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7 毫秒
1.
目的:评价用球囊扩张小口径头静脉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用于血液透析的有效通畅率。方法:2007年1月—2009年12月,对67例尿毒症患者初次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根据术前彩超测量患者头静脉直径将40例头静脉直径〈2.5mm患者分入研究组,27例头静脉直径〉2.5mm患者分入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用Fogarty球囊扩张头静脉,使其直径〉2.5mm后行头静脉-桡动脉内瘘术,对照组按传统方法行内瘘手术。术后观察内瘘通畅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67例患者随访3-36个月,平均18个月。58例开始应用内瘘进行血透。9例内瘘术失败。其中研究组5例,对照组4例。12个月的初次、累积通畅率研究组分别为64%和72%,对照组分别为60%和76%。结论:用球囊扩张小口径头静脉至其直径〉2.5mm后和桡动脉行端端吻合可得到有效的血液透析通路,其远期通畅率尚需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中多普勒超声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收治的150例接受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患者,术前行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适宜吻合的动静脉,使用超声扫查查看患者上肢血管是否存在变异和合并症,对动静脉走形进行记录,对桡动脉和头静脉顺畅程度及其内径、血流平均速度进行检测。造瘘术后对患者的动静脉内瘘进行评价,对内瘘口血流速度、动静脉内流情况及伴随合并症进行测量记录。结果 对患者复查超声,患者动静脉内瘘在超声上有“u”或“v”形管状结构表现;134例患者通路通畅,16例患者出现合并症不能满足透析流量要求,并发症发生率为10.67%,其中动静脉内瘘血栓患者10例,动静脉内瘘管腔狭窄患者6例,16例患者在接受相应治疗后均达到流量要求,完成透析;术后患者的头静脉和桡动脉内径和流量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动静脉内瘘失功、并发症发生情况与头静脉、桡动脉内径和血流量明显相关(P<0.05)。结论 在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患者中应用多普勒超声可对患者的内瘘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对于保证血液透析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血管鞘技术在动静脉内瘘手术中的应用及术后效果。方法 2010年8月~2016年11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行动静脉人工内瘘手术的患者共102例,随机分2组:传统组49例,采用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的传统术式;改良组53例,采用血管鞘置入扩张的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改良术式,比较2种术式的内瘘通畅率、内瘘血流量和透析时平均血流量。结果 102例手术中有5例失败,均为传统术式组,其余手术均1次成功。分别选择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3个阶段,比较2组患者术后内瘘血流量(t值分别为2.429,2.446,2.474,P值分别0.017,0.016,0.015)、内瘘通畅率(χ~2值分别为2.807,5.636,4.508,P值分别0.094,0.024,0.049)、透析时平均血流量(t值2.102,2.099,2.199,P值0.038,0.039,0.037),除3个月时2组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改良组均明显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动静脉内瘘手术中应用血管鞘技术可以显著提高术后内瘘血流量、通畅率和透析时血流量,操作安全,可作为动静脉内瘘手术的新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术前超声检查对行自体桡动脉头静脉端侧吻合术患者术后内瘘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我院行自体桡动脉头静脉端侧吻合术的57例尿毒症患者,将其随机分组,其中30例行术前血管超声检查(超声组)评估桡动脉和头静脉造瘘血管条件;27例仅行物理检查(对照组).术后1-6个月对两组患者均采用超声检查方法进行评估,主要观察血管走行、内径及血流通畅情况,比较两组内瘘术后成功率.结果超声组内瘘术后成功率83.3%,对照组内瘘术后成功率7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超声检查不仅能对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血管状况进行评价,且能对术前桡动脉和头静脉等造瘘血管条件进行详细评估,以确立内瘘手术适应证和最佳手术部位,减少手术的盲目性,降低内瘘术后失败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2种穿刺方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提前启用动静脉内瘘的影响.