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HIV/HCV共感染患者肝损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HIV/HCV共感染患者,男51例(55.4%),女41例(44.6%).年龄9~62岁,平均(39.5±9.4)岁.分别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其肝损害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肝损害组20例(33.9%)有抗结核治疗史,39例(66.1%)有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史,37例(62.7%)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mm3;无肝损害组患者4例(12.1%)有抗结核治疗史,13例(39.4%)有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史,14例(42.4%)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 mm3,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等于0.023、0.013、0.031).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抗结核治疗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是HIV/HCV共感染患者肝损害的危险因素.结论:HIV/HCV共感染患者肝损害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抗结核治疗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肺结核合并艾滋病患者抗结核治疗的转归,探讨导致不良转归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17例接受抗结核治疗的肺结核合并艾滋病患者的转归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体质量、年龄、CD4+T淋巴细胞计数、抗病毒治疗接受情况、HIV感染时间、HIV感染途径、肺结核类型、其他机会感染等对患者不良转归的影响。结果 117例患者死亡21例为不良转归组,96例为未死亡组,病死率17.9%;不良转归组患者开始抗结核治疗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89.7±55.2)个/μL]、实施抗病毒治疗率(52.4%)均低于未死亡组[(173.5±82.4)个/μL、91.7%],经静脉吸毒感染HIV(66.7%)、涂阳肺结核比率(57.1%)高于未死亡组(39.6%、32.3%)(P0.05);未接受抗病毒治疗(OR=12.391,95%CI:2.552~35.871,P=0.000)、静脉吸毒感染HIV(OR=0.259,95%CI:0.105~0.551,P=0.001)、涂阳肺结核(OR=0.412,95%CI:0.182~0.805,P=0.000是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肺结核合并艾滋病患者抗结核治疗期间病死率高,未接受抗病毒治疗、静脉吸毒感染HIV及涂阳肺结核是其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患者继发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13年8月确诊的HIV感染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HIV感染合并恶性肿瘤患者以50岁以上的人群为主,恶性肿瘤类型以非霍杰金淋巴瘤(NHL)为主,占25.33%;其次是宫颈癌,占18.67%。HIV感染合并恶性肿瘤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CD8+比值和自然杀伤细胞计数明显低于单纯HIV感染患者(P<0.05)。结论年龄和免疫功能缺陷均增加了HIV感染者继发恶性肿瘤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HIV/HCV共感染患者肝损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HIV/HCV共感染患者,男性51例(55.4%),女性41例(44.6%)。年龄9~62岁,平均39.59.4岁。分别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其肝损害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肝损害组20例(33.9%)有抗结核治疗史、39例(66.1%)有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史、37例(62.7%)CD4细胞计数<200个/mm3;无肝损害组患者4例(6.8%)有抗结核治疗史、13例(22.0%)有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史、14例(23.7%)CD4细胞计数<200个/mm3。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等于0.023、0.013、0.031)。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抗结核治疗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是HIV/HCV共感染患者肝损害的危险因素。结论 HIV/HCV共感染患者肝损害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抗结核治疗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51例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比较不同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增长情况。方法:纳入51例符合治疗标准的初治患者,采用国家标准抗病毒治疗一线方案和卫生部统一提供的免费药物,通过对服药后半月、1月、3月、6月、12月的时段进行临床评估和实验室检查,并比较不同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治疗后的增长情况。结果:治疗12月后,各方案组疗效无差异,不同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增长有显著差异。毒副反应为肝损伤、过敏性皮疹,消化道反应为主。结论:HAART可显著的抑制体内HIV病毒的复制,重建机体的免疫功能,缓解患者病情,有利于存活期的延长。严重的毒副作用发生较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检测外周血CD4+及CD8+T淋巴细胞表面CD81、CCR5的表达,探讨与丙型肝炎病毒(HCV)单纯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单纯感染和HCV/HIV合并感染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CV感染组(n=21)、HIV感染组(n=14)、HCV/HIV感染组(n=28)及正常对照组(n=30)人外周血CD4+及CD8+T淋巴细胞表面CD81和CCR5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表面CD81,在HCV感染组表达变化不明显,而在HIV感染组和HCV/HIV合并感染组中低表达;CD8+T淋巴细胞表面CD81,在HCV感染组、HIV感染组和HCV/HIV合并感染组中都呈高表达.