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慢性肾疾病(CKD)患者320排冠状动脉CT造影(CCTA)动脉硬化斑块的特征。方法比较了由于胸痛和冠心病的筛查而接受320排CCTA检查的73例CKD患者[平均年龄(57.0±9.9)岁,64.8%的男性]和73例肾功能正常(NRF)者[平均年龄(55.0±12.3)岁,62.2%的男性]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斑块、斑块负荷、钙化斑块(CP)、单支病变、多支病变、非钙化斑块(NCP)、混合斑块(MP)和梗阻性狭窄]。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与NRF者比较,CKD患者单支病变发生率低(24.7%vs.45.2%,P=0.041),而多支病变发病率明显增高(61.6%vs.6.9%,P<0.001),存在斑块发病率高(86.3%vs.52%,P=0.025);CKD患者的斑块负荷明显增高(2.81±3.61 vs.0.76±0.87, P<0.001);其CP和MP发病率高(分别为53.4%vs.15.1%,P<0.001,39.7%vs.13.7%,P=0.036),而NCP发病率相似(24.7%vs.26.0%,P=0.868);另外,CKD患者有着高的冠状动脉梗阻性狭窄(50.7%vs.15.1%,P=0.014)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CKD患者有着明显高的斑块负荷[5.77(95%CI 2.95~14.38),P<0.001]和明显高的多支病变和CP发病率[危害比分别为7.47(95%CI 3.11~16.17), P<0.001和5.82(95%CI 2.98~15.61),P<0.001]。结论 CKD患者的斑块数负荷、多支病变和CP百分率明显高于NRF者,预示着有更高的发生冠状动脉不良事件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320排冠状动脉CT造影(CCTA)血管重构和动脉斑块形态学的关系。方法纳入经320排CCTA检查的382例冠心病患者。男279例(73.0%),女103例(27.0%),年龄36~86岁,平均(58±11)岁。CCTA分析包括阳性重构、钙化斑块(CP)、非钙化斑块(NCP)、混合斑块(MP)、梗阻性斑块、偏心性斑块。通过手工测量血管横截面积定义重构指数(RI),RI=病变处血管横截面积/(病变处近端正常血管面积+远端血管面积)/2。RI〉1.10为PR,RI〈0.95为NR。RI=0.95~1.10为无重构。结果 382例1255个节段被发现存在动脉斑块,其中PR 121例(31.7%)148个节段(11.8%);NR 82例(21.4%)91个节段(7.3%)和无重构179例(46.9%)1016个节段(81.0%)。CP 159个节段(12.7%)、NCP 549个节段(43.7%)和MP 547个节段(43.6%);梗阻性病变194个节段(15.6%),非梗阻性病变1061个节段(84.4%);偏心性斑块1054个节段(84.0%),同心性斑块201个节段(16.0%)。单因素分析显示PR组MP、非梗阻性病变和偏心性斑块百分率高于NR和无重构组(75.0%、57.1%和40.8%,93.9%、82.4%和83.4%,99.3%、16.5%和87.8%,P值为0.034、0.041、0.044,均〈0.05)。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中,只有偏心性斑块是发生PR的独立因素。结论 CCTA表现为MP、非梗阻性斑块和偏心性斑块,PR发生率高,而偏心性斑块是发生PR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320排冠状动脉CT造影(CCTA)斑块特征和血管重构的预后价值。方法经320排CCTA检查的368例冠心病患者被随访18~28个月,平均(23±5.5)个月。研究终点是发生冠状动脉不良事件(心源性猝死、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 CCTA分析包括钙化斑块(CP)、非钙化斑块(NCP)和混合斑块(MP)、梗阻性斑块、正性重构(PR)、偏心性斑块。通过手工测量血管横截面积定义重构指数(RI),RI=病变处血管横截面积/(病变处近端正常血管面积+远端血管面积)/2。 RI>1.10为PR, RI<0.95为负性重构(NR)。 RI=0.95~1.10为无重构。结果368例1231个节段被发现存在动脉斑块,包括CP 155个节段(12.6%)、NCP 543个节段(44.1%)、MP 533个节段(43.3%)、梗阻性斑块188个节段(15.3%)、PR 145个节段(11.8%)、偏心性斑块1033个(83.9%)。随访期间,21例(5.6%)发生冠状动脉不良事件。单因素分析显示MP,与未并发冠状动脉不良事件斑块比较,梗阻性斑块、PR、偏心性斑块发生冠状动脉不良事件发病率高(分别是74.9% vs.42.8%, P=0.021;95.2% vs.13.9%, P<0.001;95.2% vs.10.3%,P<0.001;95.2% vs.83.7%,P=0.043)。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仅梗阻性斑块[HR=5.25(95%CI,2.17~12.69),P<0.001]和PR[HR=5.55(95% CI,2.10~14.70),P<0.001]是发生冠状动脉不良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CCTA表现为梗阻性斑块和PR,独立于其他CCTA高危因素,强烈暗示将来发生冠状动脉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320排冠状动脉CT造影(CCTA)动脉硬化斑块的特征与慢性肾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分期的相关性。方法研究纳入151例因可疑冠心病而接受320排CCTA检查的CKD患者,男69例,女82例,年龄18~55岁。根据美国国立肾脏基金会(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的分期将CKD分为5期。