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主髂动脉闭塞症是常见的外周血管疾病,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种:以经典的外科旁路术为代表的外科手术治疗及近年兴起的介入治疗。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进步及经验的积累,介入治疗的应用越来越多,对于复杂的主髂动脉闭塞症的治疗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介入与手术杂交手术等各种新技术的发展,给主髂动脉闭塞症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介入治疗现已成为治疗主髂动脉闭塞症的首选治疗方案。本文对AIOD介入治疗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下肢动脉闭塞症经同侧或对侧肱动脉途径,使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方法对闭塞血管进行开通治疗,应用对吻技术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治疗后下肢疼痛明显减轻,复查血管多普勒超声示双下肢供血明显改善,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对主-髂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价值。 方法 收集20例主-髂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患者,对其中17例行球囊扩张术(PTA)和(或)支架植入术,3例行切开取栓联合PTA、支架植入术,观察其疗效。 结果 共植入裸支架26枚,覆膜支架1枚。20例患者病变段血管均获得有效开通,技术成功率为100%(20/20)。2例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1例为动脉夹层,另1例为动脉破裂。经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或消失,围术期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4~12个月,1例因多发器官衰竭死亡,1例发生再狭窄,其余均未出现症状持续或加重。 结论 介入治疗是治疗主-髂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特别是辅以内支架置入,已证明是治疗局部髂动脉狭窄病变非常有效的手段,其技术成功率超过95%.5年来病变血管通畅率可高达80%~90%[1,2].慢性髂动脉完全性闭塞病变,采用成形术,由于合并有较多并发症和较差的远期疗效,一度不被人们认可.随着介入器材的改进和操作技术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研究发现,介入技术治疗慢性髂动脉闭塞是一项非常有效的微创手段[3-5].我院1998年1月~2005年9月对38例慢性髂动脉闭塞患者进行了血管腔内治疗,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主髂动脉闭塞的腔内治疗的护理。方法回顾分析了32例慢性主髂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评估均为高龄、高危病例或不能耐受传统开腹手术的患者。经股动脉或肱动脉人路,采用闭塞段开通、球囊扩张、血管支架放置及股总动脉内膜剥脱等方法进行治疗。结果除3例未能开通外,其余29例均获开通,开通率90.63%。21例患者临床症状中度改善,8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介入治疗主髂动脉闭塞症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方法,合理有效地围手术期护理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下主髂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治疗主髂动脉闭塞症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接受完全腹腔镜进行主髂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护理方法,探讨护理要点。结果患者手术成功率达100%,无中转开腹手术患者。所有患者于术后24~72h拔除胃管,进流质饮食;术后发生肺部感染1例,无心脑血管意外、伤口感染及病死患者。术后住院5~14d,平均(6.8±2.6)d。出院前下肢缺血症状均明显改善。结论完全腹腔镜下主髂动脉旁路移植治疗主髂动脉闭塞的护理至关重要,抓好护理重点,做好相应的护理措施,有助手术成功。  相似文献   

7.
仪娜  高振华 《护理研究》2009,(8):2033-2034
介入治疗髂动脉闭塞性疾病有20多年历史,随着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技术的成熟,使得介入治疗髂动脉狭窄成为首选,而对于髂动脉完全闭塞,介入治疗较外科安全、损伤小,又有着类似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正不断被人们所接受,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临床。2004年-2007年于我院行介入治疗的35例髂动脉完全闭塞病人成功率为91%,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腹主动脉—股动脉搭桥术治疗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2月~1990年12月间所经治的89例腹主动脉—股动脉搭桥术进行了随访研究。本方介绍了手术方法和治疗结果。经平均3年随访,通畅率为85%,有4例发生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本文提出了移植物阻塞的再手术方法,分析了假性动脉瘤发生的原因。对于主动脉或/和两侧髂动脉阻塞患者,主动脉一两股动脉搭桥术是首选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下肢缺血性疾病.2000年泛大西洋协作组织(Transatlantic Inter-Sociey Consensus,TASC)提出了下肢动脉病变的分型[1],并于2007年对该分型进行了修订(TASCⅡ),其中对于TASC D型病变(包括主髂动脉和股胭动脉病变)推荐首选开放手术[2].但该类患者多为流出道不佳或伴有严重脏器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不适合行创伤较大的旁路手术,往往丧失治疗机会,甚而截肢,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近来随着血管腔内技术的不断进步,联合开放手术与腔内技术的杂交手术成为治疗TASC D型下肢动脉病变的重要方式[3].我科2006年1月~2009年12月采用杂交手术治疗TASC D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46例患者(共48条患肢),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主髂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已成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因腔内治疗的微创优势,目前临床上将其作为主髂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首选治疗方式的趋势显著增加。然而,由于操作者的学习曲线及腔内治疗本身具备的特性,仍有许多误区甚至陷阱需要我们规避。合理选择腔内治疗适应证,应用新型保护技术提高平肾动脉水平主髂动脉长段闭塞腔内治疗安全性,腔内操作谨慎小心,都是提高手术安全性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主髂动脉闭塞(aorioiliac occlusive disease,AIOD)是血管外抖常见的动脉闭塞性疾病,血管重建术是目前治疗主髂动脉闭塞的首选术式,具有较高的远期通畅率。由于该病多为老年病人,且合并有其他脏器病变,手术和麻醉风险大,甚至高于腹主动脉瘤手术。  相似文献   

