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检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肝特异性自身抗体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220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进行肝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检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定量检测血清HCV-RNA含量,HCV抗体的检测用ELISA法;结果 220例丙型肝炎患者总自身抗体检出率为34.55%;单纯Ant-HCV阳性的检出率为29.57%;HCVRNA和Ant-HCV均阳性自身抗体检出率为40.59%,单纯Ant-HCV阳性与HCV-RNA和Ant-HCV均阳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各组与正常对照比较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自身抗体以低滴度为主,主要为抗核抗体。自身抗体阳性的检出与性别无关(P〉0.05)而与年龄关系密切(P〈0.01),且自身抗体随年龄的增加检出率升高。结论 HCV感染可诱导自身免疫反应,使患者血清中出现多种自身抗体,检测其自身抗体及滴度对丙型肝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王波  丁楠  常波 《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1):2022-202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存在的情况及其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及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89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HBC)患者及64例慢性肝炎患者(CHB)血清中自身抗体阳性率,将两组阳性率进行统计比较。将89例HBC患者按照自身抗体存在情况分成自身抗体阳性组和自身抗体阴性组,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肝功指标,并与90例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组自身抗体检出情况与慢性乙型肝炎组相比,AMA、AMA-M2升高最为明显(P〈0.01),ANA检出率也显著增高(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指标中,自身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ALP升高最为明显(P〈0.01),AST、TBA值显著升高(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身抗体阳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LT、AST、TBil、DBil、GGT、ALP、TBA值均显著升高(P〈0.01)。自身抗体阴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LT、AST、TBil、GGT、TBA及DBil显著升高(P〈0.01或P〈0.05),AL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病对肝脏损害更大,在肝病患者中检测自身抗体将有助于判断肝病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3.
李新华  侯宝国 《华西医学》2010,(11):2022-2024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前后血清自身抗体的合并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2008年2月6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应用干扰素治疗前后的检测结果,观察治疗前后自身抗体合并状况及与干扰素疗效的关系。结果①6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39例自身抗体阳性,阳性率59.1%(39/66),主要为ANA;②自身抗体的产生与年龄相关,而与性别、HCVRNA定量无关;③自身抗体阳性组干扰素应答率66.7%(26/39)明显高于阴性组40.7%(11/27),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干扰素治疗后,自身抗体阴性组自身抗体检出率为44.4%(12/27),但滴度均〈1∶320;治疗前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阳性患者会出现较高的甲状腺功能异常率。结论慢性丙型肝炎合并血清自身抗体阳性的患者干扰素应答率高于阴性组,但应注意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以预测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自身免疫抗体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自身抗体存在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美国英明道斑点金标法检测67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及30例健康正常人血清中的自身抗体抗核抗体(ANA),并比较其与HCV RNA的关系。结果:67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有25例自身抗体ANA阳性,总阳性率37.3%,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8.37,P<0.05)。HCVRNA阳性组的自身抗体检出率(45.69%)与HCVRNA阴性组自身抗体检出率(19.19%)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6,P<0.05)。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普通存在自身免疫现象,自身抗体的检出率与HCVRNA阳性明显相关,检测自身抗体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马赟  肖立志  罗军  邓朝晖  周绍明  龚颖萍 《医学临床研究》2006,23(10):1578-1579,1582
【目的】探讨不孕症妇女生殖道解脲支原体(UU)感染与血清抗精子抗体(AsAb)、抗子宫内膜抗体(AEMAb)产生的关系。【方法】使用Roche LightCycle荧光定量PCR检测仪对374例女性不孕患者宫颈粘液进行UU检测,同时对其血清的AsAb和AEMAb采用酶学免疫法(ELISA)进行检测。对UU、AsAb和UU、AEMAb均为阳性组均予强的松治疗3个月;两组随机分为加用抗生素组和不用抗生素组,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374例不孕症患者中,UU阳性组AsAb检出率为45.2%,UU阴性组AsAb检出率为23.7%,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UU阳性组AEMAb检出率为38.4%,UU阴性组AEMAb检出率为18.0%,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抗体转阴率为64.9%,未使用抗生素组抗体转阴率为31.0%,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UU、AEMAb均为阳性组加用抗生素组抗体转阴率为56.7%,未使用抗生素组抗体转阴率为42.3%,两组比较使用抗生素组抗体转阴率较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生殖道感染UU与AsAb和AEMAb的产生有密切的关系,可能引起女性免疫性不孕。积极治疗生殖道感染有助于降低抗体滴度,阻止抗体形成,对免疫性不孕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与慢性丙型肝炎(慢丙肝)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并分析慢乙肝与慢丙肝患者血流变与HBVDNA、HCVRNA及AIT之间的关系。