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卒中好发于老年人,脑卒中后抑郁症(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血管疾病常见并发症之一,脑卒中除常见的各种神经功能缺损之外,临床上伴有抑郁症状者亦不少见,PSD的抑郁症状常影响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康复。所以有效的治疗手段配合合理的护理方法,有利于PSD患者的全面康复,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3.
吴著明 《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3(20):2928-2928
脑卒中后抑郁症(PSD)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抑郁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社会生活能力的恢复,其发病率为23~65%以上,但尚未引起神经内科医师的足够重视。本文对一组脑卒中幸存患者的抑郁情绪及其对神经功能的影响进行了调查,旨在引起临时医师对PSD的重视,在治疗脑卒中的同时,及早对PSD进行药物或心理干预,改善脑卒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是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脑卒中病人发病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如果症状持续2周以上则被称为脑卒中后抑郁症(posstrore depression,PSD)。PSD是伴随脑卒中患者功能障碍而出现的情感障碍性疾病,是介于神经内科和精神科之间的边缘领域。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后急性期抑郁障碍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9,自引:8,他引:49
目的 研究脑卒中后急性期抑郁障碍(post-stroke depression,PSD)与生物、心理及社会因素的关系。方法 选择98例住院诊断为脑卒中后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除评定一般自然状况外,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伴发疾病评分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入组病人进行评定,对所有病人进行脑CT扫描,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检测。结果 脑卒中后急性期PSD的发生率为41.84%。单因素分析显示脑卒中后急性期PSD的发病主要反映在病灶数量、病灶前后部位、病灶最前点到额极的距离、病灶最前点到额极的距离与额枕极距离的比值、神经功能缺损、伴发疾病评分、NSE值、HAMA分值、躯体焦虑分值、精神焦虑分值、PSSS分值、E分值、N分值、L分值、客观支持分值方面有差异。PSD组与对照组的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前进法)分析显示PSD的发病主要与PSSS分值、HAMA分值、病灶最前点到额极的距离相关。结论 脑卒中后急性期PSD的发病是生物、心理及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6.
7.
抗抑郁药物对脑卒中后抑郁症及其神经功能康复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 观察抗抑郁药物百忧解、多虑平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PSD)及其神经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中度神经功能缺损的PSD患98例,随机分为3组,于脑卒中常规治疗的同时,分别接受百忧解、多虑平及安慰剂治疗。疗效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生活状态评分(ADL)及汉密顿量表(HAMD)进行评定。结果 百忧解组在3个量表 定中,与我虑平组比较有差异性(P<0.05)、与安慰剂组比较有显差异(P<0.01),多虑平组与安慰剂组比较也有差异(P<0.05)。结论 PSD患加用百忧解治疗,可改善抑郁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9.
脑卒中急性期汉密尔顿抑郁评分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 探讨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对脑卒中后急性期HAMD评分的影响。方法 选择98例住院诊断为脑卒中后急性期患作为研究对象,除评定一般自然状况外,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伴发疾病评分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入组病人进行评定,对所有病人进行脑CT扫描,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检测。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组HAMD评分程度与病灶最前点到额极的距离、病灶最前点到额极的距离与额枕极距离的比值、神经功能缺损分值、NSE值、HAMA分值、躯体焦虑分值、精神焦虑分值相关。PSD组的HAMD评分程度的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Forward:LR)分析显示HAMD评分程度的轻重主要与HAMA分值,病灶最前点到额极的距离相关。HAMD评分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后退法)分析结果显示HAMD评分高低与HAMA分值、伴发疾病评分分值、NSE值正相关。与年龄呈负相关,在左侧的病灶HAMD评分要高于病灶位于右侧的HAMD评分。由标化偏回归系数的大小可见,HAMA分值的高低对HAMD评分高低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而其他作用的大小依次为病灶左右、伴发疾病评分分值、NSE值与年龄。结论 脑卒中后急性期HAMD评分主要与生物、心理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
观察脑卒中后抑郁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测评了83例脑卒中患者,入院时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8分者42例,患病率49.4%,出院时为29例(24.1%),后者明显低于前者,入院时和出院时有抑郁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高于无抑郁患者。提示抑郁情绪是影响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后抑郁及干预治疗对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观察脑卒中后抑郁及其干预治疗对神经功能缺损康复的影响。方法:将90例首发脑卒中伴抑郁的患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黛安神、阿米替林和安慰剂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2、4周及3、6月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CSS)检测。结果:黛安神组和阿米替林组的HAMD和CSS评分在治疗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抗抑郁治疗可显减轻脑卒中后抑郁及其对神经功能恢复的不利影响,有利于神经功能缺损的康复。 相似文献
12.