12.
主髂动脉闭塞症也称Leriche征,是常见的血管闭塞性疾病,且发病率逐年上升[1]。该病多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动脉中层变性和间断发生血栓形成而逐渐导致管腔闭塞,使下肢供血减少发生组织缺血[2]。其症状包括严重下肢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组织坏死、缺血性神经病变和失用性肌肉萎缩等,给病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巧克力球囊辅助药物涂层球囊(DCB)血管成形术治疗TASC ⅡC/D型股腘动脉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接受巧克力球囊+DCB或普通球囊+DCB治疗的58例TASC ⅡC/D型股腘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观察组(巧克力球囊+DCB)27例和对照组(普通球囊+DCB)31例。比较两组术中夹层发生率及术后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技术成功率分别为88.9%和80.6%,观察组术中血管夹层、限流性夹层的发生率和补救性支架植入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术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观察组12个月累积一期通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12个月累积免于临床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巧克力球囊辅助DCB血管成形术治疗TASC ⅡC/D型股腘动脉病变安全有效,可有效降低术中夹层发生率及补救性支架植入率,近期疗效优于普通球囊+DCB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徐冬  德琳  时蕾  杨晓红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14):1080-1081
目的总结经皮血管腔内治疗主-髂动脉完全闭塞性病变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护理体会。方法对42例主-髂动脉完全闭塞的患者进行了经皮血管腔内治疗及护理。结果全组患者均开通成功(经肱动脉37例、股动脉5例),治疗成功率(残余狭窄〈50%)为97.61%(41/42)。发生相关并发症7例,其中严重碘过敏1例、动脉破裂1例、迷走神经反射2例、急性肾功能损害1例、再灌注综合征2例。经积极治疗与护理,5~14d后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认真细致的病情观察、充分的物品准备、迅速冷静的处置是减轻或避免并发症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对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康复指导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0例下肢动脉闭塞症介入治疗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常规护理指导,实验组患者在行一般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术后康复指导,比较两组患者的中远期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前,50例患者对下肢的护理知识掌握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对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知识、肢体运动训练、服药注意事项、遵医行为、病情发展的动态观察等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14,13.24,9.44,6.16,P均0.05);实验组术后6~12月的复查示栓塞肢体5P症状(消失、减轻、加重)、血管内再栓塞、服用抗凝药物后的出血倾向分别为(12,10,0),1,0例,对照组术后6~12月复查示栓塞肢体5P症状(消失、减轻、加重)、血管内再栓塞、服用抗凝药物后的出血倾向分别为(7,8,2),6,4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09,4.15,4.34,P均0.05)。结论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介入治疗术后配合全面的康复跟踪护理指导,对预防下肢动脉的再狭窄、延缓病情的发展、防止出血并发症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据世界卫生组织2003年统计 ,全球有2亿糖尿病患者,并每年以2.5%的速度增加,其中有30%的糖尿病患者因并发严重的下肢动脉闭塞而截肢。目前,采用介入方法对狭窄/闭塞的下肢动脉进行留置导管溶栓术、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术已成为治疗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的基本手段。我院2003年3月-2007年8月对48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狭窄,闭塞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将护理体会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总结了57例行腔内治疗的TASCⅡD型髂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的护理经验,探究腔内治疗相关并发症出现的原因及护理方法。57例患者经全力治疗与积极护理,均康复出院。研究认为护理工作者应积极学习腔内技术的治疗及护理要点,密切观察患者术后病情变化,完善物品器材准备,早发现快处置,预防和减轻患者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王甫能  郎江明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6):2663-2665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是糖尿病综合因素引起的足部疼痛、皮肤溃疡、肢端坏疽等病变的总称,是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深层组织破坏(根据WHO的定义).1956年Oakley首先提出糖尿病足一词,1972年Catterall将糖尿病足定义为"因神经病变而失去感觉和因缺血而失去活力,合并感染的足称为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足主要临床表现为足部溃疡和坏疽,严重者需要截肢,足部溃疡及截肢使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再次截肢率高,死亡率高,五年死亡率达27%[1].  相似文献   

19.
20.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therosclerosis occlusive diseasc,ASO)是由于腹主动脉末端至下肢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硬化管腔不同程度狭窄、闭塞而造成肢体急慢性缺血的综合征[1]。主要累及的是腹主动脉下端髂动脉、股动脉等大中型动脉,临床表现为间歇性跛行、静息痛、难治性下肢溃疡缺血坏死等[2],临床上根本治愈动脉硬化尚难以实现。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0月应用髂动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结合股深动脉成形术治疗多平面动脉硬化闭塞症31例,临床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我科共收治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进行介入治疗患者31例,其中男25例女6例。年龄52~88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