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KCNQ4基因突变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聋家系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应用选基因法了解KCNQ4基因对中国耳聋家系的影响,检测其突变形式。方法 在一个6代相传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家系中,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像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PCR-SSCP)及克隆测序方法对KCNQ4基因的全部编码序列的PCR产物进行突变位点及多态序列检测。结果 在该家系中,对36位家系成员进行了KCNQ4基因的编码序列的检测,发现KCNQ4基因外显子2的分子多态现象,经测序分析证明这种多态是由于内含子中47个碱基复制数的差异所造成的。结论 本实验证明KCNQ4基因外显子2的编码区附近存在一个新的分子多态标记,这种分子多态表现出不同的基因型。通过对这些基因型与耳聋表型的相关分析发现,随着内含子复制数的增加,耳聋表现度明显增加。提示KCNQ4基因外显子2与外显子3之间内含子复制数的变化可能是这个家系出现耳聋的一种特征性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无综合征的遗传性进行性感音神经性聋三个家系的听力学特点及遗传特征.方法三家系纯音测听33人,耳聋14例,声导抗、ABR测试4人.对这些家系进行相关资料的调查和听力学检查.结果三个家系语前聋1个家系,语后聋2个家系,表现为双侧对称性进行性听力下降,A家系耳聋始于12岁后,B家系耳聋始于20岁后,首先是高频区受损,迅速依次向中、低频扩展,C家系出生后即耳聋,表现为聋哑症.4例8耳声导抗及ABR测试均证实为耳蜗性感音性听力损失,三个家系男女均有发病,显示了很高的外显率,全身检查未发现其它部位畸形.结论三个家系可能为无综合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感音神经性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OTOA基因变异导致的遗传性聋患者的表型及基因型特点。方法对2015年9月至2022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经二代测序诊断为OTOA基因变异致聋的6个家系进行病史、临床表型及基因变异分析, 在家系内对发现的序列变异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对发现的拷贝数变异进行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 MLPA)验证。结果 6个散发耳聋家系的先证者均表现为低频轻~中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高频中~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其中1例为语前聋, 5例为语后聋。6例先证者中1例携带OTOA基因纯合变异, 5例携带OTOA基因复合杂合变异。共鉴定了OTOA基因9个致病性变异(分别是6个拷贝数变异、2个缺失变异和1个错义变异)和2个临床意义未明的错义变异;5个单核苷酸变异中有3个为未经报道的新变异[c.1265G>T(p.Gly422Val)、c.1534delG(p.Ala513Leufs*11)及c.3292C>T(p.Gln1098fs*)]。结论 OTOA基因变异可导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非综合征型...  相似文献   

4.
5.
综合报告3个家系遗传性进行性感音神经性聋共41例。两个家系(例1,例2)为王锡温报告,其中一家系3代5人发病,为性连锁隐性遗传;一家系3代7人发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另一家系(例3)为蔡茂文、李开顺报告,5代29人发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并对本病的遗传方式、临床特点、病理变化及诊断方法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7.
耳聋是最常见的感觉功能障碍,遗传性因素是导致感音神经性聋的最主要因素。近年来,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构建遗传性聋动物模型已成为研究耳聋基因的重要手段。由于小鼠基因信息相对明确,遗传学及解剖学与人类相近,繁殖能力快等优点逐渐成为遗传性聋模型的首选,但小鼠各品系间听力学特点不同,选择合适的小鼠可以有效降低品系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基因编辑后小鼠听力表型多样,并非全部可出现遗传性听力损失,实验设计时需考虑周全。本文主要对构建遗传性聋小鼠模型时,常用的不同品系小鼠听力学特点进行归纳,C57小鼠是常用的实验模型,但其听力稳定性较差;CBA小鼠听力稳定性较好,是研究遗传性聋较为合适的候选。  相似文献   

