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介入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继而发生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从不稳定性心绞痛(UA)至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一系列临床病征。现代诊疗策略以初始心电图有无持续性ST段抬高分为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和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对于ST段抬高的ACS,  相似文献   

2.
<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由于不稳定斑块的破裂,引起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所致心肌缺血的一组进展性疾病谱,是冠心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临床研究中,ACS分为ST段抬高型(STE-ACS)及非ST段抬高型(NSTE-ACS)两类,前者大部分发展为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后者包括无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心绞痛(UA)。研究发现,大多数ACS患者伴有糖代谢异常[1-4]。糖代谢异常包括糖调节受损(IGR)和糖尿  相似文献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诊治指南比较完善,但缺乏ACS的循证护理指导意见。我们在临床研究的基础上,查阅近5年国内外有关ACS的护理资料,根据最新资料,ACS包括5型:不稳定心绞痛(UA);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NSTEMI);猝死;  相似文献   

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一组以胸痛发作为主要表现的心肌急性缺血综合征,包括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ACS的共同病理生理机制是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破裂、  相似文献   

5.
马桂秋  冯明 《护理研究》2007,21(12):3315-3316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syndrome,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ls,UAP)、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m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  相似文献   

6.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等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相似文献   

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一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或血管痉挛导致急性或亚急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 I)和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 I),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及生命的一组疾病。早期识别、诊断ACS并进行危险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人们把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称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它包括了3种不同表现形式:①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AMI),此类型患者绝大多数发生急性Q波心肌梗死;②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NSTEAMI),此类型患者绝大多数不发生急性Q波心肌梗死;③不稳定性心绞痛(UA)。ACS这一概念提出是基于人们对急性心肌梗死病理生理及其表现形式的进一步认识提出来的,其意义在于临床医生可以从ACS三种临床类型发病初期就能针对性采取不同治疗措施,并对其预后评估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表面破损或出现裂纹,继而出血和血栓形成,是引起冠状动脉不完全阻塞或完成阻塞,是ACS主要病理变化。尤其,ACS早期造成致死和致残的并发症很多。而辛伐他汀不仅具有全面调脂作用,还主要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逆转受损内皮功能作用。还减少炎症反应,抑制血栓形成的非调脂作用,  相似文献   

10.
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而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上述两种在临床表现有所差异,治疗措施也有较多差别。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鉴别诊、断,有助于临床实施正确治疗措施。本文选择我院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观察高敏肌钙蛋白在其中的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现在普遍的观点认为,炎症反应、脂质代谢、斑块动力学、血小板和凝血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导致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和血栓扩展,最终引发急性心肌梗死(AMI)。AMI可归结为长期缺血所致心肌细胞死亡,心电图ST—T变化可反映出心肌缺血的特征。为了采取不同对策早期积极干预AMI,临床上根据患者发病时心电图ST段的变化特点,将心肌梗死分为ST段抬高型和非ST段抬高型两型。ST段抬高型与非ST段抬高型AMI的临床表现、病理生理机制、治疗方法都有所不同,但对两者的合并症、冠状动脉(冠脉)血管病变特点、发生部位及预后是否存在差异尚很少报道。  相似文献   

12.
1992年,Fuster等确定由冠脉斑块破裂并发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的完全或次全闭塞的病理状况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AMI),缺血性心源性死亡。依据心电图的表现分为ST段抬高型,非ST段抬高型。不同分型溶栓治疗获益程度有差异。本探讨非ST段抬高型ACS。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尤其是CHD死亡的主要原因。ACS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nstableangina,UA)、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eardial infarction,NSTEMI)、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in farction,STEMI)。  相似文献   

14.
肌钙蛋白Ⅰ和肌酸激酶在急性冠脉事件中的变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改变导致急性心肌供血不足的一组综合征,包括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N)和ST段不抬高的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NSTEMN)与不稳定心绞痛(UAP),它们均以起病急、猝死率高为特点。笔者通过心电监测并对肌酸激酶(CK)和肌钙蛋白Ⅰ(TnⅠ)的检测,分析联合检测CK及TnⅠ对评估ST段不同改变的急性冠脉事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是指冠状动脉阻塞所引起的任何类型的症状.ACS涵盖了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A...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合并急性左心衰的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冠脉病变特征,为制定干预策略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合并急性左心衰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94例的临床资料及冠脉造影结果,根据心电图有或无ST段抬高分为两组,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NSTEAMI)组,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AMI)组,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和冠脉病变特征。结果NSTEAMI组发病年龄大,既往心肌梗死病史、2年以上心绞痛病史、入院时无心绞痛症状、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病史者多;血中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的水平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收缩末期内径(LVESd)增大、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降低明显: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累及左主干病变、钙化病变、侧支循环形成、弥漫性长病变、慢性闭塞病变的发生率高;STEAMI组血栓形成及急性完全闭塞病变、罪犯血管中左前降支(LAD)发生率高;性别、吸烟史、偏心性病变,分叉病变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合并急性左心衰的NSTEAMI临床合并症多,入院时常无心绞痛症状,心功能较差,冠状动脉血管病变严重且复杂,但急性闭塞病变的发生率低,多为慢性进展的结果,提示预后不良,早期积极血运重建可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提出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诊断新概念,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为基本病理、生理特点,以急性心肌缺血为共同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AP)、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由于NSTEMI和UAP有时在临床上难以鉴别,而治疗上并不需要严格区别,故合并为一个概念被提出。  相似文献   

18.
ST段抬高与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造影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比较ST段抬高与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冠脉造影病变特征,为制定干预策略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78例ACS患者分为ST段抬高组(33例)与非ST段抬高组(45例),均行冠脉造影。分析其病变特征,包括病变范围、钙化病变、侧支循环等。结果:病变范围、钙化病变、侧支循环、弥漫性长病变等的发生率,非ST段抬高组高于ST段抬高组;血栓形成及完全闭塞病变则相反;偏心性病变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非ST段抬高的ACS血管病变复杂.多是病变慢性进展的结果;而ST段抬高的ACS血管病变本身并不一定很复杂,但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较高。  相似文献   

19.
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Q波心肌梗死。常由于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粘附聚集、凝血因子激活和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不完全阻塞所致。冠脉病变的加重,加剧了心肌缺血,并可能导致冠状动脉完全闭塞,近期研究显示,非ST段抬高ACS30天死亡率和  相似文献   

2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系不稳定性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引起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所致严重心肌缺血而产生的一组进展性的临床综合征。因其病情变化快,临床表现及危险性差异极大,死亡率高,加强早期识别、危险分层并采取积极、合理的干预措施尤为重要。近年来,有关ACS的大规模临床研究结果相继公布,相关指南的制订与修改,使ACS的研究进展十分迅速,成为心血管研究最活跃的领域,并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对防止或减少不稳定性心绞痛(UA)和无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发展至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的危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