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合并三尖瓣中、重度反流行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分析2016-01至2017-12我院膜周部VSD合并三尖瓣中、重度反流44例患者,通过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VSD形态、三尖瓣反流程度及原因,评估VSD介入治疗效果及三尖瓣反流在介入术前、术后的变化.结果:43例患者介入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VSD)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并发症.方法:对接受了经导管介入治疗的89例膜周部VSD患儿的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89例患儿中85例(95.5%)封堵成功;9例(10.6%)发生了术后并发症,并发症有严重心律失常致抽搐、溶血,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前分支传导阻滞、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等,经治疗均恢复正常.结论:介入治疗VSD的并发症主要是传导阻滞、溶血,经导管介入治疗VSD并发症发生率低,是相对安全、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经导管封堵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是近年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热点之一.随着VSD封堵器械的改进,其安全性不断提高,在临床上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VSD修补后出现残余漏是一种常见的手术并发症,过去治疗主要是二次手术再修补,近年来有作者认为经导管封堵术是治疗VSD残余漏的良好方法,但有关这方面的专门报道还很少.我们于2004年12月~2005年1对3例VSD残余漏进行了经导管封堵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近年随着封堵器材的不断改进,膜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日益增多,成为外科手术修补膜周VSD的一种重要替代方法.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omplete atrio-ventricular block,CAVB)是膜周VSD封堵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国内外报道膜周VSD介入治疗后CAVB的发生率为1.9%~5.3%[1-4],高于外科手术[5].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全军心血管介入诊疗管理信息网注册登记自2011年1月~2020年12月开展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介入治疗情况及并发症等信息,为今后开展VSD介入治疗提供指导和借鉴。 方法 通过全军心血管介入诊疗管理信息网注册登记收集全军各医院 2011年 1月~ 2020年 12月介入治疗VSD的病例资料,包括实施介入治疗 VSD数量、类型、所使用的介入治疗器材、成功病例数、复合畸形情况、失败原因和并发症等项目,然后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 结果 10年期间共进行介入治疗7293例,成功7063例,成功率96.8%。介入治疗VSD类型包括膜周部VSD 6662例,肌部VSD 199例,嵴内型VSD 314例,VSD修补术后残余瘘43例、VSD封堵术后残余瘘2例以及心梗后室间隔穿孔73例。在所有封堵术治疗中,进口封堵器使用率仅为11.9%,而国产封堵器使用率高达88.1%。共记录主要并发症39例,发生率0.53%,其中心脏传导阻滞发生率最高,22例占比达0.30%,占全部并发症的56.4%,封堵器脱落4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5例,心包填塞1例,重度残余分流5例,死亡2例。相对于2011年1月~2015年12月,2016年 1月~2020年12月介入治疗病例成功率显著升高,并发症发生率呈现明显降低趋势。 结论 随着介入治疗经验的成熟,经严格筛选的膜周部VSD、嵴内型VSD、VSD外科修补术/封堵术后残余瘘以及心梗后室间隔穿孔的介入治疗已成为安全有效的方法,但需要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6.
心室间隔缺损(VSD)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其治疗方法包括外科手术修补和经导管介入治疗.近年来随着介入器材的进步和技术不断完善,VSD介入治疗的病例数快速增长.然而无论是外科手术还是介入治疗都可能在术后并发心律失常,其中Ⅲ度房窜传导阻滞(cAVB)作为一种严重并发症的报道逐年增多;我们通过复习相关文献,对其现状及原因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7.
膜部室间隔缺损(VSD)局部解剖结构复杂,增加了封堵器介入治疗的难度[2],一直是介人治疗探索领域.本院应用北京华陕圣杰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国产VSD封堵器治疗膜部VSD取得良好效果,并与同期进行的心脏直视手术方法治疗VSD的资料相比较.  相似文献   

8.
