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糖尿病血糖正常的探索:控制餐后血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相似文献   

2.
<正>糖尿病在我国近年来呈现快速大幅增长,18岁及以上成人患病率已高达11.2%,成为了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给我国带来了极大的公共卫生危害。与此同时,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控制状况总体上很不理想,50.8%的患者接受治疗后仍未控制达标。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空腹血糖以及餐后血糖,都是血糖控制状况的重要指标。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空腹血糖管理在糖尿病血糖控制中非常重要,但是其关键作用在过去可能被低估。本文对“控制空腹血糖在Hb A1c水平和血糖管理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探讨。  相似文献   

3.
4.
当前,使用胰岛素类似物的“糖友”越来越多。临床上经常遇到一些患者在使用中盲目追随效仿别人,看到别的病友用某种方案效果好,自己就改用这种方案,结果却并不一定好。就如同一件衣服穿在不同的人身上,漂亮还是不漂亮还得看自己,是否适合这件“外衣”。  相似文献   

5.
张华(化名),男,49岁,患糖尿病7年。平日控制饮食,适当运动,可是药物从两种加到三种,服美吡达4片/日、二甲双胍4片/日、拜唐苹3片/日,血糖仍控制不佳;空腹血糖8.1mmol/L,早餐后2小时12.6mmol/L,午餐后2小时13.5mmol/L,晚餐后2小时11.3mmol/L。医生提议换用胰岛素,患者不愿接受,复查糖化血红蛋白达8.7%。  相似文献   

6.
杨先生46岁,一年前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口服二甲双胍后体重有所下降,空腹血糖一直在7.0mmol/L左右,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为7.5%;半年前停服二甲双胍,改用甘精胰岛素(来得时),用量调整至目前每晚睡前14单位,皮下注射,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一直控制在理想范围,复查糖化血红蛋白结果为6.1%,体重恢复到原来的水平,精神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7.
反映血糖的指标有多种,如直接反映血糖水平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间接反映血糖水平的尿糖等。虽然这些指标都能反映血糖水平.但临床意义还是有所不同的。就拿其中常用的几项指标来说,比如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又常被称作“瞬时血糖”)等,它们分别代表什么意义呢?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检测对糖尿病诊断的参考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20年4月期间于该院接受检查的62例2型糖尿病患者、57例空腹血糖受损患者及60名健康体检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分为A组、B组和C组,通过对FPG、2 hPG以及HbA1c的检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和BPH合并血糖代谢性指标异常患者的临床相关性.方法 通过对老年病科门诊就诊的≥60岁BPH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入选的117例BPH患者的血糖等代谢性指标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BPH评价指标:前列腺体积(PV)、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BPH病程时间等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结果 ①FBG升高的BPH患者比FBG正常的BPH患者PV增大更明显(P=0.002),PSA值亦明显升高(P=0.006),IPSS明显增加(P=0.01),而BPH病程时间两组间未发现显著性差异.②2 hPBG升高的BPH患者与2 hPBG正常的BPH患者PV、PSA值、IPSS、BPH病程时间未发现显著性差异(P>0.05).③HbA1c 正常的BPH患者前列腺体积与HbA1c异常的BPH患者比较显示,后者的PV明显增大(P=0.046),PSA、IPSS、BPH病程时间在两者之间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 FBG为BPH患者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HbA1c在BPH病程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FBG、HbA1c与BPH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刘书友(化名)62岁,患2型糖尿病3年,一直规律饮食、运动。但目前降糖药物已从1种增加到3种联合使用,可空腹血糖始终没有控制在8.0mmol/L以下。近段时间刘先生自觉皮肤发痒,嗜睡,手脚有麻木感。到医院检查发现空腹血糖9.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2.2mmol/L,糖化血红蛋白7.9%。医生建议刘先生使用胰岛素,  相似文献   

