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地分析2002至2004年在我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112例(年龄≥40岁,病程≥5年),全部进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部分病例做下肢血管造影检查。比较下肢血管正常组及不同病变组一般情况及生化指标间的差异,并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T2DM患者中有82%伴发下肢血管病变,病变的发生与收缩压、HDL-C、D-二聚体及脂蛋白α水平相关。(2)无血管病变组与不同程度血管病变组的血糖、血脂控制及凝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很好地控制血糖、血脂、血压及降低血液黏稠度,有益于预防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诊断,目前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及踝臂指数(ABI)、多普勒超声(DUS)、血管成像技术等综合判断.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治疗可通过危险因素的控制、运动及药物治疗等.近年来,介入、手术和干细胞移植等手段也已在临床上逐步应用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可导致坏疽甚至截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近年来,我们采用金纳多注射液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治疗现状。方法 收集了104例2005年12月~2006年3月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分析了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治疗情况。结果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血压的未达标率达25.2%~97.8%。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下肢血管病变、心血管病变的失检率均超过50.0%。结论 目前2型糖尿病规范化的治疗情况还不尽人意,还有待糖尿病规范化治疗的培训。  相似文献   

5.
E问医答     
《糖尿病之友》2012,(5):78-78
第二炮兵总医院主任医师李全民 答:糖尿病患者发生下肢冰凉的原因可以有多种:①糖尿病可以导致血管病变,从而影响下肢血液供应,造成下肢冰凉;②糖尿病神经病变也可以引起感觉异常,产生下肢冰凉的感觉。建议您去医院进行下肢血管和神经病变检查。  相似文献   

6.
2型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全面代谢紊乱性疾病,常伴有重要脏器的功能和结构性的改变,下肢血管病变是2型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残和早亡的主要原因。为观察舒血宁注射液对下肢血管病变的疗效,我们对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应用两种方法进行治疗,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最为常见的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之一,它可导致糖尿病足乃至引起坏疽截肢。因此预防与减少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显得极为重要。本文着重讨论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相关因素,其中搜集了2000年1月至2003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34例糖尿病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健  赵昀  张丽琴 《山东医药》2009,49(15):90-9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彩色多普勒扫描结果将76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伴下肢血管病变组和无下肢血管病变组,对比分析两组年龄、性别、病程、血压、空腹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血脂及24h尿白蛋白。结果与无血管病变组比较,下肢血管病变组糖化血红蛋白、血压、血脂及24小时尿白蛋白等均显著升高。结论高血糖、脂代谢异常、高血压、病程和尿白蛋白排泄增加是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患者可因血管狭窄或闭塞而导致肢体坏疽、截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其病理改变为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而血小板活化是AS形成的关键步骤.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主要来源于活化的血小板,其在血管疾病的作用引起人们强烈的重视[1].有研究发现T2DM及伴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LPA升高,其升高的幅度可反映血管病变的程度,且LPA是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总胆固醇呈正相关[2].本研究旨在研究应用辛伐他汀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前后对LPA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由于缺血、神经病变、血脂代谢异常等易引发一系列并发症,由于高发病率、致残率,越来越引起临床重视。用藻酸双酯钠(Pss)可治疗已发生下肢血管病变者。现对本院2004年度收治的已发生下肢血管病变的100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前后疗效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张滨 《山东医药》2011,51(9):75-76
目的检测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炎症学指标变化,并观察丹参注射液对炎症因子的干预治疗效果。方法将90例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并与2型糖尿病无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进行对比。结果糖尿病无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血清CRP、IL-6水平明显高于糖尿病无下肢血管病变患者,治疗组治疗后血清CRP、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炎症学指标明显升高.丹参注射满对炎瘫因子的干预治疗效果佩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自由基产生和抗氧化能力改变在糖尿病及出现下肢血管病变患者中的变化情况,探讨体内自由基水平与下肢血管病变的联系.方法 根据踝臂指数和B型超声将100例糖尿病患者分为A、B两组.A组,糖尿病伴下肢血管病变组60例;B组,糖尿病不伴下肢血管病变组40例.根据空腹血糖将A组分为两组,A1组31例血糖在7.0~15.0 mmoL/L之间,A2组29例血糖≥15.0 mmol/L,无酮症酸中毒及糖尿病高渗性昏迷.各组患者肾功、肝功和心脏功能正常.25例健康成人做对照.分别检测各组患者血清活性氧(ROS)、丙二醛(MDA)及符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分析不同组别患者血清中上述各指标水平的变化.