方法 将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1例,实验组采用顺穿法,对照组采用逆穿法,比较2组动脉出路一次穿刺成功率、皮下血肿发生率及透析2年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X2检验.结果 实验组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皮下血肿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透析2年内瘘并发症发生率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早期启用动静脉内瘘可以选择内瘘肘部头静脉或贵要静脉作为动脉出路向心方向穿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与非糖尿病肾病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成熟度的差异,为透析治疗和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017年1月~2019年7月在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的60例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的患者为观察组,随机选取同时期60例非糖尿病肾病患者为对照组,术前术后由专业护理人员通过物理性检查并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2组内瘘成熟度,回顾性分析2组内瘘的成熟状态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①观察组内瘘成熟时,平均内瘘成熟时间为(88.25±7.30)d,头静脉平均内径为(4.85±1.31)mm,血流量为(586.49±78.33)ml/min,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91,P0.001;t=3.385,P=0.001;t=4.667,P0.001)。②观察组术前桡动脉内径小于对照组,至成熟期时最终扩张程度也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4,P=0.029;t=-3.134,P=0.002)。对照组术后2周的头静脉内径和血流量接近成熟期的数值,观察组术后4周的头静脉内径和血流量才接近成熟期数值。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成熟度及血流动力学与非糖尿病患者有差异,准确判断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状态,对于适时开展透析治疗、维持血液透析的顺利开展均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动-静脉(A-V)内瘘手术方式对内瘘血流量及使用寿命的影响。方法62例尿毒症患者均施行A-V内瘘手术,其中49例行桡动脉和头静脉端一端吻合,13例行桡动脉和头静脉端一侧吻合,吻合口均采用间断缝合法。结果内瘘成熟后,测内瘘吻合口内径均在3.5~5.0mm,瘘口平均分流量在440~660ml/min。49例端.端吻合内痿中有3例仅使用2年即失去功能,13例端.侧吻合内瘘使用至今无一例失去功能。结论端一侧吻合内瘘使用寿命较长,且吻合口内径在3.5~5.0mm较为合适,瘘口平均分流量可达440~660ml/min,既能保证透析血流量,又能避免心衰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自体大隐静脉上肢移植内瘘的建立方法,观察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北京市海淀医院肾内科12名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经超声检查证实上肢无合适血管建立动静脉内瘘,且超声提示股部大隐静脉通畅。吻合动脉采用上肢肱动脉或桡动脉,静脉为肘正中静脉、头静脉或贵要静脉,J形或U形搭桥术式端侧吻合。观察动脉吻合口、静脉吻合口及移植静脉不同时段的内径,观察血液透析泵控血流量并计算透析充分性。结果所有患者内瘘术后全部即刻畅通,术后未见感染、血肿等并发症,1例患者于内瘘术后2.5月血栓形成并堵塞,1例于3月时堵塞。术后15d时动脉吻合口、静脉吻合口的内径分别为0.48±0.06cm、0.52±0.10cm(配对t检验,P=0.045);透析泵控血流量(内瘘使用1月)为270.8±32.0ml/min,尿素清除指数(Kt/V)为1.65±0.19,尿素清除率75.3%±3.3%。手术平均花费为人民币1807元。结论大隐静脉移植上肢内瘘术后并发症少,长期通畅率高,易于护理操作,透析充分性好,总体费用低,可作为难以建立透析通路患者的一种有效的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应用于血液透析血管通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4例终末期肾病接受前臂桡动脉-头静脉内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开展研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动静脉内瘘成熟度和并发症。结果:接受造瘘后患者桡动脉内径(RAD)、桡动脉血流量(RVF)、头静脉管径(CVD)、头静脉血流量(CVF)随着造瘘时间延长而增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发生并发症后,头静脉、桡动脉和吻合口较通畅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应用于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当中,可检测动静脉内瘘成熟度,监测患者病变情况,为防治并发症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0.