外周血CD4+T和CD8+T淋巴细胞表面CCR5,在HIV感染组高表达,而在HCV感染组和HCV/HIV合并感染组中低表达.结论 HCV/HIV合并感染中,影响外周血CD4+及CD8+T淋巴细胞表面CCR5表达的主要因素是HCV感染;而合并感染对CD4+及CD8+T淋巴细胞表面CD81的表达,其影响作用是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2011年1月-2019年7月收治的161例HIV感染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值(>24.5或<18.5 kg/m2)、病程(≥5年)、切口分类(Ⅲ或Ⅳ)、手术时间(≥30 min)、出血量(≥100 mL)、切口大小(≥5 cm)、血浆病毒载量(≥10 000 copies/mL)、CD4+T淋巴细胞计数(<500个/mm3)、血清白蛋白浓度(<30 g/L)、血红蛋白浓度(≤90 g/L)等7个因素是HIV感染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CD4+T淋巴细胞计数(<500个/mm3)、切口大小(≥5 cm)、切口分类(Ⅲ或Ⅳ)等是HIV感染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中合理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与规范抗病毒治疗史是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 规范抗病毒治疗,抑制CD4+T淋巴细胞降低,采用微创手术方式,术中规范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减少不必要的感染或污染等可减少HIV感染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HIV/AIDS并发活动性结核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HIV并发结核的发生与患者免疫状态的相关性,为做好HIV/AIDS并发活动性结核患者的治疗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HIV/AIDS并发活动性结核患者的病例资料,对临床表现、CD4+T淋巴细胞、PPD、ESR、TBAb及结核蛋白芯片等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将所有资料数值用EXCEL建立数据库。结果:本研究共收集HIVAIDS并发活动性结核患者12例,HIV合并结核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以体重减轻和发热为主;男女患病率1.4∶1,中位年龄(41.25±8.23)岁,感染途径多以血液及性传播为主;实验室检查PPD、ESR、TBAb及结核蛋白芯片阳性率较低;HIV/AIDS并发活动性结核感染时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显著减少,均值为(134.8±153.4)×106/L。结论:HIV/AIDS并发活动性结核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免疫力低下,应加强对这类患者的筛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国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或)艾滋病 (HIV/AIDS)患者及其合并丙型肝炎时血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oluble interleukin-2 receptor,SIL-2R )水平,及HIV/AIDS患者血清SIL-2R与CD4 T淋巴细胞计数的关系,探讨血清SIL-2R对观察HIV/ AIDS患者病情进展、判断预后方面的临床意义及其合并丙型肝炎时机体的免疫激活情况.方法收集137例HIV/AIDS患者的血清和抗凝全血,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计数,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SIL-2R.结果在正常人、丙型肝炎、HIV感染及HIV感染合并丙型肝炎4组不同人群中,SIL-2R值为正常人<丙型肝炎患者<HIV感染者<HIV感染合并丙型肝炎者.HIV感染组较丙型肝炎组高,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IL-2R值为HIV感染者<AIDS患者,CD4 T淋巴细胞计数正常人>HIV感染者>AIDS患者,SIL-2R与CD4 T淋巴细胞呈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r=-0.656,P<0.001).结论 SIL-2R在HIV感染者外周血中异常增高,高于丙型肝炎与正常人,HIV感染合并丙型肝炎患者则进一步升高.SIL-2R随着HIV感染者的疾病进展而进行性增高,随着CD4 T淋巴细胞下降而明显升高,与疾病进展及CD4 T淋巴细胞计数有明显的相关性,因此,SIL-2R可以反映机体免疫激活程度,对判断疾病进展、估计预后等临床实践方面有重要的指导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在HIV/AIDS患者中筛查活动性结核(TB),并对TB/HIV双重感染患者的活动性rrB诊断方法进行探讨.方法 2006年8月至2007年3月调查南宁市和柳州市4家AIDS定点诊疗机构的660例HIV/AIDS患者,对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mm3或至少有TB可疑症状之一的HIV/AIDS患者进行胸部x线平片、痰抗酸染色涂片和液体快速培养检查.结果 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mm3的患者占76.1%(502/660).HIV/AIDS患者合并活动性结核病的比例为22.9%(151/660),其中肺结核占74.8%(113/151),1/3的患者有肺外累及,肺外TB以淋巴TB为主,占68.1%.在痰涂片和胸部X线平片均不支持活动性TB的患者中培养阳性的占20.1%(53/264).在培养阳性的病例中38.5%(35/91)是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结论 本研究HIV/AIDS患者中合并活动性结核病的比例为22.8%.痰的快速培养在HIV/AIDS患者中诊断结核病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HIV/MDS患者合并非结核分枝杆菌以及肺外TB比例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影响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并提出护理对策.方法 收集2003年1月至2009年1月住院进行标准规范化抗结核药物治疗的1079例患者资料,对可能产生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进行逻辑回归分析.