方法 检测60例慢乙肝与10例慢丙肝患者血流变指标、HBVDNA、HCVRNA、ALT并分析其结果,50例正常体检者做为阴性对照。结果 慢乙肝组、慢丙肝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流变指标明显升高(P〈0.05)。ALT异常组与正常组比较:血流变指标明显升高(P〈0.05)。。慢乙肝组与慢丙肝组比较:血流变指标无显著差别,HBVDNA阳性组,HCVRNA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血流变指标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 慢乙肝与慢丙肝患者体内存在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的自身抗体情况,了解 HCV 感染后疾病严重程度与抗核抗体(ANA)谱阳性率的关系。方法收集123例 HCV感染患者的血清标本作为 HCV组,根据病毒感染的严重程度将其分为3组:A组,急性丙型肝炎17例;B组,慢性丙型肝炎64例;C组,肝硬化42例。将排除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健康者5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抗 HCV 抗体,线性免疫印迹法检测123例 HCV 感染者血清中抗 dsDNA、核小体、组蛋白、SmD1、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0、SSA/Ro60kD、SSA/Ro52kD、SSB/La、CENP-B、Scl70、U1-snRNP、AMA-M2、Jo-1、PM-Scl、Mi-2和Ku 抗体。结果47.2%(58/123)HCV 感染者至少1种自身抗体阳性,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NA谱17种自身抗体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抗SSA/Ro52kD抗体(23.6%)、抗SSB/La抗体(6.5%)、抗 Mi-2抗体(5.7%)、抗PCNA抗体(4.9%)、抗核小体抗体(3.3%)、抗 Ku 抗体(3.3%),抗 dsDNA、SmD1、AMA-M2、PM-Scl 抗体均为1.6%,抗组蛋白、P0、SSA/Ro60kD、CENP-B、U1-snRNP、Jo-1抗体均为0.8%,未发现抗Scl-70抗体。ANA谱阳性率与 HCV感染者的性别和年龄无关(P>0.05)。急性丙型肝炎患者、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与肝硬化患者的 ANA 谱阳性率分别为47.1%、40.6%和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结论 HCV感染者可检测到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异度抗体,其ANA谱阳性率与性别、年龄及 HCV感染疾病的严重程度均无关。  相似文献   

8.
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中自身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通过观察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血清中自身抗体的变化情况,探讨自身免疫反应在慢性丙型肝炎中的作用。方法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89例慢性HCV感染者血清测定抗核抗体(ANA)、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ENA)、抗线粒体抗体(AMA)、抗平滑肌抗体(SMA),并根据荧光反应模式判定结果。结果慢性HCV感染者89例中有34例出现自身抗体,检出率为38.2%,高于慢性乙型肝炎自身抗体检出率13.8%(P〈0.05),也高于健康对照组检出率2.1%(P〈0.01)。其中慢性HCV感染者ENA阳性率为14.6%。结论HCV感染可触发机体自身免疫反应,自身免疫可能是HCV感染后组织损伤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10.
刘滨 《山西临床医药》2011,(11):841-842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非器官特异性自身抗体的发生率,分析自身抗体在乙型肝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欧蒙印迹法检测176例CHB(HBV组)和48例健康人(健康对照组)血清中的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线粒体抗体(AMA)、抗线粒体Ⅱ型抗体(AMA—M2),并常规测定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及总胆红素(TBIL),并进行分析。结果:HBV组各种自身抗体分别为ANA26.14%(46/176),SMA5.11%(9/176),AMA6.82%(12/176),AMA—M24.54%(8/176),而且阳性滴度都低于1:320,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ANA阳性组的AST,ALT明显高于ANA阴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CHB患者自身抗体阳性与性别无明显关系,但与年龄、肝脏病变的程度有密切关系。结论:CHB患者血清中存在多种自身抗体,但与自身免疫性肝炎相比滴度较低;HBV引起的自身免疫紊乱,可能是引起肝功能损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7(IL-17)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免疫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作为HCV组,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T-PCR)、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清HCV-RNA及IL-17,其余检测指标包括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PT)、肌酐.结果 HCV组患者血清IL-1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HCV组患者血清ALT、AST及HCV-RNA与血清IL-17水平显著相关(P<0.05).结论 IL-17可能参与了慢性丙型肝炎的免疫学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纤维化四项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比值、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指标联合检测对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后肝硬化诊断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在该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30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同时选择80例单纯慢性乙肝为对照组,检测其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蛋白(PⅢNP)、Ⅳ型胶原蛋白(Ⅳ-Col)、层黏连蛋白(LN)、AST/ALT比值及乙肝DNA(HBV-DNA)指标水平。结果 (1)乙肝后肝硬化血清中HA、Ⅳ-Col、PⅢNP、LN明显高于单纯慢性乙肝组(P<0.01)。