌性阴道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妊娠期细菌性阴道病孕妇40例为观察组,并选取健康检查的生育年龄孕妇40例为对照组,分别采用革兰染色法与PCR法诊断加德纳菌的检出情况。结果:加德纳菌是妊娠期细菌性阴道病的重要感染病菌。两种诊断加德纳菌阳性率分别为:革兰染色法75.0%、PCR法85.0%,经χ2检验,两种检测方法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细菌性阴道病是一种常见孕妇感染性疾病,而革兰染色法对其中的加德纳菌仍然具备很好的诊断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聚合酶链反应快速检测加德纳菌的方法和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建立聚合酶链反应快速检测加德纳菌方法,用于细菌性阴道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根据加德纳菌基因序列中IIS-23srRNA基因区设计并合成特异性引物,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阴道或宫颈分泌物中的加德纳菌,并与革兰染色和分离培养进行对照检测。结果 经对阴道加德纳菌和5种常见的阴道感染病原体检测,证实所用引物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敏感性实验结果10^2可扩增出明显的区带;在50例宫颈分泌物标本中,革兰染色阳性检出率为18%(9/50)、分离培养阳性检出率为16%(8/50),聚合酶链反应阳性率为28%(14/50)。结论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阴道分泌物中的加德钠菌,用于细菌性阴道病的快速诊断,有可能成为细菌性阴道病实验室诊断的主要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7.
《中国乡村医生》2005,21(16):20-20
阴道传染 阴道感染根据病因和病原体的不同.可分为细菌性阴道病,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病和滴虫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的最常见病原体为阴道加德纳菌、各咱厌氧菌和弯杆菌属。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病的病原体80%以上为白念珠菌:  相似文献   

8.
细菌性阴道病(BV)是由于阴道的微生态环境被破坏所引发的疾病,其主要原因为加德纳菌、厌氧菌等病原菌增多引起的菌群失调,它们以粘附在上皮细胞上形成线索细胞为显微镜下特征。近年来,国内外有关BV和线索细胞的报道甚多,BV的发病、诊断的治疗亦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320例确诊的BV患者与白带中线索细胞的相关联系并探讨在BV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蔡萍 《中国当代医学》2008,7(2):100-100
细菌性阴道病(BV)是由于阴道的微生态环境被破坏所引发的疾病,其主要原因为加德纳菌、厌氧菌等病原菌增多引起的菌群失调,它们以粘附在上皮细胞上形成线索细胞为显微镜下特征。近年来,国内外有关BV和线索细胞的报道甚多,BV的发病、诊断的治疗亦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300例确诊的BV患者与白带中线索细胞的相关联系并探讨在BV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袁洁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9):434-435
目的探讨我国妇女白带病原体CTB染色检验技术在妇科普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国家科委“九五”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和卫生部“十年百佳”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妇科白带多项检查快速染色技术(CTB)用于妇科普查。结果通过对972例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异常标本进行的CTB染色技术分析,其总阳性率为99.69%,其中滴虫检出率为5.35%,霉菌检出率为22.02%,阴道加德纳菌检出率为40.12%,纤毛菌检出率为1.75%,条件致病菌检出率为21.19%,淋球菌检出率为0.21%,单纯白细胞异常增多检出率为14.20%。阴道加德纳菌检出率最高,已成为由性传播引起的细菌性阴道炎的主要病原菌,也是引起阴道二重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致病因子。结论CTB染色技术用于阴道分泌物病原体的检验,可同时做滴虫、霉菌、纤毛菌、加德纳菌、线索细胞、淋球菌、条件致病菌等的检查。该方法简单、快速,结构清晰,一片多用,非常适合妇科白带涂片多项病原体的快速检验。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检测阴道加德纳菌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用于细菌性阴道病的诊断。方法:按照Amsel诊断标准诊断细菌性阴道病;定性PCR检测患者阴道分泌物中的阴道加德纳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患者阴道分泌物中的阴道加德纳菌的DNA含量,同时测定标本中总的细菌16SrRNA的DNA含量进行校正,即用阴道加德纳菌的DNA含量/16Sr RNA的DNA含量比值来表示阴道加德纳菌的相对含量。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价对细菌性阴道病的诊断价值。结果:定性PCR的特异度为31.9%,敏感度为93.2%。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阴道加德纳菌含量的线性范围1×10~1×10^5拷贝数/ml。阴道加德纳菌在细菌性阴道病中的相对含量为0.5613400,明显高于霉菌性阴道炎(P〈0.01)、其他阴道炎(P〈0.01)及健康体检者(P〈0.01)。但与滴虫性阴道炎无明显差异(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AUC.ROC)为0.909,当阴道加德纳菌的DNA含量/16Sr RNA的DNA含量的截断值为0.1026035时,其诊断细菌性阴道病的总体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9%和80.3%。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阴道加德纳菌的方法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准确性和重复性良好。对细菌性阴道病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研究细菌性阴道病病人阴道分泌物中主要细菌生长情况及其对药物敏感性。方法:对2007年5月至2009年4月在富阳市妇幼保健院确诊为细菌性阴道病的患者共96例阴道分泌物进行阴道加德纳菌选择培养并检测。对其中40例进行阴道加德纳菌抗生素敏感试验。结果:细菌性阴道病96例患者中栓出阴道加特纳菌感染71例,占74.0%;阴道加德纳菌对万古霉素、头孢三嗪等比较敏感,而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等有较强的耐药性。结论:阴道加德纳菌是细菌性阴道病主要细菌,临床应尽量选用敏感抗生素,严格掌握抗生素的使用指征。  相似文献   