结果 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率为14.0%,回归分析显示,既往肝病史、心血管疾病、蛋白质营养不良、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及嗜酒患者是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对上述的危险因素应尽早采取护理干预和治疗,以减少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背景:目前已有较多关于人羊膜上皮细胞移植入动物体内的存活、迁徙及相关特性的初步研究,但其对移植效果的定量分析尚未见报道。目的:对脾内移植传代的人羊膜上皮细胞小鼠血清肝生化功能及人血白蛋白的定量分析。方法:40只裸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10只。肝叶切除+细胞移植2周组、肝叶切除+细胞移植4周组、肝叶切除+盐水组,行半肝叶切除,肝叶切除+细胞移植组自脾下极移植密度为5×106传代的人羊膜上皮细胞约0.2mL,分别于移植后2周和4周采血;肝叶切除+盐水组自脾下极注射生理盐水0.2mL;单纯细胞移植组:不行肝叶切除,自脾下极移植密度为5×106传代的人羊膜上皮细胞约0.2mL。检测其各组肝脾组织学、形态学的改变及各组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人血白蛋白的变化和人血白蛋白表达定量分析。结果与结论:人羊膜上皮细胞移植急性肝损伤小鼠4周后肝脾形态未见明显改变,组织学可检测到特异性细胞,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人血白蛋白有明显改善,血清中能检测到人血白蛋白且移植后4周较移植后2周有明显升高。因此,人羊膜上皮细胞移植入肝受损小鼠体内能存活超过4周且仍表达肝细胞样细胞的部分特性及功能,改善小鼠的肝功能,治疗小鼠急性肝损伤。  相似文献   

13.
背景:肝移植后他克莫司等免疫抑制剂的长期应用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并有可能影响机体对乙肝病毒的清除。目的:分析乙肝相关肝移植患者后不同浓度他克莫司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HBVDNA含量的影响。方法:纳入乙肝相关终末期肝病肝移植受者23例,根据移植后12周清晨空腹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分为高浓度组(≥10μg/L)9例和低浓度组(〈10μg/L)14例,同时用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结合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百分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的HBVDNA。结果与结论: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的HBVDNA含量与CD8+CD152+呈正相关,与CD8+CD28+呈负相关。高血药浓度他克莫司的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的HBVDNA高于低浓度组,其改变与反映细胞免疫功能的指标CD8+CD152+和CD8+CD28+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4.
Paradoxical response (PR) is the unusual expansion or new formation of a tuberculous lesion during anti-tuberculosis (TB) treatment. Pleural TB is the second most common form of extrapulmonary TB and has clinical importance because it occurs in a restricted space. Limited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for PR in HIV-negative patients with pleural TB.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isk factors of PR in HIV-negative patients with pleural TB.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pleural TB between 2003 and 2008 at Chung-Ang University Hospital and Yong-San Hospital, Seoul, South Korea were included. We evaluated the incidence and treatment outcome of PR in pleural TB, and compared baselin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laboratory findings between TB patients with PR and those without PR. PR was present in 32 (23%) of 139 patients after mean 51.1 days following initiation of treatment. Out of 32 patients, 18 patients needed additional treatment for symptom control. PR patients had a high incidence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 such as drug skin reaction or liver function abnormality (P < 0.05). The risk factors for PR are younger age, high serum albumin level, low proportion of lymphocyte, and high proportion of PMN in pleural fluid (P < 0.05). PR is not an uncommon problem in HIV-negative pleural TB and half of these patients need additional treatment. Therefore, physicians must pay more attention for PR during the management of pleural TB in the expected patients to develop PR.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HBV DNA的含量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性,探讨HBV感染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 收集60例HBV感染者的血清,用荧光定量PCR仪检测其HBV DNA的含量,按HBV DNA的浓度分为HBV DNA阴性组(<500.00 copy/mL)、HBV DNA低浓度组[(500~1)×105 copy/mL]和HBV DNA高浓度组(1×105~1×108 copy/mL),另外取20例健康人的血清作对照,同时取上述80例的新鲜外周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他们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3+/CD4+、CD3+/CD8+及CD3+CD4+/CD3+、CD8+,对其结果 进行分析.