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应用CT灌注成像(CTP),对急性自发性高血压出血性脑卒中(shICH)血肿周围脑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定量测量,评价脑血肿周围组织灌注参数改变与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对26例临床及CT确诊的幕上shICH患者行CTP检查,自发病到灌注扫描的时间为8~19 h.以血肿最大层面为参照,测量血肿周围1 cm内及对侧镜像区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获得相对灌注参数值rCBF、rCBV、rMTT(患侧/健侧).电话随访患者脑出血后1个月生活表现,并记录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分值.结果 shlCH血肿周围带CBV值为(1.61±1.53)ml/100 g、CBF值为(16.48±12.58)ml/(100 g·min),明显低于对侧镜像区(Z=-2.603、-4.178,P<均0.05);MTT值为(9.12±2.57)s,较对侧镜像区明显延长(t=4.747,P<0.05).血肿周围CBV、CBF值与BI相关(Z=-3.40、-2.98,P均<0.01),参数MTT、rCBF、rCBV、rMTT与近期预后无关(P>0.05);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7、0.848,且CBV界限值为1.24 ml/100 g时,敏感度66.67%,特异度为100%;CBF界限值为8.44 ml/(100 g·min)时,敏感度100%,特异度为72.70%.结论 CTP可预测shICH血肿患者近期预后,在一定范围内,血肿周围CBV、CBF值越大,提示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2.
CT灌注在急性大脑前循环梗塞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CT灌注在急性大脑前循环梗塞中对动脉溶栓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0例超选择动脉溶栓后获得良好效果的颈内动脉系统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上述患者术前先经过CT灌注,获得CBF、CBV、MTT参数图.然后行动脉造影及超选择动脉溶栓治疗,术后复查CT,认为确定最终梗死区、缺血半暗带、缺血周围区,对应CT灌注参数图,将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均出现参数间影像不一致,其中以MTT与CBV差异最大,CBF与CBV差异次之。梗死侧缺血中心区的CBV、CBF分别为(2.14±0.59)ml/100g和(19.06±8.00)ml/100g,较正常明显减小,MTT为(7.85±1.65)s,与正常对照区差异显著(P〈0.01),梗死半暗带的CBV、CBF分别为(3.72±0.75)ml/100g和(35.15±6.29)ml/100g,较正常明显减小,MTT为(6.11±0.32)s,与正常对照区差异显著(P〈0.01)。结论 CT灌注成像能快速、准确反映缺血半暗带部位,利用参数图不一致性,可作为动脉溶栓病例的选择标准。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动态CT灌注成像对急性期及亚急性期高血压脑血肿周围组织灌注情况进行观察,并探讨其转归。方法对15例采用内科保守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病人进行前瞻性研究,分别于急性期及亚急性期行CT平扫及CT灌注成像扫描。测量血肿周围组织及对侧镜像区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急性期血肿最大层面血肿及周围低灌注区面积,于亚急性期选择与急性期同一层面测量血肿周围强化环所包围的面积。结果灌注参数图示急性期血肿周围组织CBF、CBV均较对侧镜像区降低(Z分别为3.124、3.239,P值均小于0.05),MTT较对侧延长(Z=2.726,P〈0.05)。亚急性期血肿周围组织CBF亦较对侧降低(Z=3.408,P〈0.05),与急性期比较无明显变化(Z=1.136,P〉0.05);血肿周围组织CBV也降低(Z=2.159,P〈0.05),但是与急性期比较有较明显升高(Z=1.988,P〈0.05);MTT较对侧延长(Z=3.351,P〈0.05),与急性期比较无明显差异(Z=1.193,P〉0.05)。急性期血肿最大层面血肿及周围组织之低灌注区面积与亚急性期同一层面血肿周围强化环所包围之面积比较无明显差异(Z=1.590,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病人血肿周围于急性期存在低灌注状态,而经保守治疗后这种低灌注状态在亚急性期并不会有明显改善,且处于低灌注状态的组织最终很可能会坏死。  相似文献   

4.