8.
20 0 0年 1 1月我科在门诊治疗 1例遗传性进行感音神经性聋患者 ,通过对其家系谱图进行分析 ,发现其遗传规律。现报告如下。先证者 ,男 ,2 1岁。主因双耳耳鸣、渐进性听力下降 3年来我院就诊。既往无传染病、外伤、耳流脓、噪声接触及耳毒性药物应用史。体检 :发育、营养正常。双耳廓无畸形 ,双耳屏前均见副耳 ,左 1、右2。双外耳道通畅。双耳鼓膜完整 ,标志清。纯音测听 :双耳听力呈对称性低频感音神经性聋 ,0 .2 5、0 .5、1及 2 k Hz气导平均听阈为 45 d B HL;2、3、4、6及 8k Hz气导平均听阈为 30 d B HL。双耳声反射未引出。ABR:双…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非综合征型听力损失患者Cx26基因的突变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分析中国人遗传性非综合征型听力损失(nonsyndromic hearing impairmetn,NSHI)患者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 26,Cx26)基因编码区的突变。方法 对天津市聋哑学校的8个聋哑学生的家系中29例以及健康对照2例和有家族史但本人听力正常的遗传咨询者2例共33例取外周血提取DNA,经聚合酶链反应(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Cx26基因编码区片段,通过限制酶切指纹-单链构像多态性(restriction endonucleases fingerprinting-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REF-SSCP)分析法进行突变筛选,经DNA测序判断多态性改变或致病突变。结果 33例中有30例Cx26基因发生改变,改变率为90.91%(30/33),共发现8种不同形式的改变,包括79G→A,109G→A,161A→T,235delC,240G→A,341A→G,571T→Ct 608T→C,其中161A→t,240G→A和571T→C为新发现的突变。22例耳聋患者中有3例为235delC,突变率为13.64%(3/22)。结论 Cx26基因235delC是中国人NSHI患者中主要的突变方式,NSHI患者中存在较多的多态性改变。  相似文献   

10.
听觉在人类进行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听觉功能障碍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耳聋或不同频率的耳聋,是导致语言交流障碍的主要原因.低频感音神经性聋作为一独立的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不甚明确.本文就近年来对该病的研究做一综述,探讨了其发病机制和诊断治疗等临床问题,对耳科工作者有参考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一个连续5代遗传的耳聋大家系的临床听力学特征及遗传规律。方法通过家系调查,对家系成员进行全身系统检查及临床听力学检测,分析遗传规律,绘制遗传图谱并进行听力学特征分析。结果此耳聋家系成员共计35人。其先证者为感音神经性聋,无全身其他系统异常。耳聋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发病年龄各代间较稳定,为15~30岁。听力表型为代代相传、迟发性、渐进性的中度至重度听力损失,听力损失初以高频下降为主,随着年龄增长逐渐累及全频听力,听力曲线由下降型变为平坦型。结论该家系遗传学特征分析符合非综合征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该研究为进一步致病基因的定位与克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耳聋家系的临床听力学特征及遗传规律。方法对一个国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低频感音神经性耳聋家系的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及临床遗传学特征的分析。对家系成员进行调查并绘制系谱图。对调查的家系成员进行病史、体检、纯音测听、声导抗检查,两名患者进行耳声发射、听性脑干反应、前庭功能及颞骨CT扫描检查以排除听神经病及听觉系统的其他病变。结果该耳聋家系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耳聋患者表现为一种迟发型的、渐进性的、以低频下降为主的听力损失,发病年龄介于10~25岁,早期以低频损失为主,听力曲线呈上升型,随着年龄增长逐渐累及全频听力,听力曲线由上升型变为平坦型。结论该耳聋家系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表现为低频感音神经性耳聋,通过全基因组扫描及连锁分析,有望发现新的低频感音神经性聋的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13.
一家系遗传性进行性感音神经性聋耳声发射测试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耳声发射 ( OAE)测试对遗传性进行性感音神经性聋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一家系 6代中 5 4例 ( 10 8耳 )和 5 0例正常人进行了纯音测听、瞬态诱发耳声发射 ( TEOAE)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 ( DPOAE)测试 ,了解其耳蜗功能。结果 :本家系纯音听阈 >2 0 d B HL组中 ,84%出现 TEOAE反应幅度下降或消失 ,82 %出现DPOAE振幅下降或消失 ;纯音听阈正常组中 ,75 %出现 TEOAE反应幅度下降 ,6 4%出现 DPOAE某个频率的振幅下降或缺失 ;对照组 TEOAE和 DPOAE的检出率均为 10 0 %。结论 :OAE测试有助于遗传性进行性感音神经性聋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连接蛋白基因和遗传性耳聋及角皮病有明确的相关性.现有4个连接蛋白基因突变可导致角皮病,即:GJB4、GJB2、GJB3和GJB6,其中3个基因既可导致遗传性耳聋,即GJB2、GJB3和GJB6,而GJB4是否与遗传性耳聋相关还有待于进一步证实.为证实GJB4和遗传性耳聋的相关性,在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中进行突变检测.方法本实验采用PCR-直接测序法对60个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家系先证者进行GJB4的突变检测,其中32个显性遗传,28个隐性遗传.结果发现了四种碱基改变:109G>A、3'UTR 17 A>G、611A>C和507C>G.109G>A和3'UTR 17A>G是新发现的碱基改变,但在家系突变检测中证实为多态.611A>C和507C>G两种碱基改变是已报道的多态,611A>C是我们检测到的最常见的多态.结论本研究发现了GJB4的109G>A和3'UTR 17 A>G两种新多态,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但未能最终证实GJB4为遗传性耳聋的致病基因,可是从该基因背景来分析GJB4仍可能是一个很好的耳聋候选基因,有待于扩大家系收集范围进一步检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非综合征型聋家系进行CX31.1基因的突变分析,以鉴定CX31.1基因是否为遗传性聋的致病基因。方法:通过对从全国10多个省收集到的遗传性聋家系61个,其中常染色体隐性非综合征型聋家系37个,常染色体显性非综合征型聋家系24个的106例成员及50例正常人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c chain reaction,PCR)及直接测序,对遗传性聋个体进行CX31.1基因的突变检测。结果:发现CX31.1的同义突变1种,多态1种,内含子缺失2种。结论:我们目前的检测虽未能证明CX31.1基冈突变是上述聋家系的致病基因,但根据基因结构分析该基因与遗传性聋的关系不能排除,有待收集更多的家系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udio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 hearing loss in a large Chinese ethnic Tujia family and determine its hereditary type.