结果 HBV DNA阴性组和低浓度组的CD3+CD4+、CD3+CD8+和CD3+CD4+/CD3+CD8+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 DNA高浓度组的CD3+CD4+、CD3+CD8+和CD3+CD4+/CD3+CD8+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 DNA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的HBV DNA含量与CD3+CD4+和CD3+CD4+/CD3+CD8+呈现负相关关系,与CD3+CD8+呈现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6、0.69和0.52.结论 HBV DNA对细胞免疫产生了影响,HBV DNA含量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詹小涛 《临床医学》2009,29(2):30-32
目的观察甘草酸二胺联合谷胱甘肽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疗效。方法将63例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甘草酸二胺注射液联合谷胱甘肽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维生素C和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治疗,疗程均为2周。观察和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等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2%,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在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三者的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甘草酸二胺联合谷胱甘肽对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疗效明确,能够抗炎症反应,改善肝脏微循环,保护肝细胞受损,是临床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背景:作者先期研究表明,在鼠胚第17-19天胎肝存在一类FLK-1^+细胞,表达胚胎干细胞的特征性标志,并具有多向分化功能。目的:验证胎肝FLK-1^+细胞治疗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免疫磁珠提取及流式细胞仪检测胎肝FLK-1^+细胞;RT-PCR检测FLK-1^+细胞Oct-3/4、Rex-1基因;肝细胞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诱导FLK-1^+细胞向肝细胞分化。腹腔注射四氯化碳建立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模型小鼠仅输入生理盐水,实验组模型小鼠尾静脉输注诱导分化FLK-1^+细胞(1×106细胞),16 h后两组取血测定肝功能,观察64 h小鼠死亡率。结果与结论:胎鼠肝脏FLK-1^+细胞高表达Oct-3/4、Rex-1,白蛋白表达的FLK-1^+细胞阳性率为0.6%。经肝细胞生长因子诱导3 d后FLK-1不表达,Oct-3/4和Rex-1表达显著下降或消失。经肝细胞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诱导后96.38%的FLK-1^+细胞表达白蛋白。诱导3d的FLK-1^+细胞移植后16 h小鼠血清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血清白蛋白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血清总胆红素和纤维蛋白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移植组64 h死亡率为61.5%与对照组(80%)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胎鼠肝脏肝细胞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诱导3 d的FLK-1^+细胞移植可较好地改善急性肝损伤的肝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血液透析患者(hemodialysis patient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CHB-HD)T淋巴细胞亚群(T-lymphocytes,TLC)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43例CHB-HD患者为研究对象,以46例普通血液透析(HD)患者作为对照,应用单克隆抗体流式细胞术检测CD3+、CD4+、CD8+TLC计数,CD4+/CD8+比值,检测血生化指标、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比较CHB-HD与HD患者TLC及其他生化指标的差异,并分析CHB-HD患者TLC变化及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 CHB-HD与HD患者相比,CD3+TLC计数降低(883.12±331.74/mm3比1060.94±337.01/mm3,t=2.233,P=0.030);CD8+TLC计数降低(336.65±153.95/mm3比441.89±209.76/mm3,t=2.393P=0.020)。在CHB-HD患者中,白蛋白(ALB)与CD3+、CD8+TLC计数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98(P=0.048),0.314(P=0.041)。前白蛋白(PALB)与CD3+、CD8+TLC计数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70(P=0.029),0.391(P=0.020)。结论慢性乙型肝炎血液透析患者T淋巴细胞紊乱进一步加重,并与前白蛋白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合并乙肝病毒感染的结核病患者发生药物性肝炎的临床情况。方法对182例合并乙肝的结核病患者抗结核治疗中的肝功能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重感染的患者中抗结核药物诱导肝损害的发生率为27.5%。34例(68%)发生在前3个月内。8例患者出现相关肝炎症状,其中纳差、恶心、呕吐症状最常见。16例(32%)需要停药或修改方案,34例(68%)患者经过积极治疗肝功能正常或好转。结论合并乙肝的结核病患者更易发生药物性肝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