国丽茹  刘青蕊  陈金虎  李来友 《临床荟萃》2005,20(18):1027-1030
目的应用CT灌注成像研究急性脑梗死(acutecerebralinfarction,ACI)早期的成像特点。方法采用四排螺旋CT对3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常规CT和CT灌注成像检查,并于48小时后复查常规CT,定量分析梗死中心区与缺血半暗带区、病灶区与对侧相应区脑血流量(cerebralbloodflow,CBF)、脑血容量(cerebralbloodvolume,CBV)、达峰时间(timetopeak,TP)并进行比较。结果33例患者中,首次常规CT有11例显影,灌注CT有29例显影,其中除1例过度灌注外,其余均为病侧CBF、CBV较对侧减低,TP较对侧延长,病灶整体区CBF(16.79±4.96)ml.min-1.100g-1显著低于对侧(28.11±6.97)ml.min-1.100g-1(P<0.01),CBV(3.44±0.87)ml/g低于对侧(4.66±1.48)ml/g(P<0.05),TP(26.01±5.04)s较对侧(22.31±5.36)s延长(P<0.05);梗死中心区CBF(6.21±2.71)ml.min-1.100g-1,CBV(1.40±0.86)ml/g,显著低于半暗带区CBF(19.28±4.73)ml.min-1.100g-1,CBV(3.94±1.22)ml/g(均P<0.01),TP(31.61±3.52)s较半暗带区(23.80±5.90)s显著延长(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灌注CT能够在急性脑梗死早期显示病变,明确病变部位、范围及缺血程度,确定半暗带的存在及灌注情况,并可进行定量研究,对临床早期选择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外伤后48h内脑挫裂伤区CT灌注(CTP)脑血流量(CBF)、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参数的变化,并确定CTP各参数图对1周后病变面积预测的准确性。方法:对18例48h内就诊的患者行CT平扫(NCCT)与CTP检查,首次检查1周后复查NCCT,测量下列4个区域的CBF、CBV及MTT:脑挫裂伤内出血区、低密度区、灶周NCCT密度正常及对侧镜像区脑实质。测量首次NCCT、CBF、CBV及MTT图像上病变面积,并与1周复查NCCT同层图像所见比较。结果:脑挫裂伤内出血区及低密度区CBF[分别为(2.42±1.62)ml/(100g·min)及(10.58±6.45)ml/(100g·min)]及CBV[分别为(0.62±0.41)ml/100g及(1.53±0.47)ml/100g]均明显下降,以低密度区参数变化范围最大;挫裂伤内出血及低密度区MTT明显延长[分别为(16.10±8.45)s及(9.69±6.31)s]。初诊时NCCT上异常密度区1周后有明显增大,以CBF与CBV图所见的异常灌注面积与1周复查时NCCT吻合度最佳(66.67%与50%)。初诊NCCT与MTT图(分别为77.78%与72.22%)常低估1周后NCCT所见病变面积。结论:脑挫裂伤血流灌注明显低于正常,以出血区CBF与CBV下降明显,而低密度区CBF变化范围最大。CBF与CBV图可较好地预测1周后病变的面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瘤周区CT灌注成像(CTP)参数的差异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对30例手术与病理证实的脑星形细胞瘤(低级别星形细胞瘤10例、高级别星形细胞瘤20例)行术前CT平扫、增强及CTP检查,测量强化区近侧1cm处或低强化区距边缘1cm处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脑血管表面通透性(PS)值。比较高、低级别脑星形细胞瘤瘤周区CTP参数差异。对照影像学,采用肿瘤切除前活检的方法取得标本,观察瘤周区病理表现。结果: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瘤周区CBF、CBV、MTT及PS值高于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瘤周区。CBF、CBV、MTT及PS值,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瘤周区分别为(50.05±14.05)ml?蛐(min·100g)、(3.50±1.79)ml?蛐100g、(5.84±2.95)s及(1.23±1.75)ml?蛐(min·100g),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瘤周区分别为(25.20±8.67)ml?蛐(min·100g)、(1.61±0.68)ml?蛐100g、(4.83±1.63)s及(0.33±0.27)ml?蛐(min·100g),二组间CBF、CB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上,高级别与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瘤周区均可见散在肿瘤细胞,前者肿瘤细胞密度较大、血管较多。结论:高级别与低级别脑星形细胞瘤瘤周区CBF、CBV有明显差别,其病理基础不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颅骨修补术对颅骨缺损患者脑灌注、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85例行去骨瓣减压术的颅骨缺损患者,根据去骨瓣减压术与颅骨修补术的时间间隔,分为观察组41例与对照组44组,分别间隔1~3个月和3~6个月。