比较不同分期CKD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状况[有无斑块、斑块数、钙化斑块(CP)、单支病变、多支病变、非钙化斑块(NCP)、混合斑块(MP)和梗阻性狭窄]。结果 Pearson 回归分析显示无斑块与CKD分期呈负相关(r=-0.282,P=0.44<0.05);而存在斑块与CKD分期呈正相关(r=0.282,P=0.44<0.05)。多支病变、斑块数以及CP百分率与CKD分期呈正相关(r=0.916,0.839,0.819,P<0.001)。NCP 百分率与 CKD 分期无相关性(r=0.19,P=0.089>0.05)。MP 百分率与 CKD分期呈正相关(r=0.313,P<0.05)。梗阻性狭窄与CKD分期呈正相关(r=0.875,P<0.001)。结论 CKD分期与存在斑块、多支病变和斑块数、CP、MP以及梗阻性狭窄呈正相关。更晚的CKD分期预示着更广泛更严重的冠心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心包脂肪组织(PAT)体积与320排冠状动脉CT造影(CCTA)动脉硬化斑块组成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1597例因可疑冠心病而接受320排 CCTA 检查的患者(男1090例,女507例,年龄35~71岁)。其中382例发现存在动脉斑块。我们比较了冠心病和斑块组成[存在斑块、钙化斑块(CP)、非钙化斑块(NCP)、混合斑块(MP)、多支病变和梗阻性狭窄]与无冠心病者的PAT体积。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存在CP、NCP、MP及多支血管病变者的PAT体积大于无斑块者[分别为(211.4±93.6)cm3、(233.2±95.0)cm3、(257.3±82.1)cm3及(261.5±101.7)cm3 vs.(173.7±98.1) cm3,P值分别为0.012、0.008、0.004及0.002]。存在梗阻性狭窄者的PAT体积明显大于无斑块者[(279.2±99.81)cm3 vs.(173.7±98.1)cm3,P<0.001]。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中,只有MP、多支血管病变和梗阻性狭窄者的PAT体积明显大于无斑块者(P<0.001)。结论存在冠状动脉斑块、CP、NCP、MP、多支血管病变和梗阻性狭窄患者的PAT体积大于无斑块者,PAT体积是冠心病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与传统冠状动脉造影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coronary angiography, CTCA),,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56例确诊或怀疑为冠心病的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和传统冠状动脉造影(conventional coro-nary angiography,CCA)检查,并以CCA的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采用美国心脏协会冠状动脉改良分段法,分析共825个冠状动脉节段CTCA图像质量及其对冠状动脉狭窄的显示情况,得出CTCA诊断有意义病变(冠状动脉狭窄≥50%)fl',J正确性,并分析影响CTCA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结果798个冠状动脉节段图像可以满足诊断要求,12个节段中因运动伪影或15个节段管壁严重钙化无法对血管腔进行评估。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50%狭窄总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为88.1%、97.8%、89.9%、97.4%和96%。影响图像质量主要因素为快心率、严重钙化。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高,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十分准确,可作为一种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的无创性筛查冠心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探讨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支架通畅性及再狭窄的临床价值及优势。方法对32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48枚支架行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及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应用3分法评价320排CT冠状动脉支架的图像质量;以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为参照,评价320排CT诊断支架通畅性及再狭窄的准确性。结果所有48枚支架及支架内管腔均可以显示并满足诊断要求。以常规X线冠状动脉造影为标准,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支架内再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分别为92.31%(12/13)、97.14%(34/35)、92.31%(12/13)、97.14%(34/35)及95.83%(46/48)。