梯形对称二等分叶小血管吻合法在动静脉内瘘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梯形对称二等分叶小血管吻合法施行头静脉桡动脉内瘘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门诊采用梯形对称二等分叶法吻合头静脉桡动脉形成内瘘44例. 结果术后44例中42例内瘘通畅良好,1例因术后血管危象而失败行二次手术后内瘘通畅,1例因血流量不足放弃使用,42例使用良好.动静脉内瘘使用3~28个月,最多已穿刺达200余次,内瘘使用仍良好.结论采用梯形对称二等分叶法吻合头静脉桡动脉建立内瘘术,操作简便,吻合速度快,成功率高,效果满意,并发症少,是建立长期血液透析通路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体大隐静脉上肢移植内瘘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方法选择2012年8月-2013年4月在某院血液净化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10例。这些患者的吻合动脉为上肢肱动脉或桡动脉,静脉采用肘正中静脉、头静脉或贵要静脉;J形或U形搭桥术式端侧吻合。术后给予专科护理,专人开瘘,实行首次穿刺负责制。定期评估移植内瘘的通畅情况,通过血生化计算透析充分性。结果 10例患者移植后即刻通畅率为100%,术后未见感染、血肿等并发症。3例患者因各种原因终止使用;其余7例均正常使用至今,最长的已使用32个月,血透时血泵流速达到200~250mL/min。每季度抽查血生化显示Kt/V均达标。结论大隐静脉移植上肢内瘘长期通畅率高,并发症少,易于穿刺,血流充足,透析充分性好,可作为血液透析患者有效的血管通路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鼻烟窝动静脉内瘘的制作方法、通畅率、并发症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07年7月以来,对28例慢性肾功能衰竭者在腕关节以远的解剖"鼻烟窝"部建立动静脉内瘘,采用头静脉与桡动脉的背侧支端侧吻合,6周后用于临床血液透析。结果 28例均为首次行内瘘术,术中即刻通畅率100%。3例术后近期内因血管闭塞,2例因流量不足在腕部行标准动静脉内瘘术。28例患者得到术后随访,随访时间2月至4年。透析后1年通畅率为75%,使用良好,并发症少。结论鼻烟窝动静脉内瘘扩大了可穿刺范围,保护了近端血管,可成为血管条件良好的长期血透患者的首选血液透析通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宽谱治疗仪促进血液透析患者新建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的效果。方法:将50例行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处于内瘘养成期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术后予健康教育和功能锻炼指导,研究组术后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宽谱治疗仪治疗,观察两组术后第28天头静脉血管内径、血流量,初次使用内瘘时间,初次透析血流量,初次透析血肿发生率及透析2周后血流量情况。结果:两组术后头静脉血管内径及血流量均较术前改善,且术后研究组头静脉血管内径及每分钟血流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初次使用内瘘时间明显提前,血流量明显改善,初次透析血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宽谱治疗仪对新建动静脉内瘘成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血液透析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建立和维持一个有效的血管通路是血液净化顺利进行的前提.多项研究指南均认为自体动静脉内瘘是透析患者的第一选择.本组总结我院70例头静脉和桡动脉内瘘手术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比较术前、术后头静脉、桡动脉内径及血流量,旨在了解术前超声在选择适宜的吻合动静脉,评价动静脉内瘘血流情况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联合功能锻炼促进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的效果。方法将60例首次内瘘术后患者按随机数编秩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治疗及功能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中药熏蒸治疗15d。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周、4周、6周头静脉内径及头静脉血流量情况,术后4周、6周内瘘生理成熟率,观察患者内瘘使用1年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内瘘通畅度。结果观察组术后4周、6周头静脉内径增宽、血流量增加优于同期对照组,术后6周内瘘生理成熟率高于对照组,内瘘使用1年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内瘘通畅率高于对照组,除内瘘血栓发生率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熏蒸联合功能锻炼可促进内瘘成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术前评估桡动脉、头静脉,选择最佳造瘘部位;术后监测桡动脉-头静脉瘘(RCF)是否成功和成熟状况,对瘘失败进行监测和预测。方法手腕部桡动脉-头静脉端-侧吻合手术的尿毒症患者68例,随机分成超声检查组33例(检查组)和物理检查组35例(对照组)。检查组观察手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桡动脉和头静脉的频谱特点、血管内径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检查组手术成功率(90.3%)高于对照组(80%)。