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脑灌注水平,包括颅骨修补术前3 d及术后10 d行CT扫描记录局部脑血容量(r CBV)、局部脑血流量(r 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及到达峰值时间(TTP);术前3 d及术后1个月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定的神经功能与认知功能;术前3 d及术后10 d使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评定的生活质量;及随访6-16个月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颅骨修补术后,观察组r CBF与TTP较对照组均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评分与认知功能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2组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颅骨修补术能促进颅骨缺损患者脑血流量增加与血流速度加快,提高神经功能与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男,17岁,因外伤,在局加基础麻醉下行右侧额顶颞区取马蹄形皮骨瓣开颅探查术:清除血肿。当时考虑脑水肿严重故行去骨瓣减压。将骨膜从骨瓣完整剥脱,与其内外各放一层明胶海棉展平骨膜与骨缘骨膜缝合(间断)。硬脑膜外放一细导尿管行闭式引流,术后第一天神志转清,同时拔除引流管。术后7天拆除切口缝线。创口一期例例,颅骨缺损区脑搏动良好。局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旨在探讨全脑CT灌注成像+CTA一站式扫描评估急性脑梗死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全脑灌注成像.选取动脉期数据重建脑动脉三维和二维图像,观察脑动脉狭窄、闭塞情况.分别取脑梗死灶中央区、周边区及对侧相应脑白质;病变侧正常脑白质与健侧对应部位脑白质作为兴趣区,测量CBV、CBF、MTT和TTP,比较病变侧及健侧测量值.结果 29例患者梗死区供血血管狭窄、闭塞和分支减少26例.梗死中央区TTP和MTT明显延长,CBV和CBF明显下降.与对侧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周边区TTP和MTT延长,CBV增高,CBF下降.与对侧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测量患侧正常脑白质和健侧对应脑白质的CBV、CBF、TTP和MTT的值,CBV、CBF增高,MTT缩短,数据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全脑灌注联合CTA一站式扫描方法简便,能较全面显示血管形态与脑组织微循环状态,对脑组织存活状态的定性敏感性高,为评估急性脑梗死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采用高压氧联合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对血流动力学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19年2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实施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观察组实施高压氧联合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对比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脑血流量(CBF)、达峰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脑血容量(CBV)]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术后1周、术后1个月观察组CBF、CBV水平较高,TTP、MTT水平较低(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血流动力学指标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个月CBF、CBV水平降低,TTP、MTT水平升高(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采用高压氧联合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可清除脑内血肿和坏死组织,迅速降低颅内高压,术后可促进大脑康复,减少继发性伤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脑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临床拟诊早期脑梗死患者38例,均在症状出现24 h内行头颅CT平扫及CTP检查。将脑梗死核心区、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IP)区与健侧对应区的情况做对比分析。结果:38例患者中,15例头颅CT平扫发现可疑脑梗死区,主要位于大脑半球,表现为密度轻度减低、局部脑沟稍变浅等;其余23例患者CT平扫未发现异常。