自2002年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septal defect,VSD)封堵器开始被临床应用以来,随着介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国产封堵器的诞生,经导管VSD封堵术已成为部分VSD外科手 术替代疗法.由于VSD为传导束经过之处,因此其介入治疗中可能出现一些心律失常方面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先天性VSD最常见的类型,其介入治疗一直是人们探索的领域。自2002年Amplatzer膜周部VSD封堵器和国产膜周部VSD封堵器被临床应用以来,国内已完成2000余病例。但对于VSD并发膜部瘤的介入治疗报道较少。我院自2004年10月~12月用国产封堵器治疗膜周部VSD并发膜部瘤患者58例,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临床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室间隔缺损(VSD)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90%的VSD位于膜周部及肌部。2002年Amplatzer偏心型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和国产双盘状膜部室间隔封堵器开始使用以后,VSD的介入治疗在临床广泛开展,目前国内介入治疗病例已超过2000例,对其并发症特别是严重并发症如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的认识处理日益受到重视。CAVB一旦发生将延长住院时间,如处理不当可导致患死亡。我们在154例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手术中,2例术中发生CAVB,3例术后延迟发生CAVB,现总结VSD介入治疗时发生的CAVB,探讨其发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1.
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心外科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广泛开展,临床上经过手术治疗后仍有残余漏的病例逐渐增多,我中心于2003年4月~2005年4月应用经导管介入治疗VSD修补术后残余漏病例11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中长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71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动脉导管未闭(PDA)27例,房间隔缺损(ASD)22例,室间隔缺损(VSD)23例,其中1例VSD并发ASD,应用国产封堵器行介入治疗。随访1~5(4.1±2.1)年,观察其中长期疗效及安全性。 结果 71例患者成功介入治疗69例,成功率97%。1例ASD和1例VSD患者介入治疗未成功。5例患者术后即刻有微-少量残余分流,1月后复查残余分流消失。1例VSD患者术后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治疗后痊愈。随访1~5年无其他并发症出现。 结论 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近期及中远期疗效可靠,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3.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糖尿病足患者90例。随机平分为联合组行外周血管腔内介入联合VSD治疗;介入组行单纯外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VSD组行单纯VSD治疗。收集并分析两组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联合组临床有效率高于介入组及VSD组,(P 0. 05);介入组与VSD组(P0. 05);联合组复发率低于介入组及VSD组,(P 0. 05);VSD组复发率低于介入组,(P 0. 05)。结论外周血管腔内介入联合VSD治疗可提高糖尿病足临床疗效,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4.
李博宁  孟祥春  刘琮 《心脏杂志》2016,28(1):126-127
室间隔缺损(VSD)是小儿常见先天性心脏病,随着器械的发展及介入技术的不断进步,其介入治疗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1,2]。目前适合介入的类型有肌部、膜周部及部分漏斗部VSD。巨大型VSD是指缺损直径>10 mm,由于其缺损较大,解剖结构复杂,介入病例较少,其介入安全性有必要进行研究探讨。我们总结了近5年来我院完成的20例巨大隔瓣后型VSD介入资料。  相似文献   

15.
正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septaldefect,VSD)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其中70%~80%为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ousventricularseptaldefect,PMVSD)[1]。以往外科开胸手术是治疗VSD的唯一方法,近年来随着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和器材研制的迅速发展,介入治疗已成功应用于部分VSD患者封堵。但由于PMVSD在解剖位置上与心脏传导系统毗邻,封堵术中、术后偶有传导系统阻滞(right  相似文献   

16.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初期,国内外生产的各种类型封堵器由于存在设计及功能方面的缺陷,致疗效欠佳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使该技术未能在临床上推广。国产膜周部VSD封堵器通过不断改进,不但扩大了临床使用的适应证,提高了成功率,而且降低了迟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并发症的发生率。此外,可吸收VSD封堵器的开发研制,3-dimensional(3D)打印技术的应用及术者操作水平的提高等,使膜周部VSD介入治疗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儿童室间隔缺损(VSD)并发其他心脏畸形及先心术后VSD残余分流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2016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VSD并发其他先天性心脏病(CHD)同时介入治疗及复杂型CHD术后VSD残余分流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62例VSD并发其他CHD患儿中,房间隔缺损(ASD)37例、动脉导管未闭(PDA)25例。其中男21例,女41例,年龄36 (23,180) 月,体质量15 (11,48) (kg);11例复杂型CHD术后出现VSD残余分流,男6例,女5例,最短外科术后时间为14 d,最长术后132月,中位外科术后时间56月,体质量18.2(11,50)kg。所有病例均完成VSD介入封堵,其中1例心尖部肌部多发VSD通过动脉端逆行释放封堵器,1例肌部VSD经过颈内静脉途径完成封堵。2例术后存在少许残余分流,无术后房室传导阻滞,无显著加重的房室瓣或主动脉瓣反流。 结论 儿童VSD并发其他心脏畸形的介入治疗安全有效,手术方式及操作程序需要根据不同的患者制定个体化方案。  相似文献   

18.