11.
陈艳 《糖尿病之友》2009,(10):35-35
大量研究表明,胰岛素类似物可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过程,峰效时间与餐后血糖峰值同步,可更好地控制餐后高血糖,最大限度地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且不易引起低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性,65岁,体型偏胖,糖尿病病史11年。目前使用胰岛素(诺和灵30R)早晨20单位,晚上18单位;拜唐苹50毫克,每日1次,于午餐时服用,偶有夜间低血糖发生,查糖化血红蛋白9.9%。入院后监测餐前血糖在9.0~10.0mmol/L,餐后血糖在13.0~15.0mmol/L。给予诺和灵R早晨8单位,中午10单位,晚上6单位,  相似文献   

13.
“大夫,我前几年只吃口服药血糖就控制得很好,现在为什么不行了?有大夫建议我打胰岛素.您觉得可以吗?”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性,50岁主诉多饮多尿伴血糖升高6个月。现病史患者6个月前因多食易饥、多饮多尿到院就诊,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当时空腹血糖14.6mmol/L,糖化血红蛋白9.8%。因患者不愿注射胰岛素,给予二甲双胍250mgBid和格列吡嗪2.5mgTid,3个月后二甲双胍用量增至500mgTid,格列吡嗪增至5mgTid,复查糖化血红蛋白为8.0%。患者经劝说同意睡前注射一针甘精胰岛素,起始用量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性,61岁主诉口渴多饮、多尿、乏力6年现病史患者6年前因口渴多饮、多尿、乏力于当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长期接受口服降糖药治疗,1年前被诊断视网膜病变和周围神经病变,医生建议其转为胰岛素治疗,患者半年前同意接受胰岛素治疗,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糖尿病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4月—2020年4月在该院进行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红蛋白检测者174例为研究对象,健康者、空腹血糖受损者和糖尿病患者各58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糖尿病组空腹血糖为(8.02±0.75)mmol/L,健康组空腹血糖为(5.15±0.34)mmol/L,空腹血糖受损组空腹血糖为(6.58±0.49)mmol/L。糖尿病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结果均明显高于健康组和空腹血糖受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项指标联合应用对糖尿病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单独采取其中任何一项指标检测的诊断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糖尿病的诊断利用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联合检测的方法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综合性分析可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之友》2012,(9):73-73
我今年36岁,有糖尿病家族史。在怀孕22周时做了糖筛,医生说我血糖太高。在注射胰岛素后,我空腹血糖5.9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9.1mmol/L,均比我不打胰岛素时要高。后来我没再打胰岛素,通过控制饮食和适当运动,血糖反而不错。我想请教专家,为什么我打胰岛素血糖反而偏高呢?(江西 陆某)  相似文献   

18.
随着2型糖尿病(T2DM)患病人数的增加、患病时间的延长,越来越多的患者需要使用胰岛素.空腹血糖(FBG)和餐后血糖(PPG)都会影响总体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控制,因此需要尽早同时控制FBG和PPG[1].201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我国T2DM患者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单纯餐后血糖升高比例接近50%[2],可见餐后血糖控制是中国T2DM防治的最大挑战之一.目前,包含餐时和基础胰岛素组分的预混胰岛素由于能同时满足人体对基础及餐时胰岛素的需求,成为较多中国T2DM患者的治疗选择.其中的预混胰岛素类似物由于其药物作用模式相较预混人胰岛素能更好地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从而展现出更好的餐后血糖控制能力和更少的低血糖风险[3].因此,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在控制基础血糖的基础上,能更好地改善餐后血糖,更加适合中国T2DM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阿卡波糖与胰岛素联用能否产生协同作用,有效控制餐后2小时血糖,减少胰岛素用量。方法:49例用胰岛素治疗而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人合用阿卡波糖共12周,分别记录其服药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胰岛素用量,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所有病例加用阿卡波糖后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显著下降(P<0.01),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也显著下降(P<0.05),显著减少其胰岛素用量(P<0.01)。结论:阿卡波糖能有效控制餐后2小时血糖,减少胰岛素用量,缓解高胰岛素血症。  相似文献   

20.
大多数医生都将糖化血红蛋白(A1C)作为衡量血糖控制情况的金指标。A1C与平均血糖(MPG)有着非常好的相关性.因此.餐前血糖和餐后血糖都对A1C水平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所以两者都很重要。但是.餐前血糖和餐后血糖各自的贡献有多大?这个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