13.
线索细胞法诊断细菌性阴道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是由于阴道内乳酸杆菌大量减少,加德纳菌(gardnella vaginalis,GV)类杆菌属,厌氧菌变形菌属及支原体大量增殖而引起的一种混合性细菌感染.BV包括多种妇产科疾患[2],如盆腔炎、胎膜早破及早产、羊膜腔感染等,该病正日益受到临床重视.目前,BV有多种实验诊断方法:如阴道加德纳菌培养、气-液相色谱法、脯氨酸氨肽酶测定、革兰氏染色法及聚核普酸探针等.本文用革兰氏染色仅观察线索细胞,并结合占优势的细菌形态型诊断BV,同时与Spirgei和Nugent两种方法比较,线索细胞不需对各形态型细菌精确计数,节省时间,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细菌性阴道病(BV)是指一类在细菌学上表现为生殖道正常菌群( 产H2O2乳酸菌)数量减少,代之以一组厌氧菌群数量增加的临床症候群,其中最为多见的是加德纳菌阴道炎.目前对加德纳菌的实验诊断,主要以直接涂片找线索细胞、分离培养法、免疫荧光法及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等[1].后三种方法要求特殊的实验设备及技术,一般难在普通实验室推广[2].本文通过对革兰染色找线索细胞结合胺试纸法,对加德纳菌进行检测,并与培养法比较.  相似文献   

15.
来稿须知     
阴道加特纳菌是近年来被确定的由性传播的疾病的病原体之一,而且随着病原体感染谱的变化,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目前对加特纳菌的实验室诊断,主要以直接涂片找线索细胞、分离培养法、免疫荧光法及聚合酶链反应(PCR)法等。而最常用的以前三种方法为多见,故我们对这三种方法进行比较,以探讨细菌性阴道病实验诊断方法应用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袁洁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5):434-435
目的探讨我国妇女白带病原体CTB染色检验技术在妇科普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国家科委“九五”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和卫生部“十年百佳”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妇科白带多项检查快速染色技术(CTB)用于妇科普查。结果通过对972例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异常标本进行的CTB染色技术分析,其总阳性率为99.69%,其中滴虫检出率为5.35%,霉菌检出率为22、02%,阴道加德纳菌检出率为40.12%,纤毛菌检出率为1.75%,条件致病菌检出率为21.19%,淋球菌检出率为0.21%,单纯白细胞异常增多检出率为14.20%。阴道加德纳菌检出率最高,已成为由性传播引起的细菌性阴道炎的主要病原菌,也是引起阴道二重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致病因子。结论CTB染色技术用于阴道分泌物病原体的检验,可同时做滴虫、霉菌、纤毛菌、加德纳菌、线索细胞、淋球菌、备件致病菌等的检查。该方法简单、快速,结构清晰,一片多用,非常适合妇科白带涂片多项病原体的快速检验。  相似文献   

17.
细菌性阴道病的快速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文娟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9):3418-3419
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是指由阴道加德纳菌与某些厌氧菌等多种病原体共同引起的一种阴道黏膜非炎症性的疾病。BV是妇产科最常见疾病之一,其感染率15%~50%,且易复发,患患者数远高于阴道霉菌及滴虫感染。BV的发病原因主要是正常菌群的优势被厌氧菌群所取代,BV的主要病原菌加德纳杆菌及其他厌氧菌侵蚀阴道细胞的过程中会产生组织多胺,而正常妇女阴道则不含该类物质,因此利用BV患者阴道分泌物产胺特性,可及时诊断细菌性阴道病。  相似文献   

18.
女性生殖道感染患者阴道加德纳菌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了解本地区女性生殖道阴道加德纳菌(GV)感染情况以及阴道加德纳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探讨阴道加德纳菌实验室检测方法的应用效果,为细菌性阴道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切实可行的检测依据.方法:阴道加德纳菌分离培养鉴定和K-B法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生殖道分泌物常规检查、涂片革兰染色找线索细胞、BV试验、胺试验.结果:156例阴道病患者GV的总检出率为39.7%,其中100例宫颈炎患者GV的检出率为41%;56例阴道炎患者的GV检出率为37.5%;健康妇女GV检出率为8.3%.抗菌药敏感率依次为头孢噻肟98.5%(64/65)、氧哌嗪青霉素93.8%(61/65)、先锋霉素V92.3%(60/65)、氨苄青霉素84.6%(55/65)、红霉素69.2%(45/65)、林可霉素52.3%(34/65)、环丙沙星38.5%(25/65)、庆大霉素32.3%(21/65).结论:细菌性阴道病与加德纳菌感染密切相关;GV的分离率与阴道分泌物的pH值、白细胞数、取材部位相关;本地区BV患者分离出的GV对头孢类、青霉素类抗菌药物敏感,而对喹诺酮类、氨基糠苷类抗菌药物耐药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细菌性阴道病(简称BV)是由阴道加德纳菌和动弯杆菌等联合引起的慢性阴道炎症综合征。此病与细菌性阴道炎不同的是,阴道分泌物较稀薄,pH较高,常有鱼腥样臭味。此病的临床诊断需要检验的支持。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观察阴道分泌物中,滴虫、霉菌、阴道加德纳尔菌及线索细胞的分布,探讨其对细菌阴道疾病的诊断及疗效监督价值。方法:采用常规涂片加盖法检测霉菌、滴虫及线索细胞,采用直接荧光抗体测定阴道纳尔菌。结果:150例细菌性阴道疾病患者,阴道加德纳尔菌检出率为43%,线索细胞检出率为25%与对照组6.0%差异有显著性,(P<0.001)合并霉菌、滴虫及三者同时感染分别为9%、6%及3%。阴道加德纳尔菌阳性及线索细胞阳性者经抗菌治疗后均转为阴性。结论:提示细菌性阴道疾病中除了霉菌滴虫感染外,还常见阴道加德纳尔菌及线索细胞的存在,其对细菌性阴道疾病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