我院自2000-01-2007-12期间应用介入方法治疗房间隔缺损(ASD)995例和室间隔缺损(VSD)784例,外科手术补救内科介入不成功的病例16例,分别为ASD 12例和VSD 4例需行急诊或非急诊外科手术治疗,现对ASD、VSD介入治疗后严重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2005至2006年全军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全军38所医院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开展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疾病、数量及出现的并发症,为今后开展此类手术提供指导和借鉴.方法 通过统一问卷收集全军各医院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介入治疗结构性心脏病的病例资料统计表,包括实施介入治疗的病例数量、成功例数以及各种介入治疗出现的并发症,然后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收回38所医院资料统计表.2年期间共进行介入治疗8862例,成功8692例,成功率98.08%.其中室间隔缺损(VSD)、房间隔缺损(ASD)、动脉导管未闭(PDA)、二尖瓣狭窄(MS)和肺动脉瓣狭窄(PS)5种疾病介入治疗8684例,占介入治疗总数的97.99%,而其他少见心脏畸形的介入治疗仅占2.01%.在所有封堵术治疗中,进口封堵器使用率仅占8.77%,而国产封堵器使用率高达91.23%.共出现并发症384例,并发症发生率4.33%,其中VSD并发症发生率最高,达9.72%,占全部并发症的84.38%.所有并发症中最常见者为各种传导阻滞(260例),其次是残余分流(42例),封堵器脱落(30例)和三尖瓣关闭不全(22例).相对于2003至2004年,介入治疗病例增长57.32%,成功率略有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也呈现降低趋势.结论 随着介入治疗经验的成熟,介入治疗成为治疗结构性心脏病安全有效的方法.部分并发症需要长期随访才能发现,如何做好介入治疗后的长期随访是今后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相关心律失常的发生与转归。 方法 以2002年10月~2019年5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并成功行VSD介入封堵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要求随访资料完整,分别统计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期间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资料,随访方法为(1、3、6、12)个月各随访1次,以后每年随访1次。对VSD介入治疗相关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及转归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共筛选在我院行介入治疗VSD患者1125例,最终纳入794例(男,424例)膜周部VSD患者。所有患者均完成1年以上随访,随访时间(12.45 ± 4.70)年。结果显示:①VSD介入封堵术前心电图显示13例有心律失常(1.64%),包括频发房性早搏伴短阵房性心动过速3例、室性早搏4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6例。②VSD介入封堵术中及术后随访期间新发心律失常86例(10.83%),其中CRBBB 17例(2.14%)、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IRBBB)20例(2.52%)、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17例(2.14%)、一度房室传导阻滞(AVB)4例(0.5%)、三度AVB12例(1.51%)、室性心律失常10例(1.26%)、室上性心律失常6例(0.76%)。③VSD介入治疗术中及术后住院期间新发心律失常84例,经治疗出院时74例完全恢复正常(88.10%);至术后1个月随访时92.90%的患者完全恢复正常。④术后远期随访期间发生CLBBB及三度AVB各1例,其中三度AVB患者植入了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结论 ①膜周部VSD介入治疗相关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但经积极治疗绝大多数可完全恢复正常。②VSD介入治疗后远期仍可发生严重心律失常,需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