Methods

Total 76 live individuals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notable 84 members of this family. The detailed audiometric evaluations were undertaken for the proband and his 47 family members. The degrees of sensorineural hearing impairment were defined as an air/bone gap <15 dB hearing loss averaged over 0.5, 1 and 2 kHz. The severity of hearing loss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hearing ability of the better ear, averaged over 0.5, 1, 2 and 4 kHz, and classified into four categories: mild, moderate, severe and profound.

Results

Nineteen patrilineal relatives of the 76 live members had hearing impairment. The age of onset ranged from 7 to 21 years old with the average of 13.2 years. The audiometric defect was described by auditory curves of a high frequency in 47% of the patients. Affected members in this family demonstrated a non-syndromic, late onset, bilateral, symmetrical, postlingual and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Conclusions

The audiometric configuration in males of the pedigree is consistent with the hereditary Y-linked hearing loss. Thus we speculate that a putative gene on the Y chromosome could contribute to the cause of the disease.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非综合征型听力损失患者Cx26基因的突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中国人遗传性非综合征型听力损失(nonsyndromic hearing impairment,NSHI)患者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 26,Cx26)基因编码区的突变.方法对天津市聋哑学校的8个聋哑学生的家系中29例以及健康对照2例和有家族史但本人听力正常的遗传咨询者2例共33例取外周血提取DNA,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Cx26基因编码区片段,通过限制酶切指纹-单链构像多态性(restriction endonucleases fingerprinting-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REF-SSCP)分析法进行突变筛选,经DNA测序判断多态性改变或致病突变.结果 33例中有30例Cx26基因发生改变,改变率为90.91%(30/33).共发现8种不同形式的改变,包括79G→A、109G→A、161A→T、235delC、240G→A、341A→G、571T→C和608T→C,其中161A→T、240G→A和571T→C为新发现的突变.22例耳聋患者中有3例为235delC,突变率为13.64%(3/22).结论 Cx26基因235delC是中国人NSHI患者中主要的突变方式,NSHI患者中存在较多的多态性改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遗传性进行性无综合征耳聋患者的听功能改变特点。方法 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进行性无综合征耳聋家系 5 2名成员及听力正常组 15名 ,进行了纯音测试及畸变产物耳声发射 (distortionproductotoacousticemissions,DPOAE)测试。结果 无综合征耳聋家系中 34名成员纯音测试为感音神经性聋 ,其中纯音听阈均值 (puretoneaverage ,PTA)≥ 40dB的 15例 (2 9耳 )DPOAE反应缺失 ,PTA≤ 35dB伴高频下降的 12例 (2 3耳 )DPOAE高频或高、中频振幅下降或缺失 ;2 1名 (42耳 )纯音听阈正常成员中 ,有 12例 (15耳 )DPOAE高频或高、中频振幅下降或缺失。结论 DPOAE能鉴别出耳蜗亚临床的病理改变 ,对该病的早期诊断 ,遗传咨询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线粒体DNA 961delT/insC(n)突变与氨基甙类药物性耳聋的相关性。方法对一个耳聋家系11个成员采集氨基甙类抗生素用药史、进行听力学检查、表型分析,采集外周静脉血样本,从白细胞中提取DNA,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线粒体DNA(mtDNA)全序列,对扩增片段进行DNA测序,对发现的基因突变与耳聋表型进行分离分析。结果参与研究的所有9例母系成员均检出mtDNA 961delT/insC(n)突变。有明确氨基甙类抗生素用药史的4例中只有2例耳聋患者,其中1例为用药之前出现的先天性聋,另1例为用药后38年出现的轻度耳聋。突变不与耳聋共分离。结论本研究不支持mtDNA 961delT/insC(n)突变是该家系耳聋的致病突变,mtDNA 961位点附近可能是一个多变异的区域,mtDNA 961delT/insC(n)可能是一个与氨基甙类药物性耳聋不明确相关的多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