(2)肝纤维化四项指标在乙肝后肝硬化血清中HBV DNA>106copy/mL组中除LN外,其他指标水平明显高于乙肝后肝硬化血清中HBV DNA在103~105copy/mL组和HBV DNA<103copy/mL组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HBV DNA 103~105copy/mL和HBV DNA<103copy/mL两组间肝纤维化四项指标升高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肝纤维化四项指标水平在AST/ALT>2、12时为(785.2±216.4)μg/L,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Ⅳ-Col升高水平在AST/ALT>2[(598.2±158.6)μg/L]和AST/ALT<1[(438.7±146.1)μg/L]组间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PⅢNP和LN升高的水平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肝纤维化四项与AST/ALT比值、HBV DNA有利于临床对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病程的监测,同时为临床对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的抗病毒和抗纤维化治疗及疗效的判定提供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乙肝病毒前C区1896位点突变,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的方法对随机选取的临床诊断非慢性乙肝和肝硬化的乙型肝炎患者120例,已确诊的慢性乙肝患者80例,肝硬化患者32例进行乙肝病毒前C区1896位点突变的检测,并对80例慢性乙肝患者中HBeAg(+)和HBeAg(-)组患者,以及不同含量的HBV DNA的HBeAg(-)组患者进行乙肝病毒前C区1896位点突变分析。结果 120例随机乙肝患者中,前C区1896位点突变率为25.0%(30/120);而慢性乙肝患者中和肝硬化患者前C区1896位点突变率分别为48.8%(39/80)和62.5%(20/32),与随机乙肝患者人群中变异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慢性乙肝患者HBeAg(-)组患者乙肝病毒前C区1896位点突变率与HBeAg(+)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随HBV DNA含量的增加,前C区1896位点突变率显著增加(P〈0.05)。结论乙肝病毒前C区1896位点突变的发生与乙肝患者慢性化有关,检测乙肝病毒前C区1896位点突变对乙肝患者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血清单胺氧化酶(MAO)、前清蛋白(PA)及胆碱酯酶(CHE)在肝硬化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11月,分别检测97例慢性肝炎患者和83例肝硬化患者(其中代偿期组46例、失代偿期37例)血清中MAO、PA及CHE水平变化。结果肝硬化组血清MAO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PA及CHE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的(P〈0.05),慢性肝炎患者组血清MAO、PA及CHE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失代偿期组血清MAO均明显高于代偿期组(P〈0.05),PA及CHE明显低于代偿期组的(P〈0.05)。结论血清MAO水平在肝硬化患者中明显升高、PA和CHE水平在肝硬化患者中明显降低,并且其水平与肝硬化的病情发展密切相关,可以作为肝硬化早期发现的指标,用于临床检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甘胆酸检测在慢性肝病患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35例慢性肝病患者按病情程度分成慢性肝炎轻度组(32例)、中度组(18例)、重度组(8例),肝硬化组(62例),肝癌组(15例),同时选取2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对象血清甘胆酸的含量。结果慢性肝炎各组及肝硬化、肝癌组血清甘胆酸均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甘胆酸水平在慢性肝炎各组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血清甘胆酸较正常人升高,慢性肝炎患者随着病情加重血清甘胆酸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血清总胆汁酸(TBA)和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联合测定模式,探讨该模式对肝胆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Hitachi 7600-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日立公司)分别对223例肝胆疾病患者和6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TBA和ALT进行联合检测。结果各种肝胆疾病患者血清TBA和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升高:TBA的阳性检出率在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癌、肝硬化分别为100.0%、89.1%、88.4%、84.0%和75.9%。ALT的阳性检出率在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胆道疾病、肝癌、肝硬化分别为100.0%、81.8%、73.9%、36.0%和37.9%。ALT在各种肝胆疾病患者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均P<0.01)。血清TBA在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和胆道疾病中有明显升高(均P<0.01),其阳性检出率均在80%以上。急性肝炎时,TBA和ALT阳性检出率都达到100.0%,但两者在肝癌和肝硬化患者的阳性检出率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胆道疾病中也有较大差异(P<0.05)。结论 TBA与ALT都是肝胆疾病的重要而且灵敏的指标,但是两者特异性、敏感性在不同肝胆疾病过程中并不一致,各有优劣,因此TBA与ALT联合测定在监测各种肝胆疾病中的有着现实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慢性肝病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并与正常人群作对比研究。方法随机选取3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5例不伴有肝硬化,205例伴有肝硬化,根据Child-Push分级:A级69例,B级62例,c级74例)作为试验组,选取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相匹配的10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用GE公司生产的AchillesExpress跟骨超声骨密度测定仪,测定跟骨硬度指数(SI),对相关数据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的跟骨SI(83.99±11.86)与对照组SI(98.73±13.19)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硬化A组(93.78±12.60)、B组(80.26±11.38)、C组(69.84±10.01)患者sI值明显低于对照组SI(98.73±13.19)(P〈0.001)。肝硬化A组(93.78±12.60)、B组(80.26±11.38)、c组(69.84±10.01)SI有明显降低趋势(P〈0.0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sI减少有年轻化的趋势,但是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SI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低。数据说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合并骨质疏松,而且,骨质疏松患病率随肝硬化的严重程度逐步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