RCF手术后1周的桡动脉内径、头静脉内径、收缩期峰值、舒张期峰值、平均速度、血流量均明显高于术前,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均明显低于术前。术后6个月比术后1周的头静脉内径和血流量明显增加。RCF手术成功后血流及频谱特点为高速、低阻力频谱。RCF失败者呈低速、高阻力特点。结论①术前超声多普勒对头静脉、桡动脉的检查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②术后超声检查可以提示动静脉瘘成功与否并及时发现狭窄或栓塞。③超声检查可以监测瘘管通畅情况,血管直径、血流速度、血流量、PI、RI等可以作为预测瘘管失败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管瘤样扩张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择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长期透析1~32年患者350例,339例前臂内瘘、9例上臂内瘘、2例移植内瘘。常规血液透析或血液滤过透析治疗,内瘘穿刺方法为阶梯式或局域穿刺,透析后内瘘止血方法为透明胶带结合指压法或弹力绷带压迫法。有瘤样扩张的患者作为A组,无瘤样扩张的患者作为B组。结果动静脉内瘘血管瘤样扩张患者(A组)42例(12%),29例(69%)血管瘤样扩张的患者伴高血压,但和B组61%高血压患病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24例(57.1%)患者为透析10年以上的长期透析患者,仅9.6%为透析5年以下患者。42例患者前臂内瘘35例,上臂内瘘6例,移植内瘘1例。主要发生于穿刺点部位的瘤样扩张29例,近吻合口的瘤样扩张8例,静脉全段扩张3例,假性动脉瘤2例。A组采用局域穿刺的比例为69%,远高于B组21%(P〈0.01)。2/3的上臂内瘘患者伴血管的瘤样扩张。内瘘吻合方式、透析后止血方式、血钙、血磷及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对瘤样扩张的形成无明显影响。结论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管瘤样扩张的原因与局部反复穿刺、内瘘部位、高血压及血管本身的病变有关。预防内瘘的瘤样扩张对内瘘的长期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向心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早期启用的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顺向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瘘早期启用的影响。方法按时间顺序将 5 5例初次使用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实验组选择内瘘肘部头静脉或贵要静脉作为动脉出路向心方向穿刺 ,选择同侧下肢大隐静脉或任意一条非瘘静脉作为静脉回路。对照组 (常规穿刺法 )动脉出路距瘘口近侧头静脉离心方向穿刺 ,静脉回路选择动脉端 5cm以上任意静脉向心穿刺 ,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血流量、内瘘堵塞率、皮下血肿发生率。结果动脉端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 95 .71 % ,明显高于对照组 (为 80 .30 % ) (P <0 .0 1 )。动脉端皮下血肿发生率实验组为 4 .2 9% ,明显低于对照组 (为 1 2 .1 2 % ) (P <0 .0 1 ) ,静脉端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皮下血肿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实验组内瘘堵塞率为 3.5 7% ,明显低于对照组 (为 2 5 .93% ) (P <0 .0 5 )。实验组透析中血流量可达 2 0 0ml/min以上 ,为 82 .82 % ,对照组为 77.2 7%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瘘早期启用可选择内瘘肘部头静脉或贵要静脉作为动脉出路向心方向穿刺  相似文献   

19.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情况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分析血液透析患者的内瘘使用情况以及内瘘失功常见原因及其处理.方法 采集436例患者病史和体格检查,动静脉内瘘手术方法分别为非惯用手前臂桡动脉和头静脉侧侧吻合,结扎远心端头静脉,形成改良端侧吻合,少数为惯用手前臂桡动脉和头静脉侧侧吻合,观察内瘘一般情况,统计患者开始透析时间,内瘘手术时间,开始使用时间,内瘘失功时间,目前内瘘使用情况.结果 436例患者完成统计,其中男性245例,女性191例,内瘘失功76例,138例患者肾移植术后自然堵塞.结论 自体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血管通路,内瘘失功的主要原因是内瘘血栓形成和内瘘狭窄,糖尿病、低血压、高超滤量是易患因素,正确的穿刺和透析结束后绑带绑扎时间和方法亦很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一种处理纤维鞘的新方法以改善透析患者的血流量.方法 6例无法建立动静脉内瘘并有多次多部位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史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经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 (DSA)证实存在导管相关纤维鞘.对纤维鞘行经皮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然后经颈内静脉或股静脉途径置入长期中心静脉导管.结果术后应用导管透析,1例患者第2次透析时血流量为220ml/min,其余患者血流量均在250ml/min以上,随访2~6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导管功能不良及感染.结论球囊破坏纤维鞘可以改善导管的通畅性及血流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