38例患者的CTP检查均发现灌注异常区,表现为脑梗死区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与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均较健侧对应区明显下降,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较健侧对应区缩短,对比剂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较健侧对应区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期脑梗死患者IP区与梗死核心区比较,CBF、CBV、MTT及TT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IP区与健侧对应区比较,CBF、MTT、TT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获得随访的18例患者中,经积极溶栓等治疗后梗死区缩小6例,梗死区消失5例,仅表现为梗死区TTP和MTT延长、CBF和CBV变化不大3例,梗死区无明显变化4例。结论:64排螺旋CTP检查可以准确地提示早期脑梗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增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20排灌注CT(PCT)扫描时间间隔对放射剂量及灌注参数值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PCT资料,在后处理工作站上分别采用2种不同数据重建方法:①全部数据法:选用全部预设的20个容积数据单元重建;②间隔数据法:间隔选取一个容积数据单元,共10个.分别测量梗死区及对侧镜像区灌注参数图(C BV、CBF、MTT)兴趣区绝对值及同层梗死面积范围,并计算二种数据重建方法产生的有效放射剂量值.比较二种重建方法测量的主要灌注参数值和梗死面积的差异、相关性及放射剂量.结果 两种方法计算的CBV、CBF、M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测量CBV、CBF、MTT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r=0.55).全部数据法、间隔数据法产生有效放射剂量分别为12.04mSV和6.24mSV,后者相当于前者的52%.结论 增加320排PCT成像时间间隔对灌注参数值及梗死面积无显著性影响,并且可以明显减少放射剂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症状性单侧颈内动脉(ICA)严重狭窄或闭塞的320排CT全脑灌注成像(CTPI)表现及血流动力学模式。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23例症状性单侧ICA严重狭窄(>70%)或闭塞的患者的全脑CTPI资料,分别重建4D-CTA及CTPI参数图(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及延迟(Delay)图),分别记录ICA狭窄程度、患者临床症状、有无梗死及梗死部位、CTPI参数图特点及绝对值,并对病灶侧及对侧脑区灌注参数值进行比较。结果:单侧ICA闭塞15例,严重狭窄8例。大脑中动脉(MCA)和/或大脑前动脉(ACA)分布区脑梗死13例,内侧分水岭区梗死6例,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2例,无梗死2例。CTPI血流动力学模式有:①CBV/CBF基本正常,MTT/TTP/Delay延长(4例);②CBV基本正常,CBF轻度下降,MTT/TTP/Delay延长(3例);③CBV/CBF明显减低,MTT局灶缩短并周围MTT/TTP/Delay延长(16例)。统计学分析显示:病灶同侧CBV、CBF、TTP、Delay与对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同侧MTT与对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结论:320排CT全脑容积CTA/CTPI能一次显示颅内段ICA的狭窄程度并能全面反映脑血流动力学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脉自旋标记成像(ASL)及弥散加权成像(DWI)两种磁共振成像方法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通过GE HDx 1.5T双梯度磁共振,对22例急性脑缺血患者分别行常规MR(包括T1FLAIR、T2WI)、3D-TOF MRA、DWI(b值取1000s/mm^2)及3D ASL序列,观察ASL与DWI序列病变区最大层面面积的大小及与MRA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测量缺血区域与对侧镜像层面的脑血流(CBF)值,计算相对脑血流值(rCBF)=缺血区域CBF/对侧镜像层面CBF,rCBF在0.9-1.1之间,定义为灌注正常,rCBF> 1.1定义为高灌注,rCBF<0.9定义为低灌注.结果:22例急性脑缺血患者中,小面积缺血10例,DWI表现为斑点状或小片状高信号,其中4例ASL为低信号,DWI面积与ASL面积相近,另6例DWI显示为高信号,ASL无阳性表现,小面积梗死病例中MRA均无明显异常;大面积缺血10例,DWI表现为一个供血区大片状高信号或多个供血区域斑点状、小片状高信号,ASL均为低信号,ASL显示病变区最大层面面积大于DWI面积,其中2例病变周围皮层区ASL存在局部高信号影,大面积缺血病例中MRA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动脉硬化或动脉闭塞;另2例患者DWI表现为阴性,而ASL为低信号,即TIA患者,MRA显示1例表现为大脑中动脉硬化,1例表现为颈内动脉闭塞.