结果 A组和B组患者血清中的ROS、MDA水平均高于健康成人组.A组患者血清中的ROS、MDA水平显著高于B组患者(JP<0.05);而GSH-Px、SOD水平显著低于B组患者(P<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及下肢血管病变患者体内存在着氧化应激,糖尿病伴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较糖尿病不伴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自由基水平升高更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48例自愿接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组成移植组,其余52例患者分配到药物组仅采用药物治疗下肢血管病变.治疗后6个月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移植组83.3%(40/48)的患者Fontaine分级好转,有效率显著高于药物组(P<0.05).移植组患肢皮温与经皮氧分压均明显升高,治疗前后差值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2型糖尿病患者踝臂指数与下肢血管超声检查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18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进行踝臂指数(ABI)及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根据超声结果对下肢血管病变程度进行评分,分析ABI值与超声检查血管病变的关系。结果显示,ABI值越低,下肢血管超声显示病变程度越重,ABI值与超声检查血管病变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提示ABI及血管超声检查均能较好地反映T2DM患者的下肢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了糖尿病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致残、致死率高。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有脚发凉、怕冷,皮肤苍白或青紫、水肿等症状,小腿容易抽筋、疼痛,行走时疼痛加重,出现伤口时经久难愈,这时就要考虑是否出现了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在发病的第四年以后,下肢动脉病变的发病例数明显提高。这就提示医生至少应该在糖尿病患者患病的第四年左右,督促其进行血管检查,这样可以使患者在血管病变发生的早期得到适当的治疗,临床上常用以下几种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LEVD)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大血管病变之一[1].潘长玉等[2]报道,国内90%的病程5年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约有一半的患者合并重度的下肢动脉病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劳动,严重者可导致肢体坏疽.我们应用自制中药红花祛瘀汤外敷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静滴治疗老年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鉴别诊断糖尿病与非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价值。方法自2018年1-12月选择该院收治的50例非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及50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进行对比研究,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对比两组患者血管分支分级情况(即膝关节水平以上动脉率、膝关节水平以下动脉率)、血管狭窄评分及血容量(BV)、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等CT灌注参数。结果研究组患者膝关节水平以上动脉率、BF、MT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膝关节水平以下动脉率、血管狭窄评分、BV、TT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与非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行多层螺旋CT诊断,可显示出两种疾病患者CT灌注参数、血管分支分级、血管狭窄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因此,这些指标可作为鉴别诊断两者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1背景资料 “糖尿病足”的诊断名词1956年由Oakley提出。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糖尿病足(diabeticfoot,DF)的定义是: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其中包含了三种病变因素,即血管因素、神经因素、感染因素,临床表现常常侧重于某一方面,所以临床诊断上病名很多,如“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糖尿病性动脉硬化闭塞症(DAO)”、“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坏疽(DG)”等,实际上都归属于糖尿病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特点及其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例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患者行下肢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并行经皮血管成形术和(或)血管内支架置入术,观察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特点及手术成功率、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结果 共治疗20条患肢48条血管,手术成功率为95.2%,临床症状改善,踝肱指数较术前明显上升,无一例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范围广,膝以下小血管多见.介入治疗近期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在传统内科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可作为一部分难治性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理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3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超声检测下肢血管,根据病变程度分为轻中度病变组和重度病变组。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对两组患者血糖连续监测3d,计算平均血糖水平(MBG)、标准差(SD)、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血糖波动最大幅度(DMMG),并测血压、血脂、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结果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重度病变组的病程、收缩压(SB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大于轻中度病变组(P〈0.05,P〈0.01,P〈0.05),MAGE、DMMG、SD明显增高(均P〈0.01)。结论血糖波动是老年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应积极控制血糖波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