结论 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在支架再狭窄评价方面有较高的准确度及应用价值,可以作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常规随访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多排螺旋CT成像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21):2274-2276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建立统一的重组图像体位,研究16层螺旋CT(M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对55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16层MSCT心电门控增强扫描。用舒张期增强扫描图像行统一体位的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显示(VR)重组,分析应用CT血管成像(CTA)7个MIP重组体位和9个VR重组体位评价冠状动脉狭窄≥50%的情况,将结果与常规X线冠状动脉造影作对照。结果共分析55例患者的220个血管分支,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发现62个血管分支狭窄≥50%,综合7个MIP重组体位和9个VR重组体位,CTA发现58个血管分支狭窄≥50%(左主干5个,前降支21个,回旋支14个,右冠状动脉18个)。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性为94%(58/62),特异性为92%(146/158)。结论 16层M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建立统一的成像体位有利于CTA与常规X线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照。  相似文献   

10.
多排螺旋CT成像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评价中的价值.方法:对34例临床可疑或诊断冠心病的患者作冠状动脉MSCT检查(0.5 s螺旋扫描,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单或双扇区重建算法,1.25mm层厚,250 mm显示野,512×512矩阵,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采用容积再现技术、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多平面重建图像后处理技术重建图像,对冠状动脉及其分支(直径≥2 mm)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在34例患者冠状动脉的351节段CT图像中,能够满足血管评价者为296节段,诊断轻度狭窄、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分别为25节段、9节段和6节段;诊断脂质斑块、纤维斑块和钙化斑块分别为11节段、6节段和23节段.结论:MSCT冠状动脉成像作为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显示以及对管腔的评价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128层高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HD-CCTA)与640层CCTA显示冠状动脉金属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腔的能力,评估二者诊断支架内腔再狭窄的价值。方法 收集177例冠状动脉金属支架植入术后患者(227枚支架),对其中88例(112枚支架)行128层HD-CCTA,对 89例(115枚支架)行640层CCTA,比较二者图像质量和支架内腔显示率;以CAG为金标准,计算和比较二者诊断支架内腔再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结果 128层HD-CCTA显示冠状动脉支架内腔图像质量评分(1.63±0.25)分高于640层CCTA[(0.54±0.34)分,P<0.05];128层HD-CCTA对支架内腔显示率(108/112,96.43%)高于640层CT(60/115,52.17%,P<0.05);128层HD-CCTA和640层CCTA诊断支架内腔再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100%(14/14)、90.00%(18/20)、87.50%(14/16)、100%(18/18)、94.12%(32/34)和100%(20/20)、41.67%(5/12)、74.07%(20/27)、100%(5/5)、78.13%(25/32)。结论 128层HD-CCTA较640层CCTA诊断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腔再狭窄准确率更高,在术后随诊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使用320排CT冠状动脉造影(CTCA)研究窦房结动脉的形态特征,并描述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3144例患者[男1991例,女1153例,年龄(59±14)岁]的320排CTCA影像资料.由于图像质量不佳,51例患者被排除.根据分别起源于右侧冠状动脉或左回旋支确定为右或左(R或L)窦房结动脉;根据其各自走行于右心耳内侧或右心房的后面确定为R1或R2亚型;根据其各自的走行于左心耳内侧、后侧或左心房的后面确定为L1、L2或L3.然后,每种类型根据走行末端终止于上腔静脉周围的关系再分为上腔静脉前、上腔静脉后和上腔静脉周围型.如果窦房结动脉起源于右侧冠状动脉中段,走行于左心耳内侧,另外增加一个亚型(R1M).S-型窦房结动脉起源于左旋支,向后走行于左心耳和左上肺静脉开口之间,然后向前终止于左心房的前壁.