对于6例ASL为阴性病例者,缺血区CBF值为(40.47±1.94) ml/100g* min,对侧镜像区为(42.74±1.49) ml/100g* min,rCBF为0.95±0.04;16例ASL表现为低信号的病例,其中1例DWI表现为脑干及双侧小脑半球局部高信号,ASL表现为双侧小脑半球均为低信号,两侧CBF分别为24.13 ml/100g* min、23.76 ml/100g* min,因为无法测量该患者正常小脑CBF值,从而无法计算rCBF,本例患者MRA表现为椎基底动脉及双侧大脑后动脉闭塞;其余15例病例测量病变区CBF值为:(22.29±0.95) ml/100g* min,对侧镜像层面CBF为:(44.96±2.89) ml/100g* min,rCBF为0.52±0.03,局?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动态磁敏感增强MR灌注成像(DSC-PI)技术对Sturge-Weber综合征(SWS)受累白质区的血流灌注进行定量测量,并和各种癫痫状态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期合理的解释SWS血流动力学与癫痫状态的关系。材料与方法 14例临床确诊为SWS的患儿进行MRI检查,其中男6例,女8例,平均年龄4.0岁(0.8~10.0岁)。所有患儿的病变部位均为单侧大脑半球。MR扫描序列包括:矢状面及轴面T1WI、轴面FSET2WI、DSC-PI及增强后轴面T1WI。观察所有图像以确认脑内病变位置及范围;利用SPIN(signal process in neuroimage)软件分别测量病变白质区域及相应对侧位置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和平均通过时间(MTT),并计算出灌注比值(CBFr、CBVr及MTTr)。根据CBFr值将患儿分为高灌注组(HP)及低灌注组(LP)。记录每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尤其有无癫痫发作以及反映发作的各项参数:首次癫痫发作年龄、癫痫发作频率(SSF)及癫痫持续时间。对高、低灌注组病变侧与对侧的CBF、CBV及MTT值进行配对秩和检验;对癫痫状态的各临床参数与各项灌注参数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14例SWS患者中,9例受累白质区CBF及CBV较对侧明显减低(CBFr值为-0.37±0.24,CBVr=-0.22±0.25,P值均<0.01),为LP组;5例脑内病变侧白质区CBF及CBV较对侧显著增高(CBFr值为0.31±0.05,CBVr值为0.40±0.17,P值均<0.01),为HP组。LP组年龄及癫痫发作频率得分(SSF)较HP组有增大趋势(年龄=63.80月,48.83月;SSF=2.50,1.33),但这差异缺乏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36、0.12)。病变侧CBFr值和CBV值与癫痫持续时间呈明显负相关(CBFr:r=-0.58;CBV:r=-0.55,P值均<0.05)。CBFr和CBVr与癫痫发作频率呈负相关,即癫痫发作越频繁,CBFr和CBVr越低(CBFr:r=-0.56;CBVr:r=-0.63,P值均<0.05)。结论 SWS受累白质区域的血流灌注并非持续降低,而存在相对高灌注状态;灌注异常与癫痫发作的频率和癫痫持续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术后复发与放射性坏死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脑胶质瘤术后常规MRI增强检查疑复发的临床病例行CT灌注成像,测量术后复发病灶、放射性坏死病灶及脑组织正常区域的CT灌注参数值,包括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对比剂的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以及其各相对参考值(rCBF、rCBV、rMTT、rPS)。结果复发组21例,CBF值、CBV值及PS值均明显升高,MTT 14例稍升高,7例稍降低,rCBF值为3.11±0.96, rCBV为3.82±1.06,rMTT值为1.19±0.34,rPS值为8.04±4.33。放射性坏死组4例,CBF值及CBV值均明显降低,MTT值及PS 值4例均稍升高,rCBF值为0.34±0.14,rCBV 值为0.44±0.12,rMTT值为1.79±0.58,rPS值为2.07±0.95。胶质瘤术后复发组与放射性坏死组比较,CBF、CBV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S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脑组织正常区域比较,CBF、CBV、PS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T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性坏死组与脑组织正常区域比较,CBF、CBV 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TT、PS 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与放射性坏死组rCBF、rCBV、rP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M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 灌注成像能准确地反映脑肿瘤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在鉴别胶质瘤术后是复发还是放射性坏死上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