13.
脑卒中后抑郁及干预治疗对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脑卒中后抑郁及其干预治疗对神经功能缺损康复的影响。方法将90例首发脑卒中伴抑郁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子黛安神、阿米替林和安慰剂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2、4周及3、6月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CSS)检测。结果黛安神组和阿米替林组的HAMD和CSS评分在治疗后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抗抑郁治疗可显著减轻脑卒中后抑郁及其对神经功能恢复的不利影响,有利于神经功能缺损的康复。 相似文献
14.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全世界50亿人口中估计有1.5亿抑郁障碍患。在21世纪中,抑郁将成为居第1位的精神心理障碍。全球的估计,至2020年,造成疾病负担的十种主要原因中,抑郁症将列在第2位。故必须将精神疾病的防治和康复看做整个卫生系统的责任,而非仅仅是精神科医生的责任。由于脑卒中后患的生活发生了突然而意外的变化,如或轻或重的持续功能缺损、加重机能障碍的并发症、社会生活能力减弱等,从而引发许多心理、情感和行为障碍。 相似文献
15.
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7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氟西汀(商品名百优解)治疗脑卒中后抑郁(PSD)的疗效。将76例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应用常规治疗和加用氟西汀治疗4周,治疗前后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自评抑郁量表(SDS)进行疗效评定。氟西汀组HAMD,MMSE,SDS评分的减分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lt;0.01)。提示氟西汀治疗PSD有明确疗效。 相似文献
16.
脑卒中后抑郁大鼠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 尝试建立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动物模型,为PSD的深入研究创造条件。方法 在复制双肾双夹肾性高血压大鼠(RHR)模型和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皮层梗死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孤养法建立PSD大鼠物模型。结果 MCAO孤养组大鼠与对照组大鼠比较,其活动性、兴趣和快感明显降低,容易绝缘。结论 在RHR基础上建立的MCAO皮层梗死后孤养组大鼠是较理想的PSD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后抑郁症2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症(PSD)的特点。方法随访脑卒中患者565例,用汉密尔顿(Hamilton)抑郁量表进行判定。结果符合脑卒中后抑郁症者242例,诊断符合率为42.83%。脑卒中后4~6个月发生抑郁者最多,占92例。额叶卒中后抑郁症最多,占77例,其次为基底节区卒中后抑郁症69例。242例卒中后抑郁症经心理干预和抗抑郁药物相结合治疗6周后治愈190例,占78.51%,好转48例,占19.83%,无效4例,占1.65%。结论脑卒中的病灶部位与PSD的发生有关,病灶部位越靠近额叶,越易发生PSD。 相似文献
18.
19.
陈益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1998,(9)
目的:了解脑卒中后抑郁的症状及相关原因。方法:对43例脑卒中患者应用抑郁量表(CES-D),进行抑郁心理调查。结果:46.5%的患者出现抑郁,其中严重抑郁23.2%。结论:脑卒中后抑郁与卒中的部位,病程长,肢体偏瘫,以及社会家庭心理因素有关,使用三环抗抑郁剂和心理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20.
脑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利于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本文对脑卒中后抑郁病人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并通过医护配合做系统的心理干预,以探索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