结果 3093例中共显示窦房结动脉3082例(96.4%),其中2943例(95.5%)为单支窦房结动脉,1669支(54.2%)起源于右侧冠状动脉,1274支(41.3%)起源于左侧冠状动脉旋支.139例(4.5%)为双支窦房结动脉,并且为左右各1支,分别起源于右侧冠状动脉和左侧冠状动脉旋支.本文最常见的亚型是R1型1753支(54.4%),其次是L1型805支(25.0%)和L2型551支(17.1%),少见的亚型包括P,2型45支(1.4%)、L3型57支(1.8%)和R1m型10支(0.3%).3221支窦房结动脉终止类型包括上腔静脉前、上腔静脉后、上腔静脉周围型分别有552支(17.1%)、1836支(57.0%)、833支(25.9%).不同窦房结动脉起源的终止类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1.32,P=0.25).右窦房结动脉起点与右侧冠状动脉开口间距离为(13.8 ±8.4)mm;左侧窦房结动脉起点与左侧冠状动脉回旋支开口间距离为(11.7±6.1)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64,P=0.476).右窦房结动脉直径为(1.66±0.29)mm,左窦房结动脉直径为(1.61±0.26)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44,P=0.557).S型窦房结动脉被发现31例(2%).结论 320排CTCA描述了窦房结动脉常见的分型,可以为外科和介入手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以避免医源性损伤.显示窦房结动脉的变异相当有效、可靠.  相似文献   

13.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瘘(CAF)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DCTA)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接受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MDCTA的CAF患者影像资料,经VR、MPR、MIP、CPR后确定诊断。结果 ①瘘支动脉中,单一瘘管12例,其中起自右冠状动脉4例、左冠状动脉8例;多发瘘管9例;16例瘘口引流至肺动脉、2例至右心房,2例至左心室、1例至左心房;②瘘支动脉表现为扩张、纡曲或仅为血管丛状,2例合并动脉瘤,合并心包积液、左心室室壁瘤各1例,均未合并心内畸形;③3例失访,1例死亡,17例经超声心动图检查,5例漏诊;17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7例接受手术治疗。结论 MDCTA可无创而准确地显示CAF 起源、行程、引流部位及合并异常。  相似文献   

14.
心率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准确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心率对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准确性的影响.方法 对148例临床怀疑或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TCA)检查,将结果与传统冠状动脉造影(CCA)结果进行对照.入选患者按照心率不同分为3组:第一组为心率≤65次/分,第二组心率为66~75次/分,第三组为心率>75次/分.结果 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性为89.75%,特异性为98.63%,阳性预测值为92.33%,阴性预测值为98.12%;诊断冠状动脉狭窄≥75%的敏感性为90.22%,特异性为99.21%,阳性预测值91.71%,阴性预测值99.05%.在不同心率组中,第一组诊断狭窄≥50%的敏感性为94.55%,特异性为98.80%,阳性预测值为95.50%,阴性预测值为98.54%.第二组诊断≥50%狭窄的敏感性为90.48%,特异性为98.43%,阳性预测值为87.69%,阴性预测值为98.82%.第三组诊断≥50%狭窄的敏感性为71.93%,特异性为95.91%,阳性预测值为67.21%,阴性预测值为96.70%.结论 64层螺旋CT对心率较慢的患者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作为临床无创筛查冠心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应用缩短呼吸指令时间的团注示踪法(bolus-tracking)行大螺距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CCTA)获得图像的增强效果及有效辐射剂量.方法 收集临床疑诊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184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A组92例,采用大螺距前瞻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Flash Spiral)模式、缩短呼吸指令时间的bolus-t racking法扫描;B组92例,采用测试团注法(test-bolus)扫描.对两组图像的主动脉根部CT值、图像噪声、CNR及有效辐射剂量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两组图像主动脉根部CT值、图像噪声、CNR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触发时、扫描过程中辐射剂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双源CT大螺距前瞻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CCTA中,采用缩短呼吸指令时间的bolus-tracking法可获得与test-bolus法相近的图像增强效果,而对比剂用量进一步减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